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文学简史(上)-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帖木耳》共两部10幕戏,写了这个东方征服者的兴起和衰败。上篇写帖木耳从牧羊人渐渐成了波斯国王,征服了许多国家。下篇继续写他征服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国家。爱人之死给他很大的打击,他性情日益暴虐,最后病死。帖木耳是历史风云人物,贪求无厌,东征西战,他的野心,企求权势的欲望,正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要求扩张,发展的愿望。马洛的贡献就在于他创造了巨人的性格。帖木耳充溢着进取精神:“构成我们的自然四要素,/渴望统治而在胸中斗争,/教导我们都须有凌云壮志:/我们的心灵能充分领悟/这个世界上奇妙的结构,/测量运行着的行星的轨迹,/永远攀登无穷无尽的知识的高峰,/随着永不静止的宇宙而运动。/我们的灵魂叫我们/自强不息,永不休止,/直到摘到那最成熟的果实……”。在征服大马士革后,他的气势欲与天帝争雄:“帝王在我脚下匍匐喘气;/就是战争之神都要退位,/让我来做世界的统治者!”马洛的戏剧结构松懈,情节有些单调,但他的无韵诗体气势雄浑,本·琼生称之为“马洛式的雄浑诗行”。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在艺术上是马洛最好的作品。在源自德国古老传说的浮士德的故事里,马洛写出了时代的渴求和向往:追求无限的知识和这种知识,魔术带给人类巨大权力。浮士德不满足已有的知识,他唤来魔鬼的仆人靡非斯特,以自己的灵魂作抵押,换取靡非斯特帮助他穷究天地、体验万物。浮士德有力的个性、雄辩的语言、追求知识的无限热望,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另一股无限扩张的精神。

  如果说《帖木耳》表现了对权力的欲望,《浮士德》表现了对知识的欲望,《马尔他的犹太人》则表现了对财富的无限欲望。高利贷者巴拉巴斯的贪欲压倒了他的正常情感,他贪婪、狭隘、抱复心重。巴拉巴斯的形象预示了莎士比亚笔下夏洛克,但巴拉巴斯缺少夏洛克身上体现的复杂人性。

  《爱德华二世》是伊丽莎白时代最早的历史剧。爱德华二世与前面三剧的主人公的“巨人性格”相反,软弱无力,受宠臣控制。作者一方面反对君主的偏宠偏信,另一方面反对贵族判乱。莎士比亚的《理查二世》在主题上与此剧极为相似。

  马洛是莎士比亚以前最出色的戏剧家。他的剧作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赞美人的伟大力量,肯定个人主义的追求。他也看到了在主人公无尽的追求中所孕含的负面因素。他的悲剧的冲突不是建立在表面动作,而是建立在人物的内心冲突之上,具有一定的心理深度。在英国文学中,素体诗是在马洛手里成为英诗中最富有表现力和最雄伟的格律形式的。

  三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 (1564——1616)是英国、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在世界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享有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中部艾汶河畔沃里克郡的斯特拉福镇。这个离伦敦约一百英里的市镇有居民两千人,大部分居民务农或从事小型手工业。莎士比亚的父亲是杂货商人,经营各种农产品,羊毛和皮革制品,1565年他被选为市镇议员,三年后被选为镇长,是镇上的头面人物。莎士比亚的母亲玛丽·亚顿是乡绅之女,有地产作陪嫁。莎士比亚年少时家道富裕,得以接受教育。他大约7岁时进了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课程,读了古典作家西塞罗、维吉尔、贺拉斯、泰伦斯等人的作品。16岁时,莎士比亚家中经济状况不佳,他不得不离校帮助父亲经商。1582年,18岁的莎士比亚与比他大8岁的安妮·哈瑟维结婚。1587年他去了伦敦。他离家的原因有种种传说,有的说是随巡回剧团出走,有的说是由于夫妻反目,最流行的传说是他偷猎了乡绅路西爵士的鹿,为避免诉讼而逃遁。无论他是缘何原因离家,伦敦之行成为莎士比亚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此时伦敦的戏剧事业正在急剧发展,公共剧院纷纷建立,“大学才子派”在编写剧本。莎士比亚先在剧院外看守观众的马氏,当杂役,后来成了演员,演配角。在当时的剧团竞争中剧本是很重要的因素,莎士比亚开始为剧团修改旧戏,并试作新戏。他开始写作的时间大约是1588——1590年,但至少在1592年他已小有成就以至招致嫉恨。“大学才子派”的格林写过本劝告戏剧家同行的小册子,谈到演员从编剧那里渔利,专门指出:“有一只靠我们的羽毛装饰起来的自命不凡的乌鸦,在演员的表皮里面,包藏着虎狼之心”。这句话模仿莎士比亚《亨利八世》中的一行:“啊,一个妇人的表皮里面,包藏着虎狼之心”。格林又攻击这个后来居上者“能写几句无韵诗,却要与你们中间最优秀的人媲美;他完完全全是个什么都干的打杂工,却自命不凡,把自己看作在国内唯一震撼舞台的人”。“震撼舞台(share——scene)影射了莎士比亚的姓氏 (share——spears)。由此可见莎土比亚在1592年已崭露头角。他最初加入的剧团是:“海军大臣剧团”,1594年他进入“内务大臣供奉”剧团,成为固定成员和股东。1598年“剧院”重建,次年,莎士比亚所属的剧团以它为自己的剧院,名为“环球剧院”。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内务大臣供奉”剧团接受新国王詹姆斯保护,改称“国王剧团”。这以后莎士比亚创作达到最高潮。1608年,剧团开始在私人剧院“黑衣僧”剧院演出。这里观剧条件好,观众文化教育水平较高,戏风不同于公共剧院。莎土比亚写了后期的传奇剧。1610年,46岁的莎士比亚退居家乡,住进自己十几年前买下的房子,但不时到伦敦访问。1616年4月23日,52岁的莎土比亚逝世于自己的家乡斯特拉福。

  莎士比亚时代的剧作主要是供上演而非阅读的莎士比亚生前出版的剧本,除了 1600年剧团卖给出版商的四部戏外,多是未经莎士比亚同意出版的。莎士比亚死后7年,与他属于同一剧团的好友海明和康戴尔把他的36种戏(末收《波里克利斯》)印行,这就是著名的“第一对折本”,按喜剧、历史剧、悲剧三类编排的。莎士比亚编剧生涯约20年,差不多每年两部戏。虽说剧作多是对现成题材的改造,但有“点石成金”的本领。19世纪中叶开始,在些学者认为莎士比亚的出身和教育都不能使他写出知识面如此之广、文字成就如此之高的剧作,引发了作者著作权的问题。对于作品的真实作者有多种假说,考证,在提出的数名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贵族、学者、名人中,培根和马洛被认为是可能性最大的。但现有研究一般认为著作者为莎士比亚是确定的。研究者根据剧作的内容和风格,当时的零星资料,从18世纪后期起,大致确定了剧作创作年代。一般把莎士比亚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大约从1590至1600年,包括他的早期剧作:十部历史剧中的九部、三部早期悲剧,重要的浪漫喜剧。第二时期是莎土比亚最重要的创作时期,大约是从1601——1608年,所有重要的悲剧作品都出现于这个时期。第三个时期从1609至1612年,是传奇剧创作时期。也有人将第一时期又分为诗歌创作和戏剧创作两期,因为在这时期,莎士比亚写了两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诗歌是莎士比亚创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出版于他生前,主要是赞颂爱情友谊。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1593)根据罗马作家奥维德的《变形记》写成。爱神维纳斯爱上了英俊少年阿都尼斯,后者却在打猎时丧生。诗想象丰富、时爱与美描写细腻,出版后大受欢迎。《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年根据奥维德的《岁时记》而作。美丽贞洁的罗马贵妇鲁克丽丝遭暴君塔昆儿子赛克斯图斯污辱,自杀雪耻。诗人呼吁同情、怜悯和人道,谴责暴虐和贪欲。这首诗的文字更繁缛纤巧。

  十四行诗的创作时间不很确定,可能写于1592——1598年,但也有人认为一直写到1609出版的那年。十四行诗比戏剧作品更多地带个人性质,我们能从这些诗中见出诗人对生活和艺术的思想、情感。正如著名诗人华兹华斯所言:“勿轻视十四行诗;批评家,你皱眉,/忘了它的光荣历史;用这把钥匙/莎士比亚打开了他的心”。154首十四行诗中l——126首致一美少年,127——152首致一位黑肤夫人,最后两首为希腊诗歌仿作。各首诗独立,但都围绕友谊和爱情主题进行发挥或抒情。诗人劝朋友美少年结婚生子使美留传世人,原谅朋友对友谊的背叛行为,努力保持他们的友谊。他热烈地爱着水性杨花的黑女郎。他把真、善、美看作生活的最高标准,把爱情、友谊看作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表征,强调忠诚、谅解等理。在诗中也有诗人对身世,演员职业的辛酸感慨。第66首十四行诗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不平的愤慨与绝望:“厌了这一切,我向安息的死疾呼,/比方,眼见天才注定做叫化子,/无聊的草包打扮得衣冠楚楚,/纯洁的信义不幸被人痛弃,/金冠可耻地戴在行尸的头上,/处女的贞操遭受暴徒的玷辱,/严肃的正义被人非法的诟污,/壮士被当权的跛子弄成残缺,/愚蠢摆起博士架子驾驭才能,/艺术被官府统治得结舌钳口,/淳朴的真诚被人瞎称为愚笨,/囚徒 ‘善’不得不把统帅 ‘恶’伺候……”。这首诗可以说预示了莎士比亚以后悲剧的主题。《哈姆莱特》中的独白:“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与此诗也很相似。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比彼特拉克的诗主题更为丰富,对爱情巳没有宗教情绪或封建等级观念,还表现出对社会问题、人类尊严的关注。他出色地运用萨雷开始便用的四、四、四、二排列式,末两行往往是结论,更好地体现起承转合,思想和情感的层次,后人把这种十四行诗形式称为“莎士比亚式”。

  莎士比亚第一时期的戏剧有九部历史剧、三部悲剧和十部喜剧。他的戏剧创作以历史剧开端。当时社会历史的外部条件促成历史剧的繁荣发展,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使得全国爱国情绪高涨,历史题材常被编成戏剧。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主要取材贺林希德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编年史》,主要表现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表现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的政治历史观点。九部戏中,《约翰王》描写12世纪末 13世纪初英法的冲突。其余八部可以分为两套四部曲: 《理查二世》(1595)、《亨利四世》(上、下篇,1597)、《亨利五世》(1598),反映了14世纪末15世纪初英国君主与封建贵族间的斗争,亨利五世如何利用对外战争解决国内矛盾。第二个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1590——1592年)、《理查三世》(1592),在创作时间上早于前一套四部曲,但反映的历史顺序衔接于后,描写15世纪中叶英法百年战争后期,玫瑰战争前期政治和军事纠纷,抨击暴君和野心家,认为百年战争因贵族不和而失利;贵族纷争和平民起义导向内战。《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历史剧,一条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