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道教-第1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夷山天游道院高士张君德懋,凝神宴坐,未尝出山。张君携之至钱塘,诣其师真人杜公(名道坚)于宗阳宫。……遂令张君居通玄(观),先生(赵嗣祺)居升元(观)。〃AI成为元代著名茅山派道士。《武夷山志》卷十八载,〃陈冲素,字虚白,时地皆不可考。修道武夷,著《规中指南》,尽发内丹三要之旨。尝与樵者饮,忽仆地,梦入一洞食青灵芝,即绝粒。后仙去。〃AJ《道藏》第四册收《陈虚白规中指南》二卷,其《后记》末署〃武夷升真玄化洞天真放道人虚白子陈冲素序〃,AK当为此人。书中多引张伯端、白玉蟾等南宗人之说,亦引有全真道马钰之语,当为元人。彭日隆,号隐空,崇安人。稍长学仙,能飞步武夷诸峰。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在武夷九曲建清微太和宫。LB金志扬,号野庵,人称金蓬头。永嘉人。初隐龙虎山先天观,〃元统癸酉(1333)复隐武夷山,居玉蟾之止止庵,……
至元丙子岁(1336)卒。〃LC其再传弟子方邱生亦曾居武夷山,《江西通志》卷一百二十五云:〃有蒲衣道者曰方邱生,早游临川吴文正(吴澄)之门,既而师事李西来于武夷山,学全真之学。西来者,故金蓬头之高弟也。久而去之,居龙虎圣井山之天瑞庵。〃LD后止于江西兴国县之长春道院。
元代,武夷山除冲佑观经增修,于泰定五年(1328)改观为宫,称冲佑万年宫外,LE又新建有一批道观:天游道院,在第六曲仙掌岩顶,〃创始丁酉岁(1237),以癸卯(1243)既工,……张德懋实开山,承规以翼者,其徒赵嗣琪。〃LF升真观,在冲佑观后,世祖至元(1264~1294)间建,〃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请改观额。前建太清殿,后为法堂。堂上有楼以居仙像。殿之东南为通天台。门庑厨寮毕具。……经始己巳(1269)之夏,告成己卯(1279)之冬。〃LG灵峰观,在灵峰右麓,元人余药坡创建。初名灵峰道院,太守李真峤奏请易名元都观,赵孟书匾。后圮,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建。LH明清时期,武夷山道教渐趋衰微。《武夷山志》卷十八列有明道士蔡双髻、王广、草鞋仙等,皆只具薄技,无他能。前代所建宫观,有的在明代虽得修葺,但至清代几乎全废。其主观冲佑万年宫,明初改名冲玄观,正统四年(1439)正月失火,后又遭兵燹,天顺、成化(1457~1487)间虽屡有修葺,皆未复其初。弘治(1488~1505)末,道会詹文皓募众修理,嘉靖四年(1525)冬又火,明年(1526)本观提点詹本初复创,所费浩繁,阅两年始成。LI至清代中期,逐渐倾坍。
现仅存道院一座,龙井两口。其余道观类此。明代也新建有少数道院,至清中后期亦皆废。如清真道院,在隐屏峰顶,又名清微真馆。明万历五年(1577)建。寻毁,清顺治十五年(1658)重建,LJ后又废圮。犹龙道院,在白花岩东,万历(1573~1619)间道士汪清慧建,清乾隆时已废。LK
注:
①②③⑤⑨ABACAGAKLC《道藏》第33册208页,第4册797页,第22册200页,第5册80页,第4册772~776页,772~776页,772~776页,797~799页(参《武夷山志》卷六:《止止庵》,第4册391页,第5册44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⑥⑦⑧ADAEAFAHAJLELGLHLILJLK《武夷山志》第3册1151~1152页、1152页,第1册338~339页,第3册1158页,第1册336页,339~340页,393~394页,第3册931页,1156页,第1册340页,413~414页,第2册860页,第1册340页,第2册676页,第3册936页,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71年
AI《四部丛刊初编》第240册,上海书店(据1926年商务印书馆本重印)
LB《道家金石略》970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LD《江西通志》第6册2635页,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
LF《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6册495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龙虎山 
龙虎山在江西贵溪县西南部。其名之由来有二说:一谓以山形得名。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十一云:〃龙虎山在贵溪县南八十里,两峰对峙,状若龙虎。〃①二谓据张陵故事得名。
清娄近垣《龙虎山志》卷二云:〃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八十里之仁福乡,……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②后说自然是道教中人的识见。道教称其为第三十二福地,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七十二福地》云:〃第三十二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仙人张巨君主之。〃③龙虎山是天师道发展至龙虎宗时张陵后嗣世居之地,是龙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该山以张陵后嗣入居最早,据天师道士称,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永嘉(307~312)间已赴龙虎山,即龙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师道演变为龙虎宗在三国或西晋。此说疑点很多,缺乏佐证,很难当作信史。从古碑刻文字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南唐保大八年(950)所建的张天师庙,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一代张秉一,此见五代南唐陈乔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庙碑铭》:〃道之将行,必先于崇奉,乃诏执事建天师新庙于信州龙虎山。……二十一代张秉一,体备清和,气凝元寂,钩深致远,……再光先构,不亦宜乎!〃④从道教资料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唐会昌(841~846)中所建的真仙观,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第二十代张谌,此见娄近垣所撰之《龙虎山志》卷二。该卷《上清宫》条称上清宫原为〃第四代天师自汉中归龙虎山(所)建传箓坛,唐会昌中,赐额真仙观。〃⑤卷六《张谌传》曰:
〃二十代谌,字子坚,唐会昌中,武宗召见,赐传箓坛额曰真仙观。〃⑥张盛建传箓坛不尽可信,张谌时武宗赐额传箓坛,似近史实。
从唐会昌至五代末,在龙虎山嗣教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代张谌,二十一代张秉一,二十二代张善,二十三代张季文。他们皆无重要事迹可述。此期所建宫观,即上述之真仙观、张天师庙,和另一座三清观。
入宋以后,张陵后嗣渐受朝廷重视,龙虎山道教随之兴盛。在宋元时期成为与茅山、阁皂并立的三山符箓之一。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二十四代至三十五代,其名依次为张正随、张乾曜、张嗣宗、张象中、张敦复、张景端、张继先、张时修、张守真、张景渊、张庆仙、张可大。从二十四代张正随起,每代都曾被诏赴阙,赐〃先生〃号,表现了宋室对龙虎宗的重视和支持。其中三十代张继先和三十五代张可大尤得朝廷恩宠。张继先,字嘉闻,一字道正,号翛然子。徽宗崇宁三年(1104),〃赴阙,召见,问曰:'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所答十分乖巧。又问修丹之术,对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夫尧舜足矣!上悦。〃⑦崇宁四年(1105)赐号虚靖先生。〃十二月还山,凡父兄皆赐爵有差。四方从学者恒数千(《龙虎山志》作〃十〃引者注)百人。〃⑧与林灵素、王文卿同显于徽宗朝。喜属文作诗,善内丹术,〃雅善书法,尝书《道德经》以进御,……书《茅山宣和御制化导碑》,时称其工〃。⑨张可大,字子贤。端平(1234~1236)间累召赴阙。嘉熙三年(1239)〃七月召见,赐号观妙先生,敕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AB据此记载,宋初鼎立的三山符箓,经过二百年之发展,龙虎宗竟跃居为三山符箓之首,表明其力量之壮大。
两宋时期,龙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师外,又出现了大批有名道士。娄近垣《龙虎山志》卷七〃人物〃目列有宋道士二十六人,其中有王道坚者,贵溪人,上清宫道士,就学于张继先。政和(1111~1117)间赴召,〃馆于太乙宫,徽宗问以轻举延年之术,对曰:'清静无为,黄帝所以致治;多欲求仙,汉武所以罔功,修炼非天子事也。'授太素大夫,号凝妙感通法师。〃AC又有留用光,字道辉,贵溪人,师蔡元久。通法术,据称多次祷雨有验,宋孝宗〃授左右街都道录,太乙宫都监,号冲静先生。宁宗为出内帑钱帛修上清宫,新而广之,……
嘉泰甲子(1204)得请还山,校定黄箓科仪。〃AD今《道藏》第九册收有蒋叔舆编集的《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除部分为陆修静、张万福、杜光庭之遗作辑录外,大部皆题〃留用光传授,蒋叔舆编集〃,证明留用光是继杜光庭之后道教黄箓斋仪的重要整理、修订人之一。
宋代龙虎山道教拥有大批宫观。一是旧有几座宫观得到扩建、赐额。主宫上清宫在唐会昌中名真仙观,宋祥符(1008~1016)间敕改上清观,经几次扩建,政和三年(1113)改名上清正一宫。后再经扩建,至南宋时规模已甚为可观。原张天师庙,宋崇宁(1102~1106)中改名演法观,咸淳(1265~1274)间重建,明嘉靖乙卯(1555)重修,改额正一观。南唐保大(943~957)中赐名的三清观,元至大(1308~1311)间升冲虚至道宫。二是新建了大批宫观。据元明善和娄近垣所撰两种《龙虎山志》的粗略统计,可确定为宋代新建的宫、观、庵、院,近二十所。计有:建于嘉祐(1056~1063)间的凝真观,崇宁(1102~1106)间的静应观、祈真观,大观(1107~1110)间的灵宝观,宣和(1119~1125)间的逍遥观,嘉定(1208~1224)间的金仙观,嘉熙(1237~1240)间的紫霄宫、真元宫、真应观,南宋宁宗朝(1195~1224)的归隐庵,AE咸淳(1265~1274)间的瑞庆观,北宋徽宗朝(1101~1125)的浑沦庵、靖通庵。AF另有建于宋,而不明具体创建年代之云锦观、仙隐观、归隐庵、蒙谷庵、天乐道院等,亦分别见于二种《龙虎山志》。
元代是龙虎山道教的鼎盛时期。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三十六代至四十一代,其名依次为张宗演、张与棣、张与材、张嗣成、张嗣德、张正言。从张宗演起,代代被元室封为天师、真人,主领江南道教。至三十八代张与材时,更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位居诸符箓派之首。龙虎山因此也成为此后诸符箓派众山之首。
此期龙虎山出现了大批著名道士。一是输送了一批道士至大都(燕京),由张留孙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龙虎宗支派玄教,主领江南广大地区之道教事务,其主要骨干如张留孙、吴全节、夏文泳、陈日新、陈义高、薛玄曦等,不下数十百人,皆出身龙虎山。二是留居龙虎山者,亦不乏杰出之士。李宗老,达观院道士,吴全节之师,世祖至元(1264~1294)间授江东道教都提点,住持本山上清宫。吴元初,龙虎山高士,就学于道教学者雷思齐,所著诗文集为《元元赘稿》,虞集为之叙。略云:〃元初服黄冠以自隐,无所营于时,故无所争于人,交游天下名士,诗文往来,皆一时之盛。其言温而肆,清而容,杂而不厌,几于道者之为乎?〃AG刘思敬,卢陵人,长游蜀中,从灵宝陈君受丹砂诀,遍历名山,年五十,始入龙虎山为道士,自号真空子。寻主郁和道院。炼铅汞为丹砂。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奉诏赴阙,并进六甲飞雄丹治世祖足疾。居八年,乞还山,结八卦庵于琵琶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