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他们请的这位最好的老师是谁呢?
这个人在历史上可是大大的有名。
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说他是近三百年大明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政治家。
美学家朱东润先生称他是“一个受时代陶熔而同时又陶熔了一个时代的人物”。
明代的大史学家王世贞称他是“救世宰相”。
他生前的对头明代思想家李贽在他死后称他是“宰相之杰”。
而《万历十五年》的作者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则称他是“智慧的象征”。
他在一些历史课本与教材上最常见的情况是与商鞅、王安石等人并列,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
这个人,就是明代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四最”组合
有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听出来,你说了这么多后人的评价,虽然都很推崇张居正,但没人说他是明代最好的老师啊?你凭什么这么说呢?
确实,前人是没有从一个老师的角度来评价过这位大明王朝最杰出也是最英俊的宰相张居正,但这并不等于说他就不是大明朝最好的老师。我们从他的从教学经历里就可以看出这个“大明朝最好老师”的评价并不过分。
张居正给隆庆当老师的时候倒并不突出。隆庆登基之前就有一个讲师团在负责他的教育工作,张居正只是这个讲师团中的一个,而且在这个讲师团里按资历和地位排他只能排老末,所以他并不是隆庆老师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按现在的学校教育打个比方来说,他也就是个年轻的副科老师,并不是主科老师,对隆庆的教育也不负主要的责任,所以至于他在教隆庆的时候,他的教育事业到底怎样,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史料可以提供参考。
我们说他是明代最好的老师,那主要是从他教育小万历的过程中看出来的。
隆庆六年,也就是公元1572年,隆庆帝突然病逝,才十岁的小万历就接替了皇位登了基。当时小万历的母亲李太后很着急,急什么呢?一怕小皇帝的位置坐不稳,二怕小皇帝的教育抓不好,这两个担心让这位孀居的李太后心里很是着急。
这时候,从小带大小万历的大太监冯保就给李太后出了个主意,说我可以给你推荐个天下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位老师的指导,小万历的教育固然不成问题,而小万历的江山也将因此固若金汤。
李太后忙问是谁?冯保就说出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张居正!
冯保为什么会推荐张居正呢?
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冯保就是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位最好的陪读。他是看着小万历长大的,不仅照看小万历的生活起居,还要陪着他玩儿,所以小万历从来不叫他的名字,只叫他“大伴”,就是年龄很大的伙伴。冯保当然跟小万历是有感情的,他也希望能找到最好的老师来教他,正好他很了解张居正的才华,于是就推荐了张居正。
第二个原因大概更关键些,《明史》里不只一次说“保与居正深相结”,也就是说冯保与张居正在政治上是同盟的关系,由谁来做皇帝老师这个关键的位置,冯保当然要推荐自己的政治盟友啦!
不过,张居正跟冯保这位大太监的关系到底怎样,两个人到底是不是盟友的关系,自晚明以来,众说纷纭,也算是一个历史谜团。至于事实到底是怎样,我们在以后会结合事实来分析解读的。
冯保一推荐张居正,李太后当时心中一动,一下就想起那张“颀面秀眉目”的俊美的脸庞来了。在隆庆登基前还是做裕王的时候,李太后当时还是李才人,她在裕王府里就见过张居正,但也只是见过面而已,并没有过交谈。
这时候,冯保把张居正请来,李太后当面跟张居正就有了一番交谈。
我们说李太后虽然因为小万历的登基而成为了太后,但她的年龄这时候其实也就二十多岁,而死了丈夫的李太后在孤独无助的时候领教了张居正的热情与才华,一下对这位张老师就佩服得五体投地。打这儿以后,她就把大明朝的江山和她那位皇帝儿子都托付给了张老师,而且从此以后,她对张老师在小万历教育上的各种做法一直都是绝对无条件支持的态度,这种支持与配合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最好的家长才会有的表现。
但历史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李太后在张老师面前之所以成为一位最贴心、最通情达理、最好的家长,是因为她爱上了张居正。
那么,年轻的李太后与英俊的张居正之间到底会有怎样的情感纠葛?
他们是不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发展出了秘密情人的关系?还是像另外一些人认为的那样——二人之间根本没有任何暧昧关系?我们暂且先把这个有趣的谜题放下,留待后文,自然会有一个详细的分析。
不管张居正与李太后、与冯保之间有多么“数不清、理还乱”的关系,反正在这位最好的家长与最好的陪读的支持下,张居正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了对小万历的教育工作中。
跟做隆庆的老师不一样,给小万历当老师的时候,张居正身份已经相当于是“校长”兼“班主任”再兼“语文老师”了,他是所有老师的总负责,而且是万历所有老师中最尽心尽力的一个。
说他是最好的老师,看他做这个“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为了这个十岁小朋友的学习,张居正不仅要编定全年以及之后数年的教学大纲,还要非常仔细地亲自审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每次上课的时候,他总是要提前一个小时到课堂上做好准备。他一生只为两件事付出过全部的心血,一是他的改革大计,另一个就是他这位学生的教育。
最能说明他为教育这位学生付出巨大心血的一个细节是,他在教授“古代皇帝治国策略”这门课的时候,考虑到小万历还是个小孩子,就辛辛苦苦地在备课的同时,在教学内容旁边画上连环画,以使得故事生动形象。
要知道这虽然不是最早的插图本读物,但也可算是颇有创意的“连环画”或“小人书”了。
《明史纪事本末》里说小万历看了这本名叫《帝鉴图说》的书之后“喜动颜色”,当时翻得就很勤,可见这本教材的魅力了。
但事实上我们知道,张居正充其量只能算是个语文老师,他并不是美术老师,他的画也不够精美,这本书现在还流传于世,我们完全可以从那些生动但并不精美的画里看出这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一片苦心来。
我读遍明代的典籍,再也找不到另外一位为学生画插图本教材的语文老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称张居正是明代最好的老师,我想也不为过。
有了好老师,没有好学生,那也是人生的一大遗憾。张居正应该没有这个遗憾,因为在他眼里,小万历这位学生一直都是个难得一遇的好学生。
按道理,虽然张居正是小万历的老师,但从更大的礼法上讲,小万历是皇帝,张居正是大臣,小万历是君,张居正是臣。我们知道封建社会讲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大义才是根本。可是身为皇帝,小万历从来不以君臣之礼来对待张居正,他和张居正之间几乎只有师生之情。
小万历尊敬张老师到什么地步呢?
他从来不称呼张居正的名字,甚至不称他的官职,不论人前还是人后都只称张居正为“先生”,而且不论是在私下还是在朝堂上都这样称呼。在万历朝的头十年里,这个“先生”一词在朝廷里那就是一种专有名词,几乎就是专门儿为张居正而设的。你说这种尊师重教之心,真可谓是天下学生的楷模了。
最重要的是这位小万历同学不仅是在形式上尊师重教,而且在内容与精神上完全能领会这位张老师所传的道、所授的业和所解的惑。一般张居正要是讲个道理,问小万历能否领会时,这个小小的小学生总能深刻领会,并适时地做一些精辟的发挥,这让张老师非常感慨——能教到这样天资聪颖的学生实在是一个当老师的幸福。
要说师生间也推崇“理解万岁”的话,这个已经成为皇帝的小万历的理解能力在当时可足够称得上是“万岁”的水平了。
在张居正教他练书法之后,没多久,他的字就写得非常好了。说他爱上了书法这门艺术,很快就能写出斗大的大字来,而且还很有水平。有一天,他很得意地在书法课上写了两个大字,并请张老师评点一下。结果张居正在夸了一番之后却话锋一转说:
“一个皇帝,有一些爱好是可以的,但绝不应该在书法这些艺术领域上有太大的偏好,否则精力就不会放在励精图治与治理国家上了,你看当年的宋徽宗,书法独步天下,可是玩物丧志,最终丢掉了大好河山,做了亡国之君,前车之鉴啊!”
张居正说了这话之后,这位号称是“十岁天子”的小万历当时就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并最终认为张老师的观点无疑是极有远见的,于是第二天就主动要求取消了书法课,也就不在书法这门艺术领域上多花心思了。
这对于一个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十岁孩子来说,这种理解能力是多么不同寻常啊。
正是缘于师生间的这种理解与默契,小万历在母亲的支持下全力依赖并支持张居正的改革,以至于张居正在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的执政期间大张旗鼓地搞了一场名为“万历新政”的改革运动,把大明王朝从泥足沉陷的困境里一下就拯救了出来。
成绩
对于在万历母子支持下,张居正所搞的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的成绩,我们只要看几组简单的数据就可以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第一,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三百万两白银,财政赤字逐年累积,户部,也就相当于财政部,几乎一分钱也拿不出来,连国家公务员们的工职几乎也发不出来了,国家机器眼看着就没有money这个关键性的“润滑剂”了。
可万历新政施行两年之后,国库每年财政盈余就能达到三百万两,到了大明王朝1582年,也就是张居正去世的时候,光中央库存白银就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1250万两,仓库储存的粮食足够支撑十年,当时明王朝的GDP总量全世界第一,远胜于所谓的欧洲列强。
第二,万历新政之前,百姓民不聊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垄断已经到了危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地步。
张居正断然推行了著名的“一条鞭法”,改革税制,清丈田亩,到万历八年(1580),张居正重新核查到天下的耕田数为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弘治十五年(1502)增加纳税田亩近三百万顷。这三百万顷是个什么概念呢?它大概相当于半个荷兰,而它产出的粮食在当时几乎可以养活整个欧洲。经过这一次彻底清查,整个国家的税收,陡增了将近一点五倍。
第三,万历新政之前,国防上大明王朝更是千疮百孔、疲于奔命。南有倭寇横行,西南有少数民族暴动,西北、东北两线面临蒙古人的铁蹄践踏,局势最为吃紧。蒙古人的一支俺答曾经在嘉靖二十九年长驱直入,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大明王朝差点儿在当时就国破家亡,明朝那些事儿差点儿提前将近一百年就早早结束了。
在张居正主政之后,他在强大的经济改革的后盾下狠抓国防,先用俞大猷、戚继光彻底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又用殷正茂平息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暴动,再施反间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