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西生出各种特质的呢?只好把数本身变成许多对立面。数是静止的,怎么
能说明感性事物的生灭运动呢?他们提不出解答来。可见,数作为本原看起
来似乎很明确而有规定性,进一步考察,这规定性又变得非常含糊不清了,
也同米利都学派一样,陷于自相矛盾和自我否定之中。这里,根本问题还是
数并不符合“本原”的本性。“数是本原”这个命题中的“是”,也同样转
化成为“不是”,数和本原的统一,又被它们之间的矛盾所瓦解了。
把本原规定为质和量都不行,然而对世界万物的直接性认识和把握,也
只有质、量以及两者的关系“尺度”。因而说明,本原必定在世界和事物的
内在本质里,必须超出直接性的规定,深入到内在的、背后的东西里才能解
… Page 99…
决问题,即进入间接性的规定。米利都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也已经接触到
这个问题,他们已经不得不求助于质的事物或数里面的对立作用(甚至说“对
立是本原”)就是证明。可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给以理解和阐明。
(四)“本原”是自身对立统一的原始物质。唯有赫拉克利特的哲学,
才达到了本质。感性世界凭对立面的转化真正达到了统一,其根本原因在于
本原“火”自身中的对立统一。他的哲学命题是:本原是火。但是这个“火”
绝不是像泰勒斯的“水”那样只有一个感性的质的东西。“火”是质和本质
的统一,这就是说,它既是一种感性物质性的东西,有干燥、燃烧等感性的
质,又不是单纯的质,而本质上是自身对立 (又有熄灭的本性),并由于这
种对立而自身否定,必然成为水,成为有潮湿性的东西。这样,事物的感性
的质在表面看来彼此坚执着的对立和区别就消解了,在对立统一和自身否定
中彼此转化而生动地统一了。感性世界万物的多样的质不再是彼此外在的杂
多,成为统一物的对立转化的结果和表现。米利都学派遇到的不可克服的矛
盾,毕达哥拉斯并没有真正解决,而由赫拉克利特在本质的高度上解决了。
赫拉克利特达到了事物内部“隐藏”着的本质,但他并没有使本质和感
性事物(及质)相分离。他反对毕达哥拉斯把数量抽出来作本原的牵强附会,
因为数量规定绝不是感性世界本身。他坚持从感性世界本身出发,从质的规
定开始,所以他回到了原始朴素哲学的最初起点;不过他要求把质只理解为
世界和事物的内在对立运动和转化的表现。他反对以数为本原,但在火与万
物的对立转化(即质变)里,仍然吸取了毕达哥拉斯的发现和有价值的成果,
不过他也进行了本质的改造。
但是开端毕竟只是开端。能够说明它仅仅是哲学和哲学史开端的依据和
标志,就是它的原始朴素性,它还沉浸在感性思维之中。赫拉克利特达到了
本质的深刻辩证法思维,但这思维依然不是什么纯概念的思维,不是抽象一
般规定的逻辑思维,恰恰相反,它只是关于感性东西的洞见和领悟。“逻各
斯”还不是逻辑,对立和统一、生动转化、永恒的生灭运动、尺度、规律,
等等,这一切只在感性的“火”的形象中,在生与死、日与夜、河水的流逝
里直接表现着,甚至那内部隐藏着的本质规律也只能借助于弓和竖琴来理解
和表达。他只用暗示和比喻,并不像后人着意地把思想穿上形象的外衣那样,
而是他本来还没有达到纯抽象思维的一种表现。他还只能在图画式的感性思
维形式里发展带抽象性的思维内容。这也正是他的优点,因为他的思维不脱
离感性物质世界,所以是朴素唯物主义,并且是朴素的辩证法。同时这也正
是他们根本弱点,因为他的思维同感性东西还没有分开,没有形成逻辑抽象
的思维,因而还不能对本质作出抽象一般的概念规定,他的唯物辩证法就只
能是极其朴素的,缺乏理论思想的确定性,只是一幅笼统直观的感性世界运
动图画,从而必然要被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所否定。不过,这种否定的因素(抽
象思维的因素)还是由原始朴素哲学准备起来的。例如在差异中寻求的“统
一”和“本原”,还有毕达哥拉斯的抽象的“数”,赫拉克利特所要求的高
于经验的“思想”智慧、“逻各斯”等等,便是这种因素。当抽象思维终于
从感性思维里分离和独立出来时,哲学就进入了下一阶段。
… Page 100…
八、希腊的古典哲学 (下)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他父亲是个雕刻匠,母亲是个助产婆。他曾继承父亲的职业,但不久就抛弃
了它,致力于哲学和社会政治活动。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苏格拉底曾三
次从军出征。此外他几乎一生都没有离开过雅典。这一时期,希腊奴隶主阶
级内部的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很激烈。在战争中,民主派的力量受到很大摧
残,雅典的民主派政权被推翻,出现了“三十僭主”的统治,而后又一度出
现民主派政权。苏格拉底最后就是被这个民主派政权判处死刑的,公元前399
年他在狱中饮鸩而死。关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我们着重谈三个问题。一
是他所谓的“自知自己无知”;二是他所谓的“美德就是知识”;三是他的
方法,即所谓精神“接生术”。
(1)自知自己无知
我们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是如何借一个神话故
事来“论证”他的这一学说的。故事说,德尔斐的传神谕的女祭司告诉苏格
拉底的朋友凯勒丰说:苏格拉底是人中间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说,他感到
自己并不聪明,于是就去证实这个“神谕”,因为神谕是不能轻视的,“我
应该首先考虑神的话”。为了证实神谕,他就到处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其
中有政治家,有诗人,有工匠等等。他想看看他们的知识在哪里,是否比他
更智慧更聪明。结果证明这些人并没有知识,因而发现“那个神谕是驳不倒
的”。于是,他反躬自问,他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他觉得自己其实毫无
所知,因而就推论到“自知自己无知”正是他的聪明所在。“人们哪!像苏
格拉底那样的人,发现自己的智慧真正说来毫无价值,那就是你们中间最智
慧的了。”苏格拉底以自知自己“无知”而自豪,并要人们都“自知自己无
知”。那么,苏格拉底究竟为什么要提出这种说法,它的含意究竟是什么呢?
苏格拉底提出这一命题包含着一种有价值的思想,那就是认为人们的认识不
应停留在个别、具体,而应提高到一般。这种看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
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苏格拉底又过分夸大了一般,有很大的片面性,更重
要的是,这一命题还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苏格拉底认为,人们不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世界。因为他认
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的。因此,人们如果去认识和研
究自然,那就等于干涉了神,也就是对神大不敬,是渎神,而且,那样做也
是徒劳无益。因为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所以,那些要
求认识自然的人其实是什么也没有认识,是无知者;只有放弃对自然的认识,
承认自己是无知者的人,才是聪明。可见,苏格拉底的“自知自己无知”又
是反对人们从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出发去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叫人不要去研究自然,而去研究神的智慧和意志。而神的智慧
和意志,在他看来,体现在事物的目的之中,因此人应该去研究事物的目的。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唯心主义目的论的。他认为世界
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神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好的,都是合乎一定的目的的。神
创造了人,神为了某种有用的目的又创造了人体的各个部分,创造眼睛使人
… Page 101…
能看,创造耳朵使人能听,创造鼻子使人能闻,创造舌头使人能尝到各种滋
味,而最主要的是,神还在人之中安排了灵魂,这也是人最优越于其它动物
之处,它使人能了解安排事物秩序的神的存在。总之,宇宙万物都是神为了
某种目的而创造出来的。神统治世界,神的权力是绝对的。正因为这样,所
以苏格拉底认为,所谓寻求事物的原因实际应该是寻求事物的目的。或者说,
他反对像唯物主义哲学家那样去寻找事物的原因,而主张哲学只应当去研究
事物的目的,并借此领会神的智慧和意志,因为把世界万物安排成现在这个
样子的力量并不是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的某种原因,而是存在于事物之外的
神。苏格拉底声称自己在早年曾研究过自然,寻求过事物的原因,但最后得
到结论,觉得自己完全并且绝对没有能力作这些研究。他曾研究过阿那克萨
戈拉的自然哲学,对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 (奴斯)说很感兴趣。可是,当他
发现阿那克萨戈拉并不用心灵说或目的论来解释宇宙万物,而求助于气、水、
以太等等,也就是用自然界本身来解释自然界的时候,他就大失所望。从这
里可以清楚地看出苏格拉底对唯物主义所采取的反对态度。所以,“自知自
己无知”这个命题就是说从自然本身之中去寻找事物的原因的人是最无知
的;而最有知的是神,人必须知道知识最终是从神而来,真正的知就是服从
神,听神的话。苏格拉底经常对人宣传“听从神”,执行“神的命令”,他
自信“我这样事神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好事”。他还神秘地声称自己心中有一
个声音,在他犹豫的时候这个声音就会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他称这个声音为
“神物”或“灵机”,即“守护神”。他又自称自己是神赐给雅典这个国家
的。总起来说,苏格拉底的“自知自己无知”这个命题既有有价值的积极因
素,又有唯心主义、神秘主义思想。
(2)美德就是知识
苏格拉底一生最为关注的是伦理学的问题。罗马时代的一位著作家西塞
罗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意思是说从苏格拉底起哲学才从
对自然的研究一转而对人类认识和道德的研究。当然,以前的哲学家并不是
不管人类认识和道德问题,譬如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等都涉及了认识和
道德问题,不过他们都没有像苏格拉底那样注重对人类认识、道德问题的研
究。苏格拉底强调探究体现了神的智慧和意志的事物的目的,同时他教人要
“认识自己”,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是指我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