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它是被产生的。”这种推理虽不与其他推理相矛盾,但是它与某种来自 

感觉的知识相矛盾,因它感觉证实火是热的,而不是冷的。这种错误叫自违。 

     第三种量叫比喻量。这是一种由已知物的相似而知未知物的判断。例如, 

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水牛,但听说它类似于家牛。以后,当这个人遇到一种 

动物与已知的家牛相似,此人判定这是水牛。这就是运用了比喻量。比喻量 

有两个要点,一是关于未知物的知识,(闻其似家牛)、二是要找出相似点。 

也就是知道一种事物的名称,而要建立起这一名称所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联 

系,这种联系的媒介就是一种已知的与所名之物相似的事物。例如,已知: 

 “水牛”这个名称,但未识水牛这个名称所示的实物,又知水牛与家牛相似, 

家牛则是已熟知的事物,当见到这种与家牛相似的动物时,便以家牛为媒介, 

判断这种动物就是名称所示的水牛。这种从已知物相的比喻中推知未知物的 

认识活动就是比喻量。 

     第四种量是“声量”。声量是从可信的人的言论中得到的知识。这种知 

识是否可靠,取决于传播言论的人的德性的可信程度。他必须是真诚的,深 

知真理,又要以正确的表达能力和方式表达出来。正理宗认为无论哪个阶层, 

种姓的人,都有可信的言论。如,对于一个病人来说,医生的医方是可信的; 

对于一个迷路的人,指点路径的老人的话是可信的,无论这个老人属于什么 

种姓或阶层。这种可信之言属于“可见境”,它是可以实际验证的。另有一 

种“不可见境”的可信之言,如说行善的人可以升天,这是无法实际验证的, 

但是它来自吠陀的教训或仙圣之言,因此是可信的。正理宗承认吠陀教训是 

可信的声量,因为它是自在天所造,自在天是全知全能的。但是正理宗又不 

全信吠陀声量,这一点有别弥曼差宗。 

     正理宗在宇宙观上与胜论是一致的,它的伦理观也以宗教解脱为根本, 

这与印度各宗教派别没有多大差别。它的主要哲学贡献是认识论和逻辑学, 

特别注重研究知识论和逻辑问题。它认为事物是可知的,对于佛教空宗否认 

知识的实在性给予批驳。它认为人们用思想分析事物是可能的,那么,事物 


… Page 123…

的自性是可以认识的。正理宗对唯识宗所谓“一切唯识”,“见相合一”的 

观点也进行了批驳,指出如果知识不是对事物的知识,而是完全由心所得, 

那么一切知识就与梦幻没有什么区别了。正理宗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必须先有客观事物的存在然后才能有知识。客观事物不依赖于知识而独 

立存在。知识也不是依人的意志随心所欲,而是依赖于客观事实。凡如此存 

在而如是知之。反之,凡不是那样的存在就不那么认识,这就是真知,也就 

认识了事物的本性或真性。比如,把绳子认识为绳子是真知,把绳子认识为 

蛇那就是误知了。正理宗认为知识的错误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人的主观 

认识与客观事物不符而产生的错觉或幻觉。正理宗认为,判断知识正确与否, 

最根本的方法在于实践。如判断“这是马”,最有效的方法是乘骑;判断“这 

是水”的根本方法在于取来饮用止渴。如果能达到我们所预想的目的,满足 

人们的需要,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海市蜃楼无法登临,故知道它不真实。正 

理宗的认识论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的。当然,正理论将自在天、吠陀 

教训也作为认识的可靠来源,表明它的反映论是不彻底的。 


… Page 124…

                              7。弥曼差派哲学 



      “弥曼差”的意思是“理性的探讨”,本来是对吠陀祭祀或礼仪的审察 

考究或理论性的研究。作一个哲学体系,始于它的原典《弥曼差经》。这是 

一部收有2500句格言的集子,其作者被认为是阇弥尼。它的成书年代不能详 

考,一般认为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之间,是经书中最古老的一种。 

弥曼差派哲学的实际起源很早,在梵书中就已有萌芽。《弥曼差经》中引用 

了大量的前辈的言论,关于礼仪的理论性讨论也己在梵书中展开。后来,由 

于吠陀祭祀流传时间久远,内部产生很多歧义,需要做出统一解释,同时, 

面对沙门思潮对婆罗门教的冲击,也需要进一步做系统的理论研究。弥曼差 

派就是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婆罗门6派正宗哲学中最早的一派。 

      《弥曼差经》分为12卷: 

     第1卷:婆罗门中品类名字意义,主要讨论认识的来源; 

     第2卷:仪式行法差别,驳斥各种关于认识来源的错误观点; 

     第3卷:圣传教意文义的轻重,讨论了吠陀的特质; 

     第4卷:诸仪式的互相影响; 

     第5卷:仪式行事圣传各部次第; 

     第6卷:行祭的条件; 

     第7卷:互相引用祭祀仪式之法; 

     第8卷:互相引用祭祀仪式之法的根据; 

     第9卷:引用赞颂之法; 

     第10卷:论仪式行废得失; 

     第11卷:并行数法及一法数行; 

     第12卷:因一事特行法。 

     从以上各卷的名称上可以看出, 《弥曼差经》纯属对宗教祭祀的烦琐研 

讨,但是在它的这种研讨中,涉及到许多哲学问题。主要有:“量论”、“自 

真说”、“声常住说”和“无前说”。 



     (1)量论与自真说 

     弥曼差派认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真知,另一种是误知。要想知道知 

识是真是误,则必须运用一定的证明方法,这就是“量”,量论研究什么是 

真理以及如何证明真理的方法问题。 

     关于什么是真的问题,弥曼差主张一切知识本质上都是真实的,并且可 

以自己证实自己为真,不须依赖于自身之外的他项知识来证实。这就是它的 

自真说。这一点与正理论的观点格格不入。正理论认为,一种知识本身无所 

谓真假。其是否真实,要看它是否同外界对象相符合。其检验标准是要看这 

种知识在实际活动中是否能够获得成功。而弥曼差则认为,知识本身都是真 

实的,无所谓错误,因此不须外界事物来证实。所谓错误不存在于知识本身, 

而是来自于记忆。比如,有人把螺钿说成是银子,这是由于他看到白色的东 

西而产生了关于银子的错误记忆而造成的。又如梦中的幻境是不真实的,然 

而它不是产生于直觉而是由记忆而产生的。记忆之所以有误,是因为它有待 

于以前知觉。这两种知觉相混合而产生误知。弥曼差论者反驳正理论者的观 

点道,如果说知识的真在于同外界对象相符合,那么,对象究竟是什么呢? 

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如果说知道,那便不是什么与外界对象符合的问 


… Page 125…

题,而是与这一对象的知识相符合的问题,也就是某种认识是否符合于相关 

知识的问题。如果说不知道,那就谈不上是否符合外界对象的问题了。所以, 

知识的真实完全取决于知识自身,不需要也不可能另找别的原因。 

     弥曼差的自真说是为维护吠陀圣言的绝对权威提供理论依据的。既然知 

识具有内在的可靠性,不需要任何验证而能自证为真,那么吠陀圣言便是绝 

对真实的,不可置疑的。祭祀之法来自神圣的吠陀,对这种法的研究是人们 

认识的来源。实际上,吠陀被看作是一切真知的重要来源和检验标准。 

     验证知识的真与误有6种方法:即现量、比量、比喻量、义准量、圣言 

量、无体量。 

     现量是说知识是由根 (认识官能)与境(认识对象)相接触而产生。根 

必须与自我意识相结合,才能接触外境,从而得到真知。根不能直接与自我 

联系,而必须以心为媒介,离开了心的参与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现量 

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感官、(心)、自我意识和对象三者 

综合的结果,缺一不能产生现量。现量有两种,即有分别现量,无分别现量。 

这两种现量都是真实的,且可作为检验真知的标准。 

     比量是在现量的基础上,依据必然的关联进行推理而得到的认识。也就 

是说,当人们看到的是甲,因为甲与乙有一种必然的关联,便可以根据所见 

之甲以及其与乙的必然关联而推知没有直接接触的乙。例如,人们看到烟, 

且知烟与火有必然的关系,因而知是有火。比量的真误取决于经验。比量也 

有两种:一是自悟,二是悟他。所谓自悟就是通过内心推理的过程,悟他则 

是指宣讲所推得的结论。 

     比喻量是指由已知的事物与未曾见过之物相似,通过联想推知未见之 

物。如见野牛,而联想到野牛与家牛相似,由此推知这是野牛。 

     义准量是由两事物相违产生一种新的认识,如见某人不在家,又确知他 

未死,即可推知已外出。 

     圣言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他量所不能得,则由圣言而得知。圣言就是 

吠陀之言。它是认识的来源,是绝对真理,是至高无上的命令,是凡人之声 

的准绳。这一点是弥漫差所特别强调的,不可动摇的。除了吠陀之外,圣贤 

之言,也可以作为量。圣言量也叫“声量”。 

     无体量是以不具有某种特征为根据推知某物不存在。比如说这个桌上没 

有瓶,因我们看到的只有桌,没有看到瓶,所以知道桌上无瓶,这是一种对 

 “非存在”的认识方法。 

     在印度,弥曼差是最早提出量论并加以研究的哲学派别,后来各派哲学 

都对此论十分关注,实乃弥曼差派哲学的重大贡献。 



     (2)声常住说 

     弥曼差本来是以阐明吠陀祭祀之法为宗旨。法是人间必行之事,不履行 

这项义条便不能实现人生的目的。法的知识本于声量。声分为常人之声和吠 

陀之声两种,常人之声只要是发自可信的人便可以为量。吠陀之言是真理, 

因此,吠陀与圣贤之言又称为“圣言量”。圣言中有一种永恒的神秘力量, 

它的一切概念和语言都是梵通过人们发出的声而产生的,是梵本身各种属性 

的显现,而不是人们自身观念和意志的表现。因此,人通过祭祀祈祷,就会 

使吠陀圣言产生力量。普通人的“常人之声”,只不过是吠陀圣言的显现。 

这就是弥曼差的声住常说,它为吠陀的永恒性和神圣性提供了依据。它的实 


… Page 126…

质是认为祭祀咒语背后有一种常住不变的实在,这个实在就是“声”。把声 

当作神秘力量的声崇拜,早在梵书就有了。例如,把“唵”声当作真言信仰, 

甚至将“唵”声等同于梵。弥曼差发展了这种思想,把语言声量提高到凌驾 

于一切之上的神秘地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