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原因。
卢梭探索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和起源,从对人的研究开始,或者说,是以
人的自然状态作为他研究的逻辑起点。
关于人的自然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然法学说,始自文艺复兴运动,成
形于17世纪。主张这个学说的最早的人物,当属阿尔色修斯和格老秀斯。但
与卢梭的思想有更多可比性的,则是霍布斯、洛克和孟德斯鸠的自然法观念。
霍布斯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弱肉强食,人与人的关系似狼。他
立论如此,必定得出“利维坦”式的政治结论——即因为人人自私,人人自
私又要人人相安无事,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把个人的权力统统交出,由国家
… Page 113…
——利维坦来保护每个社会成员的权益。洛克与霍布斯相反,他认为人性原
本善良,人在自然状态下完全可以友好相处。他的这个观念反映到国家政体
方面,就是国家的存在正是为了保护和强调人的这种本性。公民无须将个人
的权力交出,国家也没有理由获得任何一种不受限制的权力。从而,顺理成
章地完成了他的以君主立宪制为楷模的政治理论体系。孟德斯鸠上承洛克学
说,虽有发展,大体如是。只是他更强调国家权力机关的分权制衡机制,而
不像洛克那样,只顾欣赏和赞美代议制的历史价值。
卢梭在承认和坚信人的自然状态和自然法方面,比之他的前人,并没有
什么特别的贡献。他得出的“人就其本性而言是善良的”结论,其实也和洛
克相去无多。他的独特贡献在于,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所以人类的自
然状态是美好的,而人一旦脱离这种美好的自然状态,反而造成不平等。换
句话说,因为私有财产的出现,破坏了原本平等而美好的人类生活,这个,
就是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和起源。
对于不平等,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开宗明义,
就提出两种不平等现象。他说:“我认为在人类中有两类不平等:一种,我
把它叫作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基于自然,由年龄、健康、体
力以及智慧或心灵的性质的不同而产生的;另一种可以称为精神上的或政治
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起因于一种协议,由于人们的同意而设定的,或者至
少是它的存在为大家所认可的。第二种不平等包括某一些人由于损害别人而
得以享受的各种特权,譬如:比别人更富足、更光荣、更有权势,或者甚至
①
叫别人服从他们。”而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他对于第一种不平等,关注
很少,他的全部政治学说,几乎都是针对第二种现象而来的。
那么,这种不平等现象究竟因何而起?他说:
“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
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假如有人
拔掉木桩或者填平沟壕,并向他的同类大声疾呼:‘不要听信这个骗子的话,
如果你们忘记土地的果实是大家所有的,土地是不属于任何人的,那你们就
要遭殃了!’这个人该会使人类免去多少罪行、战争和杀害,免去多少苦难
和恐怖啊!但是,很明显,那时一切事物已经发展到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继续
下去的地步了。因为这种私有观念不是一下子在人类思想中形成的,它是由
许多只能陆续产生的先行观念演变而来的。”①
认为不平等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卢梭高于霍布斯、洛克的地方,也
是他对近代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卢梭认为私有财产造成不平等,但他并不就此而止。他将人类历史上的
不平等,区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承认私有财产和私有制度,承认贫富之间的对立关系;
第二阶段,设立政府权力,确认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地位。
第三阶段,政府权力走向腐化,出现主人和奴隶的对立,变成专制政治。
很显然,卢梭讲的第三个阶段,其实就是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拼命
反对的封建专制体制。然而,他们的反对和卢梭的反对是多么不同啊!卢梭
说:“这里是不平等的顶点,这是封闭一个圆圈的终极点,它和我们所由之
①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70 页。
①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111—112 页。
… Page 114…
出发的起点相遇。在这里一切个人之所以是平等的,正是因为他们都等于零。
臣民除了君主的意志以外没有别的法律;君主除了他自己的欲望之外,没有
别的规则。”①
卢梭的政治理论,先讲自然状态,又讲自然状态下的种种好处,然后讲
不平等的起源,讲私有财产造成的专制恶果。他的这些观念,不但统治者绝
难容忍,而且必然会遭到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的坚决反对。前者反对他是认
为他罪在叛逆,后者反对他则认为他走得太远。难怪他和他们要最终决裂,
也难怪伏尔泰要对他的这种著名冷嘲热讽,大不耐烦。实在,资本主义文明
的理论支柱之一,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容侵犯,他们认为这正是人类的文明所
在。而大胆的卢梭,却认为私有财产的出现正是不平等的关系的基础与起源,
他们显然绝对不能同意他的这些奇谈怪论。
但是,认真考究卢梭的学说,他其实并非完全否认私有财产和私有制。
虽然他说过:“从前本是自由、自主的人,如今由于无数新的需要,可以说
已不得不受整个自然界的支配,特别是不得不受他的同类的支配。纵使他变
成了他的同类的主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却同时也变成了他的同类的奴隶:
富有,你就需要他们的服侍;贫穷,他就需要他们的援助;不穷不富也决不
②
能不需要他们。”但他又曾说过:私有财产是“一切公民权中最神圣的权利,
③
它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自由还要重要” 。
对卢梭的上述思想,还是康德有更深刻的理解,“他说卢梭的目的不是
要使人返回到自然状态,而是要回顾一下,以便察觉传统社会的错误和弱
点。”④
卢梭一生最痛恨不平等,最渴望平等。平等是他的主要理论贡献,也是
他的理论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主要原因。重要的是:私有财产既然已经造成
了人类的不平等,而私有制又把这种不平等推向了极端,那么,怎么才能从
这种恶劣的局面中解脱出来,达到他梦寐以求的平等呢?一条路就是回到原
始状态,这条路,卢梭本人也是不同意的;另一条路就是达到新的文明。而
达到新的文明的办法,有主、客体两个方面的要求。主体方面的要求,就是
以新的方式造就新型的人——这一点,我们稍后再讲;客体方面就是卢梭所
主张的社会契约论。
卢梭《社会契约论》的要点是:
第一,立论基础:人生而平等。他说:“人性的主要法则,是要维护自
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所应有的关怀;而且一个人一旦
达到有理智的年龄,可以自行判断维护自己生存的适当方式时,他就从这时
①
候起成为自己的主人。”他又说:“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他只是为了
自己的利益,才会转让自己的自由。”②
第二,所谓国家,只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所谓自由协议,其
实也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明的事情。卢梭对此也许有些感悟,所以他说:“如
①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捶,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125 页。
② 同上书,第125 页。
③ 卢梭:《论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 年版,第25 页。
④ 转引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年版,第267 页。
① 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24 页。
② 同上书,第25 页。
… Page 115…
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
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
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
③
的一部分。”对这个最本质的内容,他又做了如下解释:
“只是一瞬间,这一结合行为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
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所有的票数,
而共同体就以这同一个行为获得了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
和它的意志。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
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当它是
主动时,就称它为主权者;而以之和它的同类作比较时,则称它为政权。至
于结合者,他们集体地就称为人民;个别地,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
做公民,作为国家法律的顺从者,就叫做臣民。但是这些名词往往互相混淆,
彼此通用;只要我们在以其完全的精确性使用它们时,知道加以区别就够
了。”①
作为谛约的主体,可以叫作人民,又可以叫作公民,还可以叫作臣民,
颇有些卢梭理论用语的特色。这个且不管它。这段话反映的主旨是非常清楚
的,即所谓国家,就是人民以契约方式产生出来的共同体,而人民在谛约的
一瞬间,而把自己变成这共同体的有机分子。有鉴于此,罗素才认为卢梭的
“社会契约概念起初好像和洛克的类似,但不久就显出比较近乎霍布斯的概
②
念。”而且认为:“自由是卢梭思想的名义目标,但实际上他所重视的,他
③
甚至牺牲自由以求的是平等。” 罗素讲的有些道理,但从整体上看,却不合
道理。因为卢梭的契约思想中还有下面马上读到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命题。
第三,主权在民。主权在民的思想,是卢梭思想中最为宝贵的内容,是
他被称为激进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因,也是他在法国大革命中深受人们爱
戴和尊敬的主要因素。卢梭论及此题,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