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界,结识了新朋友。当这些新朋友,特别是他阅读和了解了牛顿与洛克的
学说,更让他豁然开朗,大喜过望。英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英
国所有的正是他所追求的,他的思想很快发生重大变化。举例说,他原本对
莱布尼茨哲学很推崇,一旦接触洛克的著作,才感到这才是最好的哲学。洛
克是他的先生,他对自己的这位未曾谋面的先生,终其一生总是亲敬有加。
他的哲学思想,大体不出洛克哲学的宏观规范,虽然在表述上,往往比洛克
本人来得更其简洁潇洒,文采飞扬。直到1729年,他才经过疏通,化名回国。
1728年,他开始写《哲学通信》,1733年,出版该书的英文版,次年
… Page 84…
出版法文版。这部书在思想界卓有影响,但也给他带来大麻烦,巴黎法院不
但判决禁止此书,而且明令通缉作者,连他的出版商也未能幸免。然而,祸
兮福所倚!他在 1733年结识了夏特莱侯爵夫人。此时他正处在四面楚歌之
中,夏特莱夫人便邀请他到她夫妇的一座位于边境的宫堡去躲避。伏尔泰用
自己的积蓄将这座宫堡好一番修整,然后便在此居住下来。夏特莱夫人聪慧
好学,和他意气相投,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而且这种友情又激发了
他的创作激情。因为夏待莱夫人热衷于研究牛顿,他便写了《牛顿哲学原理》;
夏特莱夫人对形而上学饶有兴致,他又为她写了他的另一部哲学名作《形而
上学概论》。他与夏特莱侯爵夫人亲密往来15年,她给了他莫大的精神支持
和感情慰藉,他在她的鼓励下,尤其意兴勃发,不能住笔,直到1749年夏特
莱夫人不幸弃世。在此期间,他也曾去过德国,并与德国王室有了联系;在
国内的境遇也日好一日,还险些成为宫廷诗人。然而,伏尔泰既非池中之物。
更非宫廷尤物,虽然他声名日盛,终究得不到路易国王的欢心。加上夏特莱
夫人的去世对他打击很重,他不再愿意留在法国,便于1750年6月接受普鲁
士国王腓得烈二世的邀请,去柏林定居。
然而,德国不是英国,甚至连法国都不如,而腓得烈二世更不是洛克和
牛顿,他对伏尔泰的真实评价,也不过认为伏翁是个有些甜汁的柑桔而已。
他说:“柑桔一经挤开汁水,桔皮就可以扔了。”到了1753年,伏尔泰总算
憋憋屈屈,离开德国,此时他已经59岁了。自1754年起,他开始定居在日
内瓦,直到1774年80岁时,才离开定居地,回到他的祖国首都巴黎。在这
20年间,他笔耕不辍,撰写、修改、出版了他的许多重要的著作,尤其是为
《百科全书》撰写了大量条目。他的哲理小说也都出于此时。而且在1764
年,还出版了他的《袖珍哲学辞典》,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修订,完
成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哲学辞典》。
伏尔泰于 1774年回国之时,头顶已经秃了,头发已经白了,牙齿已经
掉了,身体也很虚弱,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文化事业已大势有成,当他进入
他的故乡巴黎之时,受到人们盛大的欢迎。回国4年之后,他在巴黎溘然长
逝,终年84岁。
伏尔泰留给人类的著作不但数量很大,而且作为一份风格独特的历史文
献,也将具有不朽的价值。他一生业绩尽在启蒙运动,他主要的思想成就,
也在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对头,就是传统宗教、中世纪神学和专制政权。
启蒙运动的主题则是宣扬人的价值和理性,鼓吹自由、财产与平等。在这些
基本方面,伏尔泰都有独特的气魄宏大的法国式的精采表现。
伏尔泰批判中世纪以来的教会传统,可谓剥皮剐骨,入木三分。他主张
宗教宽容;他认定宗教必须合乎启蒙思想才能予以承认。他说:
“要是在英格兰只有一种宗教,怕的是可能要闹专制;要是在那里有两
种宗教,它们相互之间可能要互相扼杀;但是那里有了三十多种宗教,而它
们却都能和平地与幸福地生活着。”①
又说:“社会上的迷信之徒就跟军队里的懦弱之辈一样:他们无端恐怖
起来,还要散布这种恐怕情绪。有人就大嚷大叫说洛克想要推翻宗教,然而
这件事跟宗教毫不相关,纯粹是一个哲学问题,与宗教信仰和启示完全风马
牛不相及;只有冷静地考虑一下像这样的说法是否有矛盾:物质能思想,上
① 转引自《世界思想家文库》下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年版,第59 页。
… Page 85…
帝能不能把思想灌入物质里去。但是那些神学家,当有人跟他们意见不同的
时候,老是开口就说上帝被人侮辱了。这点酷似那些歪诗人,他们大嚷大叫
②
地说戴卜莱欧说国王的坏话,因为戴卜莱欧讽刺了他们。”而他最著名的那
段名言,是出自他的《哲学辞典·宗教》这一条目中的。他挥笔写道:“第
一个上帝是遇到了第一个傻瓜的第一个流氓所创造出来的。”
此等文字,若非伏翁,哪个写得?
伏尔泰一生鼓吹自由,鼓吹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此外,还要鼓吹平
等,他把这三者作为三个基本原则。他的自由观中,首先是个人自由,其次
是言论和出版自由,再次是信仰自由,最末是劳动自由。他认为每个人都有
权“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付酬最高的人,因为劳动是那些没有财产的人的财
①
产。”他给自由的定义是:“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
②
自由人。”伏尔泰的财产观念大抵不出洛克的思想之外,而他的平等观念,
除去鲜明的启蒙文化特色,又有明显的中产阶层色彩,这正是他有别于卢梭
③
的地方。他一方面认为“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
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平等既是一件最自然不过的事,同时也是最荒诞不经
④
的事。”他甚至挖苦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说它是“想要使
穷人掠夺富人的穷光蛋的哲学。”⑤
伏尔泰与洛克一样,堪称资本主义中产阶层的两位代表。他们希望革
命,但不要暴力革命,最好是光荣革命。他们珍视个人财产,但对穷人、富
人却存有偏见,其总的情绪倾向,是更偏向富人。他们言于哲理,但不喜欢
急风暴雨。他们的风格常在雍容大度与任意挥洒之间,但其基本倾向,依然
是不左不右,更近似中庸之道。然而,英国岂是法国。伏尔泰因为法国的保
守而名声大振,又因为革命风暴的兴起而被法国大革命淡忘了。
纵观伏尔泰的一生,作为法国启蒙主义的导师,他确实德高望重,名立
实归。但作为一名思想家,特别是作为一名哲学家,他与当时欧洲最有成就
的哲学人物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他对传统宗教尽管有犀利无比的讽刺和批
评,然而他的批评虽如风似电,却不一定能击中要害,而他本人实在也不是
一个无神论者。他一生为自由、财产和平等而鸣,但他在政治理论方面,却
缺少一套完整的理念,也没有如洛克、孟德斯鸠那样写出一部具有很强的可
操作性的理论著作。他渴望民主,但他似乎对民主的了解并不十分深刻。他
痛恨专制,却又与当时最著名的专制国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他一生吃
了许多专制和贵族特权的苦头,却又十分情愿地为他们服务,找他们做靠山,
和他们交朋友。在这个意义上讲,他对旧世界的批判,可谓伤皮伤肉但不能
伤筋动骨。他主张自由、财产与平等三大原则,但他又歧视穷人。在感情上
和理论上向富人倾斜,他甚至认为:“在我们这个不幸的世界上,生活在社
会里的人们不可能不分成两个阶级:一个是支配人的富人阶级,另一个是服
② 同上。
① 转引自《十八世纪法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28 页。
② 转引自《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243、244 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 Page 86…
①
侍人的穷人阶级。”他热爱平等,但不愿意与穷人平等,因为他虽然屡受挫
折,但从来没有真的穷过。他对君主立宪情有独钟,而对国王则抱有幻想。
②
他认为:“当国王成为哲学家的时候,人民才会是最幸福的了。”虽然说得
俏皮,实在新意全无。这个意思柏拉图在差不多2000年前就已经提到过了。
总评伏尔泰的一生,与其说他是一位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思想家;
与其说他是一位思想家,不如说他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与其说他是一位社会
活动家,不如说他是一位新文化的启蒙导师。然而这导师的思想,常有不及
学生的地方,所以当法国大革命到来时,卢梭的威信便轻而易举地超越了他。
然而,这也不足怪也,正所谓“师不必强于弟子,弟子亦不必不如师。”
① 转引自《十八世纪法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28 页。
② 转引自《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245 页。
… Page 87…
九、狄德罗与其他启蒙主义思想家
1。传播也是创造
法国启蒙运动,并非一人一时之事,而且就其代表人物而言,也绝非只
消一二位超级明星就能担此大任。实在,法国启蒙运动乃是近代资本主义文
明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历史性大突破,也是资本主义对旧的封建文化的一次大
清算。有了这次清算,西方新兴文化就有了充实的政治基础和舆论基础,从
而将以前只在个别国家或只在某些阶层中成熟的思想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
落。法国启蒙运动仿佛一次社会大引爆,既有启蒙,必有革命。而法国革命
的结果,则是全欧洲向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整体性大转变。相比之下,英国革
命虽然是一篇大文章,洛克虽然堪称法国启蒙运动的启蒙者,但英国革命没
有产生法国革命这样的爆炸性影响,英国启蒙运动,也远不如法国启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