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制,并规定了三级各自的职权范围。当时毛泽东概括为十四句话:“统
一领导,队为基础;分级管理,权力下放;三级核算,各计盈亏;分配计划,
由社决定;适当积累,合理调剂;物资劳动,等价交换;按劳分配,承认差
别。”上述措施对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存在“左”的倾向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1959年秋庐山会议反右倾以后,“左”的东西又复活起来,导致1959
—1960年粮食的大减产。1959年粮食产量比1958年减少了3000万吨,1960
年又比1959年减少了2650万吨。
(3)为期三年的经济调整
由于坚持以钢为纲的大跃进以及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比例失
调的严重局面日趋加剧,特别严重的是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轻工业生
产也因此而招致急剧下降。中国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
年同1957年相比,城乡人民平均的粮食消费量减少了19。4%,其中农村人
均粮食消费量减少23。7%;植物油人均消费量减少23%;猪肉人均消费量
减少70%。1960年秋,苏联政府又突然单方面决定撕毁几百个合同和全部
撤走在华专家 1000余人,再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使中国经济更加陷于困
难之中。
为了改变国民经济严重的困难局面,1960年秋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
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年9月30日,
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
提出:1961年,我们要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使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在发展
中得到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1961年1月中旬召开的党的八届九中全会
正式批准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并向全国人民宣布:1961年应当适当
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基础上,采取巩固、
充实和提高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指方针的重要转变,“大跃进”和向
基本社有制过渡宣告停止,中国民经济从此进入了调整时期。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该方针的重点是放在调整上。为
调整经济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恢复和加强农业。为了发展农业产,除了采取诸
… Page 115…
如增加农业第一线劳动力、减少粮食征购量、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等措施
外,还采取如下若干重要措施:一,把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改变为生产
队(即原来的生产队,规模大体相当于过的初级社)。1962年9月,在党的
八届中全会上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六条》)
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实行独立算,自负盈亏,直接
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生产队集体有的大牲畜、农具,公社和大队都
不能抽调;生产队对生产的营管理和收益的分配,有自主权。并决定这种制
度至少30年变。上述规定能较好地克服生产队之间的平均主义,有利于保
生产队的自主权和改善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也有利于调动员的生产积极
性。第二,与过去相比,经营管理方式比较灵活样。《六十条》规定,为了
便于组织生产,可以划分固定的或者时的作业小组,划分地段,实行小段的、
季节的或者常年的包工建立严格的生产责任制。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其他
副业生产,畜、农具、水利和其他公共财物的管理,也都要实行责任制。有
责任到组,有的责任到人。1962年,在某些地区出现了包产到的形式,个别
地区出现了分田单干。第三,破除供给制,实行按分配。 《六十条》规定:
按照社员劳动的质量和数量付给合理的报酬。生产队逐步制订各种劳动定
额,实行定额管理。凡是有定额的工作,按定额记分;无定额的工作,采用
评工记分的办法。分配办法的改变,实际上废除了过去所实行的供给制与工
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办法,取消了“公共食堂”,从而有助于克服分配上的平
均主义。第四,恢复在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曾被取消的自留地、家庭副业
和集市贸易。《六十条》规定,社员自留地,包括饲料地、开荒地合在一起,
可以占生产队耕地的5%到10%,最多不超过15%。规定社员家庭副业的产
品和收入归社员所有,由社员自行支配。在完成国家定购合同以后,可以拿
到集市上出售。
②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停建缓建大批基本建设项目。为了压缩基本建设
规模和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加强了对基本建设的集中统一管理。规定基本建
设资金不再由地方财政包干,改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严加控制并减少部
门、地方、企业的预算外资金。同时,改变基本建设审批的权限。规定大中
型建设项目一律由国务院或或国家计委批准,一切基本建设都必须按审批权
限报请批准,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所有建设项目的设计任务要经过批准,
才能列入年度计划,所有建设项目要在设计文件经过批准和各种建设条件落
实以后,才能动工。同1960年相比,1962年基本建设投资由384亿元减少
到67。60亿元,积累率由39。6%降为10。4%,施工项目减少2/3以上。
③缩短工业战线。对那些缺乏原材料、肖耗高、质量低、经济效果差的
工业企业,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经过调整,全国工业企业数由1959
年的31。8万个减少到1962年的19。7万个,减少了38%。还降低了大多数
重工业的生产指标。与1960年相比,1962年重工业产值下降了58。6%,它
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52。1%降为32。3%。与此同时,精简职工
… Page 116…
并动员回农村。到1963年6月,全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城镇人口压缩
了2600万人。
经过全国人民不到两年的努力,经济调整取得较明显的效果,整个国民
经济开始扭转了下降的局面。农业生产开始回升,1962年与1961年相比,
农业总产值增长6。2%,粮食增产250亿斤,总产量达到3200亿斤。工业生
产形势也开始好转,特别是轻工业的比重明显上升,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
重,由1960年的33。4%提高到1962年的47。2%。1962年财政收支平衡,
结余8。3亿元;货币流通量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上年水平相当的情况下,
减少了15%。市场商品供应有所缓和,城乡人民生活也开始略有改善。1962
年同1960年相比,全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加11斤,猪肉增加1。6斤。从1963
年起,又用三年时间,继续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 1965
年,经济调整的任务已胜利完成,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以及
主要产品产量都大大超过了1957年,其中不少经济技术指标创造了历史最
高水平。1963—1965年,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高达14。7
%和15。5%。
(4)十年动乱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
1966年,正当中国胜利完成调整经济的任务,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
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发生了。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
使中国经济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灾难性破坏和损失。
①在经济建设中“左倾”指导思想的泛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一直贯穿“文化大革命”的始终,这个口号一方面严重冲击甚至代替了经济
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另一方面又作为经济建设和企业工作的纲领。通过所谓
的“革命大批判”否定正确的经济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理论观点,造成经
济理论和经济管理上的严重混乱。一是批判和否定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方针
政策。如把在坚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允许农民有少量自留地、家庭副
业,开放集市贸易,以及在局部地区试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批判为“刮
单干风”、“复辟资本主义”,并鼓吹搞所有制的穷过渡;把坚持社会主义
的物质利益原则和按劳分配原则说成是“腐蚀工人阶级”,是“产生贫富悬
殊和阶级分化的经济根源”;把国家必要的宏观控制批判为“条条专政”。
二是批判和否定合理的经济管理的规章制度。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特别是在经济调整时期,党和政府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农业、工业、
商业、教育、科技等方面制订了许多较合理的规章制度,然而在“文化大革
命”中却被当作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和否定。如1961年中
共中央颁布的 《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
该条例提出有关国营企业管理体制的指导原则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在实践中
尚未来得及全面实施就被批判和否定了。三是批判和否定有关正确的经济理
论观点。如在社会主义阶段还必须坚持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按劳分配原
则。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以及受马克思主义
… Page 117…
经典著作中某些观点和设想的束缚,把这些社会主义原则作为必须限制的
“资产阶级权利”而加以否定。
②经济组织体系陷入严重瘫痪的状态。1966年下半年,当时的动乱主要
集中在文教部门和党政机关,大部分生产指挥系统尚未被打乱。然而,在1966
年底这场动乱扩展到工业交通企业之后,特别是在“全面夺权”中,经济工
作的指挥、调度和管理系统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使国民经济的运行失
控。如作为最重要的综合性经济管理部门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由于受政治动
乱的冲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构就被打乱,工作基本陷于停顿。1967
年和1968年甚至没有编制年度计划。1968年12月成立了一个仅十几个人组
成的业务班子,并规定原国家计委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搞所谓“斗、批、改”。
1970年6月,又决定将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工业交通办公
室、国家统计局、国家物价委员会、劳动部、物资部、地质部、中央安置办
公室等9个单位合并,成立“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全部编制为610人,
仅占原有编制的11。6%。
③动乱给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文化大革命”的长期动乱使国民经济
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10年动乱中,中国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科学技术水平与世界
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一,中国经济曾几次大幅度下降。第一次是1967和1968年的经济倒
退。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