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关键的是,目前苏振邦旗下的所有企业都没上市,这里面可以遐想的地方实在太多了!难道,苏振邦是想将苏宁集团的一些优质资产借助延中实业这个“壳”来上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延中实业就了不得了,简直就是一飞冲天啊。要知道,苏宁集团旗下的企业,无论是苏宁连锁店器,还是康师傅食品、振邦建筑公司、森馬服饰等等,那可都是行业的龙头啊,盈利的能力更是牛逼到爆。
不得不说,远东财务管理公司举牌延中实业这个公告,实在是太震撼了,简直就是一颗超级核弹,彻底把整个上沪股市都给炸翻了。
而且,在公告发出之后不久,多家金融证券报纸纷纷炮制出了一篇篇诱惑十足的文章,为这场资本盛宴更是狠狠地添了一把火。这些文章一个个都写得花团锦簇,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苏宁集团的广告呢,反正就是重点介绍了一旦苏振邦旗下的公司一旦借助延中实业上市,那么股价绝对会一个劲翻着跟头地往上涨。
这个时代的股民哪像后世的股民一样个个都是“老司机”,没有经历过概念炒作、“讲故事”、“演大戏”等等套路熏陶的他们,简直就单纯的就像个“小白”。于是,看到这些金融证券报纸都在纷纷为此唱赞歌、说好话,他们就单纯地认为未来肯定就是这样——他们可是很相信这些报纸权威的。
这么一来,延中实业的股票在市场上简直就是一票难求,股价蹭蹭地往上窜啊,短短一天的时间内居然往上疯涨了50%——这时候还没有涨停板制度呢。
然而这还没完,似乎还嫌这场大戏还不够热闹似的,延中实业董事长周欣荣和总经理秦国良先后向媒体发声——真心希望苏振邦董事长和苏宁集团入主延中实业。
最关键的是,作为当事人之一的苏振邦对此事的沉默态度,更让很多人想入非非。在很多一厢情愿的人看来,沉默就是默认,在他们心里苏宁集团旗下的某家企业借壳延中实业这件事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其实,不是苏振邦不想回应,而是自己儿子打电话给他——让他保持绝对的沉默,不到合适的时机绝对不能出面回应媒体。所以,虽然现在外面围满了要采访他苏振邦和苏宁集团高层的媒体,但是统统被公共关系部门给挡了回去,他已经严令集团上下都要三缄其口了。
哎,看着下面乌泱泱的记者媒体,苏振邦感觉也是日了狗了,莫名其妙之间,自己就特么成了商界和金融界的焦点了——这就上了“头条”了?要不要这么随意啊?
这两天,苏振邦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柳传智、刘咏好、王炻等到你这些商界好友,证监会、央行、东海省委和省政府等等这些领导,都纷纷来打电话问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其实,无论是证监会还是央行,甚至是东海省委、省政府,都曾表示过可以给苏宁集团上市指标,甚至不用排队,直接就可以过会发行上市。可是,苏振邦都屡次给予回绝了,因为他和苏辰雨的观念一样——不上市、不融资。
也就是说,苏宁集团旗下的哪家公司都不可能借壳延中实业上市!
虽然苏振邦没有借壳延中实业的意思,可是外界不这么想啊,现在所有人都觉得这就是“事实”。可是如此一来,有些人就要挠头了,甚至是有些骑虎难下、火烧屁股的感觉。
不错,这人就是厉炜和陈正立,还有宝安集团,他们感觉真是日了哮天犬了,原本是想创造大陆第一次上市公司收购兼并的戏码,谁知道会撞到这事啊?简直是流年不利、天不助人啊。
如果苏振邦和苏宁集团真的要插手其中,准备借壳延中实业的话,那么他们宝安集团是一点希望也没有。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厉炜和陈正立都清楚的知道,就宝安集团这点实力,跟苏宁集团根本就没法比,一旦双方真在股市上短兵相接,不用一个回合就得被斩于马下。
不过,这个时候宝安集团也是骑虎难下、进退两难,要知道现在他们手上可是总共有将近10%的股份。如果现在宝安集团就退出来,虽然不会亏损,甚至还有的赚,但是之前所花费的心血都将化为虚无,所以,无论是厉炜还是陈正立都有些难以取舍。
在上沪的一家高档餐厅,厉炜语气沉重地向对面的陈正立问道:“老陈,怎么办?进还是退?”
“如果苏宁集团和苏振邦真的准备收购延中实业的话,那么咱们根本没有胜算。不过,我始终觉得这件事很有蹊跷,似乎对方的真实意图并不在此。”陈正立喝了口茶,缓缓地说道:“尉总经理怎么说?”
听了陈正立的话,厉炜冷哼了一声,说道:“怎么说?哼,苏宁集团和苏振邦可不是他能招惹得起,他能说什么?”
“要不这样吧?你打电话问一下你家老爷子,他的消息渠道肯定比我们广,我始终觉得这里面很有蹊跷。”陈正立也理解尉玟渊的难处,倒也不怪尉玟渊没帮他们一把,想了想之后,对厉炜说道:“要知道到目前为止,苏大老板还没就此事回应过呢!”
“好吧,我一会就给我父亲打电话。”
点了点头,厉炜知道这或许是他们最后的办法了,否则的话,他们只能选择黯然离场。
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跟自己的父亲通完电话之后,厉炜的心情豁然开朗,与陈正立商量完之后,两人直接给宝安集团下了命令——“进场,准备战斗”!
第453章 教科书般的“坐庄”——云涌
在自己的父亲“厉股份”通完电话之后,厉炜与陈正立重新谋划之后,果断给宝安集团下达了进攻令——“进场,准备战斗”。
不得不说,厉炜和陈正立带领的这些人绝对是目前大陆金融资本市场最成熟的一批人,他能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很好地完成“灰色交易”——这就是能力。
就在远东财务管理公司举牌延中实业的第三天,之前畏首畏尾不敢向前的宝安集团忽然爆出大消息——持有延中实业4。91%的股份,正式宣布举牌延中实业。
听到这个消息,之前一直拿捏不定的苏辰雨终于舒了口气,好了,真正的主角终于出现了。之前,苏辰雨走了一步险棋,让远东财务管理公司举牌延中实业,并且让收买的金融记者疯狂地发“软文”炒作苏宁集团借壳上市的概念。
所以,一下子就将延中实业的股价炒了起来,可是如此一来,利弊顿时就都凸显出来了。好的方面就是,苏辰雨的账户已经盈利翻倍了;坏的一面则是,似乎吓到了苏辰雨导演这场大戏的真正目标——宝安集团。
当然了,对于一旦出现最坏的局面,苏辰雨也是有预案的,如果宝安集团真的知难而退了,那所幸将计就计地直接让苏宁集团控股延中实业。别人不知道,苏辰雨可是比谁都清楚,一个上市公司的壳有多值钱,反正无论怎么样,他都不会亏。
还好,最后宝安集团还是“勇敢”地站了出来,按照苏辰雨写好的剧本继续走了下去——举牌延中实业。
对此,苏辰雨还是长长地舒了口气,现在好了,两位主演都已经到位了,这场大戏可以开唱了!
宝安集团的忽然杀出,虽然让苏大少舒了口气,可是却让股民们直接懵逼了——这特么是什么情况?不是苏宁集团要借壳延中实业的么?怎么又杀出来个宝安集团?
不过,不管怎么样?也不管股民们心里有多少疑问?这些都挡不住大家疯狂抢购延中实业股票的热情。所有的股民仿佛魔怔了一般,似乎他们手里的钱已经不是钱了,而是废纸一般,不断地往上挂买单,就是为了买一手延中实业的股票。
于是,在万众瞩目之下,延中实业的股价没有任何悬念地站上了50元的高地,并且后劲十足,还有往上冲的势头。要不是,看到市场有趋向崩溃的迹象,苏辰雨和厉炜两方都不约而同地砸下了几个大单,暂时止住了股民的疯狂,估计股价会飞上天。
而在延中实业暴涨的带领下,上沪股市出现了普涨的局面,并且“赚钱效应”的凸显吸引着无数的新股民和增量资金跑步入场。面对这种情况,证交所总经理尉玟渊算是乐开了花,自己想要的局面终于出现了,不过他心里也有几丝担忧,那就是延中实业这个摊子该怎么收拾啊?
这点完全不用尉大总经理担心,延中实业和宝安集团这场好戏才刚刚开场呢!
就在宝安集团宣布举牌延中实业的第一时间,延中实业的董事长周欣荣和总经理秦国良就懵了——作为金融资本运作的菜鸟,两人都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情况了,只能选择静观其变了。
在举牌延中实业之后,宝安集团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因为虽然他们事实上已经拥有了延中实业超过10%的股份,但是却仍然不足以支撑他们收购兼并宝安集团。所以,继续增持延中实业成了宝安集团唯一的选择,而且厉炜和陈正立都明白,接下来的增持必须一下子完成,否则很可能引起延中实业的反击。
要知道,举牌成为延中实业的股东可能没什么?可能人家还会欢迎你呢,毕竟你是来投资的客人。但是,你要是收购兼并,想成为人家的主人,那么估计谁也不会愿意——谁会喜欢被别人反客为主?
这时候,上大宗交易就成了宝安集团当下最好的选择,要知道这时候延中实业的股价已经站上了90元,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惜售现象,从散户手里根本就买不到股票了。
虽然已经严重超出了预定的收购成本,但是事已至此,宝安集团只能放手一搏了。于是,在第二天开盘之前的集合竞价阶段,宝安集团直接在90元、89元和88元的位置接连挂出了万手买单,并且可以接受议价。
终于等到你——这就是苏辰雨此时的想法,忙活了这么长的时间,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
于是,苏辰雨让手下的操盘手在90元和91元的位置接连放出万手大单,并且很快被对方吃掉。
陈正立看到了苏辰雨抛出的大单之后,赶紧问道:“厉炜,有人在大笔抛售延中实业的股票,要不要全吃下来?”
“全吃下来吧,成败在此一举了。”厉炜自然也看到了屏幕上不断闪现的大单,于是沉吟了一声说道:“董事会不是又追加了3亿的收购资金么?全部吃下来。”
“好吧。”
集合竞价的时间只有10分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无论是对苏辰雨还是对厉炜、陈正立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就在宝安集团那边厉炜和陈正立两人商量的时候,苏辰雨也在死死地盯着屏幕,他在担心对面没有那么大的魄力和财力啊。忽然,苏辰雨发现挂在90元、91元两个位置的大单都被吃掉了,而且操盘手报告说,对方希望上大宗平台议价交易。
既然对方要上大宗平台进行交易,苏辰雨自然是求之不得,他可是想尽快甩掉手中的延中实业股票——实在太多了。
于是,很快,苏辰雨一方和宝安集团在大宗平台达成交易——88元一股,一共350万股,约占12%。
如此一来,宝安集团持有延中实业的股份将超过20%,正式成为第一大股东,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