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际上是一部明代思想吏,而且其内容,其方法,其收集资料之细,其见解之 

  精,都超越前贤,独成一体。 《明儒学案》之外,他还写了《宋元学案》, 

  但未能完稿,由他的学生递补而成。 

       黄宗羲在思想方面留给后人最重要的遗产,是他的《明夷待访录》。此 

  书篇幅不长,但用力甚多,书中新知新奇,比比皆是。比如,他的重商思想, 

  货币见解,在与他同时的学说著作中,可算凤毛麟角,虽然语焉未详,意义 

  自在。他反对迷信,重视科学,也足为世人表率。但他的最大贡献,还在于 

  他的君权理念。他的君权论不唯影响久远,且有石破天惊之感。 

       他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以为“人臣之责,为天下,非为君也, 

                          ① 

  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主张“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认为“天子之所是未 

  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认为臣是“君之师友”,不是“君之仆役”, 

  认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 

       他的这些思想,不但十分大胆,而且远逾前人。他将朝廷与天下区分开 

  来,从根本上否定了天命之说。其意若曰:你能对天下人有益,你做皇帝。 

  否则,皇帝就该另请高明。他认为君臣名异实同,打击的正是封建文化赖以 

  维系的“三纲五常”。而“三纲五常”至少自汉武帝以来,乃是中国封建文 

  化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其意义绝不下于《圣经》之在中世纪神学系统中的 

  地位。黄宗羲兴新学先论君权,可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黄宗羲没有系统的哲学著作。他的哲学思想,以气为本,大体没有超过 

  前人规范。但他对宋明理学的空疏不切实际的弊端,却有颇具见地的批评。 

  黄宗羲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常常不如顾炎武,尤其不如王夫之来得更有气氛, 

  其原因大约与此有关。 

       黄宗羲固有创见如斯,但他虽极言“法治”而未能真识其法,虽有新的 

  君权观念,但未及西方近代意义上的民主之见。他反对以农为本,看到旧的 

  土地私有制的种种弊端,但他的医治方法却与历史的走向不甚合拍,他因为 

  找不到切实可行的好办法,只好想到“井田制”上去了。如此等等,都说明 

  他是一位新旧时代大转变时期的过渡人物。他的思想发端于新旧之界,亦在 

  明昧之间。 



① 《明夷待访录》。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皆引自同书。 


… Page 189…

                                     3。顾炎武 



       顾炎武生于1613年,江苏昆山人。他原名绛,字忠清。明亡之后,改 

  为炎武。他与黄宗羲既同时又同道,黄宗羲思想中表现出的种种时代特征, 

  在他身上也有近似的反映。 

       顾炎武的家庭对他的影响同样巨大,他的先祖本为江南四大富户之一, 

  家庭资财丰厚,祖上历为高官。但到他父辈时已经家道中落,然仍不失为诗 

  书礼义之家。他家门多礼义,对农民起义,自是切齿痛恨,对清军入关,尤 

  其与之不共戴天。他的嫡母因明亡而绝食自尽,生母亦被清军砍断手臂,他 

  的两个弟弟亦在昆山失守时被杀。年轻的顾炎武,可谓国仇家恨集于一身。 

  为了抗清复明,他参加过武装斗争,武装斗争失败后,又奔走大江南北,联 

  络爱国志士,中间竟为恶妇所告,险些命丧刑狱。 

       明朝既己不能复兴,他便转入学术一途。虽转入学术犹不改初衷,同样 

  表现出一种远非书斋旧儒所能表现出的大家风范。他一生游居各地25年,可 

  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并以自己的独特经历和卓越贡献,成为一代宗师。 

  他的主要著作被编为《亭林文集》,本人亦被尊称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的社会政治思想与黄宗羲十分接近,类似《明夷待访录》。黄氏 

  该书在当时影响不大,少有知音,独顾炎武一见此书,便生知心之感。顾炎 

  武的君权观念,虽不似黄宗羲那样有声有色,气吞山河如虎。但他的“独治” 

  不如“众治”的观念,亦和黄氏的政治思想一脉相通。他说:“人君之于天 

                                                               ① 

  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他痛恨官僚腐败, 

  主张减员简政。他认为家富才能国富,认为人的私利私欲正当合理。他对社 

  会风俗十分重视,认为“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他的文章著述比之黄宗羲 

  更多书卷之气,虽不必风高浪险,自有其规矩方圆。顾炎武作为明末清初三 

  大思想家,最以学术著称,如果说,黄宗羲的后来拥戴者中,首推梁启超, 

  那么,顾炎武的继承者中,则尤属王国维。 

       顾炎武一生著述极丰。既有联系社会,剖析社会,不尚空谈的政论文章, 

  也有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还有影响后 

  人甚大的音韵学专著《音学五书》。但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关乎其学养位序 

  的还是他的《日知录》。 

        《日知录》是一部条文体巨著,全书32卷,共计1000多条。《日知录》 

  涉猎范围广泛,共分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文艺8 

  个类别。举凡中国历史上的种种知识,几乎无所不及,无所不备。《日知录》 

  的特色,反映了顾炎武的治学风范。他的特点,一是博大精深,二是学以致 

  用。读顾炎武的书,自有一股扎扎实实的文风扑面而来,能令浮者正而使庸 

  者直。中国人最好讲正气,然而无学不能为正,学之、空之、泛之、滥之、 

  臆断之、妄想之华而不实,亦不能为正。顾炎武著书,立意严谨,考据精当, 

  言之有物,不尚空谈。他的学养之纯之正之博之实,不愧为明清两代一位大 

  好宗师。 

       顾炎武反对理学,但他的反对,主要不是集中在现代人所讲的狭义范围 

  之内,而是反对理学,倾心经学。他反对理学,主要是认为理学“空谈误国”, 

  不切实用。他抨击陆王,指斥程朱,认为理学的心性之说,置达道(指君臣、 



① 本引文及以下未注明出处者,皆引自顾炎武《日知录》。 


… Page 190…

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达德(指智、仁、勇)、九经(指修身、尊贤、 

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三重于不顾, 

没有实际用处。对“格物致知”作了合乎儒学伦理关系的解释,他说:“致 

知者,知止也。知止者何?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 

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是之谓止。知止然后谓知。至 

君臣、父子、国人之交,以至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是之谓物。”这般解 

释,虽另成一论,但从哲学本体论角度考虑,不能说不是一个退步。顾炎武 

不是一位可以和宋明理学诸大师比肩的哲学家,却是一位远远超越前贤的思 

想家。他自学问之道看到了他时代的种种弊端,但远不能以哲学的方式对它 

们进行归纳和演绎。 


… Page 191…

                                        4。王夫之 



        明末清初三位大思想家中,唯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最有贡献。但他同样不 

  是一位只管静坐书斋钻故纸,“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 

  子。他的人生经历和政治态度,与黄宗羲、顾炎武均无明显差别。他同样仇 

  视农民起义,张献忠邀请他入僚,他宁可自残其体,绝不同意。清军入关, 

  他马上投身复明抗清活动当中,而且四处奔走,无息无止。直到各种武装斗 

  争均已失败,他依然以明代遗民自居,坚决不肯“薙发”,在那等时候,不 

  薙发就有“薙头”的危险。但他肯宁改冠易服,自称徭人,野居徭洞,也不 

  屈服。 

        但王夫之的家庭背景,与黄、顾二位其实有别。他的出身既非江南巨富, 

  也非官宦世家。他的家庭堪称文人一族。他父亲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宿儒,但 

  没有进入仕途,也没有其他本领增加收入,一家人只是读书为业,清贫度日。 

        王夫之早慧,是个神童。他4岁时就和长兄一起读书,7岁时已经读完 

   《十三经》,14岁便考中秀才,16岁开始攻读四声音韵之学。他自称“阅古 

                            ① 

  今人所作诗不下十万”。可知其读书之富,涉猎之广,才智之高,气度之奇。 

  他早年攻学求仕,中年救亡、避难,但救亡亦不忘治学,避难更精于治学。 

  晚年定居石船山下,潜心著述,完成了他一生的治学业绩。 

        王夫之一生著述极为宏富。哲学书类有《张子正蒙注》、《尚书引义》、 

   《周易外传》、《思问录》、《老子衍》、《庄子通》、《读四书大全说》、 

   《四书训义》、《相宗络索》、《愚鼓词》等;文学书类有《楚辞通释》、 

   《姜斋诗话》、《唐诗选评》、《明诗选评》等;史学书类有《读通鉴论》、 

   《宋论》、《永历实录》等;政治书类有《黄书》、《噩梦》等。后人刻《船 

  山遗书》,共收各类著作57种,共计288卷。 

        王夫之的本体论,认为“气”是万物之本。他说:“天人之蕴,一气而 

          ①                                                         ② 

  已。”又说:“阴阳之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他的元气为万物 

  之本,上有所承,并非创见。他的高妙之处在于,他注意将元气说与阴阳五 

  行说结合起来,从而把世界看成一个变体。因而,他的元气说,内涵丰富, 

  论辩有致,讲静讲动,讲有讲无,讲体讲用,讲形而上,亦讲形而下。既主 

                                                                     ④ 

  张“天下唯器而已矣”③2,又认为“治器者则谓之道。”器属于物质—— 

  形而下者,道属于规律——形而上者。他说:“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 

  焰,为烟,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 

  尔。一甑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所归,若盦盖严密,则郁而不散。 

  汞见火则飞,不知何往,而究归于地。有形者且然,况其絪缊不可象者乎!” 

  ⑤他的气说,不但俨然哲学风范,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隐隐含有“物质不灭”的 

  意思。 

        王夫之的认识论,很重视感官的作用。他说:“由月辨色,色以五显; 



① 王之春:《船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