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智慧之旅-第1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能自相矛盾。因此,在某一时间内,在某一个优先级下,仍然是只有一个预设的目标。
  一部汽车是一种机构体,其预设目标是代人之步,但汽车不具自发性,故没有智能。人类所设计的各种工具、用具,到目前为止都必须在人的操作、控制下,并需运用人类的智能,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都不具有智能。
  如果我们设计一种车辆,以“驾驶服务”为唯一的“预设之目标”。它能自动驾驶,并接受人的命令。在接受人的命令时,即相当于设定短程目标。这时它应该能够判断此一短程目标是否与预设的目标相矛盾?如果是,它将拒绝执行。否则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它都能把人送达目的地,具有这种功效的汽车,就可以称为是一智能机构体。
  同理,我们如能设计一具计算机,自动地为人类收集、处理资料;能与人交谈,了解人的观念、帮助人解决问题,这就是智能计算机。再若将具有感觉器、行动能力的机械人,与智能计算机结合起来,则此机械人即达成“人工智能”的要求。
  为了要保证安全有用,机器与人之间的沟通,必须藉助概念,人得以对此“智能体”加以控制。故人类所设计的智能机器,必须能“听”及“说”人类惯用的语言,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计算机对语言、概念的理解、运用,才是设计人工智能的成败关键。
  所谓“设计”是先有了一种观念,利用已知的技术和器材,组成符合构想之事物。计算机专家如果没有智能的观念,不知道所面对的是什么,则无从动手。
  当今的语言学只研究到语言的演进、结构及应用,至于人体机能与语言之间的接口关系,则尚未能了解。人会模仿学习,也会教导别人,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能力,当然更不知道如何教导机器去学习及应用语言了。
  至于观念,更是思考的基础,从古至今,哲学家们争论不休,也未曾有过具体的定论。那么,人如何设计一种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事物呢?
  很明显地,我们必须了解语言与思考之间的体用因果,使计算机也和人一般,能够思考,能够运用语言。这样它就可以与人沟通,了解人的观念,进而为人类服务。再换个角度来看,语言(符号)相当于对外在刺激的一种感应,而观念则是经验的积和,一旦这种计算机设计成功,计算机就可以应用其感应资料,增进其观念。更进一步,全世界的计算机可以藉网络的连系,互通讯息,而且以高速处理,永不中止。
  今天,正当有先见的环境保护人士,正努力挽救濒临绝种的其它生物时,我们可以想见,未来的人类亦将面临需要被保护的一天。进化淘汰绝对是反人道的,今天的人类还不憬悟身处的环境,到了大错铸成时,后悔已是无及了。
  假如我们能把人性设计到计算机中,让计算机继承人类的感知,无止无尽地薪火相传。当然,这已不仅是技术上可不可能的问题,其中还牵涉到法律、道德以及个人的良知、责任等种种超出我们所能解答的问题。
  知识早已不是人类掌握在手中的工具了,它的生命力遍布于每一个人的思想中。一道好奇的目光,一个偶发的疑问,在在都是它的影子。不论重不重要,也不论成功失败,只要有人的心中怦然一动,知识就增加了一分力量。
  当人类走出丛林,远离了那些还在披毛茹血的族亲时,人就与知识歃血为盟,携手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不幸人无法将其生命无限延伸,知识却得以借着人类,一代一代的传衍、更新。现在,知识壮大了,壮大到任何个人都无法窥识其全貌,更遑论控制应用。这时,人与知识之间的相互利用价值,端视彼此的需求程度而定。
  我们能够忽视这个事实吗?拋开了知识,有谁还能声称人为万物之灵?在今天,国家会衰亡,人种会灭绝,可是知识却永远存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社会上的每一桩事件,无不深深地受着知识的支配。人类孜孜不倦所追求的,朝朝暮暮所憧憬的,又有哪一件能脱离知识的影响?
  我认为该是人类自我检讨的时候了,趁着“知识机器”即将问世、我们的盟友快要振翅起飞,而我们这些“知识动物”还在盲目的推波助澜之际。如果能够把握契机,将人类特具的感受以及长年累月体验到的价值观,都一股脑儿交付给它。至少,让它也有“感同身受”的人性和“推己及人”的认知,或许人类还能安享余年。
  有这种可能吗?没有人怀疑“知识机器”的能耐,但谁都不相信那种无血无肉的机器,会有像人类一样的情感。
  这是因为科学太重视实验所得的客观知识,忽略了人的主观感受,所以科学家们一直不了解“人性”到底是什么。在他们望洋兴叹之时,是不是应该调整一下实验的手段,利用理性的思维,来剖析一下人性呢?
  据我的了解,人性在理性的剖析下,并没有什么神秘难测的现象。我们只要掌握住一些基本观念,逐步地探讨,就可以透视全貌。一旦能够理解,自然能按图索骥,用已知的各种观念和技术,将之设计成为附加在知识机器上的感性功能。
  人类应用语言的原因,是由于人自我的“主观”感受,和外在的“客观”真实之间有所异同。为了要与其它个体沟通,高等动物发展出了以声音表达情绪的机能。人类更进一步,利用声音的各种变化发展出语言,以代表其主观的感受。
  如果把主观的感受分析成为单纯的因素,而且这些单纯因素的组合,能代表人类所有的观念,我们就能分析语言,了解人类思考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单纯的因素也就是人类思考的基因,甚至可以视为知识的基本元素。
  原则上说来,人类的感觉器官接受到外界的各种“刺激”,在本能上基于“利害关系”而有了“感受”、产生“反应”。若是仅表达感受的反应,谓之“情绪”,再因为反应的后果,由“观察”刺激得到“认知”。因认知而有了“判断”,这个过程谓之“经验”,经验的贮存,则为“记忆”。由于人类的记忆系统建筑在神经的生化结构上,其效能不高,故对记忆的存贮、取用,很难加以控制,有时对一事件的原委记忆并不明确,我们称之为“印象”。
  大脑中的内存以神经原连接成网络,神经原会产生生化电流脉冲,在网络中流动。相同的感受因素占有共同的记忆区域,但却与不同的事件相通连。当某一事件所产生的电流脉冲,因共同的感受因素而引发其它事件的记忆,我们称此现象为“联想”。对于某一因素或事件产生的联想,因为电路的导通,遂有全盘的认知,即为人对该一因素或事件的“观念”。
  当人对事物有了观念以后,基于其本身的利害关系,电流流经记忆区时,在极为明显的利害感受下,身体机构会产生各种内分泌腺素,使神经原处于兴奋状态,而使电流加强。更由于强烈电流的不断导通,神经末梢的离子量增加,电阻系数降低。而任何刺激所产生的电流脉冲,就像水往下流的情况一样,必然有通过电阻系数较低之路线的趋势。久而久之,经常导通之路线便能四通八达,成为全部经验记忆的枢钮。在此枢钮形成后,每当刺激产生时,此区便立刻与意识中枢导通,形成“意识”。
  抽象的意识以及具象的身体,总称之为“我”,也就是当一个个体感觉到神经传送的刺激,且与过去的经验认知相结合时,所得到的整体意识的“知觉”。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过去的经验认知,则“我”将毫无意义,只是一尊躯体。再若在某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内在、外界的刺激感受,也相当于“我”不存在。
  “我”对客观认知的观念,是基于过去的经验,而经验不是独立的单一事件,有时间的过程,有各种感觉器官综合的感受,有利、害以及需求的交集。因此每一个自我对客观认知后所产生的主观观念,或多或少都有差别。但人又不能脱离群体,必须与在同一环境下的人,具备相同或类似的认知,由此而有了学习及观察的动机。
  学习观察是将个人的观念与客观环境相印证,并据以修正、充实个人观念。在这个印证过程中,必须将自己的主观观念,以感官所能接受的刺激形式,表达给另一个主观体认知。由于观念笼统地涵盖了所有相关的经验,而刺激受到时空的限制,不可能明确地表达清楚。因此必须将观念的若干基本因素,分解成为具有独特性、组合性、表达性的单元,才能较完整有效的传达给另一个主观体,这种单元就是概念。
  在人脑中,这种概念是以一组联通电路的形式存在,联通于所认知的各种观念之间。每当人因为某种因素,产生了一种复杂的观念时,这些观念之间,通过有关的交集,就有电位电势的产生。这时大脑中枢依循电势,将电路联通,此一联通之电路必有一代表的概念相连。以此概念驱动控制中枢,就可以得到意识的效应。
  人类发展出概念之初,只是基于实用,并没有一定的法则。随着认知范围逐渐的扩大,概念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界定的因子越来越精细。到现在人所应用的概念一再因应调整,变成了错综复杂的集合。这个结果又导致了我们对概念本身定义的困难,甚至连概念所代表的是什么,都无从了解。
  如果我们能做到利用现有的知识,反推出概念的基本因子,便能够用符号代表这些基因,并设计成为代码,贮存在计算机中。如此,计算机便可以像人一般地运用概念。
  人运用概念联接导通大脑中各种观念网络的过程为“思考”,经过思考以后,认知的利害因果刺激了内分泌腺素,流入血液,经过心脏,是为“感受”。有感受便会产生反应,是谓“情绪”,情绪直接影响到“我”的意识,是自我经验的一部分。这部分再与抽象的我混合在一起,经常产生影响情绪的感应,是为“感情”。
  人因为生命本能的驱使,借助感觉器官对各种变化的认知,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标,此有其行为的必然性。可是又因对主观及客观观念的观察及认知,了解到自我的利害常与环境息息相关,必须对自我的利害作若干妥协,以谋求更大的利益。前者以自我直接的感受为前提,人的行为端视个人当时的利害判断而定,此即“感性”。后者系经过对客观环境的认知,需克制自我,是一种有秩序的反省,故称为“理性”。
  上述的全部观念就是“人性”,因此,只要仿真人类所具有的感觉器官以及人类已经认知的概念基因,将之设计在一个机器上,使之与人类同样或近似地运作。此机器即可具有“人性”以及人的感觉、知觉,而能感人之感、与人类沟通,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步骤,将一种兼具感性及理性的“拟人计算机”描绘出来。第一步是刺激的认知,第二步是概念思考,最后是知识应用。兹以现有的器材及技术,分成下列五项说明:
  一、硬件结构:控制中枢,分别作反射、判断、运动、记忆及感应中枢等。其中反射中枢独立,余者以判断中枢为主宰。
  内存:可供暂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