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像我这样,现在外界对我的种种争议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公众对我的一个误解,等这个误解解开的时候,坏事就会变成好事。而在这之前,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坏事来做宣传,效果绝对要比直接去打广告好很多,关键是只要把消息放出去,那些记者都会争抢着来帮我们免费做宣传,何乐而不为?”
俞铮这次对林夕算是真的服气了,她已经意识到这个计划有很大的可行性,只是心里还有最后一点疑问。
“你说这种办法是有一定风险的,万一起到反效果怎么办?”
“现在媒体上对我只是怀疑,并没有谁敢言之凿凿的说《绝代双骄》不是我写的,所以我现在的名声不能说好,但也绝对算不上坏,所以大家看到有关于我的消息,第一反应都只会是好奇,哪怕是想要揭穿我的人,至少也得听过这档节目才能找到地方下手,而我对《盗墓笔记》足够自信,这个节目只要一播出就会赢得大量的听众,到时候围绕着我的争议可能不会停,甚至还会愈演愈烈,但对这档节目而言却是有着极大的好处。”
“那你就一定都不担心事后有媒体识破你的计划,从此对你严加提防?”俞铮好奇地多问了一句。
林夕忍不住笑了起来。
“铮姐你把媒体也看得太有立场了,没错,我这么做确实有利用他们的意思,但实际上我也向他们提供了能够吸引读者的新闻,大家各取所需有什么不好吗?至于上当受骗这种事情,只能怪他们自己不聪明,难道还要赖我头上?”
俞铮一想也对,点点头说:“好吧,我被你说服了!”
(大家的批评建议收到,确实本书更得太慢了,下周没有推荐,蝌蚪决定加快更新,以此来回报大家的支持,当然了,收藏和推荐请别停,真的很需要!)
第20章 被盯上了
早上一到报社,董桥便接到金镛的电话,让他去办公室一趟。
这让董桥有些纳闷,金镛在处理《明报》日常事务极少这样找人直接面谈,通常是会让人传下一张纸条来,上面交代该怎么处理。
纸条上的措辞通常很客气,却是不容商量的口气,这也算是金镛特色的“纸条治报”。除非遇到什么特别举棋不定的事情,金镛才会请人到办公室面谈。
董桥加入《明报》这么些年,已经记不清收到过多少金镛发出的字条,但被金镛直接请进办公室的次数却一只手就可以数过来。
带着这种疑惑不解的心情,董桥敲开了金镛的办公室。
金镛从桌案前抬起头,朝董桥招招手。
“先坐,我看完这份稿子再和你细聊。”
董桥应了一声,然后有些拘谨的坐了下来。
所有《明报》的员工都知道,别看金镛在公众面前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但私底下他却是一个不苟言笑、冷漠肃穆的人,再加上一副不威自怒的尊容,使得下属见到他时都有些噤若寒蝉。有一次董桥和一位女职员一同到金镛办公室,他亲眼看到那个女职员小心翼翼地“侧坐”下来。
实际上金镛从不喝斥员工,甚至连语气重一点的话都没有,但倘若就此认为他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那就错了,他只是礼数周到,作风却十分的强硬。
可以说明报系列就是金镛的个人王国,他做出的决定从来不容别人反驳。
金镛谈吐温文,但性格可以说是刚多于柔,强多于弱,这也就是董桥在其面前显得拘谨的原因。
大约等了五六分钟,金镛开口了。
“昨晚我从下面拿到一份稿子,内容大概是说林树的儿子林夕要在商业电台开办一个自己的节目,具体什么内容那边没有透露,但据说可能是闲谈讲故事这样的形式,你觉得《明报》对这件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董桥心头一震,后背直冒冷汗。
董桥虽然是《明报》的副主编,但以金镛一贯的行事风格,这种事情是不会来找他商量,而现在金镛偏偏就这么做了,这其中的缘由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查先生,上次《绝代双骄》的书稿是台湾出版商马芳踪交给我的,我和他私交甚熟,而他当时也想借助《明报》这个平台帮这部小说打开局面,所以我才答应帮他把书稿递上来,从头到尾,我和林树父子都没有任何交集,而之前我和林树的关系也只是一般的点头之交。”
听完董桥的解释,金镛只是面无表情的嗯了一声,却没有要放弃听一听董桥对这件事看法的意思。
无奈之下,董桥只好硬着头皮说:“林树家这小子确实是个能折腾的主,那边《绝代双骄》连载还没结束,这头又和商业电台搞出这么大动静……其实早在这之前我就向马芳踪打听过这件事的内情,当时马芳踪拍着胸脯向我保证说,林夕确确实实参与了《绝代双骄》的创作,甚至于这个故事的概念都是他想到的,林树只是帮他做了一些完善。”
“仅凭马芳踪的话,可不能完全洗清林夕身上的嫌疑。”金镛插了一句。
董桥沉默了片刻。
“这件事其实我一直想不通,但是经过媒体这长时间的调查,我相信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代双骄》并非他人代笔,作者只会是林树父子中的某一个。”
说到这里的时候董桥特意看了金镛一眼,见他没有要反驳的意思,这才放心往下说:“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绝代双骄》其实是林树写的,而署上林夕的名字只不过是为了给儿子提前铺路,但这种观点也有几个解释不通的地方。首先林树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林夕本身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他这样做只会是揠苗助长,而且以林树的经历来看,他应该更清楚要在这行站稳脚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为什么又要把自己儿子往火坑里推?这就牵扯出第二个疑点,能写出《绝代双骄》这样水准的作品,林树为什么不自己发表?”
“所以你说这一切,就是想要证明最开始你的那个观点?”金镛不动声色地问道。
董桥知道自己在金镛心中已经留下了亲近林树父子一派的印象,索性便大方承认:“查先生问我怎么看这事,我只能实话实话。”
“那你还有更多的依据吗?”金镛又问。
“一开始其实我也有疑惑,直到刚才听到查先生说那件事我才确定,林树这个儿子绝对不简单,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林树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林夕铺路,那么现在林夕最应该做的就是稳扎稳打,而不是这么着急的跳出来授人以柄,偏偏林夕就这么做了,这说明他应该是有所凭仗的。”
金镛何等聪明的人,立刻就抓住了董桥话里的重点。
“你的意思是那个节目质量会很高?”
“我觉得林树父子可能在下一旁很大的棋。”董桥顿了顿,“查先生难道不觉得,关于这档节目的消息走露得太快了一些了吗?”
金镛眼中一亮,被董桥这么一提醒,他顿时想通之前一直觉得困惑的疑点。
按照正常情况,林夕和商业电台合作开新节目的事情应该是要等商台开始为展开宣传造势时才会被媒体获悉,偏偏媒体现在却提前一步拿到了消息,这绝对不是什么巧合。
“看来林树父子身后还有深谐我们这一行的高人指点,也罢,这篇稿子我就暂时按下不发,且看林夕这小子当不当得起你为他说这么多好话!”
金镛说这话并不是完全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经过这件事,他倒是真的对这档即将面世的电台节目有了那么一丝丝的期待。
第21章 夜难眠(上)
《明报》这边,有关林夕参与录制商台新节目的稿件都被金镛“留中不发”,但是其他香港报纸可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一时间,香港媒体上大量充斥着关于对此事的议论,绝大部分人都不好商台与林夕合作的这档节目。
毕竟林夕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参与《绝代双骄》的写作已经是很“出格”的事情了,大家怀疑那书根本就是林树一个人写的也不是没有原因,林夕读书期间的种种劣迹,很难让人将其与一个天才少年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这场风波还没有平息,林夕这边跟着又弄出这样的大新闻,简直就是在花样作死。
面对这样一边倒的舆论形式,有些人当然不会放过这个落井下石的好机会。
在接受某杂志专访的时候,倪诓就“隐晦”的谈到了对此事的看法。
上次因为倪诓的暗中作梗让金镛对连载《绝代双骄》多了几分顾虑,本以为这样能够稍稍挡一下这部小说走红的势头,谁想林树父子那边转头就和《东方日报》达成合作,这段时间因为《绝代双骄》收到读者热捧,《东方日报》销量激增,原本香港三大报的日销量一直都相差不大,都是在十万份上下,但是因为《明报》这次的决策失误,将《绝代双骄》拱手让给了《东方日报》,后者的日销量一下子增加了三成多,稳居香港报纸销量第一。
金镛那边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倪诓却担心因为这件事让其对自身有看法,也急着想要挽回。
本来要是林树父子有《绝代双骄》这样的畅销作品在手,哪怕外界对这本书的争议猜测再怎么甚嚣尘上,只要没有切实的证据,都不能将他们怎么样。
要是林树父子能见好就收,稳扎稳打,倪诓还不一定有机会来扭转局面,偏偏对方急于求成,《绝代双骄》连载还没结束就又开始尝试新的作品,却是给了倪诓一个机会。
当然这次倪诓也学聪明了,没有去直接评论林夕如何如何,而是将话题放在了自己儿子倪振身上。
“我儿子今年也是十六岁,现在在华仁书院念书,成绩还可以,我打算等他毕业之后送他去美国读大学,在他真正学到东西之前,我是不会让他随便的出来做事,更不会让他打着我的名头来,以后能不能吃这口饭就看他自己,我是不会去做那种揠苗助长的事情,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做长辈的能帮得了一时,能帮一世吗?”
报道一出来,明眼人都看得出倪诓表面上说自己儿子,实际上却是在暗指林树父子。
连倪诓都站出来表态了,香港媒体更加按耐不住,一时间,各种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舆论之汹涌,甚至连这件事的始作俑者俞铮都开始有些吃不消了。
“你们父子和倪诓有仇?”
俞铮揉着太阳穴,将一份报纸丢到林夕面前。
林夕拿起来看了两眼,撇撇嘴说:“嘴长在他身上,我总不能拿个胶布帮他封上吧?”
俞铮好奇地看了林夕一眼。
“你就一点都不生气?”
林夕将报纸丢在一边,抬头看着俞铮笑说:“为什么要生气?这些人现在蹦达得越欢,后面被打脸就会越疼,我现在巴不得他们多骂几句,反正是在帮我们做宣传。”
“你说得轻松,你知道我现在压力多大吗?”俞铮没好气地翻了个白眼,“现在台里已经开始有人在议论这件事,有些话很难听,上面估计也有些动摇,要不是我自己提出,这档节目做砸了就引咎辞职,这档节目能不能按原计划开播都是问题。”
“现在这档节目的声势已经被炒起来了,要是现在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