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道教-第1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丹砂。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奉诏赴阙,并进六甲飞雄丹治世祖足疾。居八年,乞还山,结八卦庵于琵琶峰之右。AH金志扬,号野庵,人称金蓬头,永嘉人。游龙虎山,居先天观,复构蓬莱庵于圣井山,又命其徒李全正、赵真纯筑天瑞庵于峰顶。四方闻其道者,无远近,皆往礼叩问。AI张彦辅,龙虎山道士,精绘事,虞集曾为其所作《江南秋思图》赋诗,又为方方壶作《圣井山图》,危素为之作序。AJ元代龙虎山除对原有宫观多有修葺外,又新建有大批宫观。据元明善和娄近垣所修两本《龙虎山志》的不完全统计,共新建宫、观、庵、院达三十七所。计有:建于元世祖至元间的文惠观、乾元观、会真道院、望仙道院、紫霄道院、清溪道院,AK冲和观、慈寿观、八卦庵、止止庵、寄庵、太极庵、西华道院、东山道院、云山道院、云溪道院、瑶峰道院,LB建于元贞(1295~1296)间的龙泉观、通真道院,建于大德(1297~1307)间的崇文宫、元成宫,LC怡云道院,LD建于延祐三年(1316)的元禧观,建于至治(1321~1323)间的仁静观,建于泰定元年(1324)的明成观,建于至正(1341~1368)间的繁禧观、蓬荜观。另有建于元,而不明具体创建年代之玉隆宫、元都观、神德观、明胜观、先天观、佑圣观、桃源观、招真观。LE还有仙源道院,元明善谓建于至元间,娄近垣谓建于大德间;紫云庵,元明善谓建于大德间,娄近垣谓建于至正间。
明前中期,龙虎山道教续有发展。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四十二至四十九代,其名依次为张正常、张宇初、张宇清、张懋丞、张元吉、张玄庆、张彦頨、张永绪。最初,朝廷仍沿旧习封张正常为天师,不久,取消〃天师〃号,只称大真人。但其领导的正一派,仍为明室所承认和扶持,故至嘉靖末,其教仍能维持不坠。其中张宇初除熟谙家传符箓教法外,亦通内丹术,且较熟悉儒经子史,是张陵子孙中的佼佼者。有《岘泉集》二十卷行于世。此期有大批道士如吴葆和、林靖乐、傅同虚、曹大镛等不下二十人,先后被征召入京任道录司官职。原为龙虎山达观院道士的邵元节,在嘉靖中更受尊宠,位至三公。随其入京的邵启南、陈善道、王用佐、吴尚礼等,也得显位。此期住山道士中,亦有杰出者。方从义,字无隅,号方壶子,贵溪人。出家于混成道院,学仙于金蓬头。工诗文,善古隶章草,尤精于画,写山水,极潇洒。卢大雅,贵溪人,混成院道士。工诗为顾元等所称道。吴伯理,号巢云子,龙虎山道士。永乐(1403~1424)中任上清宫提点。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访张三丰,入蜀居鹤鸣山。博通经史,工诗文,精篆隶,亦能作枯木竹石。LF明前中期除对龙虎山原有某些宫观作过修缮外,新建者寥寥无几。计有:北真观、南极观。另有冲元观,或谓明洪武(1368~1398)初建,或谓元元贞间建。LG明中叶后,特别是清代,朝廷对张陵后嗣的待遇多加贬抑,以龙虎山为中心的正一道渐趋衰落。至1936年,其主宫上清宫之建筑已全被破坏,〃只空余危楼一角〃。张陵子孙世居之天师府,亦〃经贵溪县政府利用,开办完全小学一所。天师亦不常驻此。〃LH近十年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龙虎山得到认真贯彻落实。1990年,江西省政府出资百余万元,迁出占用天师府的中学,重修天师府。〃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重又展现气势雄伟的建筑风貌,海内外道众参访者络绎不绝。
注:
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63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④⑤⑥⑨ACADAEAFAGAHAIAJAKLBLCLDLELFLG《道教文献》第2册63~64页,第3册537~541页,第2册95~96页,178页,188页,236页,244页,118~128页,第1册39~42页,第2册251~252页,252~253页,270~271页,273页,118~128页,第1册39~42页,第2册118~128页,第1册39~42页,第2册118~128页,276~279页,118~128页,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③⑦⑧AB《道藏》第22册202页,第34册826~829页,826~829页,826~82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LH《逸经》第15期:《嗣汉天师府访问记》,1936年10月5日出版

阁皂山 
阁皂山在今江西清江县。〃旧隶吉州新淦县(1957年改名新干县),逮临江析军,乃属清江。〃①以其〃形如阁,色如皂,故名。〃②道教称之为第三十六福地,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七十二福地》云:〃第三十六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郭真人所治处〃。③阁皂山是道教灵宝派的祖山,灵宝派道士称其祖师葛玄在游历诸名山之后,〃最后于阁皂山东峰卧云庵筑坛立灶,以炼金丹。〃④道成,于此升天。又传晋代道士丁令威〃豫章人,尝于阁皂山修真得道。今山北高峰为丁真人坛,又名丁仙峰。〃⑤南北朝至隋唐间,阁皂山已建有道观。宋周必大《记阁皂登览》引唐道士许玄真《山记》云:阁皂山旧有〃灵山(或作灵仙引者注)馆,焚于隋。唐有道士程信然望气至此,掘地得铁钟一口,下有玉石尊像一座,高尺余,遂立草堂。先天元年(712),孙道冲始立台殿,赐名阁皂观。……
山北有金仙观,相传丁令威修道之所,宝应元年(762)亦移于此。令威坛井及石上履迹存焉。咸通(860~873)间遭火,惟古钟、玉像存。寻有处士杨荐父子次第葺之。〃⑥据明隆庆《临江府志》卷三载,南北朝至隋唐间,除上述阁皂观(后名崇真宫)外,还建有仙人、路山、郭公、卧云四庵。⑦宋代是阁皂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大批道士来此修道。虞集《苍玉轩新记》记阁皂道士陈元礼,云:〃阁皂山崇真宫中,有竹轩曰苍玉轩者,宋淳熙(1174~1189)中陈宗师元礼之所作也。宗师文雅名一时,凡公卿大夫士,无不与之游,为之赋诗者,多至三百人。其尤著者,平园周必大,……晦庵朱公熹,……皆见于宗师墓铭。〃⑧刘克庄《后村集》卷三十七记阁皂山道士杨固卿,其《阁皂道士杨固卿墓志铭》曰:〃固卿,杨氏,名介如,丰城县梅仙乡人。父名广,母徐氏。幼入阁皂山为道士,宝庆元年(1225)卒,年六十八,葬南园之麓。固卿学通伦类,道书外,禅宗方技之说皆探骨髓,听者竦动。开禧(1205)间,薄游边,画策不售,归山不复出。
拾堕薪,煮三脚铁铛。或遗衣履、皆不受。尝主清江相堂观。
……有诗百余,号《隐居集》……余观固卿介洁高远,冻饿自守,乐而不改,殆黔娄原宪之伦。〃⑨白玉蟾《心远堂记》又记阁皂山道士朱季愈,曰:〃阁皂黄冠朱君季愈,即清江之邑人。父兄皆簪缨人,独君辽然而老氏。……两辖宫事。数携琴剑诣京华,所至,权贵皆倒屣之。上方紫其裙,赐其冲纱之号,今太极葛仙翁四十代剑印符箓之坛属以之。凡于金汞龙虎之书,六壬八门三甲五雷之文,尤所精炼。〃AB白玉蟾《牧斋记》又记阁皂道士刘贵伯,曰:〃阁皂黄冠师刘贵伯,以牧名斋,属予为记。……贵伯诗甚骚,而以懒辞;酒甚宽,而以醉辞;棋甚敏,而辞以不智;琴甚清,而辞以不古;能炼内丹,能役五雷,皆以不知为辞,其谦谦如此。〃AC《道藏》收有《勿斋先生文集》二卷,署〃敕赐高士右街鉴义、主管教门公事、阁皂山杨至质撰〃,书无序,不知成于何时,但卷上《太一宫清心斋谢陈提举》文中,有〃当建(炎)、绍(兴)、乾(道)、淳(熙)之际,多巢由园绮之臣〃句,卷下《代临安亻卒章谢宰执》文中,有〃远若熙宁,坡老居于是席;近而嘉定,谏臣出于此途〃句,AD证明杨至质大约在南宋宁、理宗时任上述道职,〃勿斋〃或为其号。可见两宋时,阁皂山道士中颇多有才之士。
在宋代,阁皂山主要宫观阁皂观(崇真宫)也很兴盛。光绪《江西通志》卷二百二十二载,唐代赐名的阁皂观,〃南唐又名元都观,宋祥符(1008~1016)中赐名景德。〃AE周必大《临江军阁皂山崇真宫记》云:〃天禧庚申(1020),熙宁丙辰(1076),再焚再葺,政和八年(1118),始赐号崇真宫。〃AF至南宋乾道九年(1173),周必大游阁皂山时,所见到的崇真宫已是殿堂林立的大宫观,〃道士数百人环居其外,争占形胜,治厅馆,总为屋千百间,江湖宫观未有盛于斯者。〃AG元代,阁皂山道教续有发展。但元以后,渐趋衰微。元至正十二年(1352),该山主宫崇真宫,遭〃山寨邓克明之变,台基殿俱毁〃。〃明洪武(1368~1398)初,道士徐麟洲复之。
十七年(1384),授五十代孙李半仙为灵官,王圭石副之。二十七年复授张尊礼为灵官。宣德(1426~1435)初,授黄谷虚第五十二代也。至八年(1433),岁饥,有采厥者遗火,延毁宫观,谷虚稍修复之,嗣后教典不坠。至嘉靖(1522~1566)中,积负虚税,黄冠星散,仅存一二人。万历(1573~1619)间,道士刘开化欲还旧观,未果〃。时〃惟仙公殿、东岳殿、丹井尚存。其余琳宫绛阁,弥望丘墟矣〃。AH至清初,〃所存者惟八景坛基。〃AI阁皂山道教的衰落情况,于此可见。
注:
①⑤⑥⑧⑨AFAGAI《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7册825~826页,第516册434页,第1149册65~66页,第1207册123页,第1180册402页,第1147册825~826页,第1149册65~66页,第516册677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⑦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一册:明隆庆《临江府志》卷三③④ABACAD《道藏》第22册202页,第6册849页,第4册753页,753页,第25册542、55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AE光绪《江西通志》第6册2551页,台北华文书局影印本
AF转引《道藏源流考》下册273~274页,中华书局,1963年

崂山 
崂山古称劳山、牢山、辅唐山、鳌山。在山东半岛西南,青岛市区东部。绵亘于崂山县境内,面积约三百平方公里。主峰名巨峰,又称崂顶,海拔一千一百余米。山名之由来,相传与秦始皇登临此山有关。清张道浚《游劳山记》云:〃《寰宇记》言:始皇登劳盛,望蓬莱,以劳于陟,即名劳;又以驱之不动,称牢。〃①明顾炎武引申此意云:〃秦皇登之,是必万人除道,百官扈从,千人拥挽而后上也。……是必一郡供张,数县储待,四民废业,千里驿骚而后上也。于是齐人苦之,而名曰劳山也。〃②元道士邱处机以其名不佳,易名鳌山。
并赋诗云:〃牢山本即是鳌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踪近人间。〃③因其〃僻于海曲,举世鲜闻〃。④故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未列其名。然该山〃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⑤道教何时进入崂山,已不可考。唐前记载亦缺。见诸记载居崂山最早者为宋代道士乐正子长、刘若拙、甄栖真等人。
明黄宗昌《崂山志》卷五载,乐正子长,不知何许人。尝遇仙于崂山,授以巨胜赤散方,服之,年过百八十,颜如童。入崂深处,不知所终。⑥臧励和等《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为宋人。⑦《崂山餐霞录》云:刘若拙,蜀人。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