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读完了 金克木著-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人感觉不同,只有坐冷板凳是一样。
  有可以躺着读的书——大多是文艺之类。这样读书,古名消遣,今名娱乐。
这是以读者为主,可拿起,可放下,可一字一句读,也可翻着跳着读。通常认为
这不算读书,只是看书。有人认为有害,主张排除。有人认为可以保留。
  还有可以走着读的书,可以一边走一边和书谈话。书对读者说话,读者也对
书说话。乍看是一次性的,书只会说,不会答。其实不然。书会随着读者的意思
变换,走到哪里是哪里。先看是一个样子,想想再看,又是另一个样子。书是特
种朋友,只有你抛弃它,它决不会抛弃你。你怎么读它都行,它不会抗议、绝交。
所以经典也可以走着读。
  我对孔夫子牌位磕过头,对释迦牟尼像也磕过头,但我读经书不是跪着读的。
孔门的《四书》背诵最早,《五经》没背全就上小学了。佛门的经背得更少。背
书是机械动作,不用头脑,背过了也不懂。背来背去,口头背成顺口溜,心里想
别的,有时也和书对上话。书不回答,我替它回答,再一背,居然觉得书中更有
答话。后来读到柏拉图的《对话集》等书,才知道不仅是《论语》记对话,《金
刚经》记对话,欧洲书中也有不少对话。不仅上古中古人对话,近古近代人也对
话。科学家布鲁诺、伽利略写对话,贝克莱主教也写对话。
  于是忽然想起《礼记》。为什么?因为在大学里多年以后才记起了《大学》
这部书。这本来是《礼记》的一篇,宋朝晚期朱熹才把《大学》和另一篇《中庸
》从《礼记》独立出来,和《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从元朝起受到
特殊的尊重。可是直到今天好像也没有人追溯这两篇互相独立的文的来源《礼记
》,不问为什么“三礼”(《周官》、《仪礼》、《礼记》)之一的书会包含这
两篇政治哲学文丛。《礼记》是由西汉戴氏叔侄传下来的,本身是一大“文丛”,
讲说礼的种种规定,解说各种礼的意义,还记录孔门弟子的言行,以礼为核心而
不限于礼。讲儒家而不讲《礼记》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天朝大国”不是“礼义
之邦”吗?
  二十世纪的人类学对各民族、各种社会、各种人的“礼”,或说是社会关系
的行为符号,非常注意,从调查其表现形式到解说其内容意义和所起的作用,逐
步深入、扩大,而且由“野蛮”转向了“文明”。近些年来对于西藏的密宗仪轨
的兴趣越来越大,心理学家容格简直入了迷。调查南美的列维·斯特劳斯慨叹未
能调查理解佛教,他还不知道儒家更与他相近。孔子一眼看出了“礼”是社会结
构的外在表现,把制礼作乐和礼坏乐崩作为治和乱的两种符号形态,这实在是一
大发明。“忠字舞”、“语录歌”、“早请示、晚汇报”等等都是礼乐的“破旧
立新”的失败尝试。古礼仿佛很繁,实际上有增减变换。磕头改鞠躬,长袍变西
服,意义一样。本世纪二十年代,我还年幼,已经参与过残存的婚丧交际礼仪,
大体上还是如《礼记》所记。书上繁琐,做起来并不麻烦。后来接触佛教徒,又
知道行为戒律第一要紧,是生活的规范,团体的生命,分派的条件,轻易破坏必
自受其害。行为第一,不是理论第一。基督教作“弥撒”、作“礼拜”,伊斯兰
教“五拜”、“朝圣地”,都是“礼”。“嬉皮士”留长发,男扮女装,不过是
用一种礼替换另一种礼。连“女权运动”着眼的也是礼。大会示众、批判、检讨
也都是行“礼”。礼就是共同的风俗习惯,比法律更为有力。社会无礼,不能安
定。《圣经·旧约》是犹太人的《礼记》,《梵书》是古印度人的《礼记》。
  以上独白是从我和《礼记》的对话来的。不妨抄下几段原始记录,书人对话。
  书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定是非也。
  人  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第一点是民法,第二点是刑法,第三点包括国籍法、
移民法,第四点连所谓“法哲学”都有了。思想很现代化呀。
  书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人  了不起!这不是兵法的“知己知彼”,避免片面性吗?情人、夫妻之间
若遵这条礼,大概离婚率可以降低了吧?
  书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人  这里大有文章。“言”不能决定本身性质归属。只会说好听的话不能算
数。
  书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  这是国际准则也是人际习惯吧?
  还有来回讨论,不能记了。这只是第一页里的几处句子。
  书是好朋友。与书对话,其乐无穷。连干燥的古书《礼记》都能活跃起来,
现代化。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现代化说法是如同口香糖,越嚼
越有滋味。


  (一九九五年)

                         读古诗

  甲  我们来谈谈诗,怎么样?
  乙  我们不是诗人,谈什么诗?算是回答接受美学或者社会心理学的调查问
卷吗?
  甲  读诗就能谈诗。我想谈的是,明朝初年高青邱,高启,作的咏梅花七律
诗。他用的韵是“台、栽、来、苔、开”。清初吴梅村,吴伟业,也有一首七律
诗,用的韵脚同样是这五个字,只有“苔、台”二字颠倒了次序。你说这是有意
步前人的韵,还是无意?两诗内容不相干,都是名诗,不必引原文了。
  乙  这问题我答不出,也不必答。两诗各有名句流传,都是第三、四句,
“来”字韵。高诗的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吴诗的是:
“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我想你一定是对这名句有意见。
  甲  不错,正要向你请教。高诗两句,上一句使我担心那位大雪寒天拥被睡
在山中的“高士”会挨冻受饿,下一句使我担心那位夜间去树林的“美人”若约
会的人不到怎么办?会不会遭遇强暴?吴诗两句,上一句说他不喜欢找人而希望
有客人访他。好大的架子!下一句说他愿意别人来信而自己经常拖延不回信。真
正懒得岂有此理!请问你,这样的诗成为名句流传几百年,是何道理?
  乙  我想明太祖朱元璋大概就是你这样读诗的。他听说高启的声名大,便召
来修《元史》,又给他官做。不料他肯修史而不想做官。想来是朱“洪武”看不
上他的诗还不知怎么被他得罪,后来把他腰斩了。他的诗集也成为禁书。吴伟业
在明末中进士做了南明的官,又接受清朝征召去做国子监祭酒,相当于首席大学
校长一级吧?他做两朝的官,成为“二臣”,在诗中摆点架子不算什么。至于你
提的问题,我只能说,你是诗的大外行,不配入诗国,趁早别谈诗。
  甲  你管得住我?球迷不见得会踢球,读诗何必会作诗?怎么算是懂诗?大
家说好就跟着说好,名家说坏就跟着说坏,那算懂诗?你说不出道理,只讲作诗
的人,我看你也不懂诗。
  乙  彼此不懂,何必多谈?
  甲  不懂就不能谈?外行对外行谈,内行听了,点头也罢,摇头也罢,那是
他的事。不懂画,不懂音乐,就不能看,不能听?外行看了、听了,不能自有意
见?排斥外行读者,内行岂不孤零零?我要表示一点我对古诗的意见。我认为入
门考验是“古诗十九首”,承上启下,五言又好懂。若只许用一首当钥匙,那就
是“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一首,只有十句,五十个字。若读这首诗觉不出
什么,没有感受。除道德批评和社会分析以外没有意见,找不出作者就闻不到古
风也嗅不出现代气味,那就什么诗也不用读了。若引出了问题,就算走出了第一
步。那就可以往下读另外的诗。
  乙  下一步我猜你是推荐屈原的《离骚》。
  甲  不对,是阮籍的《咏怀》。共有八十二首,《文选》选了十七首,已经
够入门考验了。南社诗人黄节,黄晦闻,有《阮步兵诗集注》可以引导。
  乙  好难懂的诗!你是怎么回事?迷上五言古诗了?
  甲  我念元好问的半首词给你听:“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憔悴可怜生。《
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人阮步兵!”他并不是抑屈扬阮,而是借饮酒将二人
并提。你能说元好问也不懂诗吗?
  乙  我不和你争辩。若读了阮籍还觉得有意思,下一步呢?
  甲  我读阮籍的诗早在幼年念曾国藩的《十八家诗钞》时。读了阮诗觉得又
难懂又有味,那就读《诗钞》中另外十七家,算是第三步。十八家不少了,能走
到这里,便是外行也“外”不远了。这时拿任何其他国家的古诗一比,就知道中
国诗自有特色了。“舍己之田而耘人之田”,难得很。还是得先知道自己,再去
懂别人。
  乙  我认为读诗不像解数学题那样只能得一种答案。中国古诗读得下去,可
以和古人握手言欢,多一些知心朋友当然很好。不去为“高士”、“美人”担心,
知道那是指梅花又自比。也不会为不出访、不回信生气,知道那是点破人情。但
若读不下去就不必硬啃古董,省下时间干什么不好?没听说有人人必须读古诗的
律条。
  甲  不过有一点古诗常识可以多些联想。例如从高青邱的“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不会联想到《红楼梦》的“十二金钗曲子”中“空对着山中
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因而知道为什么宝钗姓薛(雪)而黛玉
姓林吗?
  乙  我佩服你的联想力。


                     与诗对话:《咏怀》

  游览名胜古迹时,若自始至终都有导游热心讲解,离去时,除剩下的眼见耳
闻的模糊破碎印象以外,就只有导游的系统解说了。那仿佛是如来佛的手掌,齐
天大圣孙悟空也跳不出去。
  读书好比游览。所读的是本文,或说“文本”,这以外的都是导游的话。导
游是必要的,但游览还得靠自己。读书也得靠自己亲自和对方打交道,也就是与
书对话。对话不仅眼看耳听,还要用心思。
  读的是诗就要与诗对话。何妨找一位古人的古诗试一试?找谁?三国魏的阮
籍的《咏怀》诗第一首。离现在有一千七百多年了,古今仍可对话。
  诗  夜中不能寐。
  人  阮老前辈!您不是好喝酒,能一醉三个月不醒,藉此推托了司马氏的求
结亲吗?怎么会失眠?是传说错了,还是诗错了?
  诗  夜中不能寐。
  人  明白了。白天喝酒是给人看的,夜间不见人,就清醒了。在一片黑暗中,
您是清醒者,不能沉沉入梦,诸事不关心。对不对?
  诗  起坐弹鸣琴。
  人  弹琴为寻知音。夜中起坐弹琴为的是惊醒别人,引来一位同样清醒的朋
友谈心。可惜所有的人都大梦沉沉,鸣琴也不能唤醒。可是这就又不对了。阮老
先生不是有一大家人吗?尊夫人呢?怎么能起坐弹琴,不怕惊醒夫人吗?
  诗  起坐弹鸣琴。
  人  明白了。原来诗里并没有主语,没有指定说的就是您阮老先生,只说有
这么一个人,所以不怕惊醒您的全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