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陷入困境,许多人会失去工作,许多孩子会饿肚子。
他知道那些人都做过什么事,但他接到的命令就是尽量把名单收回,如果收不回也要立即销毁。他必须遵守命令,哪怕那个命令让他恶心。
这些线索随着剧情的推移全部展开,人们突然发现自己竟然不知道该支持谁了。是该支持罗伊的复仇?还是支持名单被销毁?
张国容没有错,他想要给父亲证明清白,想要找回心中的正义,为了将罪恶的人绳之以法。罗伊也没有错,他需要遵守命令,而且一旦明白曝光,许多人都会无家可归,社会也会出现巨大的隐患。
他们都有自己的理由,他们的理由也都让人无法反驳。
为什么会这样?莱拉到底想要用电影讲述一个什么故事?她又会为这个故事做出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不只观众迫切地想要之后结果,就连影评人们也想要知道她到底要如何处理这段情节。
在他们看来,无论怎样结尾都不好安排。站在张国容那边就等于支持以暴制暴,放任众多不相干的人陷入痛苦。站在罗伊那边,又会变成对法律对正义的亵渎。如果因为有钱有势就漠视他犯下的错误,那么法律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正义又从何而谈?
事实上,莱拉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剧本,就是看到它揭露出来的这个尖锐又矛盾的问题。虽然在剧情上她将原先大部分的情节都做了修改,让剧本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但最终的主线并没有动,不仅没动,还加入了一些更加深刻的东西,比如说族裔问题。这都是在电影里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来的。
刚开始的时候莱拉曾想过邀请非洲裔的黑人演员做男主之一,就是因为黑人和白人之间的歧视关系比较严重,势必会引起一些共鸣。但后来她还是选择了张国容,一来是他的演技非凡,二来也是她希望借着自己的手推东方电影一把。至于她在脱口秀上说什么“每个种族都是不可替代”的话,听听就好,不用太相信。
一个连演员都不觉得谁都是无可替代的人,她会觉得族裔无可替代吗?说到底就是个人人都能接受的借口罢了。
亚裔族群在美国所受到的歧视甚至比黑人更甚。这恐怕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因为和黑人不断地为自己抗争,不断想要在政治上寻求诉求不同,亚裔更偏向随遇而安,对政治并不是太在意。他们只想安静的生活,想平静地富裕地度过一生。
所以在其他人的眼里,亚裔就是“乖孩子”的形象。很听话,很顺从,很少会参与到暴力违法事件中去。但这样的评价真的是好吗?不要忘记,在学校里,受欺负的总是那些看起来听话又顺从的孩子。
不喜欢政治也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如果你都没有在竞选的时候支持某人,在遇到事情后又怎么能指望他为自己说话?
张国容所扮演的就是这么一个角色。他的家庭是亚裔,受到了陷害却连申诉的地方都没有。当法庭判处被告所有人无罪的时候,他就再也不相信法律了。为了报仇,他进入了最严苛的地方,用他的智慧和武力获得了其他人尊重的同时,也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
大屏幕上的战斗非常精彩。
两人都很会利用自身的优势,也很会借助周围的环境来制造胜利的机会。
这段战斗场面是罗伊和动作指导用了很长时间设计出来的。每个动作都费了许多的心思,要有威力,要打起来好看,还要酷实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容易。
眼前的这一段,就是被莱拉否定过几次后的结果。莱拉对战斗的动作或许不是太精通,可她怎么说也是拍过好几部动作电影的导演,打出来的效果好不好看她还是可以给出一个意见的。
于是在经过再三的分析后,才有了现在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打斗场面。
双方在这些日子的互相扶持下,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是连后背都可以交给对方的那种生死之交。然而他们在面对现实时却不得不做出一个选择。不过即使如此,他们也没有想要放弃心中的信仰。
一个要保护名单,宁可毁掉也不能泄漏出去。一个要得到名单,要将那些肮脏的高高在上的人渣们送上法庭,让他们接受最后的审判。如果还不能对他们做出制裁的话,他不介意亲自动手!
两人边打边希望对方可以接受自己的观点。他们不希望以伤害对方的方式来为这件事做个结局。
但这个世间不是只有黑和白,还有不黑不白的灰色地带。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打了这么久也没有办法分个胜负。
就在两人都气喘吁吁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罗伊踉跄地倒退出去几步时,刚好踢飞了一块石头。那块石头也非常不凑巧地打到了某根树枝上,将一条蛇打落了下来。
那是一条手指粗细的蛇,但它三角形的蛇头和身上彩色的鳞片都在说着它的不好惹。
眼看蛇就要咬在罗伊身上时,张国容救下了他,只是他自己却被蛇咬中了。这个无人居住的岛上肯定不会有血清之类的东西,最后罗伊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在自己面前咽下最后一口气。
“啊”罗伊痛苦地抱着他的尸体发出悲伤的怒吼。
十几天的时间并不长,却很容易让两个原来互相警惕的陌生人成为一对挚友。然而命运的安排并没有让他们一起走出这座无人岛,反而因为一份名单将他们放在了对立的位置上。
第1277章 好 不好?
他们不是没有将对方杀死的能力,就像每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一样,不会用这样的大杀器去攻击盟友。
但他还是死了,还是为了救自己而死。这个现实让罗伊痛苦不已。想起一起度过的日子,想起曾说过的话,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鲜明。他必须拿到名单,但他也可以帮助他从另外的方面对那些人进行复仇。
那些人不就是仗着自己有着高高在上的位置才会嚣张的吗?那么就把他们一个个拉下台来,让他们失去最重要的权势。到那个时候,想要复仇就没多少困难了。明明是这样打算的,为什么会死了呢?还是为救自己而死的!
悲痛的罗伊将人葬在面对着飞机残骸的那个悬崖边上,希望他能一直在那里看着大海。
在坟前,他大声地痛哭。近乎崩溃的哭声让每个观众都能感受到他满溢出大屏幕的悲伤。
这是一段奥斯卡级别的表演!这是一部奥斯卡级别的影片!在坐的影评人都发出同样的感慨。表演的太好了,无论是罗伊还是东方演员张,都将他们的角色演到了最完美。那种感情的迸发,那种纠结与信仰的矛盾,被他们诠释得无比清晰。
在影片的最后,预告片里的那两只巨大的猛禽出现了,它们一同飞向天空却最终朝两个方向而去。
而站在坟前的罗伊也将放着名单的u盘紧握在手中,一双坚毅的眼睛紧盯着远方出现的搜救船只。
电影用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没有说罗伊最后是公开了u盘还是毁掉了名单。
这是一个聪明的办法。莱拉无论选择哪个都只会让自己的影片被放在风头浪尖上,被赞美或被批判。所以她用了这样的处理方式,将一切条件都列了出来,然后由观众自己来寻找出答案来。
当电影最后的演员名单开始出现时,影院里一片安静。所有的人都在悲伤的气氛中,带着一点期待等待最后的彩蛋,他们希望看到故事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看得心里沉甸甸的。
直到影院里的灯亮了起来,掌声才由稀稀拉拉变得越来越多。但相比以前首映式的热烈,这次却让人感到更多的压抑。
影评人们一边拍着手,一边思考着刚才的影片,他们在想自己的影评该如何去正确评价莱拉的这部新作。
好吗?老实说真的很好。她用商业片的拍法讲述出了一个深刻又压抑的故事。拍摄手法也好,主题深度也好,都无可挑剔。他们甚至觉得这是她执导的整个人生中可以被放进前三的佳作。
但是不是能受到观众的喜爱,这点就没人能做出评判了。从首映式现场的热度来判断,可能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没看见影迷那边给出的反应并不强烈吗?
这也不奇怪,以前莱拉拍了那么多商业片,她的影迷也习惯了她的手法,在电影开始前应该就对影片有了很大的期待。
然而这个电影却不单单只是商业电影而已,它讲述了一个太过现实又太过深刻和压抑的故事。喜欢商业片爽快感觉的影迷恐怕不会对这个类型有太多的喜好。
所以,这次莱拉的影片会扑?
几个影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脸色一个比一个凝重起来。
如果莱拉的影片扑掉了会怎么样?
这个真是太不好说了。她从出道到现在的战绩从没有失败过,甚至连3亿以下的票房都没有到过。
人们早就习惯她的影片都是经典这一固定印象中。一旦她的影片失败了,恐怕损失的不只是对莱拉的信任,还有影迷对整个好莱坞电影业的信任吧?
但如果可以预测出她的失败,这个预测出结果的人却可以成为最有话语权,最有能力,最值得被人信赖的影评人。影迷们会因为他的正确预测而将他奉为神来崇拜!那将是多少影评人渴望达到的位置啊!
谁叫网络的方便让一堆大众影评人冒出来了呢?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随便对影片巴拉巴拉发表一堆意见,这些人里有些根本就没看过电影,将看到的评论总结一下就糅合成了自己的想法,更不要指望他们可以去认真研究了。
一些普通人能懂什么电影?他们知道画面中一朵花有可能会代表邪恶势力吗?能知道一件道具会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吗?
真正的影评人肯定看不起那些杂牌军。认为他们只会顺势而言,大家说好他们就跟着说好,大家说差就能找出一堆不好的地方。即使有几个喜欢和其他人反着来的,说出的东西也基本推敲不出什么来。
然而他们虽然看不起那些杂牌军,却也对他们无可奈何。难道扣住他们的电脑,不让他们上网吗?真要那么做,警察就该请他们去喝茶了。
但现在有一个机会!那就是莱拉这部电影的评论!
他们从电影里看出许多值得回味和思考的东西,但喜欢商业片,并且喜欢无脑动作爽片的年轻人却不会喜欢。
而莱拉什么粉丝最多?肯定是年轻人啊!确切的说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几乎都是她的死忠粉。这些人都是看着她的电影长大的,也习惯了她拍摄电影的味道。突然出了这么一部深刻的影片,那些年轻人肯定会看不懂里面的东西。
最关键的群体没有抓住,电影的票房又能好到哪去?
票房亏了,谁又能说电影成功?
或许对于绝大多数导演来说,像《寂静》这样投入了6500万的影片,能取得两亿的票房都算是相当不错了。可对于莱拉,票房没有在3亿之上就可以算是失败,因为她打破了她自己创造下来的票房记录。
连最重要的群体都不再看好她的影片,票房能高的起来吗?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莱拉这次影片要扑?她的不败神话也会终结在这里?
如果真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