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1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的同时,加强同台湾的经济联系。 ② 戴维·纳尔逊·罗:《非正式外交关系:1972—1974 年日本同中华民国的情况》,具体叙述 了日台建 立特殊机构取代正式外交关系的情况。也可参阅克拉夫: 《岛国中国》,第7 章。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后不久,美国进出口银行总裁即去台湾,向当地的公 私项目提供长期信贷。到1975年,该行在台湾的贷款和信贷保证已将近20 亿美元,是该行除在巴西之外投放资金最多的地区。1973年,美国在台北成 立贸易中心。美国私人投资继续涌入台湾。1972至1975年,加入台北“美 国商会”的美国公司从60个增至200个。从1971至1978年,台湾从美国的 进口总值增长6倍,向美国的出口增长5倍。1978年,美台双向贸易额达74 亿美元,而美中贸易额当时才11亿美元。
  在美台经济联系加强的同时,军事关系却在改变。美国为履行《上海公 报》的承诺,逐渐撤出在该岛上的军事人员,使其从1972年的1万人减少到 1978年底的750人。1974年,美国国会悄悄地撤销了1955年的《福摩萨决 议案》。台湾虽仍继续从美国获得军事装备,但须以信贷或现金购买,而不 是以赠送的形式进行。美国继续帮助台湾改善军火工业,特别是批准诺斯普 拉公司从1974年起,在台湾合作制造F…5E战斗机。
  70年代,台湾大学毕业生继续流向美国,但返回台湾的人数在增加。特 别是70年代末,高级专业人才在台湾就业的机会增多;而在美国,因经济衰 退,工作机会减少,回归的人更多。许多父母送孩子去美国留学,不仅是为 了学习和改善经济条件,也是为了当他们的孩子在美国获得永久居住权或加 入美国国籍之后,一旦台湾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些孩子可以为他们提供 出逃的去处。因此,他们申请在美国享有永久居住权的“绿卡”,“绿卡” 成为这些人的珍贵财产。
  经济上的压力台湾经济经过了2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在70年代首次遭到严重的衰退。 在这10年的前三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13%。但是,这种高增长 率因石油价格猛涨而迅速停滞下来。因为台湾完全依赖进口石油,油价上涨 对其打击特别大。1974年,台湾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下降到1。1%,工业生 产20年来首次下降4。5%,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扬47%。但是,在对付这次危 机上,台湾显示出它特殊的灵活应变能力。“十大建设”(本节以后将予以 讨论)在70年代初即开始进行。虽然当时有些经济学家持反对态度,认为在 过热的经济中,政府不应投入太多的资金;但是,为了抵消私营工业生产下 滑带来的影响,这些工程被证明是有益的。1975年初采取断然措施,当年的 通货膨胀率便下降到5%。纺织业因国际市场萎缩受到打击,大批年轻纺织 女工失业而回到他们的农村家园。这些工人虽然没有失业保险,但家庭代替 了这种保险。1975年,经济逐渐恢复,达到4。5%的中等增长水平,之后几 年又进一步回升。从1976至1979年,平均年净增长率达12%。
  70年代,农业生产增长速度放慢,平均年增长率为2。3%。大米生产持 平,增长主要来自蔬菜、水果和畜牧业。农村收入与城市相比,一直呈下降 趋势。政府为维护农村收入的增长,完全改变了过去的政策。1973年废除了 大米换化肥的做法,从而使化肥降价,并得以大量使用。政府不但取消了以 低价强制收购大米,相反还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以此作为对米农的补贴。 这样,政府放弃了过去为了工业而榨取农民资金的做法,转而像最发达的工 业化国家那样,对农业实行补贴。同其他地方一样,这些补贴使大米大量过 剩,成为国库开支的很大负担。但为了缩小城乡在收入上的差别,防止农民政治不满情绪的增长;这样做是必要的。到1970年,农业工人的数量已饱和。 农村劳动力的日趋短缺,刺激了机械化的发展。投入使用的动力耕作机、拖 拉机、联合收割机、稻米干燥机、动力喷水机的数量,相当迅速地增加。但 是,由于农场规模小(平均每户仅约1公顷土地),难以单独投资搞机械化, 使机械化进程受阻。为了推进机械化,政府在农民中间促进多种形式的合作, 但收效不大。这样,到70年代末,政府需在诸多相互矛盾的目标中作出困难 的决策:是否仍以家庭农场为标准单位,如何以机器代替日益紧缺和昂贵的 农业劳动力,如何避免大米极度过剩和国库的沉重负担,如何缩小城乡收入 上的差别,以及如何保持台湾的基本粮食品种自给自足。
  在 70年代,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也慢了下来,但仍然取得了年均增长 15%的突出成就,虽然其间1974年是下降,1975年增长较小。这种增长较 50年代快,但比60年代末期慢。工业生产中,私营部分对公营部分的比重 一直持续上升,但这种增长势头到70年代宣告结束,公私营部分的比例大约 稳定在19%:81%。这种变化反映出:在基础工业及私营企业无力投资的大 型项目上,政府须作更多的投资。政府投资的“十大建设”,包括台中新港 的修建、苏澳港的扩建、南北高速公路、铁路电气化,以及一个新的国际机 场、一个联合钢铁厂、一个大型造船厂和几个石油化工厂的兴建等。
  台湾的进出口贸易从1971年的39亿美元猛增到1979年的310亿美元。 其中工业品的比重从1971年的81%逐渐上升到1979年的91%。台湾的生存 仍然依赖对外贸易。为了同劳动力便宜的国家 (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等)竞争,台湾政府认识到需要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技 术水平。70年代,台湾开始将劳动密集型工业转变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 业。本地制造的机器设备日益取代过去的进口产品,资本货物开始向东南亚 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台湾领导人力图将主要是一家一户经营的小规模企 业转变为大型现代化企业,从而在高技术产品上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采取 的措施是在教育和训练方面下更多投资,政府要作更多的干预。
  政治过渡1972年,蒋介石以85岁的高龄再次当选总统,任期6年。但他的健康 日益衰退,已不能参加政府的日常工作。这时,培养蒋经国为其继承人的工 作早就开始了。蒋经国担任行政院副院长3年之后,于1972年出任院长。作 为行政院长,他实际上是政府的最高决策人,但在重大问题上他仍请示他父 亲,以尽人子孝道。1975年,蒋介石去世。副总统严家淦按宪法规定继任总 统。严是个专家治国论者,没有政治背景,蒋经国遂成为真正的领袖。蒋介 石死后不久,蒋经国即当选为国民党主席,1978年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
  蒋经国执政后,台湾政治体制的独裁性质并没有立即改变,但蒋经国的 工作重点和统治方式,与其父迥然不同。他谋求在官僚体制的范围内,建立 较明确的责任制,而不太强调派系背景和同领导人的个人关系。他经常到岛 上各地旅行,身穿运动衫和宽松裤,直接倾听士兵、农民、工人和渔民的意 见。这种做法与其父高高在上的儒家作风大相径庭。他大张旗鼓地发起反腐 败运动,使一些高级官吏被定罪伏法。他曾经当过21年的“中国青年团”的 领导,因而仍然对青年工作感兴趣,并重用年轻人。尤其重要的是,他采取 一系列措施,改善台湾人的地位。他任命台湾人为行政院副院长、省长和其他高级官员。他特别关心农业改革,其目的在于提高几乎全部是台湾人的农民的生活水平。“二·二八”事件已过去25年,大陆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关系已趋成熟。尼克松总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策的改变,在台湾不论对大陆人或台湾人,都是很大的冲击,使他们认识到彼此携手合作以对付来自大陆严重威胁的重要性。
  70年代,戒严令继续执行,其他形式的政治控制也未放松。但蒋经国受到高层领导人中一些自由派人士的影响,允许在一定程度上放宽政治活动和言论自由。1971至1972年,在国立台湾大学的知识分子中间,政治讨论活跃,并见诸报端。这次讨论涉及到诸如学术自由的限度、治安警察的作用以及收入分配等敏感问题。台湾政府和国民党对此作出谨慎而有效的反应,使这次讨论重新回到他们认为恰当的限度之内。有一家叫《台湾政论》的月刊,曾大胆引用一位在国外的反国民党知识分子的话说,台湾人民的选择只有两条,一是推翻国民党建立独立国家,一是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谈判实行统一,两者必居其一。该杂志仅出版了5期,1975年便被停刊。其编辑次年以煽动叛乱罪被叛处10年徒刑。有些问题在台湾仍被列为禁忌。①70年代,许多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必须进行政治变革的压力。由于在大陆选出的全国代表机构里的委员亡故很快,更加突出感到必须重新考虑以下问题,即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些机构必须在全中国都有代表性。1972年和1973年,新增选了少数国大代表、监察院和立法院的委员。但这仅是权宜之计,对于如何长期解决这一难题,并未找到办法,只得将其束之高阁。台湾籍的从政者谋求在现有体制下,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取得更大的势力。
  因此,地方性的政治活动变得更为活跃。他们以各种花招争取流入城市的大批移民。这些移民已不再被原来地方以政治忠诚和义务所束缚。教育程度的提高使群众关心选举活动。富裕的台湾籍商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投巨资为某些候选人竞选。在1977年的省级和地方选举中,无党派候选人首次在全岛范围内进行合作。有些人公开警告国民党,不允许他们操纵选举。在中坜,当一名国民党官员涉嫌在选票上搞鬼之后,一群暴民骚乱,纵火焚烧了警车和消防车。政府平息这次骚乱时表现得十分小心。无党派候选人赢得了 1/5的席位,多于他们在1973年选举中获得的席位,但少于此前有几次选举中所获得的席位。台湾的第三和第四大城市——台南和台中,都由无党派人士当选市长。无党派从政者因这次选举结果而欢欣鼓舞,他们认为这是向较为民主的制度迈进了一步,虽然微小,但很有意义。
  文化和学术生活自从国民党政府来到台湾之后,从中国大陆移植到台湾的中国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来自西方的新苗被嫁接在中国的砧木上,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杂种。新的技术发展以及大规模的教育,产生出一种大众文化。它几乎立即传播到全岛,并日益紧密地同世界文化潮流结合在一起。虽然官方竭力鼓励追求传统的中国文化,但其崇拜者的队伍却日益缩小。
  国民党及其政府,在努力影响文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曾受到各种反对力量的冲击。为了反共求生,台湾当局企图利用文化,并争取知识界,为其 ① 关于70 年代初的政治趋势,请参阅马黄(音):《台湾知识分子骚动:要求实行政治改革(1971—1973)》。反共服务。例如早在1950年,政府即建立文学奖,鼓励作家生产“反对集权①主义和共产主义,捍卫人类自由的,有积极意义的文学作品”。许多作品,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