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于改变气质之性,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即通过教育发扬人固有
的仁义礼智等善性,使人成为圣贤,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③在治学方法和教学方法上的“居敬”与“穷理”。所谓“居敬”(或
称“主敬”,并不是“万虑休置”、“闭目静坐、耳无闻、目无见、不接事
物”;也不像道士打坐、和尚念经那样,万虑皆空。朱子主张的“居敬”有
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收敛其心、不敢放纵”,即“内无妄想、外无妄动”,
通俗地说,就是在修养德行和读书学习中,要主一无适、专心致志,不胡思
乱想和随意妄动;另一层意思是“守于此而不易”(固守不易)“成始成终”、
持之以恒。这是一种主观努力自我修养和自我学习的方法,所谓“穷理”就
是“格物致知”,通过读书和“格物”的途径以“穷理”。朱子认为,读书
的根本,在于真正弄懂所谓的“天理”,而要弄懂“天理”,关键在于读书。
由此可见,他所说的“穷理”就是读儒家的经书,按照书本中的教条去行动,
以实践封建伦理道德的“义理”。概括地说,朱子的治学方法和教育方法包
含学习研究书本知识以及修养磨练德性两个方面,他把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
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看到了智育与德育间的联系。这是朱子教育主张中的
合理因素。但是,朱子所说的读书学习只限于读儒家的典籍;他所说的道德
只是指“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而言。他的治学与教育方法与其“明
① 《性理精义》,卷十。
… Page 72…
人伦”、“存天理”、“灭人欲”,学为“圣人”的教育目的密切相关。
朱子学说传入日本后,刺激了日本的政界,教育界和宗教界,终于在日
本作为一种独立的学术研究形态出现,形成了日本的儒学。可以说,日本真
正的儒学形成于对中国宋学的研究,而又以研究程朱学说为主;最早出现的
日本儒学家就是研究中国程朱学说的朱子学者。他们的研究,是和儒学的传
播结合在一起的,而且他们几乎又都是宗教家、教育家。
在幕藩体制确立以后,随着幕藩体制的稳定和商业——高利贷资本主义
的增长,医学、药学、数学、经验自然的研究都有了勃兴的苗头。1644年以
后的50年间,是德川幕府最太平的时期,也是文化繁荣、武士文明极盛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儒学在武士阶层中得到广泛传播。各地开始建起以儒学为中
心内容的藩校,有些藩主尊俸儒学,被誉为儒学的“明君”,儒者中出现了
参予藩政、大展经纶的人,此乃此时期的特点。
在儒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导致正统学派朱子学的兴起,还导致了
阳明学派、古学派的兴起。
(2)古学派的学术观与教育观
古学派是朱子学的反对派,名为复古,实质上是提倡一种新学,即以复
古为名而从朱子学中解放出来。朱子学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成为统治阶级
的正统思想;古学派则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被视为封建社会里的“异端”
思想。这一派发生于封建社会的安定时期,盛行于江户中期。这是因为,18
世纪享保时期以后,随着德川幕藩体制在政治、经济上的动摇和崩溃,封建
主义逐渐瓦解,近代思想从封建思想体系中逐渐增长并发展起来,它表现在
统治阶级内部的学术思想方面,首先是古学、阳明学对朱子学的批判。多数
古学者是朱子学的追随者,后来由于怀疑朱子学和孔子、孟子的原意不同,
改为提倡古学,呼吁从孔孟的原著中探索儒学的真意。古学虽是当时思想界、
学术界的新的力量,可却是以复古的面貌出现的,古学派欲改造自己周围的
事物,但又怯懦地求助于中国的孔孟之道,借用古代圣贤的名字、战斗的口
号,穿着古代神圣的服装,说着借用的言语,来演出历史的新局面。他们的
思想仍然不出儒学的范围,不可能对封建秩序作根本的批判,但由于它对国
家权力保护下的朱子学多少作了一些批评,又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当时被严
格划分的封建等级制度。就此意义上说,古学具有创造新局面的新学派。
日本儒学各派虽然都发端于封建社会的稳定时期,但即在那时,因各派
所处地位不同,倾向也不同,朱子学代表官学,严格拥护幕藩制的封建制度,
阳明学讲“良知”人人皆有,讲“天地万物一体”;古学派讲“仁”、“有
教无类”。阳明学和古学都是自发地企图打破那不可逾越的封建等级。
古学派以复古儒学相号召,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的正统儒学朱子
学派的最大敌人。古学派敢于和那时势力异常强大的封建统治思想作斗争,
是有其社会阶级背景的。朱子学代表当时封建地主阶级的当权派。古学派代
表中小地主阶级,是不当权的派别。古学派产生于日益“没落”的中小地主
阶层,这对于古学思想与朱子学的对立,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古学派是倾向于唯物主义的。问题是他们捍卫唯物主义时,不是向前看,
而是向后看,即以复古为手段,提出对朱子学的批判。古学派所提倡的复古,
名义上是复归唐虞三代之学,而事实上则归于经世之学,实用之学,即倾向
于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于封建社会秩序的看法,古学派与朱子学派迥然不同。
… Page 73…
朱子学派认为,封建秩序是自然秩序;古学派则以为封建秩序是圣人创造的。
圣人既然创造了社会秩序,因而封建社会的伦理也就不是自然的。朱子学派
是站在肯定幕藩制的现实社会立场上,提倡天人合一思想,把自然法则与道
德规范、天理与人性都联系在一起,因而充分肯定幕藩体制在封建社会的普
遍意义。相反地,古学派 一开始就强调人的作用。而且把人提高到创造道
德规范的主人地位,认为道德规范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自然的,
而是 人造的。这样一来,人的道德规范和自然法则便不得不分开,而封建
社会的合理主义也被非合理主义所代替。这个分解过程,同时也就意味着封
建制的衰退过程。古学派中徂徕学的非合理主义学说,为明治维新做了思想
准备。就其重视人为的作用而批判朱子学的自然秩序观来说,它在摧毁封建
秩序永恒不变的观点上,是有进步意义的。
古学派的创始人伊藤仁奈和古学派中古文辞学派创始人荻生徂徕 (1666
—1728年),既是汉学家,又是教育家。他们都开办过私塾,培养许多弟子。
伊藤仁奈的学术观点被3千名弟子所普及与发展,古义堂由他的子孙后代维
系经办持续了6代共344年,直到明治四年,像这样的父子血脉相承,保持
相同的学风而传承的事例,在世界教育史上亦属罕见。
古学派中的古文辞学派,亦称萱园学派。这个学派的创始人荻生徂徕,
不仅为日本马克思主义传播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作了准备,而且在宣扬汉文
字、提倡经史考证上对后来学术界和教育界予以极大影响。他创办的萱园塾,
培养了一种自由主义学风。
萱园塾的学风和京都的古义堂学风不同。古义以道德教育为主,而萱园
塾以文章为主。仁奈的门徒以成为“圣人”为理想,徂徕的门人以研究事实
和文辞成为学者为理想。仁奈以仁义为道,而徂徕以“礼采”为道;仁奈强
调“道”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徂徕认为:“道”要靠人为。徂徕对待弟子
的态度讲求宽容,不拘外节,他爱弟子之才,尊重个性。
在汉文研究方面,徂徕提出了汉文直读法,反对汉文训读法。他极端崇
拜中国,认为要研究高深之道,必须先理解中国语言文字,先以唐音读汉文,
而后改为纯粹的日本语,这才是真正做学问的方法。因为他崇拜中国先王之
道,以致凡事都模仿中国,但他对中国文化并不是一味盲目崇拜,无所批判。
徂徕之学,曾传入中国和朝鲜,值得认真研究。
(3)阳明学派的学术观与教育观
阳明学派也是朱子学的反对派。它是在封建社会瓦解过程中代表民间的
异端思想。
日本阳明学起源较早,但在学术界获得支配地位,却是在宽政年间以后,
当幕藩的封建体制已面临崩溃,古学在与朱子学的斗争中,受到正统儒学压
迫。这时,古学受压,正统儒学再已不能继续发展,代替它的是下级武士和
市民中产生出来的意识形态,即阳明学。当时封建制内部已产生出资本主义
关系的萌芽,封建身份制度的纽带松驰。希望打破现状实行变革的社会阶层,
有农民、市民、下级武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阳明学虽然与古学不同,而
所采取的“复古”形式,则极相同。它们都是继承传统,求助于中国的孔孟。
正因为阳明学在日本被下级武士和市民所重视,而下级武士是地主并接近市
民,其阶级属性不属于农民而属于封建阶级,因而他们不可能提出“向前看”
的革命纲领,只能提出“复古”的范畴。他们共同的特色,就是“尊王”,
… Page 74…
尊王即表示对幕府和幕藩制的不满,同时也意味着倾向绝对主义的统一日本
意识。所谓阳明学在日本的意义,就在这里。
日本阳明学虽然是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但在产生之前,有
它的特殊的思想背景,产生之后又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
日本阳明学的开创者是“近江圣人”中江藤树(1608—1648年)。他青
年时曾做过武士,信奉朱子学而又不完全赞同朱子学,后来他返回家乡,过
着隐遁的学究生活。为了儒学的传播和儒教道德的通俗化,他在自宅开办了
私塾,撰写了《翁问答》、《鉴草》等著作。著作中充分表明了他企图把儒
学普及到平民百姓中间去的志向和他的教育观。中江藤树为儒教通俗化而努
力奋斗的决心,绝不是偶然的。可以说,他所处的时代产生阳明学的社会条
件已经成熟,社会上对儒学通俗化的要求已经很迫切了。
中江藤树的见解是围绕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一命题阐发的。他
认为“明德”是“万物一体之本体”(《大学解》),“学问以明明德为全
体之根本”(《翁问答》)。他把“孝德”作为“明德”的伦理内容。这样,
“明德”被提高为世界的本体,“孝德”又被赋予了神学的基础。由此可见,
曾子的“孝”的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他的“明德”、“良知”、“心”、
“孝德”等等,都是同义词,意味着把宇宙和人类贯穿起来的某种精神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