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冰猜得出甄逸心中在想什么,为了断绝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于冰微微一笑道:“我兄弟三人,与子舒亲若兄弟,自然视姜儿为妹妹。刚刚我们还在商量姜儿的终身大事,两位哥哥一致希望促成二人美好姻缘,这才委托我这个当弟弟的出面挑明。”
听了于冰之言,甄逸心中已然有数,他与夫人好女儿商议后,不想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甄姜竟然偷偷喜欢上了太史慈。真是不可理解,人言女大十八变,看起来果然不假。
于冰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把好消息告知太史慈,太史慈听了差点跳起来,只是于冰在旁,他还是暂时忍住了。当于冰离去后,太史慈纵马出城,在旷野中大声喊叫:“能娶姜儿进门,乃是太史慈的福气,我太史慈终生必不负你!”
甄姜与太史慈的婚事定下,李毅等与甄家告别后,接着甄姜往建平,太史慈准备禀报母亲,二人便举行婚礼。
就在李毅班师回奔建平之时,皇甫嵩也回转京师,他各方奔走,上下打点,写了奏报呈递朝廷,并让随行人员带上丰厚的财物,打通了张让、赵忠等中常侍,以及三公九卿等朝中重臣。
外庭内侍上下齐言:“皇甫嵩平乱居功至伟!”刘宏颁布圣旨升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的租税,食邑共八千户。
赵云、太史慈得皇甫嵩进言,虽是分文未献,却是大树底下好乘凉,赵云被汉帝为辽西郡守,太史慈却只得了个广阳令。一小小的县令,又不与建平接壤,李毅当然不能让太史慈就任。
南线的朱儁也基本将大的乱军平灭,右车骑将军朱儁载誉回京,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增加食邑五千户,改封钱塘侯。孙坚、曹操等也有相应升赏。
建平以及通县,自春天到夏天,不断接收黄巾军战俘,春天埋下的谷子、高粱种子发芽,小苗钻出地面,逐渐生长壮大。夏天来到,松嫩平原人员翻了一倍,由于过了耕作时令,只能种生长期较短的黍子,到后来更是只有荞麦可以选择。但这些后来人,感恩之心更重,他们帮助还未来到之人,将种子播下,一直侍弄到后来人到达为止。
在互帮互助的精神,每一个来到的新人,都有生长着禾苗的土地迎接他们,没有一个人为下一年的口粮而发愁。
由于黄巾叛乱,致使皇帝权力下放,各州郡可以扩军,地主豪强也趁机养私人武装。汉帝刘宏又被迫恢复州牧,负责一州军政事务。这被迫实行的一系列制度,大大的消弱了汉中央政权。
李毅因为料敌在先,又合理的制定战略战术,将一场空前规模的大战役,打得是有声有色,人口凭空增加了一倍,由于赵云、贾诩、素利等能臣智将,都在战斗中取得了大胜,李毅从带回的财物中,取出部分赏赐了作战将士以及有功之臣。凡是参与作战,或者劝降、安置黄巾降兵的军政民商,或多或少皆有奖励。
为太史慈主持完婚事,钦差也来到了辽西郡,赵云、太史慈等代表平灭黄巾军的将士,接受了朝廷的封赏。赵云名正言顺的当上了他的辽西郡守,太史慈则依照李毅的命令,辞去了广阳令的职务。只等蜜月过后,便升任水军校尉,带领他的八骠将,组建李毅势力的第一支水兵。
辽西的海岸线较长,又有渝水、濡水等几条大小河川过境,因此会撑船,识水性者颇多。
临渝港基本建成,新打造的海船可以通行无阻。由于已进入深秋,招募水手兵士立即展开。李毅军待遇丰厚,辽西郡百姓又不富足,招兵告示贴出后,报名征召者络绎不绝。每一名报名者都经过严格的检查,从身体状况,到水下船上功夫,再从中挑选优越者留用。
由于挑选极为严格,首批人员只选中了一千多人。由于水温度越来越低,李毅令太史慈停止与水有关的训练,带领这些人回到建平,训练这些人的身体力量,以及教授他们的武功,同时太史慈也能与甄姜团聚。
在太史慈组建水军的同时,李毅、于冰、张英也筹划着一下浩大的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又有清剿黄巾军,带回来的巨额资金,再加上安置的百万余民众,这项利民工程,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齐占,顺理成章的摆上了台面。
乌侯秦水、饶乐水流域的灌溉水利工程,正在有条不紊的展开,在勘察施工的进程中,李湛基本了解了建平一带的水文与水资源情况,他也在建平官员的陪同下,勘察了松花江至辽河流域,虽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个概况,却也是了然于胸。
秋高气爽,景色宜人,三人跨马奔行于河水之边,欣赏着秀美的风光,探查百姓疾苦,一路走下来,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通县。自浮桥之上过了大辽水,进入了人烟稠密的地区,田里的庄稼都已收获,汗血宝马撒开四蹄,奔驰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三人享受着无尽的快乐。(。)
第三百六十六章 仁德广布四方来投()
通县沃野千里,肥田沃土,是粮食生产基地,随着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培养良种得到突破,粮食产量将稳步增长,余粮越积越多,卖粮难的问题会日益突出。而建平因良田已经开发殆尽,只能发展工商业,非农业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粮食不能自给自足的矛盾日趋严重。
通县、建平具有极强的经济互补性,建平粮食短缺,可以靠通县供给。但建平距离通城千余里路程,在依靠畜力运输的时代,不论是畜力车,还是畜力驼队,每天只能行走几十里路程。由于车辆落后,道路状况不尽如人意,运输量十分有限。
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将粮食从通城,运到千里之外的建平,未到达目的地,所运粮食经人吃马喂,便消耗殆尽,因此靠个人的力量是做不到了。建平郡沿路造下官仓,采取分段运输的方法,才勉强的运到终点,但所耗人畜功力极大,损耗粮草巨多,运送成本大,运输效率低下。
在这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水运是唯一能够解决,损耗大运力差这一突出弊端的方法。经过李毅等人,进行激烈的讨论,通过了建设松辽运河的方案。
松辽运河计划联络辽河与松花江,其全长四百余里,中间贯穿伊通河、饮马河等大小水系。若修成这条运河,不但利于发展航运,促进商贸往来,还能发展水利灌溉,改造大量的旱地为水田,大大促进农业发展。
李毅三人一路听着感人的故事,大多是百姓互帮相助,通力合作共渡难关。那些为新来户盖房搭屋,耕地播种,不要一分报酬,做到真正的无私奉献。也有助贾诩、素利大军抗侵略平叛乱的,还有护送黄巾降兵,一路赶到新家园的
像这各种各样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比比皆是,每到一个村庄,就有数不清的奉献者。面对淳朴无私的百姓,李毅感慨万千,他对张英和于冰道:“我们施德政,缔造了朴实敦厚的民风,把这互帮互助的风气留住下来,让其延续并发扬光大,我们将要迎接诸多困难和挑战!”
“万里长征只走出第一步,我们任重而道远,以后的日子将更具挑战性,我们要有前瞻性,便如修建松辽运河,在百姓还未遇到困难之前,我们便想出解决方案!急百姓之所急,想万民之所想,才能留住民众那可火热的心。”张英微微一笑道。
“玉海酒楼生意红红火火,连锁店开到了沿途的数座城镇,所赚利润相当可观,攒下来一笔不小的积蓄。哥哥死守亲民路线,闹得我们有钱无处花,那只能扩展大经营规模,拓展待开发项目,做一些利民的善事。”于冰言语虽有抱怨,却也对未来提出了畅想。
李毅构想一个大的筹划,他要在运河通航前,建造粮仓采购民众的粮食,再将粮食运出大平原,这样将缓解官方的压力,也能舒缓民众的精神负担。李毅道:“我想了很久,咱们也打造一个保障体系,在通县购进余粮,再运抵建平卖掉,只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必须两位贤妻大力协助!”
“丰年购进粮食,灾年再以平价卖出,遭遇大灾便开仓方粮。此乃开明君主所为,有前例可循,我等不妨将其发扬光大,在官仓的基础上,再配以私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制度上的漏动,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弊端!”张英不但赞成,还做了补充。
官府也需要平衡粮价,赈济灾民,但为了防止官员监守自盗,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须得呈报户司,经主管部门批复,才可以开仓赈灾。而这一来一往,不知要耗去多少时日,而灾区民众饥肠辘辘,嗷嗷待哺,若不及时救助。
光和三年的真定水灾,劫后余生的灾民得不到赈济而死,当时的惨状深深地烙在了李毅心中,他时刻想着如何完善制度上的不足。如果空喊救民于水火的口号,却没有具体措施出台,当自然灾害来临之际,一切都将成空。
“好!咱们说干就干,趁着农闲时节,将粮仓修建出来,商队再交给李通慢慢组建!”李毅毫不犹豫的给予了肯定。
这一望无际松辽平原,若是连降暴雨,洪水难于排出,所受灾害必定极重。李毅三人未雨绸缪,为救民于水火,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措施,并且逐步落实到位。
三人达成了共识,便马不停蹄的赶回建平,李毅三人着手,同时在官私两方面抓紧落实。大批建造粮仓涉及到户、工两司和各县的所属官吏,各方面需要协调,李毅对扯皮拖拉很是反感。但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官府,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一弊病,做事效率大打折扣在所难免。
而私人则不存在这一现象,由于建平的各项制度还不健全,李毅要建造粮仓,根本用不着谁来批准,只要资金到位,就可以招人开工。春暖花开之时,挖赵峻的墙脚,李通招到了技术成熟的泥水匠。
首先从通县开始入手,再逐步向建平延伸,以商贸带动民生,这样才可持续发展。李通领人奔赴松嫩平原,根据李毅的要求,地势尽可能选在高处,为了防止水患,又给粮仓加了个高高的底座。
由于李毅仁德之名广为传颂,李通每到一处,民众都争先恐后慕名而至,希望用自己的力气,报答主公的恩德。粮仓竣工后,百姓一哄而散,悄无声息的隐遁了身形。
见百姓都不愿接受报酬,让李通伤透了脑筋,他哪里可能一家一户去寻这众多百姓,只好将工钱留给地方的三老,或者亭长、里正,麻烦他们帮忙将酬劳逐一发放到个人手中。
有了前面的教训,李通只好调整雇工规章,提前把工钱付给百姓。不占乡亲们一文钱,这是李毅再三叮嘱的,若是无法落实到位,让他闻到风声,定会按克扣雇工薪金论处。因而李通丝毫都不敢马虎,这样一丝不苟的贯彻执行,才不会损害他千辛万苦留给百姓的形象。(。)
第三百六十七章 狡猾狐狸露出尾巴()
不论是酒楼还是粮仓,李毅三人都没有管理经验,但他们却有高人可寻,甄家苦心经营十数年,将小本生意,发展成超大规模的商业网络,其经营手段自有独到之处。作为甄逸的忘年交,又与自家并无利害冲突,老人家便说出来自己的秘密。从甄逸那里取来了真经,为李家的私产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