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张居正-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般翻译这首诗,都只说秋月照着的是长城,那么我为什么说秋月照着的是一条古来寂寞的长城呢?

我是有根据的。

因为这首诗是《从军行》的第二首,紧接着第三首就说“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这个关城就是长城,说这地方是古战场,而且说“日暮云沙古战场”,那就透着一派荒芜的历史陈迹的味道。所以我才说,在诗人笔下,这是一条古来寂寞的长城。

别看唐代的诗人动不动就描写长城下的烽火岁月,可事实上唐代的长城基本上已经开始荒芜了。因为唐代跟西域和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关系向来不错,所以整个唐代基本上没有修葺过秦汉以来的长城。到了宋代,更不用说了,两宋积弱,弱到连长城都修不起来。到了南宋,偏安一隅,想修也够不着了。所以到了明代的时候,自朱元璋起,才花大力气重修万里长城。

这个重修可不是修修补补,而是完整意义上的“重修”——重新修一条。

而且这一修就修了将近三百年,主要的工程就是嘉靖到万历年间修筑的。尤其是张居正万历新政的这一段时间,戚继光、李成梁等边将在张居正的授意下,把从山海关到北京的这段长城修得气势宏伟,极尽壮观。

你现在去八达岭,看那绵延不尽的长城奇观,你要知道,你看到的不是秦长城,你看到的是明长城,是张居正执政期间修筑的明长城!而王昌龄诗里那些“高高秋月”照临下的古长城早已在明长城的不远处成为了一堆荒芜的残垣土丘。

张居正修的另外一条“长城”可比那条实的万里长城还要管用,还要实在。这条万里长城才是真正保障国富兵强的关键,这就是他“东制西怀”的国防战略,以及为实施这一战略,培养出的像戚继光、李成梁这样的杰出的军事将领。

说到这个“东制西怀”的国防战略,就可以看出张居正在军事上的超凡的战略眼光来了。

大明王朝说起来不像两宋那么积弱不堪,但自明成祖朱棣之后,明王朝面对北方蒙古族的后裔渐渐就采取了防守的姿态。再加上内政日趋腐败,后来就明显有点顶不住了。蒙古各部不用统一,也不用齐心协力,只要一个分支、某一个部落就能使大明朝疲于奔命。

明英宗的时候,先是西蒙古的瓦剌,在土木堡大胜明军,甚至把英宗皇帝都给俘虏了。俘虏了英宗之后,瓦剌的首领也先挥兵直入,一举包围了北京城。要不是那位“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于少保坚决领导了一场北京保卫战,明王朝的寿命就得缩短一大半儿。

后来瓦剌逐渐衰落了,鞑靼族的俺答又猖狂起来,他占据了河套地区,对西北边防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嘉靖二十九年,俺答长驱直入,又一次兵围北京城,这个我们以前提到过,幸亏俺答性子比较糙,在大肆劫掠一番之后,风卷残云而去。

除了西北的俺答,同时东北方向还有鞑靼的一支土蛮部落,也很强大,对明王朝的威胁同样巨大。

张居正一入内阁,即分管兵部,而稳定国防也是他国富兵强改革思想的基石所在,所以他对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在平定了南方的倭寇之乱后,张居正慧眼识英雄,当即安排戚继光等抗倭名将北上。当时朝廷上下很多人都认为戚继光这些人熟悉南方战场,不一定适合北方战场,再加上戚继光人很傲,跟兵部的关系也不好,所以反对的声浪很大。

张居正力劝隆庆帝,说戚继光“才智并非拘于一局”(《明史·戚继光传》),就是说这块好金子放在南边和北边都会发光,并以自己的前途来保荐戚继光,所以戚继光才得以率兵北上。

对于这一点,戚继光一辈子也都非常感激张居正对他的知遇之恩、伯乐之功,并终其一生,对张居正都十分忠心。所以后来甚至有政敌说戚继光是张居正的家奴!这也就是平庸之辈,只能徒逞口舌之利,他们哪知道英雄慧眼相识、英雄惺惺相惜的那份情谊!

张居正把戚继光安排在北京正前方的蓟州一线,既阻俺答,又防土蛮。西北用谭纶、王崇古守宣大一线,东北用李成梁力克辽东诸蛮。这三箭齐发,布局可谓高妙。

那么这个布局高妙在哪儿呢?

高就高在张居正的识人之明。

谭纶、王崇古是文官代领武职,原来都是知识分子,所以特别讲究智斗,所以在三娘子事件中,在张居正的领导下,圆满地与俺答达成了封贡互市,给了俺答一个顺义王的封号,就把俺答的心给稳住了。后来,王崇古又在张居正的授意下结好那位蒙古族有名的女强人、也是俺答的老婆三娘子,以至于后来俺答虽然死了,但三娘子在世的几十年里,西北一线,两下友好相处,并无太大的战事。

中间的戚继光是智勇双全的人物,既能打,又能和,对于张居正国防策略的布局和精神领会得最到位,所以打的时候打得特别狠,抚的时候又抚得特别顺,能放能收,能攻能守,张弛有度,那是一位武将中难得的儒将,又是儒将中一位难得的帅才。所以光兵书专著人家戚继光就出版过好几本,而且都是后来军事学上的经典教材,搁着现在,就凭这些军事学专著,那也能在国防科技大学评个教授的职称了。

东北方向的李成梁,那是个世袭的武将。他们家原来是朝鲜族的,特别骁勇善战。李成梁自己也是个好勇斗狠的人,所以特别擅长打恶仗、打狠仗。土蛮本来可以算是蒙古各部中最凶残的,但碰到李成梁,愣是给打得一点脾气都没有。后来被李成梁打得甚至也想学俺答,纳降请贡,让朝廷允许封贡互市。

可张居正的态度呢?你大概想不到——竟然是坚决不同意!

张居正的理由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大明积弱日久,这不是汉武帝有实力北代匈奴的时代,所以明朝并没有力量远征蒙古各部,并真正达到一统或消灭蒙古各部。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一点看,如何保证北部边防的安宁与稳定那是根本。

二,要保证北部边防的整体稳定,就要拉打结合,收放有度。俺答虽然糙一点儿,但一旦封贡互市了,他就轻易不会毁约;而土蛮生性残忍凶狠,现在他打不过你他就请求封贡,他哪天喘过气来,就立马背信弃义,那绝对是可以想得到、看得着的情况。

第三,你两边都轻易地给予封贡,两边就都觉得这个封贡就没什么太大的价值了。搞不好土蛮最后反叛那是看得到的,而俺答这边的形势也会跟着混乱起来。明朝要对付两线危机,历史证明是没那个实力的,但对付一线还是可以的。所以与其好像两边做老好人最后又弄得两边都不讨好,还不如坚定的拉拢一个,同时坚定的打击一个。这也好起到分化敌人的作用,这样分而制之,既可稳收渔翁之利,又不用疲于奔命,而且边防上、军事上还不会长期松懈。

这就是张居正所谓“东制西怀”的妙计,也就是制住东北方向的土蛮,怀柔西北方向的俺答。怀要怀得久,制要制得狠,这样再加上张居正的知人善用,左边戚继光,右边李成梁,我们套用苏东坡打猎时的豪放之语说,那真是“左继光,右成梁,千骑卷北方”啊!

就是因为这条“东制西怀”的妙计,万历新政获得了最根本的历史契机,那就是一个稳定的改革发展环境。所以后来张居正自己也不无得意地说:“东制西怀,自有妙用”又说:“一举而树德于西,耀威于东,计无便于此者矣。”(《张太岳集·答吴环洲》)那就是说我这条计谋堪比当年诸葛孔明之妙计安天下啊!

但我们说,张居正这厢在北京“稳坐中军帐”,戚继光、李成梁那边若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就是要出现不可控的情况,张居正又该怎么办呢?

戚继光、李成梁虽然可谓是大明朝有史以来难得的军事奇才,虽然也都对张居正忠心耿耿,可二人也都有鲜明的性格缺陷,当碰到那些具体的矛盾与事端的时候,张居正又该怎么办呢?





左继光


我们先来看一下对张居正最为忠心的戚继光。

戚继光治军最以军纪严明著称。张居正刚把他调到北部重镇蓟州一线的时候,当时兵部的领导与戚继光不和,看不起他,而蓟州当地的守军也看不起他,觉得他带的这些南方的士兵没什么用。

戚继光带领三千戚家军的亲兵到蓟州接防之后,列队训示,当地将领就口出不逊,说南方士兵身体羸弱,恐怕不适合北方艰苦的条件,军令执行起来不知道能行不能行。

戚继光听了这话,当时脸色就沉下来了。这时候正好平地起了一声闷雷,戚继光一抬头,只见西北方向乌云滚滚,眼着着就有一场暴雨要来。戚继光冷眼瞧了瞧那几位,突然回头手指身后的三千戚家军,说:“什么叫军令如山,你们且看这三千将士!”

说完,他转身就走了。

大家看戚继光走了,都不明所以。正在莫名其妙的时候,说平空里响了一声劈雷,瓢泼大雨哗地就下下来了。原来蓟州的那些将士不等下令,赶快一轰而散,都去躲雨了。唯独这三千戚家军,因为没有戚继光的军令,大家都纹丝不动。蓟州原来的将士一边躲雨,一边在远处看着,只见雨下得越来越大,这三千人个个就像雕塑一样,别说走开躲雨的了,就连一个动的也没有。那么有没有人站在那儿拿手擦一把脸上的雨水?或者把靴筒里的雨水倒点儿出来?你倒是想找着这么一位,可是愣是没有一个人动那么一小下!

这还不算,说这雨也跟着剽上了劲儿,一下就下了一整天,直下到天黑雨才停。这三千戚家军就在雨中沉默地站立了一天,一个动的也没有,而且一个晕倒的也没有,那远远望去,就像是雨中的一片森林!

这一下北方将校一看都服了气啦,《明史》说他们“自是始知军令”,就是说打这儿起,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军令了。所以《明史戚继光传》最后曾经总结说:“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

当然,威名不只是靠练兵,靠军令如山,还要靠真正的实战。

戚继光刚到蓟州一线没多久,蒙古朵颜呼哩部率数万铁骑长途奔袭,直奔戚继光守军正面而来。戚继光带兵出塞而战。朵颜的董呼哩一听探报说新任蓟镇总兵戚继光带兵出塞迎敌,哈哈大笑,说“听说那个戚继光打仗如何了得,看来不过如此。平原地带,我数万铁骑,如风卷残云,他如何能敌?”

也不怪董呼哩骄傲,看不起戚继光。蒙古人的骑兵确实厉害得很,要是不厉害,明朝也不用费劲儿地修万里长城了。有长城关隘的倚托,与骑兵一战,自然优势大得很,但你一出塞,以骑兵对骑兵,甚至以步兵对骑兵,这仗你怎么打啊?

当时不仅蒙古人奇怪,连明军很多将领也不理解,说戚继光这不是自寻死路嘛。

但戚继光自有他的道理:

第一,只在家里防,你再厉害,也只能算防守成功,他董呼哩打不进来,转头就跑了,对他的有生力量也没什么伤害。他什么时候得空了再来,你老这么趴长城上防着,你不是永远被动嘛?这么被动的情况下,就算你永远不败,你也算永远没胜,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如果永远没有胜利的感觉,那还谈什么军魂啊!

第二,这个最关键,就是戚继光已经有了平原战胜蒙古骑兵的方法,他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