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琛不屑道:“不过是些惯会在背后兴风作浪的小人罢了。”
贾攸道:“话虽如此,可就怕众口铄金啊”
苏季晟安慰道:“正是如此,不过阿佑你也别太担心,横竖还有荣国公呢?他总不会叫你吃亏的,你只管‘众口铄金君自宽’便好。”
贾攸点了点头,几人又闲聊了几句。
忽然听到前头喧哗起来:“文大人到了。”
第36章 谢师宴上见闻(下)()
众人不论是在闲聊的,还是沉默不语旁观的,纷纷停下自己的事,向声音传来出转身,只见一名身穿华服的中年男子正含笑走来,此人正是这批贡士此科的主考官,文潜文大人。
见他走来,众人纷纷上前问好,文潜也一一回应,毕竟他们这种师生关系是要持续一辈子的,将来是要互为臂膀的,此时亲热些倒也是人之常情。
见众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自己的身上,文潜笑道:“各位不必拘束,尽管自便便是。”
他的话虽是这么说道,但是底下众人哪里敢真正喧哗做出无礼之事,不过附和了两声,相熟之人窃窃私语了两句。见到大家还是有些放不大开,文潜想了想说道:“在座的都是难得的青年才俊,难得今日大家有缘齐聚至此,此时又是春意盎然之时,不如大家便以此为题,各展其才,众人赏评,倒也是个难得的佳话乐事!”
青年才俊,这话倒是不假,国家承平百年,这每年出产的举人进士倒也不少,自然不像是在刚立国那会儿,水平差不离便能做官。
现下,大齐朝科举倒是有个潜规则,那便是举人但凡过了五十岁的来应考,等闲是不会中试的,毕竟年纪大了,精力不济不说,做不了几年官就要告老还乡,实在浪费国家资源,只叫他们做个乡绅野老罢了。因而来能考中进士的多是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正是精力充沛的时候,也好为国效力。因此,要说是青年才俊倒也勉强够得上。
只是在众人面前作诗,做得好了,自然是出尽风头,还能在老师面前留下个好印象;可若是出了什么纰漏或是差错,那么就丢脸丢大发了。因而众人相顾无言,总想着叫别人先上,自己再看看形式。
其实,大家多不是曹植般的人才,能够七步成诗,那些诗会上面随口成诗的其实多是早有准备的,可是,自己有准备也要看看别人家的水平,不然自己精心炮制的一首诗,结果发现人家的远远盖过你的,那还不如就站在一边做个点评人呢!
正当众人面面相觑之时,琢磨着自己该用先前准备的那些诗为妙之时,那先前对贾攸颇有些出言不逊的士子袁仁眼睛一亮,这可是博取主考官青眼的好机会,再说,他前日刚刚惜春有感,诗兴大发,倒是做了几首自以为上乘的诗作,恰恰有一首于今日的诗会极为应景。因而便站了出来,暗自想着:若是得了文大人的赞赏,那自己也就不惧来自荣国府的打压了。
在加上他对自己极有信心,因此那是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却全然没注意打来自旁人的错愕的眼光了。大概太过迫切的原因,这袁仁却是忘记了这谢师宴中约定俗成的规矩,若是主考起诗会,一般会有主考官先行抛砖引玉,若是主考官不作,那便该是头名会元来起个头。
这袁仁急于表现自己,竟是不管不顾起来了,这在旁人看来,若是往好的方面来看,那叫做自信满满、不落于人下,也不是什么好词;可若是在有心人往坏的方面来想,这便是咄咄逼人,瞧不起人了。
许多人眼带戏谑地看着贾攸,等着他的反应,若是贾攸对此无能为力,那可就出了个大笑话了。
一旁,贾攸却只是嘴角含笑,默然不语,只是兴趣盎然地看着这袁仁,似乎是在期待他的大作。倒是他的两位好友倒是有些为他不平,嘴角上嘟囔着:“瞧不起人是吧……”
那文潜倒是一句话不说,只是饶有兴致地观望着下方人们的一举一动,他对贾攸没什么恶感,但对袁仁也没什么好感,只是他想观察下,这贾代善的儿子究竟有何过人之处,竟叫见过他的人都夸赞。
毕竟昨日之会面不过匆匆片刻,只了解到了这贾攸倒是个心思沉稳的人,旁的什么倒是没看出来。正好趁今日他被人挑衅之后的举动,看看他的应变之道。出乎他的意料的是,寻常像是贾攸这个年纪的少年,是的,十五六岁的少年,若是碰上了这般被人无视的境遇,难免会有些难堪、尴尬甚至愤怒。可是看贾攸的模样,却像是丝毫未受到影响,只是淡定自若。
文潜心中暗自想着:不论待会他怎么应对,但是这份涵养功夫就足以使人重视了。
那袁仁不知是真没想到还是故意的,特意走到贾攸面前,道:“会元郎,请指教,‘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言罢,众人纷纷点头,虽然可能是提前准备的,但是这诗的确也还算不错,尤其是对景色的描写,确实是应时应景,毕竟这文府中的杏花可是极富盛名的,虽略夸张些,但也不失为一首好诗。思及此处,众人不免又望了望贾攸处,不知这会元郎会怎样应对:是避而不战还是慨然应对。
贾攸倒也不惧众人的目光,笑道:“既如此,愚弟倒也有一诗请老师和诸位世兄评点。”在座诸人,他的年纪最小,称众人为“世兄”也是一种礼敬,也无妨。
贾攸看着众人,又看了看这院子,思索片刻,有了,吟道:“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话音刚落,众人神色一变,虽不算是那种顶顶上乘名流千古的佳作,但也是难得一见的佳品了。尤其是这苏溪亭,就是文府这花园中的一座亭子,既贴切又自然,于是纷纷夸赞。
一名士子摇头晃脑地点评道:“一汀烟雨杏花寒,这句倒是将暮春景色浓郁、迷蒙的特点描绘的淋漓尽致,妙啊妙啊!”
又一人恭维文潜道:“老师家的这亭子怕是要凭着贾少爷的这首苏溪亭出名喽,到时怕是有不少人要来打听这亭子的来历。”
那袁仁听到众人不要脸的吹捧,心里虽极度不悦,但是无话可说。
文潜捋了捋胡子,笑道:“倒也是,真是托了阿攸你的诗,老夫家的这座亭子怕是要出名了。”
贾攸忙谦虚道老师过奖过奖。
一旁的众人却是嫉妒地眼睛都红了,文大人竟对他如此亲热,直呼“阿攸”,这是让我等羡慕啊!但在座诸人又不傻,自然不会表现出来,只是对贾攸愈发地恭维起来。
原本因为贾攸小小年纪得了会元,众人心中还是有些不平的,虽知道在这等关乎国本的大事上不大可能出现问题,但是官二代历来是个敏感话题,自然有人心中不忿,但是今日见贾攸的这首诗,也不得不承认,这荣国府贾少爷,的确是有几分真材实料的,叫人不得不佩服。
只是那袁仁,原先他那首诗也是极好的,只是可惜有贾攸后来居上,竟是被众人无视掉了,到这时,他才想到自己刚才的举动颇有不妥之处,他也不敢多言,只是灰溜溜地退下了,盼望着大家都能忘了刚刚这事。
随后,又有几名士子做了几首诗,不过平平,比不上贾攸的那首,文潜也点评了几首诗,指点了几个贡士。
说了片刻,又留众人用了午膳,方散了。
第37章 殿试场中得圣眷(上)()
话说那日子啊文府谢师宴中,贾攸以一首《苏溪亭》艳惊四座,夺得了众人的夸赞,但他在外人面前素来沉稳,这也是为了掩盖自己岁数小的现实,因此不卑不亢,谦逊有加,比起前头那位作诗之后自矜自傲的袁某人倒是叫人看着顺眼多了。
再加上众人也顾忌荣国府的势力,除了少数几个愤愤不平的不愿“失了气节”,缄口不语,其余众人竟都是交口称赞。
一时间,倒叫贾攸的名声愈发响了,俨然成了京城第一才子的模样。
也越发叫京中几个自认为门当户对的人家的当家太太们心痒难耐,尤其是几个有与贾攸岁数相仿女儿的,多好的女婿人选啊:勋贵出身,身家豪富,婆母慈爱(不会刻意刁难儿媳妇),年少有为……
因此这段时间,往贾府递帖子的人家倒是比往年寻常时候多了两倍。
作为母亲,贾母看着这些人家的帖子,既有来当中人说亲的,又有下帖子宴请的,虽有些繁琐劳累,可心中别提有多骄傲了。
就连贾母的娘家嫂子,也特意上门打听,明里暗里暗示自己娘家有几个侄女那是如何如何的贤良淑德、花容月貌……
只可惜想到自家老爷早早定下了小儿子的亲事,思及此处,倒叫贾母一腔热情无处可使,只得暗示自家老爷早有安排,自己一个妇道人家还是听外边大老爷们的安排。倒叫她娘家嫂子讪讪而去。
可是这其他人家的帖子,可不好随意打发了,酒宴要去,总不好拒绝了人家,只是不论人家怎么暗示,都只是装聋作哑,说道孩子还小,不急,又说儿子的亲事,由他老子做主。
倒是叫这些人家暗自失望,也不知道代善是否早有成算,看重了哪家。可是见代善这段日子待人都是一般,没有特别亲近的,不由又有些蠢蠢欲动起来。
好在贾母这段既高兴又痛苦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不过半月,就要进行殿试考试了。不过贾母也没有闲着,她带着贾敏寻了那些有名的、据说灵验的文曲星庙中去拜,求个好兆头,也求个心理安慰。毕竟虽说殿试一般不刷人,但是名次也很重要啊!况且这次参加殿试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小儿子,自己的女婿林海也要参加呢!
代善见妻子这般,倒也没说什么,他也知道妻子不过是在求些心理安慰罢了。不过他却是没有告诉妻子,以他对圣人的了解,自家阿佑可是难得的解元、会元考上来的,圣人这些年,岁数大了,越发顾念旧情了,又有些喜欢听好话,“三元及第”这般科举盛世,不正彰显了圣人治下文风鼎盛,蒸蒸日上吗?整个大齐开国百年来,可没有这样的好事,再加上自己在圣人面前又颇有几分颜面,这样一来,只要阿佑在殿试上没有犯什么大错,这状元头衔倒是少不了了。
只是这话他只是在心里想想,不好说出来,毕竟揣度上意可不是什么人臣该做的,尽管大家都在做。
很快,就到了殿试的那一天,一大清早,不过卯时一众贡生便齐聚到了宫门口,在几个小公公的带领之列队,作为会元,贾攸自是领头,自他以下,众人依名次井然有序地列好,恭然而立。
这时候,名次好的排在前头,自然是昂首挺胸,名次差些的倒是有些局促不安,之后,待几个执事官拿着册子一一点名,被点到的考生皆答道:“诺”,执事官上前查看,将来人的面貌与册子上的一一对应,确认是本人无误,方至下一个,如此往复,因在会试中,一届取中三百人,因此倒也破颇费了一番功夫才将这些贡士一一查点清楚。
虽有些不耐,加之正是春天的清晨,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时候,实在有些冻人,好在这帮士子家境都不是太差,就算不好中了举人之后自然也会富足起来。因此大家穿的还算是厚实,尤其是贾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