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8式反坦克炮,在1000 yd(914m)距离上射击时,可以穿透着角为30度、厚度为2 in(50。8mm)厚的装甲板,随着着角的增大,穿甲厚度还将会大幅度增加。这种火炮的外廓非常低矮,如果构筑的火炮掩体超过2 ft(0。61m),那么它的炮身就几乎会贴到地面上,因此整个炮位很难被发现。
为了能给步兵提供一些比笨重而无效的反坦克枪更为有用一些的武器,德国曾经试图将Pzb 39式反坦克枪改造成为枪榴弹发射器。他们把原来的枪管截短,然后在枪口上拧上了一个发射管,这种发射管可以发射德造制式步枪所发射的枪榴弹,射程也大致一样,最大可达200 yd(182。8m)。由于这种反坦克枪的重量较大并且使用了两脚支架,所以原先以为它所发射的枪榴弹的精度可能会更高一些,但实际结果却不大令人满意,因此也没能受到步兵的多大欢迎,这主要是因为,与这种反坦克枪原来所发射的穿甲弹相比,新式枪榴弹在效能上并未多大提高,而在射程上反倒有所减少。
对现行武器所作的另一项改进,是将35/36式37mm反坦克炮也改装成为榴弹发射器。把这种火炮所发射的炮弹叫作枪榴弹或许是大了点,因为它重达19 lb(8。6kg),长达30 in(762mm),然而,从外形看,它和很多从步枪枪口发射的枪榴弹完全一样,而且射程也大致相同。这种炮发射的榴弹的尾秆是空心的,装填时尾杆从炮口方向插入炮口,尾翼安置在尾杆上,尾杆内有一根实心棒,实心棒跟尾杆一起插入炮膛,其作用是密封发射药燃烧后所产生的火药气体。这种榴弹的球形弹体内装有5 lb(2。27kg)炸药,炸药采用了空心装药结构,其威力足可穿透5 in(127mm)厚的装甲板。这种炮射榴弹利用空包弹进行发射。超过200 yd(183m)距离之后,它的精度肯定不会太高,因为身管实际上并未赋予它正确的飞行方向。这种炮发射榴弹的另一大缺点是,炮手只有绕到炮口处才能进行重新装填,这就不仅要求炮手必需具有非凡的勇敢精神,而且在敌密集火力扫射下,进行第二次射击的机会几乎是微乎其微。
然而,到1941年末,德军发现,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需大量培训具有非凡勇敢精神的战斗人员。虽然在苏德战争开始之后的头几个月内,德军在苏联境内的挺进非常顺利,但随着冬季的来临,已有迹象表明苏军将要进行反攻,而且在反攻中将要大量投入使用性能非常好的新型坦克。其中就有K VI型坦克。这种坦克运动速度缓慢,体大而笨重,配用的武器也不大理想,但它的装甲防护能力非常强,除了88mm高炮之外,德军的其它任何火炮对它都无可奈何。由于多种原因,K VI型坦克在苏军中并未服役多长时间,而且装备数量也并不很多,然而单只德军碰到的一些,就足以便他们惊恐不安。
德军和KVI型坦克首次相遇的地点是在立陶宛(Lithuania)境内,当时,有一辆KVI型坦克径直插到了位于一条河上的两个德军桥头堡之间,迫使一支沿桥行进的德军部队撤离了好几英里。这辆坦克独自停留在道路中央不动。德军部队调来了一个6门制38式50 mm反坦克炮炮兵连,但这种火炮所发射的炮弹在命中坦克装甲后,一触即飞。而这辆KVI型坦克则自由地调整着它的76。2mm火炮,在900 yd(822。6m)距离上,接连击毁2门德军反坦克炮,使另外4门炮遭到不同程度损坏,并使其炮手遭受严重伤亡,但坦克本身却安然无恙。当天夜里,德国派出12名工兵匍匐爬向这辆KVI型坦克,并将炸药包塞入坦克的悬接装置内引爆,但这些炸药包既没有把履带炸断,也没有给坦克造成别的严重破坏,这些工兵才得以活命。第二天,1门88mm高炮从桥头堡被缓慢地推向这辆坦克,并在距坦克800 yd(731。2m)处占领了阵地,从表面看来这门高炮似乎并未被坦克发现,但就在这门高炮的炮手班完成最后一项阵地准备工作时,这辆苏军坦克调转炮口,一炮将88mm高炮打翻在沟里。情况十分严重,一辆坦克竟阻止了一个步兵师的前进。第三天,德军调来6辆坦克在附近的树林里来回运动,并从不同的方向同时向这辆KVI型坦克射击,但炮弹并未使坦克遭受任何损伤,而苏联坦克仍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回击,可它没能发现在它后面还有另外1门88mm高炮。这门高炮在连续发射7发炮弹以后,才将这辆坦克击毁,即使到了这时,坦克内的乘员仍然活着,只是后来在从松脱的舱门内扔进去几颗手榴弹以后,才将坦克乘员炸死。事后在察看这辆坦克时,德国炮手才吃惊地发现,在他们所发射的全部炮弹中,只有2发88mm炮弹真正穿透了装甲,而其余的仅在装甲板上留下了一些深坑。而从德军坦克炮上射出的弹径为50mm的炮弹,则仅只在装甲板上留下了一些青蓝色的印痕。这个德军步兵师在清醒之后,又继续前进了,但它竟被1辆苏军坦克拦截了整整48 h。
德军的35/36式37mm反坦克炮根本打不透苏军的T34坦克,但这种火炮却是德军步兵连唯一的反坦克武器。至于反坦克枪更是毫无用处,以致在德军开赴前线时,都索性把它留到了后方。当时能够摧毁苏式T34坦克的唯一真正有效办法,就是靠近坦克,将一个巨型炸药包扔列坦克后甲板上,或是将一颗“圆盘”(Teller)地雷扔到履带下面,或是将一颗带有引信的“圆盘”地雷扔到炮塔突出部的下边。这是一种不惜代价的作法,在使用这种办法时,步兵的伤亡很大。但在性能更好的新型火炮下发之前——这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除此之外,别无它法。还有一种办法是,一些勇敢的士兵静候在战壕内,等T34坦克开近到几码(1 yd=0。914m)远的地方时,他们突然跳将起来,使用枪榴弹从坦克侧方或后方对坦克进行射击,这种办法有时也还奏效,但多数情况下都不起作用,而被激怒的坦克往往会调转头来将他们消灭。
一种行之有效的权宜之策,是重新拣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明的一种攻击办法,这就是把56枚手榴弹捆绑在一起,用其中一枚上的引爆装置加以引爆。这种集束手榴弹在爆炸以后足可以击穿T34发动机的舱盖,并能使发动机熄火,但同样也是只有勇敢而坚定的士兵才能胜任此项工作。另一种权宜之策,就是迅速给尽可能多的武器配上空心装药榴弹,甚至连信号枪也被认为具有充分的能力可以发射一种超小型榴弹,这种榴弹的重量仅为4 oz(113。4g),它是专为这种手枪制造的一种特种蛋形榴弹,虽然它携带的炸药比较多,但仍不足以击穿苏联坦克的装甲。这些超小型榴弹当时到底毁没毁伤过任何一辆坦克,这确实是一个问号,而当时为了把这种超小型榴弹发射到苏联坦克上又到底有多少勇士作了无谓牺牲,也将永远是一个未知数。可以想见,部队对这些如同玩具一样的东西,也绝对不会信心十足。
德国人在寻求应急措施的过程中,还试验过另外一种反坦克枪,它是德国反坦克枪系列中尺寸最大、性能最好的一种。如果能够提前2年问世,它或许还可以得到一个成名的机会,可惜到1941年才出现确实是为时过迟。这种武器就是41式反坦克枪。这种枪的口径为20mm,它是一种制作精巧、造价昂贵的武器,采用了半自动弹匣装填机构和空气冷却装置,它以1933年索罗通(Solothurn)公司的设计为兰本,由赫拉西(Herloch)和拉库拉(Rakula)设计小组在1938年加以改进。早在1938年人们就已看到,口径为7。92mm的枪弹的威力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增加子弹的冲量和动能。赫拉西和拉库拉为这种单人用武器选择了一种最切合实际的弹药尺寸,然后,围绕这个最佳弹药尺寸,对“索罗通”进行改进。由于这种枪由莱茵金属公司生产,因此,有时称其谓“莱茵”枪,而有时又称其谓“索罗通”枪。
一根可以迅速进行更换的枪管通过一个枪尾闭锁螺帽(fermeture nut)同枪尾结合在一起。整个设计的出发点是后座部件在向前运动的过程中进行击发,这也就是说,在把反后座装置推回后方之前,后座力首先必须克服掉枪管与枪机这一组合质量所具有的动量,这就使得作用在射手肩部的后座力变得较为缓和。美军在对这种武器进行试验以后宣称,这种反坦克枪的后座力并不比7。62mm“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步枪大。在第一次发射时,必须由人力将后座部分拉向后方,此时应转动位于右侧的手轮,手轮上环绕有自行车链条,通过链条,即可将后座部分拉向后方。在第一发完成人工开闩动作以后,以后各发在发射时的火药气体作用下,枪机即可自动构成待发状态。它的弹匣系由左方供弹,弹匣容量为5发。其步兵用型号的全重,包括双脚架在内,大约为97 lb(44kg)。枪手班的人数不得少于23人。它的人员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却可以在250 yd(228。5m)距离上穿透30mm或1。25 in厚的装甲。这种威力虽然已经达到其它反坦克枪的2倍,但对于19411942年的中型坦克仍然毫无效力。37mm反坦克炮的炮弹尚且从T34坦克上跳飞,而20mm口径的枪弹——不管它的飞行速度多快——也不会有更好效果。更何况,这种武器还有其它一些缺点。譬如,它的部件结构比较复杂,只有使用复杂的机加设备才能制造;此外,它的运动机件对尘土和雨雪也比较敏感,因此,在使用中经常出现麻烦。同时又由于它必须由23人的射击组才能进行操作,因此在步兵连内很少有使用机会。然而,步兵连又恰恰是最需要它的单位,也只有在步兵连里,它那本来不大高超的性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办法,后来只得把它改装到步兵营,作为营一级的专用武器,尽管它也曾受到一些部队的欢迎,但并未普遍进行装备。这种反坦克枪后来有很大一部分被转交给意大利陆军,意大利人曾将这种武器使用于北非和西西里岛战役。1943年,在意大利投降时所交出的清单中,就有这种武器的名字。
上述这些权宜之策,对前沿步兵并未带来多少帮助。而前沿步兵,当时在苏军的强大坦克攻势面前,正面临着日益沉重的压力。展望1942年,尽管他们的占领区正在扩大,但就反坦克火炮的发展而言,他们的前景却令人不寒而栗。侥幸的是,有几种替代火炮即将问世。第一种,就是40年式反坦克炮,这是德国自己设计的一种口径为75mm的火炮,为了生产这种火炮,早在1939年,德国陆军就已与克掳伯(Krupp)公司和莱茵一博西格(RheinmetallBorsig)金属公司分别签订了合同,但由于忙于其它任务,因此,一直到苏德战争爆发,这两家公司都还没有为这种火炮作好生产准备。而当现有武器的局限性一经发现之后,这两家公司便立即加快了40式反坦克炮的合同进度。
十分懂得战时对兵工产品需求量巨大的莱茵博西格金属公司,率先生产了一种标准型号的等口径火炮,这种火炮在结构上与当时已经装备并且取得很大成功的38式50mm反坦克炮相同。而克掳伯公司设计的则是一种新的锥膛火炮,为了与其它火炮加以区别,将其取名为41式反坦克炮。由于40式反坦克炮具有结构简单和易于掌握的优点,因此赢得了合同,并且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