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上下五千年004-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辽朝派宰相杨益戒跟沈括谈判边界,辽方提出的问题,沈括和官员们对答如 

流,有凭有据。杨益戒一看没有空子好钻,就板起脸来蛮横地说:“你们连 

这点土地都斤斤计较,难道想跟我们断绝友好关系吗?”沈括理直气壮地说: 

 “你们背弃过去的盟约,想用武力来胁迫我们。真要闹翻了,我看你们也得 

不到便宜。”辽朝官员说不服沈括,又怕闹僵了,对他们没好处,只好放弃 

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沈括带着随员从辽朝回来,一路上,每经过一个地方,把那里的大山 

河流,险要关口,画成地图,还把当地的风俗人情,调查得清清楚楚。回到 

东京以后,他把这些资料整理起来,献给宋神宗。宋神宗认为沈括立了功, 

拜他为翰林学士。 

     沈括为了维护宋朝边境的安全,十分重视地形勘察。有一次,宋神宗 

派他到定州(今河北定县)去巡视。他假装在那里打猎,花了二十多天时间, 

详细考察了定州边境的地形,还用木屑和融化的蜡捏制成一个立体模型。回 

到定州后,沈括要木工用木板根据他的模型,雕刻出木制的模型,献给宋神 

宗。这种立体地图模型当然比绘制在纸上的地图更清楚了。 

     宋神宗对沈括画的地图和制作的地图模型很感兴趣。第二年,就叫沈 

括编制一份全国地图。但是不久,沈括受人诬告,被朝廷贬谪到随州 (今湖 

北随县)去。在那里,环境虽然很困难,但是他坚持绘制没有画完的地图; 

后来,他换了几个地方的官职,也是一面考察地理,一面修订地图,坚持了 

十二年,终于完成了当时最准确的一本全国地图——《天下郡国图》。 

     沈括不但在地理研究上作出了出色的成就,而且是个研究兴趣很广泛 

的科学家。他在天文、历法、音乐、医药、数学等方面,都十分精通。他很 


… Page 60…

早就研究天文历法。后来,他担任司天监的工作,发现在那里工作的人,不 

少是不学无术的人,不懂得用仪器观测。他到了司天监以后,添置了天文仪 

器。为了观察北极星的位置,他一连三个月,每天夜里用浑天仪观察,终于 

计算出北极星的正确位置。 

     沈括晚年的时候,闲居在润州 (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他把一生研 

究的成果记载下来,写了一本著作《梦溪笔谈》。在那本书里,除了记载他 

自己研究的成果以外,还记录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许多创造发明,其中特别有 

名的是毕升的活字印刷技术。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北宋之前,已经有了雕板印刷术。 

但是雕板花工夫大,而且刻好一块木板,要改动一个字,就要全部重刻。沈 

括在他钱塘老家看到一位老工匠毕升,用一种很细的粘土,做成许多小块, 

刻上字后放在窑里烧硬,成为一个个活字。用这种活字排版印刷,比雕板印 

刷方便多了。沈括看到这件新鲜事,十分感兴趣,就进行详细的观察和了解, 

还把毕升的发明,记载在他的《梦溪笔谈》里,后代的人读了他的书,才知 

道活字印刷术的来历。 



                         195 司马光写《通鉴》 



     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公 

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 (音xù)即位,就是宋 

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法的。她一临 

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东京担任宰相。 

     司马光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大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 

声,从他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 

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 

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 

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 

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 

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 

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 

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要 

好的朋友,后来王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思想保守,两个人就谈不到一块儿 

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马光没有一件不反 

对。有一次,司马光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时,以老朋友的资格, 

写了一封信,责备王安石侵犯其他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搜刮财富,还拒 

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王安石写了一封回信,对司马光的四条责难针锋相对地作了反驳。信 


… Page 61…

里说:我受皇上的命令,改革法制,怎能说我侵犯别人职权;为国家办事, 

怎能说我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怎能说是搜刮财富;驳斥错误的言论,怎 

能说拒绝意见。 

     司马光接到回信,气得要命。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撑腰,也无可奈 

何。最后,他辞去朝廷职务,离开京城,到了洛阳,表示不愿过问政事,关 

起门来写书了。 

     原来,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 

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 

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他很早就动 

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宋英宗在位的时候,他把一部分稿子献给 

朝廷。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专门 

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并不信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他 

把自己年轻时候收藏的二千四百卷书都送给司马光,要他好好完成这部著 

作。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书名,叫 《资治通鉴》(“资治”就是能帮助皇帝 

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马光罢官回到洛阳之后,就专心写《资治通鉴》,一共花了十九年时 

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这部书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 

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为了写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 

量资料,除了采用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看各种历史著作三百多种。据说, 

这部书写成的时候,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 

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 

之一。它对于后来的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在整整十九年时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 

作到深夜。到《资治通鉴》完成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 

牙齿大多脱落了。由于他在史学方面作出了贡献,他被认为我国历史上著名 

的史学家。 

     司马光在洛阳写了十多年书,但是因为他反对新法出了名,一些保守 

的官员都很记挂他。他虽然口口声声说不谈政治,但是许多人还把他当作“真 

宰相”看待,连普通百姓也知道洛阳住着一个司马相公。 

     高太后临朝执政,把司马光召回朝廷,司马光已经是又老又病了。但 

是,他反对王安石新法却丝毫不肯放松。他一当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废 

除新法。有人劝阻他说,神宗刚刚去世,马上把他的政治措施改掉,总不大 

好吧!司马光气呼呼地说:“先皇帝立的法度,好的自然不要去改动,像王 

安石搞的那一套,却是害民的事,为什么不能改?再说,现在高太后执政, 

高太后是神宗的母亲,做母亲的改动儿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可以?”就这样, 

他不顾许多官员的反对,到了第二年 (公元1086年),就把王安石建立 

的新法一古脑儿废除了。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当然十分生气,不久就郁郁 

不乐地死去。而司马光的病也越来越重,在同年九月咽了气。 



                           196 苏东坡游赤壁 


… Page 62…

     司马光执政后,把宋神宗贬谪的许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两个是 

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轼 (音shì)和苏辙(音zhé)。 

     苏轼兄弟俩,是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刚出头的那 

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主考官欧阳修,正在注意 

从考生中物色有才华的人。第一场考试下来,他在阅卷的时候,看到一篇文 

章,高兴得拍案叫好。 

     考卷是密封的,上面没有考生的名字。欧阳修心里想,能写出这样精 

采的文章,一定是一个文坛能手。京城里有点名气的文人,欧阳修多少了解 

一点,这篇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呢?他猜想了半晌,觉得从文章的风格看,很 

可能是他的门生曾巩。他本来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名,但是曾巩是他门生, 

评得高了,怕人们说他偏袒,就把它评为第二。 

     直到发榜的那天,欧阳修才知道,那个写精采文章的不是曾巩,却是 

刚到京城的青年考生苏轼。 

     苏轼考取以后,照例要去拜见主考老师欧阳修。欧阳修跟他谈了一阵 

子,觉得他气度大方,才华出众,打心眼里喜欢。苏轼走了以后,欧阳修跟 

他的老同事梅尧臣说:“像这样出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 

头呢!”(成语“出人头地”就是这样来的。)欧阳修这番话一传出去,一些 

读书人听了都不服气。京城里这样多的人才,难道比不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 

伙子。后来,大家读到苏轼才气横溢的诗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输。 

     苏轼出了名,他的弟弟、十九岁的苏辙也在同年考取了进士,他们的 

父亲苏洵的高兴劲儿就不用说了。但是苏洵另外有一番感触。原来苏洵也是 

个擅长散文的人。他在少年时期,没认真读书,到二十七岁那年,看到别人 

一个个都上进了,才发个狠劲读书。过了一年,考进士没考中,回到家里, 

一气之下把他过去写的文章,一把火烧了,从头学起,果然进步很大。 

     这回,他带儿子到了京城,眼看儿子年轻轻的都考中了,怎么不感慨 

呢。他听说欧阳修是最重视文才的,就把他几年来写的二十多篇文章托人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