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拟禁采樵虽未得,且留几字待千秋。
  1949 年,各级政府对保护这一古迹十分重视。1956 年,县政府拨款维修墓、祠。1964 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明十八先生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年浩劫中,这一古迹曾遭破坏。1980 年,省政府拨款修葺墓、祠,并重新公布“明十八先生墓”为重点文保单位。经过5 年大面积修复,墓、祠已面貌一新,慕名前来观光凭吊的游人,常年达10 万之众。

  明朝宗室葬宝岛——宁靖王、五妃墓

  在祖国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有二处明朝宗室的墓葬,300 余年来,香火不绝,祭祀者不断。对于墓主宁靖王、五妃的事迹,不仅见之于许多列传和各种报端,也为岛内人们所颂扬。他(她)们的墓地,成为台湾省境内唯一的封建王朝宗室墓地,受到了很好的保护。
  宁靖王,名朱术桂,字天球,别号一元子,是明太祖九世孙辽王的后代。初授辅国将军,崇祯帝死后,福王在南京即位,封朱术桂镇国将军,镇守宁海。1645 年受封宁靖王。后曾监郑成功、郑鸿逵军。郑成功驱荷复台后,宁靖王携家眷于1664 年到达台湾,积极响应当时“督兵屯田,休养生息”的号召,在万年县的竹沪(今高雄县境内)开垦良田几十亩,每年收获相当丰富,把余粮都赏赐给当地农民。不久原配罗妃去世,葬在竹沪。据《台湾先贤列传》载:“宁靖王为人相貌魁伟,美须眉,擅长笔墨,而书法尤其苍劲,承天庙宇匾额,多半都是由他亲笔所题,成为后人所珍藏的宝物之一。”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成功旧部已降清的施琅,率水师偷袭台湾,郑部诸将战败。宁靖王见大势已去,遂将5 个妃子(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召到身边诀别:“孤不德,颠沛海外,冀保余年,以见先帝先王于地下。今大势已去,孤死有日,若辈幼艾,可自计也。”5 位妃子节烈不让须眉,声泪俱下,表示“王生俱生,王死俱死”。遂先冠笄被服,同缢于堂。时间是同年六月二十六日。宁靖王见状,悲痛欲绝,提笔在墙上写下了一封遗书:“自壬午流寇陷荆州,携家南下,甲申避难闽海,总为几茎头发,保全遗体。。今已四十余年,六十有六岁。时逢大难,全发冠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
  次日,宁靖王将家中全部财物分送给邻居,然后穿上大明宁靖王的朝服,将宁靖王的印绶交给降清的郑克塽,再面向祖国大陆河山遥拜列祖列宗。提笔写下绝命诗一首:艰辛避海外,总为数茎发。
  于今事毕矣,祖宗应容纳。
  写完投笔结帛于梁,自缢而死。随从侍臣也有二人殉节。当时周围观者莫不悲伤叹息:“王孙与此地争烈矣!”随后乡人将宁靖王遗体葬于原配罗氏墓内。
  宁靖王墓位于台湾省高雄县湖内村。现墓区呈半圆形,宽大的墓茔中部似一隆起的马背,这种称之“马鬣封”的制式,得到孔子推崇。墓前一通石碑,上书“明宁靖王墓”五个大字,碑侧各饰两腾龙护墓。虎头供台上常年置有香炉一座,沿碑伸向两边的茔墙所饰图案,颇具明代风貌。该墓在历史上,曾遭日本人发掘,出土的宁靖王金质王冠,被窃往日本,现藏于日本博物馆内。日本人将宁靖王墓挖掘后,又用水泥加以改建,真是欲盖弥彰。目前所见该墓制式,是日本人离岛后重新修葺的。距墓地不远处,还有宁靖王庙一座,额题“华山殿”,香火不绝。墓前的大榕树,碧荫遮天,枝干苍劲,是台湾人民怀古思贤的胜地之一。
  当年与宁靖王一同殉节的五位妃子,死后由乡人合葬于承天府郊外桂仔山(今台南市东区魁斗山),不封不树,称“五烈墓”;至清康熙末年,改称“五妃墓”,乾隆十一年(1746)修葺茔庙,后世称“五妃庙”。庙右小祠为“义灵君墓”,系宁靖王侍臣殉主埋骨之所,亦受崇祀。关于五妃墓的地点,有人认为葬于凤山长治里竹沪(今高雄县路竹乡一带)。
  桂仔山的“五妃墓”葬式极具特色:一抔黄土的墓茔在露天,而墓碑却嵌在墓前庙后墙内。这样,祭拜五妃的人,站在庙内正堂,就可面对墓碑祭祀了。这种墓、庙合一的制式,恐怕因为台湾多雨,方便前来祭祀者特制的,在中华墓葬中,极为罕见。其墓碑上阴刻“宁靖王从死五妃墓”字样。供台上除了香炉、蜡台、还有五色令旗等物,民间气息十分浓厚。五妃庙为单进两厢的传统建筑,环境幽雅,空旷开朗,庙貌虽小,香火却旺。正如楹联所题那样:王尽丹心妃尽节,地留青塚史留芳。
  台湾的这两处明王室墓葬,乡人祭拜、凭吊之余,抚古思今,对早日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更加强烈。

  刨地三尺寻天神——屈大均墓

  在中国几千年的墓葬文化史上,有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人死后同样葬于黄土,有的便被历史尘埃无情吞噬了,有的千百年来依然留存,还有的几经盗掘,甚至刨地三尺以灭其踪,若干年后,其墓茔再次隆起,以受后世香火。从这个意义上讲,墓茔与其说是埋葬尸骨、衣冠之地,毋宁说是死者留给后人敬仰的某种高尚精神的象征。这种墓茔更富于当时政治文化的色彩。明末著名反清文人屈大均的墓便是一例。
  屈大均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一字翁山。清兵入广州前后,曾参加抗清队伍。失败后,削发为僧。不久还俗遍游天下,奔走联络,密谋复明,与顾炎武、李因笃交往甚密。其间留下大量诗文及评注,揭露清军的暴行,讴歌抗清斗争中牺牲的义士,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留有《翁山诗文集》等多种书。屈大均68 岁死后葬于他的家乡广东番禺。
  雍正七年(1730),时川陕总督岳钟琪上书,说有个叫张熙的劝他反叛清朝,经查是张熙的老师曾静指使,遂将张熙、曾静捕至北京,经九卿会审,曾静供出是读了已故学者吕留良的书才产生反叛念头的。雍正大怒,一方面对吕留良开棺鞭尸示众,杀戮吕的所有后裔,另一方面查禁民间及宫内所有典籍裨史有关反清文字。屈大均的诗文中,反清旗帜十分鲜明,凡是因抗清而亡的义士,他在文字中多加褒奖,如对抗清名士夏完淳,不仅极其钦佩还称夏完淳的《大哀赋》为“一代之大文”。所以,不仅屈大均的诗文被清廷列入查禁范围,连他的尸骨,也令“粤省刨出剉戮”。这便是所谓“屈大均案”。
  到了乾隆执政后,文字狱有增无减。他当皇帝六十年,文字狱之厉害是康熙、雍正两朝的好几倍。不知是他听了谁的举报,还是忽发奇想,觉得南京雨花台有葬屈大均衣冠冢一事,于是亲自谕示两江总督高晋查访并刨毁。高晋领命后,先是让江宁藩司闵鹗元,以采购收集碑版为名,传集乡绅,摸清情况,再根据疑点实地复勘。一时间,雨花台四周荒冢野坟之地热闹非凡,所有的坟冢碑记,均被洗刷查验,还是一无所获。万般无奈的高晋生怕乾隆怪罪办事不力,在奏折之尾这样写道:“臣查逆犯屈大均,乃罪大恶极之人,其生前忽而为儒,忽而为道,忽而还俗,形踪诡密,居心叵测,其死后尸骸,久经粤省刨出剉戮,乃于恶逆经过之地,辄敢虚营狡窟,冀附游魂,实属天理难容,神人共愤。此冢历今百有余年,查无踪迹,或被雷火轰击,刬削除根,或被犬豕蹂躏,灰飞影灭,甚或此等狡狯之徒,掉弄笔墨,伪饰虚词,均未可定。”屈大均的衣冠冢虽没查到,但奴才的心力已经完全尽到了。然而,无论清廷怎样查禁、刨戮,屈大均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爱国志士形象是难以泯灭的。正如龚自珍《夜读〈番禺集〉书其尾》二首写的那样:灵均出高阳,万古两苗裔。
  郁郁文词宗,芳馨闻上帝。
  奇士不可杀,杀之成天神。
  奇文不可读,读之伤天民。
  1929 年冬,时任广东番禺县县长的陈越,应当地民众要求,亲自为屈大均墓书写了墓碑,在屈大均的故里俗称“第一坟”的地方,兴建了一座墓茔。后来,这里改称思贤乡新造镇思贤村。这里距县城约17 公里。
  屈大均墓域呈梯形,前宽14。5 米,后宽6。8 米,边长9。8 米。墓区内还有屈大均的父母墓冢。屈墓位于墓区右中位置,高1。27 米,内宽1。37 米,左右墓沿高0。83 米,深0。7 米,宽0。56 米。墓碑为当年陈越亲自手书“明屈翁山先生墓”。再前有志铭碑一通,为书法家吴道镕撰书,铭文上写着:干将可折,不掩铓兮。珵玉可碎,不夺贞兮。委蜕埋忧,上有芝茎兮,高驰不顾,神游沧溟兮。日月代谢,晦则明兮。高阡华表,郁峥嵘兮。松柏交荫,柯叶青青兮。返辔回驭,尚昵于所生兮。
  在墓地还有近代画家卢振阡绘刻的屈大均画像一帧,勒于石碑。整个墓区,背倚青山,面朝沃野,左眺珠江,右瞰思贤。莘汀荔枝芷桢环抱,墨绿朱红,蜿蜒北去;青松翠竹萦回左右,交相掩映,四季常青。1985 年,广州市和县人民政府为缅怀先贤,发扬屈大均的爱国主义精神,拨款修葺墓区,并在墓地右侧兴建“思贤亭”一座,被列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春雨纷纷时节,敬慕屈大均者纷沓而至,借凭吊先贤之际,发内心爱国之情。

  封建帝陵有止境——清东、西陵

  清朝自1644 年入关到1911 年灭亡,历时267 年。它的灭亡,不仅是清朝的灭亡,也是中国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灭亡。在清朝入关后,先后有10人当了皇帝。除了末皇帝傅仪外,其余9 人均按帝制葬礼,归葬于东陵、西陵两处。而傅仪死后多年,其骨灰也葬于清西陵。清东、西两陵,成为封建社会最后的二处陵址。
  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县马兰峪西部昌端山主峰南麓,距北京100 余公里。
  是一座规模十分宏大、体系比较完整的古代陵墓建筑群。整个陵区共有清帝陵5 座:即孝陵(顺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丰)、慧陵(同治);后陵4 座,妃园寝5 座、公主陵1 座。这15 座陵墓群,埋葬着清5 帝、14 后、136 个嫔妃。近代著名的皇后慈禧太后也葬在这里。西陵在河北省易县城西15 公里处的永宁山下,也是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代陵墓建筑群。整个陵区共有清帝陵四座,即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后陵3 座,王公、公主、妃子园陵7 座。这14 座陵墓群,共葬了76 人。
  清王朝的帝陵陵址选择在这二处是有原因的,特别是东陵的陵址,与政治风水极有关联。所谓政治风水,就是假借风水外衣为其政治需要而服务。这在封建社会,是统治者所惯用的。入关后的顺治帝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然而野史与传说的杂乱,却给东陵陵址的选定,披上了层令人恍惚的纱衣。其中一说是顺治自己看中的:顺治帝“尝校猎遵化,至后为孝陵之地,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为朕寿宫’。因自取佩玠(即指环)掷之,谕侍臣曰:‘玠落处定为穴,即可因以起工’。后有善青鸟者(风水先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