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然科学,为他以后作一名教授和私人医生打下了良好基础。洛克一生和牛 



①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175 页。 


… Page 25…

  津大学都有一种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从他入学起,直到他因为自由 

  主义政治观念被迫离校止,他与牛津的学习和职业关系一直未断。 

        洛克一生命运,又和英国政治家艾斯里勋爵有重要关联。他自1667年 

  开始作艾斯里的私人医生,他们两位不仅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而且政治见 

  解也极为相似。艾斯里1672年成为谢弗茨伯里伯爵,洛克也随这位伯爵在英 

  国政治漩涡中越卷越深。 

        谢弗茨伯里是英国辉格党创始人之一,彼时英国的政党、一是辉格党, 

  一是托利党,这名称原本是相互攻击时为对手起的浑号,但因为这浑号,不 

                                 ①                                    ② 

  但“寓言幽默,嘲弄辛辣”,而且“音节最少,书写方便”,便被对方接 

  受下来,浑号成为旗帜。英国这两党,在历史上各有千秋,总体分析,其实 

  并无本质区别。但以当时的情形而言,辉格党的主张无疑更为正确。它力主 

  限制王权,增加社会的权力,又主张宗教宽容,信仰自主,并积极代表新兴 

  资本在英国的各种政治利益。而这一切,与洛克的主张完全吻合。 

        但是任何一种革命,那怕是光荣革命,毕竟也是革命,既是革命就不大 

  可能一帆风顺。当英王暂时取得所谓胜利时,洛克只能和谢弗茨伯里伯爵一 

  样,逃到当时的民主圣地荷兰,暂避一时。而且1685年,詹姆斯二世还曾正 

  式致函荷兰,要求引渡他回国。这可能是洛克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危险。但 

  仅仅过了三年时间,光荣革命便光荣成功,于是洛克也以革命功臣的身份光 

  荣回归故土。 

        光荣革命前,他就作过谢弗茨伯里的秘书,革命成功后,他又担任过英 

  国贸易和殖民事务大臣。而且,他还是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的发起人, 

  也是这家银行的大股东之一。但他担任公职未久,主要因为身体方面的原因, 

  便辞掉公职专心致力于他的学术研究和答复各种疑问与论辩中去了。 

        洛克极为幸运,他一生活动仿佛处处和谐,他的哲学不是矛盾、分裂和 

  斗争的产物,而是各种势力妥协、共鸣与和谐的结晶。他的学说与他的时代 

  是和谐的,他的主张与当时英国多数阶层的利益是一致的。有大哲人评价他 

  说:“约翰·洛克是一切形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代表工厂主反对工 

  人阶级和贫民,代表商人反对旧式高利贷者,代表金融贵族反对作为债务人 

  的国家,他在自己的一本著作中甚至证明资产阶级的理智是人类的正常理 

        ① 

  智。”甚至他的性格与他的道德学说也体现了这种和谐精神,他的道德学说, 

  认为快乐即善。他说:“幸福和苦难既是由一些外物底作用在我们身上或心 

  上的所生的 (程度亦不同),因此,凡容易给我们产生快乐的对象,我们便 

                                                                               ② 

  叫它做好事;凡容易给我们产生痛苦的对象,我们便叫它做恶事。”幸福即 

  是快乐,洛克先生一生快乐,因此我们知道他一生一定也是很幸福的。 

        洛克很幸运,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只有机遇没有努力,仿佛盲 

  人观灯,聩者听戏,虽有妙情妙景,只是白费精神。 

        洛克虽然不能说不是一位努力奋斗者,但他又是一位善于抓住机遇的 

  人。他一生中,像培根那样惨淡经营的事是没有的,像莱布尼茨那样四处寻 

  找靠山而终于没了靠山惨兮兮故去的事更其没有。他甚至也不像斯宾诺莎那 



① 《英国政党政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21 页。 

② 同上。 

① 《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前言,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第1 页。 

② 转引自《西方伦理思想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279 页。 


… Page 26…

样有一种圣哲般的道德品性。他的道德理想其实就是个人主义,快乐即幸福, 

快乐即本性。他无须修炼,便已然成佛。他甚至无须睁大眼睛,睒都不敢睒 

一下地寻找机会,然而,上帝偏心,给他一个大大的马太效应,把许多机遇 

适时适地地送给了他。他一生从事的职业不少,既作过教授也作过私人医生, 

既作过顾问又作过秘书,既作过商务大臣也作过大银行的股东,外加作家、 

思想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其他种种不为他所重视的头衔。他真是一个 

命运的宠儿,该读书时便有好书可读,该做事时又有好事要做,该逃亡时便 

有妙地可居,该作文章时又有妙论可发。 

     洛克似乎并非一个神童,纵有些聪明也不像笛卡尔、莱布尼茨那么早 

慧。而且他著书立说的时间实在应该划入“大器晚成”之类。他的主要著作 

的完成和出版,都集中在1687年至1693年短短的六七年间。而1687年的洛 

克已经是58岁的老年人了。洛克1704年故世,他去世时,无论身边还是世 

上,都是一片赞许之声。 

     从洛克的生卒年代上讲,他本应属于17世纪,但从他的哲学发展、发 

生和产生影响的时代看,他都属于18世纪启蒙年代的先驱者。他是英国也是 

西方启蒙运动的引路人。 


… Page 27…

                                 2。洛克的哲学思想 



       洛克哲学思想中最赋人文精神的是他坚决反对“天赋观念”的理论,而 

  最广为人知的则是他的“白板说”、经验观和物性论。 

        天赋观念古已有之,而在中世纪神学传统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神学 

  统治一切时,天赋观念不言自明。世间万物皆为上帝所造,人自然不能例外, 

  只是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同时赋予人以思想。这种理念,直到文艺复兴运动 

  兴起之后,依然为一些大哲学家所信奉,至少他们未能在理论上对此予以否 

  定,此如法国大思想笛卡尔就近乎如此。 

       洛克则不一样。他的经验主义立论基础,就是反对天赋观念。在他的哲 

  学体系中,人的观念并非上天赋予,而是自经验得来,他的最著名的哲学著 

  作“人类理解论”,对此有充分的阐释的论证。《人类理解论》全书共分四 

                                                                                    ① 

  卷,第一卷专门讨论人的理智的由来。他说:“人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 

   “由我们获得知识的方式看来,足以证明知识不是天赋的——据一些人们的 

  确定意见说:理解中有一些天赋的原则,原始的意念同记号,仿佛就如印在 

                                                                              ② 

  人心上似的。这些意念是心灵初存时就禀赋了,带到世界上来的。”但洛克 

  绝不同意此种论调,在他看来,“各种观念,尤其是属于原则的那些观念, 

  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如果仔细考察新生的婴儿,则我们便会看到自己 

  没有什么理由来相信,儿童在生来就带有许多观念。……至于说到能与普遍 

  命题中的名词相应的那些观念,能与天赋原则中的名词相应的那些观念,当 

  然更是没有的。人们都看到,他们的心中如何逐渐可以得到各种观念,并且 

  可以看到,他们所得到的,都是由于他们经验到观察到亲身所经的事物来 

  的。”③ 

        坚持人的知识和思想来源于经验,反对天赋观念,是洛克哲学中最具说 

  服力的内容。尽管这些观点,在现代人看来,似乎已经无须再费口舌,而那 

  思辨方式,也有些令人不耐其读的地方。但在他那个时代,却不是一个可以 

  看作常识的理论问题。 

       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他的“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大脑,好像一 

  块白板,这白板上没有任何字迹和信息,只有通过经验,才能得到它们。现 

  在看,“白板”的说法固然是一个巧妙的比喻,但并非真的合乎科学。但为 

  着反对天赋观念,白板的比喻自有其历史价值在。洛克对此更是自信百倍。 

  行文至此,不觉振振有辞,对远自柏拉图,近自笛卡尔的哲学理念,表现出 

  一种义正辞严的论辩风格。他写道:“那么我们且设想心灵比如说是白纸, 

  没有一切文字,不带任何观念;它何以装备上了这些东西呢?人的忙碌而广 

  大无际的想象力几乎以无穷的样式在那张白纸上描绘了的庞大蓄积是从何处 

  得来的?它从哪里获有全部的推理材料和知识?对此我用一语回答,从经 

  验: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蒂由经验而来。”① 

        然而谈到经验,却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人类理解论》整个第二卷实 

  际上全是讨论人的观念如何来源于经验的。然而,讲清楚这个问题,又谈何 



① 《人类理解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第6 页。 

② 同上书,第6 页。 

③ 同上书,第47 页。 

① 转引自《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140 页。 


… Page 28…

  容易。 

        观念来源于经验,不错。但观念与观念也有不同。一些观念,可以直接 

  来源于感觉对象,如颜色、温度、味道等等。一个没吃过三明治的人,固然 

  不知道三明治的味道。但这有何难,用嘴一尝不就行了。但另有一类观念, 

  却不是通过感觉对象可以得来的,比如人的思想、知觉、怀疑和推论,请问 

  推理是怎么感觉出来的。你可以因为不知道三明治而亲口尝一尝,但你不能 

  因为不明白推论而也亲口吃一吃。洛克本人自然也觉察到这一点。于是,在 

  承认一切观念皆来源于经验的大前提下,又把观念的来源分为两种类型。他 

  说:“感觉的对象是观念的一个来源——第一点,我们的感官,在熟悉了特 

  殊的可感的物象以后,能按照那些物象刺激感官的各种方式,把各种事物的 

  清晰知觉传达于人心。因此,我们就得到了黄、白、热、冷、软、硬、苦、 

  甜,以及一切所谓可感物等等观念。……我们观念的大部分,既导源于感官, 

                                                                              ① 

  既是由感官达到心中的,因此,我们便叫这个来源为 ‘感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