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区的音乐文化,虽然也带有阿拉伯音乐的色彩,但非洲风格却处于主导地
位;而在南部非洲,则丝毫没有受到阿拉伯音乐的影响,完全是黑人的音乐。
非洲乐器的种类有二三十种之多,其中打击乐器占据中心位置,鼓则是
非洲音乐的灵魂。居于鼓之后的是各种各样的木琴,其中最常见的是薄片
琴。在热带非洲各地,黑人乐师们常手捧着薄片琴,用拇指和食指拨弄着演
奏。弦乐器在热带非洲也广泛流行。
在19世纪,由于非洲各国都还处在殖民统治下,因此职业的乐师也散
处在民间。在农村里,乐师是村社的普通成员,不能脱离劳动;在城市里,
他们则属于手艺人,是手工业者。
(2)非洲的舞蹈
舞蹈是非洲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非洲人民能歌善舞,19世纪
时,不论在非洲的城市或农村,随时都可以听到高昂激越的歌声,看到热情
奔放的舞蹈。平时,每当烈日西下,皓月初升,人们便踏着欢快的鼓点,载
歌载舞,既是娱乐,也是休息;在节假日或大型集会上,人们穿上艳丽的民
族服装,跳起最喜爱的舞蹈;丰收时节,村民们聚集在一起,纵情欢跳,庆
祝丰收。在成年仪式上,人们也是用歌舞来教育青年如何进行各种生产劳
动、料理家务与如何处理好夫妻关系。
在19世纪的非洲,跳舞为男女青年寻找意中人提供了最好的时机与场
合,成为非洲男女结成伴侣的鹊桥。在婚礼中,人们更是载歌载舞,祝愿新
郎新娘恩爱相处、白头偕老。
在非洲一些地方的葬礼中,人们也通常用舞蹈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有
的部族甚至还认为,葬礼中忽略了舞蹈是一种不祥之兆。
19世纪时非洲各国的舞蹈,无论是传统舞、民间舞,还是风俗舞,最基
本的动作是在胯部。以胸部、胯部动作为主的舞蹈是非洲最常见的一种舞
蹈。这种舞蹈粗犷奔放,豪迈有力,鲜明夸张,尤其是胯部的动作,其技巧
之高难、节奏之激烈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19世纪的非洲舞蹈,不但内容极其丰富,从传统节日、民族生活、历史
纪念、风土人情,直至生产劳动和人民斗争,在非洲舞蹈中都有所表现,而
且由于非洲种族众多、信仰各异、自然环境有别、生活的多样化,因此舞蹈
的动作、手法、技巧和形式也多种多样,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独具风貌。
(3)非洲的鼓
非洲人离不开舞,而舞又离不开鼓。因此,在非洲,鼓被人誉为“音乐
之王”,是非洲传统舞的灵魂。
在19世纪时,只要一踏上非洲这块炎热的土地,就可以听到“达姆达
姆”鼓的声音。鼓声陪伴着人的降生、成长和死亡。非洲的鼓,据说有几千
种之多,有圆锥形的、圆柱形的,有两头细中间粗或两头粗中间细呈漏斗状
的,有碗形、杯形和瓶形的,也有圆形和方形的,可谓种类繁多,形状各异。
… Page 101…
各类鼓均为木身象皮面。
非洲的鼓,除了起到音乐上的作用外,有的部族还用鼓作传播讯息的语
言工具。击鼓人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以代表不同的语言涵义,即所谓“鼓语”。可见,用鼓点能代替人的语言进
行联络。
8。服装与服饰
非洲民族众多,信仰各别,生活环境的差异很大,因此形成了非洲人民
衣着服饰的多样化,反映出穿着的种种风情。
阿拉伯长袍是居住在非洲北部和撒哈拉地区阿拉伯人的民族服装,通常
有黑白两种,每逢年节或喜庆时穿白袍,遇丧葬则穿黑袍。阿拉伯长袍一般
没有领子,腰宽袖肥,长及地面。凡参加穆斯林节日、婚嫁庆典或官方社交
活动时,阿拉伯人男子必须穿上这种长袍。男人在穿长袍时,一般都要配戴
缠头巾。这种缠头巾阿拉伯语中叫“塔增”,用薄纱织成,长约1米,从右
往左缠在头上。
阿拉伯妇女也穿长袍,且从头到脚要用长袍裹严,并配戴面纱。面纱大
都用黑丝绸做成,形状有三角形、正方形和五角形。
而在撒哈拉沙漠的游牧部族图阿雷洛人的男子中,也有配戴面纱的习
俗。他们的面纱一般分白、黑两种,也有深蓝色的。
与阿拉伯人相比,非洲其他地区居民的衣着则是五花八门,反映着本民
族特点。
东非居民比较注重服饰。在马达加斯加,一种颇似印度“沙丽”的“兰
巴”装束一直保存至今。“兰巴”上绘有精美的花卉鸟兽图案,披在肩上,
既是御寒物,又是装饰品。在埃塞俄比亚,每逢年节,人们都要披上特有的
民族服饰——“沙马”,这是一块超过3米长、两端绣有图案的白细布披肩。
而在平时,埃塞俄比亚男子喜欢穿马裤,头戴礼帽或轻便筒帽,妇女常常用
一块粉红色的透明薄纱包头。
19世纪时中非人的服饰也颇有特色。刚果妇女喜爱紫红、金黄、翠绿和
天蓝等颜色,她们喜欢用一块有漂亮图案的花布从腹部向下缠几匝来代替衣
裙。居住在扎伊尔西北部热带森林深处的巴库图人,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生
活。他们不论男女,头上都扎一块裹着木头的布条,脸上漆以鲜艳的红色。
大部分妇女脖子上都系有许多璀璨的串珠圈,腰上也围着红色的串珠套。妇
女们还喜欢在腰部戴上一幅重约10斤的铜护腿,从脚踝到膝盖用黄铜片包
裹起来。
到19世纪时,在一些气候更加炎热、生活又十分落后的部族里,人们
的衣着则非常简陋,甚至还带有很浓厚的原始性。一般仅以布、兽皮或树叶
裹身,妇女仅穿围裙,上身裸露。苏丹南部的巴里人和罗图佳人无论男女均
… Page 102…
赤条条一丝不挂;巴里族的姑娘最多用树叶和兽皮遮羞;罗图佳族的妇女只
在腰部扎一条很窄的镶花带子,腰后挂一柄芭蕉叶,小腹前挂一二十根小铁
链遮羞。南非的科萨族男子多数赤身裸体,最多在腰间围一块布遮住下身。
非洲最古老的居民俾格米人和布须曼人在 19世纪的服装又是一番特
色。俾格米人男男女女几乎都是赤身裸体,唯一的遮羞物是在下身系着用“姆
布古”做成的护围。前面一个小围裙,后面系一把藤叶作装饰。布须曼人男
子全身裸露,只在下身围一块兽皮,女人围着长到膝盖的皮围裙,天气凉爽
时围上兽皮披肩。
9。饮食生活
19世纪时非洲人的饮食种类很多,简单而独特。一般说来,北非居民主
要食用面饼和酸牛奶,饮茶和咖啡;撤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以薯类、蕉类、
玉米、小米和大米作为主食。
苏丹人的饮食较简单,主食是面包、高粱薄饼,菜肴多为生拌。利比亚
人以大麦为主食,辅以蔬菜,食法也很单一。埃及人的主食是发面大饼,喜
欢吃奶酪、生菜等。吃大米时,埃及人习惯于把放好油、盐的水煮开,然后
倒入淘净的大米,旺火烧沸,再用文火煮。吃的时候,米饭和炖菜或糖渍水
果一起混着吃。埃及人还嗜好甜食,用核桃仁、杏仁、橄榄、葡萄干、甘蔗
汁、石榴汁等做成糕米团或油炸馅饼。
毛里塔尼亚人的主食是“古斯密”,是用小麦、大米、高粱煮成糊状,
再调以肉类,或加入牛奶、骆驼奶。其副食是牛、羊肉,以及牛奶、骆驼奶。
毛里塔尼亚最名贵的菜肴是烤全羊,用来制作烤全羊的必须是小羊羔。
19世纪的北非风味食品,最有名的要算是三角卷,它类似于中国的春
卷,但制作较为复杂,皮很薄,呈三角形,用鱼、肉或者蔬菜、粉丝作馅,
在三角卷的底部还垫有一个煎得很嫩的鸡蛋,外脆内嫩,味道鲜美。
北非阿拉伯国家的居民不饮酒,饮料以茶和咖啡为主。苏丹人一日四
餐,习惯于每餐后喝杯加糖红茶。利比亚人也喜欢喝加糖浓茶。咖啡和红茶
是埃及人每日必不可少的饮料。毛里塔尼亚人习惯于把茶和糖、鲜薄荷叶一
起煮浓后饮用。摩洛哥人喜欢喝薄荷茶。
19世纪时西非居民的,主食是大米、白面、玉米、高粱,副食是鸡、鱼、
肉、蛋及瓜果蔬菜等。烤全羊也是西非菜肴中的上乘佳品。
非洲其他地方的食物与西非大同小异。塞舌尔蔬菜少,主要食鱼、肉。
埃塞俄比亚人的主食是苔麸,以此制成叫做“英吉拉”的薄饼;并喜欢喝用
辣椒、香料和肉制成的榨肉汁“瓦特”。津巴布韦的绍纳人则喜欢生吃动物
肉和蛋类,禁食狗肉、猴肉和各种鱼肉。
非洲有很多地方嗜好吃各种昆虫。苏丹人喜吃炸白蚊和炸毛虫。利比亚
人经常把一些昆虫晒干磨细做馅饼吃。
… Page 103…
10。非洲民居
在19世纪,非洲由于经济落后,各地的民居一般比较简单。北非居民
多住阿拉伯式的一层平房,土墙草顶。撒哈拉以南非洲居民的住房,以圆锥
形屋顶的茅屋最为普遍。
在19世纪的刚果农村,村庄由若干草屋组成,有的房屋只有一个房间
和一扇门。常见的家俱有木椅和木凳,床上铺着草席,工具和武器放在屋角,
屋檐下挂纤维编的篮子。
多哥的埃维人普遍实行一夫多妻制,男子成家后,得到一块与祖先宅院
毗邻的空地,他便在这块空地上建造起宅院,包括每个妻子及其子女住的小
屋和他本人住的小屋。
19世纪的西非玛萨人住蛋形屋,一般高5—7米,底部直径3—4米,构
造新颖,弧线优雅,十分别致。“蛋壳”是用泥糊成的,其底部20—30厘
米厚,越往上越薄,到顶部仅5—6厘米厚,既不用支撑框架,也无需造型
模子。
在19世纪的贝宁,生活在湖边、沼泽地的渔民,建立起水上村庄,是
将粗大的木柱牢固地插入水底,水面上2—3米处铺上木板,上面搭方形木
板房,四面开窗,每座房屋之间隔有一定距离。
19世纪时,博茨瓦纳的茨瓦纳入住宅以家族为单位,由牲畜栏、茅屋和
外围栅栏组成。牲畜栏位于住宅中心,在它周围按一定距离环列着家庭中各
个成员的茅屋,靠近牲畜栏出口处的是第一个妻子或母亲的住室,然后依次
是第二个、第三个妻子以及成年男子的住房。茅屋是圆形的,屋顶呈圆锥形。
索马里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19世纪时牧民们住的房子通常是用
草席、兽皮或树枝搭成,呈圆锥形,没有窗户,门很低,屋内陈设简单。
毛里塔尼亚境内有2/3的地方是沙漠,19世纪时,这里的牧民们习惯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