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著作的中心思想就是从自然实际出发,重实验,运用归纳法。立新必得破旧,培根在第二部分《新工具》(1620)里,提出“四偶像说”,揭露了中古经院哲学的全观、片面、语词混乱和盲目崇拜传统权威等弊病。他不仅在理论上了建立了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方法,还在《新大西岛》(1626)里表达了他实现新科学的实际设想。在这个岛上的科研机关“所罗门院”里,人们以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培根还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1662)。他对文学的重要贡献是他的由58篇短文组成的 《随笔》。
《随笔》在1597年初版时只有10篇,经过了1612年和1625年两次增补扩充。英国文学中元本随笔这种类型,由于培根的示范,才开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出现许多以写随笔著称的名家,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之一。
58篇短文主要谈的是处世立身之道,所以《随笔》的副题是“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作为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培根具有冷静深刻的观察力和要言不烦的表现力。他的随笔的内容关涉哲学思想(《真理》、《死亡》)、论理探讨(《爱》、《忌》)、处世之道(《友谊》、《诡诈》)、治家准则 (《父母与子女》、《婚嫁与单身》)、还有对生活中读书、旅行、娱乐等具体问题的建议,对艺术与自然美的态度、观点。培根总是阐发自己独到的见解。立论警辟客观,文笔紧凑,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对每件事物从正面、反面论述,反复衡量利弊得失,说理性强。戏剧家本·琼生评论培根的演说:“若论说话干净、准确、有份量、最不空洞、最没有废话,谁也比不过他。”他的随笔亦如此,围绕题目没有赘论,常有格言警句。他的《论读书》妙语连珠、脍炙人口:“读书不可存心立异;亦不可轻信盲从;亦不可从中撷取谈助;而应加以权衡思考。有些书仅宜浅尝,有些书仅宜狼吞,有些书则宜咀嚼消化;……读书使人渊博;谈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准确。”在当时文体大抵冗长、句式复杂的情况下,培根的文笔干净利落,加上充满睿智、比喻得当、凝炼有力而颇具魅力。
第四节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一 早期的戏剧形式
中古的道德剧流行到16世纪中叶。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兴起的插剧,在英国戏剧发展中向前进了一大步。插剧带闹剧性质,对话俏皮粗俗,人物很少,很少或没有寓言形象,使戏剧更趋近实际人生,脱离宗教、道德羁绊,成为更纯粹的娱乐欣赏的对象。约翰·海武德 (1497—1580)为这种新剧种的代表作家。他写了6部插剧,其中有两个很有名:《四个P》、《约翰,他的妻子蒂卜和牧师翰爵士》 (1533)。前一个剧中,四个P指的是剧中四个人物:朝圣者、赦罪教士、小贩、药剂师,这4个词都是以字母P开头的。剧中大部分是“辩论”,争辩谁扯的谎最大。后一个剧来源于法国闹剧,写怯懦丈夫受与教士相好的妻子的气,富有娱乐性。在两个剧中对教士和赦罪僧等颇多不敬。插剧脱离了枯燥说教的宗教剧,引导了 16世纪后期的世俗剧。
文艺复兴运动把古典戏剧带入了英国,古希腊、特别是在罗马的戏剧随着古典文化的复兴而复兴。先是大学里上演了罗马作家的拉丁文戏剧,接着又译成英语,再就是出现模仿性的英文创作,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泰伦斯和悲剧作家塞内加等为英国剧作家提供了古典的戏剧形式。剧作家们向古典作家学习关于悲喜剧分类、结构和风格的各种知识,借鉴他们的题材、角色、具体手法的运用。模仿拉丁戏剧的悲、喜剧在16世纪中叶大为流行。近代英国戏剧的成型可以说是中古戏剧与古典戏剧结合的结果。
英国第一部正规的喜剧是乌德尔的《粗汉拉尔夫》,上演于1551年。喜剧从主题、结构到人物塑造都模仿普劳图斯的 《光荣的军人》,但有鲜明的英国色彩。喜欢夸口的骑士拉尔夫追求一个有钱的寡妇,但寡妇属意的是商人,将他扫地出门。剧作虽然还有道德剧的痕迹,但主要是表现伦敦平民现实生活的喜剧。另一部早期喜剧是《葛顿老大娘的针》(1556),更为幽默写实。围绕一根丢失的针,小镇上闹了场轩然大波。直到法庭上打成一团时才发现针别在人物的裤子上。剧中充满了乡村生活的有趣场景。
1561年上演的《高波德克》是英国第一部正规的悲剧,为诺顿与萨克维尔合写。高波德尔的故事最早见于蒙茅资的乔佛莱的《不列颠君王史》。高波德克将田土分给两个儿子凡瑞克斯和波瑞克斯,兄弟失和,国家陷于内乱。剧作家寄寓了政治劝谕,暗示女王未婚无子嗣可能会导致类似混乱。悲剧的创作深受塞内加的影响。戏剧题材是复仇和报应,充满仇杀、恐怖,常以鬼魂和巫术的场面渲染悲剧气氛。剧中有大量独白、长段演说辨论等,词句夸张。诗体是无韵体,16世纪后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几乎都用此种形式。
伊丽莎白时代早期戏剧呈现多样化形态,是奇迹剧、道德剧、插剧、古典剧及各种流行戏剧的混合物。戏剧的发展还与舞台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奇迹剧和道德剧是在两层游行马车上演出的,自然剧情简单、人物有限。16世纪初,演员们租用旅店天井作为表演场所。旅店通常为长方形建筑,三面楼房,一面是马厩,天井正面搭起戏台。观众可以站着从三面观剧,也可以从楼厢看戏。
随着演员对演出空间的需要、观众的增多,在1576年伦敦出现了第一个固定的剧院。因为独此一家,剧院就叫“剧院”。两年之后,伦敦有了8个剧院,到17世纪初期有近20个剧院了。由于清教徒的反对,剧院设立在城外,建筑一般为圆形,没有屋顶。舞台伸入场内,围墙内四周是三层楼厢。一般观众站着看戏,富人贵族坐在楼座上,甚至舞台上看。剧院的情况影响到编剧的考虑。因为舞台没有前幕和布景,所以剧中要对时间、地点及风景气候等加以说明。由于观众大部分是在露天下站立,在下午两到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要求剧情紧凑有趣,演员演技精湛纯熟,剧中充满打斗场面、戏中戏,音乐歌曲的穿插,常有丑角插科打浑。观众大多数是没有什么文化教养的市民,而在有屋顶,座位和烛火照明的私人剧院里,观众多为王室贵族,剧本注重雅俗共赏,既有雅致的诗文,也有粗俗猥亵的笑话。由于观众与舞台相距很近,剧中常采用“独白”、“旁白”,演员向观众窃窃私语,很有效果。编剧们利用舞台的简单机构,舞台地板装有活门,下面是地下室,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掘墓人借此表演从墓穴里掷出骷髅。舞台后部悬着帷幕,《威尼斯商人》里的金银铅盒便藏在后面。舞台上方的楼厢可以代为罗密欧和朱丽叶谈情说爱的阳台。剧情不受“三一律”的限制,时间可以跨越数十年,地点可能变换十几处,就事件而言会发生主副线交错的数个故事,观众们对此相当习惯,可以从人物台词中明了。
二 莎士比亚的前驱——“大学才子派”
15世纪80年代后几年,一些毕业于牛津、剑桥大学的年轻人来到伦敦,驰骋文才,尤其是在戏剧方面颇多杰作,成为莎士比亚的先驱者。这些被通称为“大学才子派”的作家有约翰·李利(1553——1606)、乔治·皮尔(1556——1596)、托马斯·劳治(1558——1625)、罗伯特·格林(1558——1592)、托马斯·纳施 (1567——1601)、托马斯·基德(1558——1594)和克里斯托夫·马洛 (1564——1593)。李利是“大学才子派”中最年长的,他的喜剧多半以古代神话和古代文学为题材,以田园大自然为背景,用典雅的散文写爱情故事。他的影响主要在于他的散文小说《尤菲绮斯》。纳施只有两部不出名的剧作,他主要是以流浪汉传奇著称。劳治的主要成就也不在戏剧上。他的浪漫传奇《罗萨琳》后来成为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的重要来源。皮尔有剧作六部,以韵律见长。“大学才子派”中重要的剧作家有基德、格林和马洛。
斯德可能没有上大学,他是马洛的朋友。他的无韵诗剧《西班牙的悲剧》轰动一时而且享誉很久,是伊丽莎白时代“复仇剧”也称“流血悲剧”的典型范例。《西班牙的悲剧》遵循塞内加的传统,描写宫廷倾轧和流血复仇故事,但不再使用古典剧以“报信者”的口头报告叙述剧情的方法,而是把激烈行动在舞台上当场表演出来。剧中充满谋杀、自杀、疯狂、人物借戏中戏杀死敌手来复仇,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可见出基德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基德写过哈姆莱特的故事,称之为“原始的哈姆莱特”,可惜现在已失传。
格林身上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的冒险精神和多种才艺。他毕业于剑桥大学,曾游历意大利、酉班牙等地,生活放荡不羁,在戏剧、抒情诗、散文故事、讽刺文学方面都有建树。他的作品大都是写浪漫爱情故事的散文作品,穿插轻松的抒情诗歌,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便取材于他的一篇散文传奇。他也以流浪汉小说的风格描写下层生活,自传性的回忆录和忏悔录。他在戏剧方面的重要作品有《修道士培根与修道士班格》(1589),两个修道士努力制造会言语的铜头的故事,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借助魔法探知自然的强烈愿望,剧中还穿插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詹姆士四世》(1591)作为历史剧虚构成分居多,但编剧技艺完美。王后朵劳西娅女扮男装的手法,被莎士比亚在 《维洛那二绅士》、《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剧中反复使用。
马洛是“大学才子派”中最杰出的剧作家。他与莎士比亚同年出生,是坎特伯雷一个鞋匠的儿子,毕业于剑桥大学,29岁时在小酒店的争执中被刺杀。他的死因有不少传言,现在一般认为涉及政治问题。他平时言语恣肆,树敌不少,有人向政府告他宣传无神论。在他短暂的创作中,留下了诗和戏剧的杰作。用英雄双行体写的长篇叙事诗 《希罗与李安德》写了古老的希腊爱情故事。色雷斯的女祭司希罗与靼鞑海峡对岸青年李安德相恋。每晚李安德游过海峡与希罗相会,天亮返回。一次风雨之夜,希罗为情人引路的火炬被吹熄,李安德溺死海中,希罗也投水殉情。马洛以文艺复兴时期对爱与美的理解把这个爱情故事写得绮美动人。莎士比亚在他的《皆大欢喜》中引用了诗中的句子:“谁曾恋爱过而不是一见就倾心的呢?”马洛的一些抒情短诗,如《热情的牧羊人致他的爱人》,热情优美,是伊丽莎白时代最好的抒情诗之一。马洛的主要成就是在戏剧方面。他的7部戏中4部戏为重要作品:《帖木耳》(1587——1588)、《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89?)、《马尔他的犹太人》 (1590?)、《爱德华二世》(1592——1593)。
《帖木耳》共两部10幕戏,写了这个东方征服者的兴起和衰败。上篇写帖木耳从牧羊人渐渐成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