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年的十月,更始政权奋威大将军刘信击杀刘望于汝南,王莽的旧将严尤、陈茂都被杀,汝南郡所属各县都投降了更始政权。
十二月,颍川郡许昌人李宪也在庐江起兵造反了。地皇末年,李宪在庐江做庐江(即都尉)。当时,长江上有一股流民军在首领王州公等人的带领下,聚集了流民十余万人,四处攻掠郡县。王莽任命李宪为偏将军、庐江连率,围剿流民军。李宪还真有两下子,很快击败了王州公,割据自立。李宪听说王莽的死讯,即自称淮南王。
就这样,显赫一时的新莽政权随着王莽的被杀,王氏家族的全体覆灭,最终覆灭。王莽自始建国元年(西元九年)正月称帝,到地皇四年(更始元年,即西元二十五年)九月败死,总共十六年。
刘縯、刘秀兄弟起兵之时是在地皇三年的十月,才过了不到一年,貌似强大、看上去不可战胜的新莽王朝即刻土崩瓦解、轰然倒下,沦为一片废墟。打碎一个旧朝廷看上去很容易,建立一个新王朝却并不简单。此时,四海无主,群雄并起、割据争霸、各自称尊,逐鹿中原、争夺神器的大幕由此正式拉开。天下时局进入了一个的动荡时代。在此后十余年的岁月里,刀光剑影、金戈铁马,交织着血与火的斑斓色彩,伴随着铮鼓号角的轰鸣,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争斗在政治舞台上不断地变幻上演着……
(十三)更始之政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再来看看中原形势。
更始元年(西元二十五年)八月,更始帝刘玄在一面派西屏大将军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直取武关的同时,也命令定国上公王匡率军北上,攻取洛阳。
九月,王匡率领大军出颖川北上,将太师王匡、国将哀章围困在洛阳城中。
此时的中原形式,与一年前相比,早已是山河易色,江山改颜。原本看似固若金汤的新莽政权犹如风中之烛,行将湮灭。地皇三年(西元二十二年),青州、徐州爆发了旱灾、蝗灾,赤地千里,人相食。赤眉因之大起,关东大震。当时,太师王匡与更始将军廉丹在青州平叛。不久,王匡、廉丹在梁郡成昌县被赤眉军别部校尉董宪击败。廉丹战死,王匡收拾残部逃到了洛阳。王莽得知后,急命王匡严守洛阳,稳定中原局势。大新朝“四大辅臣”之一的国将哀章见状,主动向王莽提出,愿意协助王匡镇守洛阳,帮助平定崤山以东地区。王莽批准了哀章的请求,令他即日启程,派他赶往东方,跟太师王匡合作,一起拱卫洛阳。
此后,王莽又派大将军阳浚镇守敖仓,大司徒王寻统领十多万人进入洛阳,坐镇南宫县指挥全局。又令大司马董忠在北军中垒营地训练士兵,演习武艺,集结士兵,大司空王邑兼理三公之职,随时准备参战。
次年四月(地皇四年),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率领新莽主力四十二万南下之后,留给太师王匡、国将哀章镇守洛阳的兵马只有数万人。六月,新莽大军在昆阳城下全军覆没,王寻战死,王邑带着几千残兵败将逃进了洛阳城。
进入六月以来,刘玄的更始政权在南阳、颖川、汝南一带攻城略地,势力如同滚雪球一般膨胀。西屏大将军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率领的西征大军直取武关,势如破竹,王莽苦心孤诣构筑的防线已经彻底破产,首尾不能相顾。无论是京师长安,还是东方重镇洛阳,都已经陷入了起义军的汪洋大海之中。
这年的七月,大司空王邑被王莽调回长安担任大司马,洛阳城中的守将死的死,逃的逃,被调走的调走,原本诸将云集的洛阳,如今只剩下王匡、哀章二人。
这个哀章,本是广汉郡梓潼县人。他的这个姓氏很奇怪,听上去有些不吉祥。其实,哀氏原本是春秋时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鲁哀公姬将的后裔。其子孙因谥号以为姓,传到哀章手上已经五百多年了。哀章此人,一向品行不好,喜欢说大话。在王莽摄政之时,他在长安学习,他揣摩出王莽有心篡汉登基,就有心献媚。他私自制造了一只铜柜,又伪造了两道标签,一道写作“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道写作“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他在策书中诡称:“王莽是真龙天子,皇太后王政君应该遵照天意行事,让其登基。图谶、策书都写明王莽的大臣八人,又加上两个吉利的名字王兴和王盛,哀章乘机把自己的姓名也塞了进去,总共是十一个辅佐大臣。凭着这些为人不齿的雕虫小技,哀章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飞黄腾达。王莽篡位后,哀章一鸣惊人,当上了国将,并被加封为美新公。他与太师、安新公王舜,太傅、就新公平晏,大国师、嘉新公刘歆一起成为大新朝“四辅”之一。就这样,哀章成了新莽王朝创立之时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为新莽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哀章的人品极其恶劣,一直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连王莽都有些看不下去了,非常讨厌他。
地皇三年冬天,身为国将的哀章在长安实在混不下去,主动请缨去镇守崤山以东诸地。于是,王匡、哀章二人走到了一起,成了守卫洛阳的两位主将。王匡在军事上很低能,屡战屡败。哀章更是一个大言不惭、胸无韬略的蠢材。王匡此时已经吓的失魂落魄,再无战心。而国将哀章看着城外汉军的蔽日旌旗,也吓得心惊胆战,没有任何办法。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城外以定国上公王匡为主将的汉军,却是士气高昂、实力强劲。自古以来,作为彼此敌对的两支军队,双方的主将名字竟然完全一样,这在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王匡飞书城中,责令对手王匡、哀章二人开城投降。这两个人却不肯,还是死守城池。九月中,汉军很轻松地就攻破了城门,拿下了洛阳,活捉了王匡、哀章,并将二人就地正法。起义汉军将领王匡活捉并杀掉与自己同名同姓的新莽朝廷大员,一时被人传为美谈。
洛阳既然已经拿下,刘玄就打算将首都由宛城迁到洛阳去。毕竟,宛城还是过于偏僻了。要想号令天下,威临四海,就必须占据中原。此时,由于关中连年遭受饥馑、兵燹袭击,已经残破。洛阳交通便利,历来是与长安齐名的帝都,而且距离大多数起义军将领的家乡―――南阳的距离很近。因此,刘玄有意以此为首都,便准备派人去收拾、整理一下洛阳的宫殿。
刘玄与李轶、朱鲔、刘赐等人一合计,迁都洛阳的计划就这么定了下来。计议已定,这个工作谁来主持呢?派谁去合适呢?由于刘秀在长安留过学,对于官府旧章制度很熟悉,有人提议让刘秀去。刘玄同意了,就任命刘秀为代理司隶校尉,命令他带人先去洛阳,修缮后宫殿宇、整修官府衙门。刘秀遵旨,带着邓晨、冯异等几个亲信从宛城出发,赶到洛阳。
刘秀在洛阳期间,招募衙门僚属,整理档案,将各类文书移送到各属县。一切制度,全部按原西汉旧章行事。收拾停当,刘秀回到宛城报告刘玄,并迎接宛城一干人等入洛阳。
此时,原来汉朝的三辅旧吏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赶来迎接刘玄进入洛阳。这些旧官员们站在道路两边,目送更始朝廷的队伍入城。当他们看到将军们从路边走过,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这些高官、将军们出身低微,不熟悉官服礼仪。有的高官、将军,为了装体面,竟然穿着西汉时期下等人或者奴仆们才穿的衣服。有人甚至穿着女人的衣服,比如有些人竟然穿着绣镼(音jié)行军。大家看到这些高官、将军们滑稽可笑的样子,无不哈哈大笑。但是,等到司隶校尉刘秀的僚属们走过时,大家的眼睛不禁为之一亮。刘秀的部下穿着得体,完全合乎大汉礼仪,大家看了,都是喜不自胜。有的在官府干了一辈子的老吏激动地哭着说:“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从此,一些有心、有识的人就牢牢地记住了刘秀的名字,觉得这个年轻的司隶校尉真是才能非凡,不是一般的人,都在心中暗自留意。
到了这年的九月,长安城已经被绿林系汉军攻破,王莽已经被杀身死。此时,新莽朝廷的中央政府已经土崩瓦解,而各地的地方势力却依然存在。另外,各地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起义军。一时之间,天下大乱,山河无主。不久,得意洋洋的刘玄也进了洛阳。在他看来,只有他自己才是真龙天子。自己不仅是大汉宗室、根正苗红,而且首先举起义帜,这锦绣江山、花花世界当然应该由自己来坐。因此,他准备以洛阳为中心,收服四方割据势力,准备名正言顺地做他的皇帝。
实事求是地说,刘玄并不是一个毫无见识的人。相反,他也有着虚心纳谏、能够认真听取臣下正确意见的一面。进入洛阳之后,他接受了臣下们的建议,决定对各地的势力进行招抚。于是,他马上派出使者到各地去招降起义军以及新莽朝廷的地方势力。他让使者告诉各地说:“先来投降我的人,按照原来的职爵叙用!”这个政策可以说是相当高明的,显示了刘玄精明的政治头脑和眼光。可惜,他派出的使者却没有严格地按照他的意图去做,结果铸成了大错。
刘玄派出的使者至上谷郡,上谷太守是扶风人耿况。耿况在上谷很有势力,是一个地方军阀。耿况听说新皇帝来招安,马上派人迎接。并且把自己的做官印绶奉献给使者查验。使者收下后,迎接的人就在等着使者按照更始帝的政策原职叙用,发还印绶。
可是,迎接的人等了整整一夜,使者始终不肯发还印绶。迎接的人请求使者发还,使者不给。耿况手下的功曹寇恂听说了这件事情,派兵包围了使者的馆驿,追讨印绶。使者不但不给,竟然自食其言说:“我是天子的使者,你一个小小的功曹,想要威胁我吗?”寇恂回答说:“不是说我们想胁迫使君您,我只是私下觉得您这么做很不妥当。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使君您持节奉命而来,各个郡、国中的人哪个不想伸着脖子听您宣谕皇上的圣旨?可是,您刚刚到了一个上谷郡,就出尔反尔,失信于天下,将来又怎么能够让其他地方的人相信皇上的诚意呢?”
这个使者真是愚昧,竟然对寇恂的善意劝说和严正抗议置之不理,拒不发还印绶。寇恂见势头不对,立即派人把事态报告给了耿况。耿况听说后,亲自带兵到场,索取印绶。使者没办法,只好把印绶还给了耿况。使者走后,耿况拿着印绶回去,越想越觉得更始朝廷不可信,因此,耿况名义上投降了更始政权,实际上内心不服。一个毫无诚信的政权,怎么能够取得天下呢?
事实上,刘玄派到上谷的使者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相当一部分的使者没有按照刘玄的本意去执行政策,因此失信于天下,四方虽然勉强承认更始政权的合法性,表面尊崇刘玄为天子,而内心不服。对于更始政权将来如何走向,各都在观望之中。
刘玄虽然有缺点和不足,在派出使者宣慰的同时,他也一直在招揽贤才,以为己用,这是值得称道的。
此时,宛城人彭宠、吴汉避祸逃到了渔阳郡。彭宠、吴汉二人,都是南阳郡宛城人,都是身怀伟略的俊杰。此时的刘玄,倒也有不拘一格任用贤才的气度,将二人招至麾下。
彭宠字伯通,也是宛城人。细说起来,彭宠与刘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