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绣三大流派。
4。明代八朝的建筑艺术
一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到了明清之际已经进入它的尾
声。较之唐、宋、明代建筑在创造性上似难相提并论。但它全面继承和
发展了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成果,在诸多建筑领域普遍开花结果,客观
上已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荟萃和集大成者。
(1)明代八朝的建筑成就
明初建都南京,又建中都临濠(今安徽凤阳),两座都城都有大规
模的城垣和宫殿。明成祖迁都北京,对元大都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形成了以紫禁城为核心,以中轴线为骨干,以完备的坛庙体制、街道体
系、民居体系相配套的宏伟都城规模,其基本面貌保存到20世纪中叶。
明代的藩王,也都根据相应的定制建造王府,致使城市建筑遍布华夏九
州。
为了江山的巩固,明永乐始在北方沿边设9镇,筑边防城堡,并陆
续完成了万里长城的修建,将一些土筑城墙统统改为砖石结构,重要关
口均设有关城,今天见到的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均为明代所建。
沿海一代则修建大量的海防卫所,宁波的镇海卫和山东蓬莱水城即是这
类建筑的优秀代表。
明代的园林建筑,出现了皇家和私家之分。北京城的“三海”,是
皇家园林的明珠;上海的“漪园”和“豫园”,苏州的“拙政园”和“留
园”都是私家园林的经典。它们的成就,均达到了古代园林艺术的高峰。
明代的寺院佛塔星罗棋布,各领风情。北京的妙应寺白塔,正觉寺
金刚宝座塔、四川的平武报恩寺、陕西的延安宝塔、山西五台山的大白
塔、湖北襄阳的金刚宝座塔、山西广胜上寺的飞虹塔、西藏日喀则的扎
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等宗教建筑,都是享有盛誉的佳作。
明十三陵是现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园,其中那条统一的神路,神路
南端的石牌坊、规模宏大的长陵“棱恩殿”,备极完善的定陵地下宫殿,
都是古代陵墓建筑上的奇迹。
桥梁建筑在明代也有壮举。明代曾架设长江大桥,《明史》有“蜀
人设锁桥”的记载;现在,瞿塘峡两岸仍留有铁柱、石孔等遗迹。成化
年间 (1465—1487年)在云南永平县建造了雯虹桥,继承和发展了古代
铁链桥的创举。宣德、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年间对广济桥的多次重
… Page 88…
建,使之加入了中国古代“十大名桥”的行列。
明代的民居建筑已成为一种典型的艺术形式,浙江的东阳卢宅、安
徽的徽州住宅、山西的襄汾住宅,都是民居建筑艺术的优秀代表,形成
了典雅稳重,做工考究、装饰精美、雕刻细腻、彩画明快的明代民居特
色。
在林林总总的明代建筑艺术中,黄色璃琉瓦和青砖的大量采用是明
代的特色。五台山、峨眉山和武当山的“金殿”建筑,则强烈地反映出
明代的建筑和冶铸艺术的高度水平。同时,蒯祥等工匠也以其卓越的贡
献,成为明代杰出的建筑艺术家。
(2)天坛和祈年殿
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过:“天坛及祈年殿是象征中国古代宇宙
①
观最伟大的建筑。”这座伟大的建筑,至今仍是无与伦比的。
明初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为新都的北京城,有一条和子午线
重和的中轴线,其南端为永定门,北向依次排列着正阳门、大明门 (已
拆除)、天安门、端门、午门、“三大殿”、“后三殿”、神武门、地
安门、鼓楼和钟楼。正阳门和永定门之间通称前门大街,天坛就座落在
这条大街中断的东侧。
天坛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称天地坛,建有大祀 殿,
是明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嘉靖九年(1530年)为了分祀天地,特建
成祭天的圆坛,即现在的圜丘。嘉靖十九年又在原大祀殿的位置建筑大
享殿,即现在的祈年殿,专作祈谷行礼之用。至此,天坛的规模得以形
成。
天坛内外建有两重围墙。外墙南北长1650米,东西长1725米。内
墙南北长1243米,东西长1046米。正门设在西面,以直通前门大街。
内外墙的南面两角都是方角,北面两角则呈圆形,以符合“天圆地方”
的古代宇宙观。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置于偏东部位,以南北轴线为骨干建造圜丘、丹
陛桥、大享殿三大建筑体。中间的丹陛桥连接南端的圜丘和北端的大享
殿,其长度为359米,高处离地面约1。5米,通体以青砖彻筑。在第二
重墙西门内的南侧,建有祭前斋戒居住的斋宫,此外则遍植翠柏。而圜
丘、丹陛桥、大享殿都高出地面;透过矮墙,人们可以在林表之上看到
建筑的顶部,展现出一种与天相接的效果。为了象征苍天,主要建筑物
都取圆形建制,覆盖蓝色琉璃瓦顶,与浓郁苍翠的柏叶相辅相成,形成
了庄严肃穆的空间氛围。
圜丘是冬至祭天之处,全部用汉白玉石料彻筑而成,通体白净圣洁。
形制为露天园坛,上下3层,环以石雕栏杆。园坛下层直径54。7米。中
国古代认为,天属阳性,地为阴性;奇数为“阳数”,也叫“天数”;
偶数为“阴数”或称“地数”。因而圜丘的台阶、栏杆、铺地石块均以
一、三、五、七、九等“奇数”及其倍数组合而成,以合天象。坛外设
两重矮墙,古代称为“壝”(wěi),外墙为正方形,内墙为圆形。东西
南北四方辟有白石构建的棂星门。内外墙之间设有祭祀用的燎灯和望
① 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载于中国文化书院《比较美学》,第167 页。
… Page 89…
灯。圜丘北面建有皇穹宇,贮存“皇天上帝”等祭天牌位。它是一座圆
形单檐攒尖蓝琉璃瓦顶建筑,殿有8根内柱,柱顶挑出镏金斗拱,承托
起圆形天花,宛如一个精美的伞盖。此殿外形简洁雅秀,内部构架精巧
华丽。殿外有一道环形围墙,可以传播声音,俗称“回音壁”。
大享殿是祈谷坛内的核心建筑,皇帝每年正月上辛日 (初八)在此
处举行祈谷礼仪。祈谷坛建在丹陛桥北端的砖台上,东西长165米,南
北长191米;砖台围壝墙,四面设门;正中即是“祈谷坛”的圆形基座,
直径90。9米,高约6米;坛基三层,汉白玉彻筑。祈谷坛的中央耸立着
大享殿,殿平面圆形,直径24。5米,高约38米;坛体围有12根巨柱,
中间装隔扇、槛窗、琉璃砖槛墙;上部覆盖三色琉璃瓦攒尖顶;上层殿
檐为蓝色象征蓝天,中层为黄色象征土地,下层为绿色象征生命,乾隆
十六年(1751年)重建时,改为三层蓝色,与专以祭祀上天的职能一致,
殿体的内圈同样立有12根檐柱,与外圈的12根金柱一起共同承托中下
两重殿檐;中心直立4根龙井柱,高达19。2米,柱间架以弧形阑额,每
额上立两根瓜柱,共为12根,承托起天花藻井和上檐殿顶。其设计意图
以 4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以 12根金柱象征 160
每年12月,以12根檐柱象征每日12时辰,以圆形象征天宇。整座大殿
构思新奇、结构雄伟、构建精绝,室内空间层层升高渐向中心聚拢,外
部台基和殿檐也层层出缩上举,造成强烈的向上涌动感,直至与天相接,
形成了一个人工建造的“天人合一”的圣殿,将中国古代的哲学世界观
创造性地表现为可感的物化形态,达到了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
(3)“活鲁班”蒯祥
明代的土木工程异常浩繁,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和鬼斧神工的建筑
成就,出自谁人之手呢?当然是民工和工匠。但在明代的史册中,却难
以找到他们应有的位置。根据少得可怜的记载,活动在明代八朝的优秀
工匠不少于20几人,但多数仅录名姓而不见事迹。只有蒯祥、蔡信、杨
青等少数人,还可略知其业绩。
蒯祥,江苏吴县香山人,生于洪武中期,卒于成化年间,终年84岁,
从事建筑活动达半个世纪以上,人称“蒯鲁班”。他出身木工,少年时
就参加了南京端门和承天门的营建。永乐十五年 (1417年)奉召营建紫
禁城和十三陵,出任“营缮所丞”,相当于现在的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
依据南京的“奉天”、“华盖”、“谨身”三殿营建紫禁城外朝三殿;
洪熙元年 (1425年)建献陵,正统五年(1440年)重建皇宫前三殿,正
统七年建北京衙署;景泰三年(1452年)建北京隆福寺,景泰七年(1456
年)因功升任工部左侍郎,天顺三年 (1459年)建紫禁城外的南内,天
顺四年建北京西苑 (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天顺八年建裕陵。蒯
祥的一生,硕果累累。他的技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他善绘图,
《吴县志》载其“能主大营缮”,《苏州府志》载“凡殿阁楼树,以至
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吴县志》还称赞他“能以两手
握笔画双龙,合之如一。每宫中有所修缮,中使导以入,祥略用尺准度,
若不经意。及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厘。”这种出神入化的作业,显
然是一种高超的绝技。同时也反映出蒯祥在规划、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卓
越才能。成化元年,蒯祥已年逾八旬,仍“执技供奉”,参与重建承天
… Page 90…
门,宪宗朱见深召见时,“每以活鲁班呼之。”明代有一幅北京宫殿图,
现藏南京博物院。图上绘有蒯祥像,以表彰其非凡的功绩。足见其威望
之高。
5。戏曲艺术的高度发展
高度发展的戏曲和自然兴起的民族乐舞构成了明代表演艺术的基本
格局,但以戏曲的繁荣兴旺为突出特征。古老的戏曲艺术,历经先秦至
宋代的孕育发生期,元至明初的全面展开期,步入了明代中期至明末的
高度发展期,并在嘉靖、万历年间(1522—1619年)达到了高潮。
文学、音乐、舞蹈相结合的戏剧以及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曲艺在元
代已经成熟,明代的戏剧和戏曲直接源于元杂剧和元曲,先后出现了两
大发展阶段。明初至正德年间 (1368—1521年)为第一阶段,元杂剧出
现了新的格调,南曲与传奇结合的南戏逐渐兴起,《太和正音谱》是当
时最著名的戏曲理论专著。嘉靖至明末(1522—16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