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茅山秘术-第1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偷庇佑在自己的家中,于七后来在崂山华严庵出家修行,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谈家信佛的影响。

但是于七本人年轻时却深受道家思想的熏陶,他最早在昆嵛山举事,而昆嵛山正是著名的道教名山,昆嵛山烟霞洞是王重阳等全真七子师徒修真的地方。于七虽不是道教中人,但对道家的术法很感兴趣,他的手下也颇多深通术法的奇人异士,只可惜这些奇人异士门派繁杂,良莠不齐,又不能相互团结,最后终究抵挡不过清兵的铁甲利戈,蒲松龄所作的聊斋志异。曾作有《野狗》一篇可以作为此事的例证。《野狗》篇说:

于七之乱,杀人如麻。乡民李化龙,自山中窜归。值大兵宵进,恐罹炎昆之祸,急无所

匿,僵卧于死人之丛,诈作尸。兵过既尽,未敢遽出。忽见阙头断臂之尸,起立如林。内一

尸断首犹连肩上,口中作语曰:“野狗子来,奈何?”群尸参差而应曰:“奈何!”蹶然尽倒,遂寂无声。

《聊斋志异》记述的多是怪力鬼神,世人以为尽是荒诞不经之说,其实并不尽然,譬如上述的这则故事就有一定的真实成分。阙头断臂之尸,起立如林,并能相互作答,在常人看来自是怪异,但在茅山术中却甚为常见,。茅山宗有“尸巫”之说,意思是指茅山宗的道士生前镇尸灭煞,死后如不肯尸解,也可以身化尸巫继续存活于世,不过这种尸巫生存期极短,几个月的功夫形体就会分解,实际上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行尸走肉而已,不到万不得已,道士们宁愿尸解也不愿施用此法,这也是尸巫这种东西在我国极为少见的原因。

于七耳濡目染,自然对各种术法也能略通一二。他兵败后隐匿在谈佐领家中,闲来无事常在谈家府院内四处溜达,没用多久竟被他看出了一丝端倪:谈府的地下蕴含着贪腐之气,一望便知下面是贪官的棺椁聚集之地。于七虽不明白这块旗地怎会成了聚阴之地,但对里面的贪腐之气对活人的危害却是心知肚明,他一生最恨贪官,不是这些人官贪吏虐,明朝怎么这么快就宣告覆灭?何况这贪腐气息对主家不利,他心怀感恩,对谈府的兴衰自然格外关心,于是把百棺地的情况告诉了谈佐领,谈佐领平日吃斋念佛,万想不到自家的旗地竟是这么凶险的所在,当下惊得目瞪口呆,企求于七给想个解法。于七虽然答应下来,但他又有什么真正的解法?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惜人力物力,把这些棺椁全部挖出来扔掉。在那个时代,挖人祖坟是最伤阴德,除了丧心病狂的盗墓贼,稍有身份的人都不敢做这种勾当。谈佐领顾忌自己的身份,不便指挥兵丁挖掘地下的棺椁,于七只好带着谈府的亲信家丁在夜晚偷偷行事,这样挖了几天,于七就发现事情有些不对,那些棺椁密密麻麻,似乎永无尽头,更奇的是越往下挖,挖出的棺椁越新,到后来竟挖出了土国宝的石棺,这土国宝是顺治朝的江宁巡抚,因受赃被顺治帝革职查办,畏罪自杀,于七为官时曾见过他,这时看见土国宝的棺椁,才明白这块百棺地并非天然之地,它以贪腐之气为引,把天下贪官的棺椁化为游棺诱到此处,实是有人故意改换风水所致。改换风水之术,只有集术法大成的大修行者才能施用,从这里聚尸聚阴的风水用途来看,施法之人应该是一个修力高深的茅山道士。于七本人只是粗通术法,对于这种风水改换一筹莫展,眼见挖掘无法根治,只能另想别的办法,于七和谈佐领计议良久,两人终于想到一个绝佳主意,要在百棺地就地建起一座寺院,好在贪官们的棺椁中多的是金银珠宝,秽迹彰闻的贪官也就罢了,那些生前不曾暴露,甚至在世颇得清正名声的贪官的随葬品更是奢华,财力上倒不是什么难题。谈府得了这许多财物,就召集许多人力兴建了这家寺院,谈佐领本来好佛,寺院建成后干脆出家做了和尚,后来成为寺院的第一代主持。清廷自康熙朝开始为了愚民,也提倡民众信佛,对谈佐领这样的汉族将官弃俗从隐更是高兴,下旨嘉奖了一番不说,还特许设立僧兵以为勉励。

于七按辈分还是谈佐领的叔公辈,谈佐领以主持的位子再三相留,于七坚意不从,后来他到崂山华严寺出家,再也没有回到百棺地。他是武举人出身,一生自视英雄,虽然反清落败但英雄气概到老弥坚,他在百棺地无法破解风水转换之迷,心中一直不愿服输,在华严寺修行期间他专意研究克制茅山之道,直到今日,崂山道士的许多术法都和茅山宗针锋相对,始作俑者正是自于七始。

这是百棺地建寺的由来,自后二百多年里,这座寺庙一直默默无闻,香火并不鼎盛,其中原因,固然是历代主持都恪守遗训,以与世无争为第一信条,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寺庙的衣食丰足,完全不必依赖外界的供养。百棺地的棺椁犹如过江之鲫,在地下绵延而至,僧侣们挖之不绝,取之不尽,受用无穷,这些贪官搜刮的本就是民脂民膏,大家取来也丝毫没有心理负担,只苦了那些贪官,当年风风光光的下葬,本以为能够享受后人的祭奠,却不料暗地里早已尸骨无存,受祭的不过是一座座空空的坟头。

佛家重视因果,讲究戒贪惜福,只是守着这么多的宝物,难免会让一些意志不坚的僧侣兴起贪欲之念,所以从第一代主持开始就立下戒律,所掘得的财物只可满足寺庙的基本需要,除此之外全部布施给贫穷百姓,为防止僧侣们监守自盗,寺院设立了专门贮藏珍宝的库室,由僧兵们严加看管。

正文第六十三章修行也无常

无语禅师接任寺院主持以来,崇尚苦修,僧侣们的日常用度更为俭省,对地下的棺椁也很少挖掘。按无语禅师的话说,儒家尚讲求“有教无类”,更何况一向以慈悲为怀的佛门?佛法要度尽一切众生,众生皆有佛性,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这些贪官生前醉生梦死、争名夺利,活着的时候放不下,死的时候也舍不得,实为可怜可悯,盛放肉体的棺椁化为游棺,不能入土为安也就够了,又何必挖墓掘宝,令死者魂魄不安,复造孽业?以前掘得的珠宝在库室封存,新墓不得再擅自挖掘。僧侣们谨遵教诲,在寺院周围开垦园地,几十年来自给自足,倒也怡然相安,门徒虽多,却无人敢做出逾越门规之事,直到十余年前,才出现许多墓穴接连被盗挖的现象。

僧侣们一开始认为是盗墓的宵小之辈所为,只是加强了对寺院周围的巡逻,谁知数月下来一无所获,不但盗墓贼未曾抓获,又发现贮存在库室里的许多财物失踪了不少,这才引起了大家的恐慌。库室的警卫一向非常严密,除非监守自盗,任何人也无法无声无息地带走这么多的财宝,僧人们哗然,一时间人人自危,谁也无法摆脱盗窃的嫌疑,这件事干系甚大,僧人们急于自了,相互间不免猜疑,渐至互相攻讦,个个无心清修,无语禅师虽然多次劝戒,但众僧已心存芥蒂,表面上虽然恭敬答应,暗中却无法释怀,师兄弟之间出现了很深的隔阂。

几个月过去后,事情的真相大白,原来监守自盗的僧人竟是看起来木讷愚鲁的如花和尚!检举如花和尚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同门师兄如兰和尚,盗宝的元凶被揪出后,僧人们群情汹涌,纷纷要求无语禅师以佛门戒律严惩。原来百棺地僧人虽多,但能得无语禅师亲传的极少,多数僧人只是师从无语禅师的师弟,即方才所见的那个灰衣僧人无明禅师门下。无语禅师的亲传弟子只有七八个,都是本寺中极为聪慧之人,如兰和尚则是这些人其中的翘楚。无语禅师当年就是看见如兰和尚极具慧根、才动了收徒之念,以后陆续受了如花和尚等几个徒弟,但论起资质均不如如兰和尚优秀。僧人们见无语禅师刻意培养如兰和尚,自知老禅师百年后定会让如兰和尚继承衣钵,一个个对他奉承有加,相形之下如花和尚为人木讷少语,不但无语禅师不喜,在一众师兄弟中也受到倾轧排挤,此时被指为盗挖宝物的真凶,如花和尚本就木讷,这番更是百口莫辩。

众僧人义愤填膺,偷盗是佛门重戒,无语禅师也莫可奈何,按戒律把如花和尚逐出门墙,如花和尚离开师门后无处可去,只好在灵官庙勉强栖息度日,他遵从师训弃佛从道,做起了戴冠的道士,只是他自幼在佛门修行,怎肯做一个不证涅槃的道士?是以这道士做得有名无实,实在无趣无聊的紧。这么多年来他始终盼望能够重回师门,收取盗墓贼一干人等的财物即是为了补偿被盗取的库室宝物,他自知希望渺茫,本以为今生无缘再入佛门,不料灵宝三奇今番被捉,真正的盗墓贼显现,倒让他的沉冤得到了昭雪,只是最后又被如兰和尚暗中加害,算是又遭受了一重劫难。

地丙道人听得懵懵懂懂,这时候接口说:“那如兰和尚不是好人,说的话怎能当真?老禅师偏听偏信,当真是糊涂到了姥姥家。不过你这如花和尚也着实可笑,做个自由自在的道爷岂不甚好?干吗非要做个吃苦茹素、不脱生死的和尚?”

原来地丙道人听到如兰和。尚不愿做“不证涅槃”的道士,心中有气,故意出言反驳,如花和尚听得怔了一怔,摇头说道:“这位施主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师已证菩提之境,,如何会偏听偏信?此中深意,他人自然不知,就是弟子也是适才开悟,才得领略我师的深远用心。”

“弟子当年被师父逐出门墙,虽不。敢稍有怨恨,心中却是好生不解。几年弃佛从道,也是只叹身受诬陷之苦,却始终不能反省自身,直至最后在得脱心中冤苦之时,又反遭生死劫难,才明白放掉执着,方可证得因缘的道理。”

“《优婆塞戒经》说:忍为佛门六度。之一,能行忍者,方为入道智慧之人。佛门行忍,不仅为个人忍,也为众生忍,能遇迫害而不嗔,受供养而不喜,才能到达涅槃解脱之境,师父让我忍辱度过烦恼苦海,正是点化弟子修得正果之意。”

他向无语禅师合什礼拜,脸上充满了崇拜虔诚。“师。父原来早已看出如兰师兄修炼鬼眼天罗,鬼眼天罗需要销融金银之气,那些库室里的金银财物自然是被师兄资用。我师法眼高明,如何会佯装不知?自然是代师兄消除业障,盼望师兄不知迷途知返。只是外在的孽障易消,心中的魔念难除,与如兰师兄相比,弟子的心魔更累得师父身心疲惫,每念到此,弟子心中实在是惭愧至极,纵死不足以报答师门恩情万一。”

无语禅师在禅床上闭目不语,此时忽然说道:“善哉,。善哉,为师让如兰师兄前去找你,就是算准你只有再历一劫才得觉悟,你不肯当众揭穿师兄的恶行,实已深得佛门忍辱度的真义,这些年弃佛修道之功终究没有白费,为师心中实在欢喜。”

地丙道人听得直歪嘴巴,和尚们明明不分是非,。偏还有这许多说辞,真是岂有此理。如兰和尚偷盗财物你们心中明知却装聋作哑,还讲究什么忍辱负重,如何道爷们顺点宝贝就要被捉住囚禁,怎的又不讲忍辱了?他怒气冲冲,正要向如花和尚讨个公道,天乙道人却暗地里拉了他一下,转身向无语禅师打个稽首说:“老禅师用心深远,外人不便得知,就此别过。灵宝三奇以前多有得罪,老禅师既往不咎,实是佛门慈悲心肠,我们师兄弟感恩不尽。”

我心中雪亮,这。天乙道人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