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人费尽心力,便是笼络住蔡邕和钟山的心,不想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弄了个鸟飞蛋也打,三人便只有苦笑了!
与蔡邕等离别在即,已是万难更改。俗话说:买卖不成情谊在,况且众人相交,乃是真情留露。张英与于冰相视一眼,她取来包裹当众打开,从里面取出金银珠宝,用手掌在中间切开,二一添作五,将一半推到蔡邕面前道:“晚辈与先生患难与共,如今离别情难割舍,这些钱财还请先生收下!”
蔡邕把脸一沉道:“文苑这是何意?难不成将老朽当成贪图钱财之人乎?”
早闻蔡邕清正廉明,视金钱如粪土,如今看来传言非虚,张英一笑道:“请先生不要误会!晚辈闻府上万物皆空,只有芸窗书满为患,而今被奸人所陷害,那些珍藏多年的珍品,恐无处觅寻,真是可惜可叹!”张英打了个咳声,又继续道:“先生收下钱财,可用于抄书购卷,虽不能补足收藏,却聊胜于无!”
张英提起藏书,正中蔡邕的软肋,其他同僚都购置了田产、豪宅、古玩、珍宝等丰厚的家产,他为官二十余年,官俸大半用来收集藏书。只要蔡邕喜欢,无论如何都设法弄到手。如今洛阳难回,那些视如珍宝的书籍,即使未被抄没,也将难逃鼠咬、虫蛀的厄运了。
蔡邕想至此处,不由得一声长叹,他脸上带着万般的无奈,无助的摇了摇头,挥了挥手,钟山立即会意,打开布包将金银宝物收了起来。
见蔡邕神情懊丧,张英安慰道:“晚辈也极爱读书,待先生将书藏满屋子,我便到江南蹬府阅读,还望先生教诲!”
蔡邕的神色有所恢复,他一笑道:“老朽翘首企盼,几位小侄前往江南做客!”
三人送了一程,与蔡邕、赵贞、钟山依依不舍,挥手告别,小蔡琰更是与于冰难舍难离,哭成了泪人,于冰也眼圈泛红,不是强忍着,早已掉下泪来。
望着马车远去,李毅拍了拍于冰的肩头,微微一笑道:“别愣着了,我们也该上路了!”
前往遥不可及的太平村,那里的一切,于冰都不熟悉,她没有李毅的兴奋,也无张英的期盼。而想到师父、蔡家人相继离去,使于冰感到极度失落。
见失去了外动力,于冰现出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恐她耍起小性子,与张英再生事端,李毅沉思片刻,计上心来。
没有外患,必来内忧。官兵不来找三人的麻烦,李毅便倒打一耙,他旧事重提,将真定水灾之事,再次搬上台面。一番激情痛斥,将刘宏说得一无是处,那义愤填膺的架势,就像立即找官府算账一般。
果不其然,于冰上了恶当,她急忙苦口婆心,好言相劝,费了一番唇舌,终于浇灭了李毅心头“怒火”。而于冰的心事,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见经过众多磨难,李毅也学会了使诈,张英只在一旁偷笑。
千方百计拉拢蔡邕不成,反倒把钟山也拐带跑了,张英也是满面愁云,李毅正不知如何劝说,见她也愁云散去笑开颜,更加的心花怒放了。
第六十二章 济灾民散粮寻赵云()
迫于生活的压力,只能为生计奔波,不能给妻子提供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是李毅的最大遗憾。没想到来到大汉之后,历经波折与磨难,与两位妻子重复,又消除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此便可完成自己的心愿,带着她们游山玩水,欣赏祖国河山美丽景色。
在李毅极力的推动下,三人是遇山必爬,逢川定涉,险阻拦不住,艰难吓不倒。挑战极限,领略自然,在欢声笑语中,李毅等来到了冀州常山国。
“真定水患成灾,使我经历了一场梦靥。当时我人单势孤,穷困潦倒,未能给灾民以帮助,我万分愧疚!如今重返灾区,已然秋风萧瑟,百姓缺衣少食,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一阵秋风吹过,李毅望着落叶飘零,不禁皱起了眉头。
见李毅又在悲天悯人,张英摇了摇头,她微微一笑道:“我们财力有限,实在谈不上赈济灾民,不过瓜子不饱是人心,献一份爱心,张英责无旁贷!”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虽然我们力量绵薄,与一县百姓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努力便无遗憾,为灾民送温暖,小妹必鼎力相助!”于冰引用了一首歌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我曾经有三个愿望,其一便是杀死毌丘毅,为孤儿寡母报仇,如今夙愿达成!而刺杀昏君刘宏,换得朗朗乾坤,由于能力所不及,闹得是灰头土脸。这第三个心愿,便是为灾民送温暖,有两位爱妻全力支持,定不会令人失望了。”有了包裹中的金银珠宝,李毅的腰杆自然也直了。
三人同心,其利断金。李毅等达成一致,立即着手付诸实施。路经常山国治所元氏,三人又拿出半数的钱财,采购了十数车粮食衣物,浩浩荡荡赶奔真定。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进到灾区后,望着那些倒房塌屋,断壁残垣,遍野的孤坟,荒芜的田野,张英和于冰惊愕了!李毅常将真定水灾挂于口边,每每提起,他都是义愤填膺。两位女子还好言相劝,如今看到灾区的满目疮痍,终于轮到两女抱怨与咒骂了!
“看到了吧!这就是万恶的封建王朝,无道的昏君刘宏,所犯下的滔天罪恶!这些披着人皮的败类,对大灾视而不见,过去了几个月,仍是灾后的惨状!”已经看不到荒野遍布的死尸,悲情比几月前减色了不少,但在李毅看来,这已经足够了。
女人泪窝子浅,看到这悲凉的景象,难免伤心落泪,见两人的眼睛都哭得如同烂桃子,李毅反得好言劝说。
终于止住了哭泣,张英强打精神道:“真定还有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我们可以边发放粮食衣物,边找寻他的住址。”
真定是赵云的家乡,自李毅经过灾区时,他心中就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恐怕赵家也遭受波及,殃及到这位响当当的汉子。只是当时李毅自身难保,他根本没有精力巡查赵云的下落。如今经张英提及,李毅精神为之一振,他微微一笑道:“蔡邕、钟山主仆离去,令你俩甚感失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咱们就来个堤内损失堤外补,一定把赵云寻访到,再全力说服他,跟随咱们同行!”
招揽蔡邕失败,使张英有了充分的认识,在士人阶层眼中,寒门不值一提。救命之恩都无济于事,何况萍水相逢?对赵云也未报太大希望,只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而已。
白得东西谁能不要呢?随着李毅等人行善的消息传出后,前来领取财物的灾民,源源不断从四面八方涌至,随着向真定县境内深入,车子一辆辆空出,队伍在迅速萎缩。
终于,最后一位车夫也被打发走了,但面前仍聚集着成群结队的灾民。面对那一双双从充满希望,到流露出失落和忧伤的眼神,李毅的心再次被融化了。“虽然吃的穿的都发放完了,但乡亲们不要着急,大家伙稍等片刻,待我们商量一下,就会给大家满意的答复!”
人群有些骚动,但很快想起了一片欢呼之声,好久才平息下来。而三人也已经商议完毕,鉴于灾区买粮食比较难,直接改成发放铜钱,这一办法简捷方便,而且极有所占空间小,容易操作等诸多优点。
先拿出日常所用钱币,解了燃眉之急,三人又分头行动,将金银兑换成五铢钱。
皇天不负苦心人,随着穿过大半个灾区,终于有了赵云的下落。据提供消息的人讲,赵云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他住在三十里外的赵家庄。此人三年前曾经去过那个小村落,因赵云自幼便爱耍棍弄棒,虽然他现在年龄不大,却在赵家村小有名气。
永无匹敌的赵云,终于浮出了水面,令李毅三人喜出望外。干一番大事,必须有得力的干将,而忠勇兼备,文武双全的赵云,无疑是最理想的招募对象。得知了赵云的下落,三人都如心中长了草一般,匆忙处理完手中的事情,余下百姓散去,李毅等便赶往了赵家村。
乡野山路,催马飞奔,虽然马的速度已经到了极限,但李毅仍觉得太慢了,他恨不得肋生双翅,转瞬之间便飞到赵家村,一睹心中偶像的风采。
“悠着点,别把马累个好歹的!”见李毅的坐骑已经大通身透汗,他还在不停的挥舞马鞭,于冰在后面紧紧追赶,却也是越拉越远,忍不住大喊道。
因为追寻自己,张英曾累毙了两匹好马,李毅回想起来,他看了眼无辜的战马,无奈的垂下来握着马鞭的手臂,自我解嘲的道:“欲速则不达,我一心急,便犯这致命的错误。”
第六十三章 遇小儿拨雾见彩云()
见李毅的马终于慢了下来,被甩开一段距离的张英,打马紧赶上来道:“得来的消息是否可靠,我们暂时还不能确定,哥哥何必急于一时?”张英停顿了一下,她话锋一转道:“我也希望一睹名将容颜,赵云仁义忠勇,对上刚正不阿,绝不趋炎逢迎,对下体惜百姓,操守高洁,品质优佳,当世难有出其右者。在这人浮于事、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之社会,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了!赵云凭借忠贞刚直,初入刘备手下,便得到高度的赞赏,立下了悍马功劳。但蜀汉政权建立后,却因直言敢谏,损伤了众多既得利益者,因此受到排挤和冷落,才导致他后期屡建奇功,也只混了个杂牌将军。”
听了张英对一代名将的客观评价,李毅也深有感触,刘备是公认的贤德明主,诸葛亮更是秉持公正的治世能臣,赵云在这两位贤德之士的手下,竟然也得不到公平对待。李毅想到自己,与赵云的性格相差无几,也是最讨厌趋炎附势,欺上瞒下,欺软怕硬之徒。李毅沉默半晌,他长叹一声道:“赵云勇冠三军尚在其次,他的忠诚正直,才是最让我看重的是,除了两位贤妻,我还未曾遇到这等人物!”
张英摇了摇头道:“哥哥想事情,过于简单了!赵云也不是从一而终的迂腐之人。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赵云弃公孙瓒投奔刘备,也无可厚非。不过赵云绝不是朝三暮四之辈,只要遇到明主,他是能够忠贞不二,至死不渝的。我们要成就一番事业,赵云的确是不二的人选。”
赵云被后世公推为忠臣不事二主的典范,谁又会想到,他也有一颗稍稍不安分的心!李毅沉默了,他心中暗想:难道绝对忠诚者,在人世上就不存在吗?即便是张英和于冰,也会背叛自己吗?想到这一层,李毅不禁毛骨悚然。
不过李毅很快否定了这奇怪的想法,他清楚,只要自己无过分行为,两位妻子是不会离开的。
在这男尊女卑的时代,除了自己,谁会允许一个女人站出来说三道四?张英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报复,只有自己可以为她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
而于冰只盼望,过安安稳稳,平平淡淡的生活。但逢于生命如草芥的乱世,绝对不可能置身事外。自从与她讲述了这一道理,于冰便放弃了不切实际的想法,也积极做着各方面准备,也包括招揽人才。
“想什么呢?都直眼了!”见李毅盯着前方出了神,于冰在一旁叫道。
“没什么。”李毅从胡思乱想中拖出来,他愣了一下,随口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