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如果我们从屠夫那里买肉,我们得到肉,而屠夫得到了我们的钱。但是如果我在后院自己养一头猪,那么我们将得到肉,并且得到我们的钱。
对此,李嘉图曾经深刻的指出,贸易的基础并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售自己比较有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购买自己不具有优势的产品或劳务,各方都可以获益,这就是贸易的双赢原则。李嘉图是位坚定的自由贸易论者,他进一步提出,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实现。正如李嘉图曾经说过的:“在一个具有充分商业自由的体制下,每个国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置于对自己最有利的用途”。
经济学家戴维·弗里德曼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向我们说明了国际贸易是多么有趣。据说,在美国有两个汽车生产基地,一个在底特律,另一个在艾奥瓦。底特律的产业工人们使用熟练的流水线技术,这里一辆辆性能卓越的轿车就如同玩具一样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这似乎并不神奇。
艾奥瓦的汽车就如同是从一个神秘的盒子里变出来的。在这里,人们首先将生产汽车的原料——小麦装进机器中,按动机器表盘上的开关,啪的一声!崭新的轿车就从巨大的箱子中生产出来了。这个机器甚至能将水果、蔬菜、纺织品等等这些原料统统加工成汽车,是不是很神奇呢?
事实上,这种奇妙的机器早就存在了,它叫国际贸易!艾奥瓦的农民们将小麦运到船上,再将货船驶往太平洋,停泊在日本的码头上,回来的时候,船上就载满了他们想要的日本汽车了。
关于贸易,用现代经济学家的解释就是,贸易能够把东西从认为价值较小的人那里转移到认为其价值更大的人手里,不同的资源在不同的人手中会发挥不同的价值。贸易使更高水平的产量和消费成为可能,并使企业能够通过大规模的生产来降低成本。
别往自己的港口扔石头
尽管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相信自由贸易应该是公平的,但几乎所有国家的法律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尽管自由贸易是每个国家挂在嘴边的东西,但实际上每个国家都想控制本国的贸易,用一句话就能完美诠释自由贸易的尴尬处境:实现自由贸易就像上天堂,每个人都想去,但都不想去得太早。
今天,几乎所有国家都实行某种形式的保护,常有的手段包括关税、配额以及其他非关税壁垒。
关税就是国与国之间往来商品附加的税金,关税的征收显然直接提高了进口商品的价格,因此通常会使国外商品在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配额,它的效果与关税类似,通过对进口商品的限制,能够限制市场上商品的数量,而随着商品供给偏低,生产企业就可以索取更高的价格,从而保护企业的利益。其他的,相对比较隐蔽的贸易壁垒措施,比如补贴,政府可以给某些行业税收减免或部分支付的方式降低成本,这些行业的公司因此赢得了更好的竞争地位。
不过这些都过于明显,人们想出很多“看起来不那么刺眼”的保护措施,比如常用的进口限制制度,欧洲针对中国的打火机就制定过这样奇特的限制,“禁止2欧元以下的打火机”,“禁止各类为吸引儿童好奇心而设计的各种形状的打火机”。不仅如此,为了堂而皇之地实施贸易壁垒,人们还找出了很多堂而皇之的理由,比如说反倾销。
倾销,是指在国外以低于成本和国内价格的价格出售商品。正常情况下,消费者会热情地欢迎打折出售。但是,如果俄罗斯要低价向美国出售铝,美国人为什么会拒绝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担心掠夺性定价,可能俄罗斯希望通过低于成本的价格把美国企业赶出市场,而一旦确立了垄断地位,俄罗斯商人就能够提高价格。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消费者只能获得短期收益。在今天的市场上,掠夺性定价已经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最理想的自我开脱借口,他们一旦声称发现了对方的倾销行为,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实施各种贸易壁垒措施。
贸易保护究竟保护了谁的利益呢?
贸易保护首先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拉美的便宜香蕉被欧盟拒之门外,结果每个喜欢吃香蕉的欧洲居民都不知不觉多付了钞票,但普通的消费者毕竟太分散,各自损失毕竟太小,所以他们顶多会去购买较便宜的走私香蕉,而不可能联手争取贸易自由。相反,那些受益的香蕉商们数目少,容易团结,有能力左右政府政策,并积极宣扬“民族产业”、“失业”、“国情”以及“外国产品其实不好”等陈词滥调,以利用普通大众的爱国心。因此,受害者和受益者间信息和得失的不对称,是贸易壁垒挥之不去的主要原因。
贸易壁垒不仅限制了进口,同时也限制了出口。美国曾经对食糖征收配额,这使得美国食糖价格攀升到世界平均价格的三倍多,也迫使美国糖果生产商到其他国家寻求更低价格的食糖。实际上,当我们一个国家通过关税、配额等限制国外商品进入的时候,其实也限制了本国购买外国产品的数量。因为贸易是双方的,经济学家阿巴·勒纳经过严格的证明得出了惊人的结论:禁止进口禁止出口,这就是著名的勒纳定理。美国对食糖的配额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国内的糖价攀升到世界平均价格的三倍多,结果糖果生产商纷纷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以糖为原料生产的工厂大大减少了他们雇佣的员工。
美国政府2002年对钢材采取的进口配额就生动地印证了这一点:配额使得钢材进口额急剧下降,同时供给的下降使得美国钢材的价格上升了30%,在这一高价格调价下,国内的钢铁生产商扩大了生产和员工数量。结果次级效应是,货车、汽车、重型机械纷纷涨价,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不得不减少产量、解雇工人,曾经占领世界市场的美国集装箱生产商就因为钢材价格而无法与国外的厂商进行竞争,结果败下阵来。经济学家经常笑话说:“一万个新工作岗位占据了报纸的头条,而成千上万个工作的流失却不为人知。”美国为了留住受到进口竞争冲击的产业中的一个岗位,所付出的成本高达6位数,这是工人工资的几倍。可是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消费者团体为了降低价格而提出过对自由贸易的要求。
琼·罗宾逊夫人曾讽刺贸易保护主义说:“不能因为其他国家往他的港口扔石头,我们也要往自己的港口扔石头。”
像这样“害人反害己”的例子不是没有,日本就是最有意思的一个。20世纪50年代,日本和意大利签订了一项双边协议,将从对方进口的汽车限制在非常小的数量上。这项协议是由日本首先提出的,当时日本担心国内的汽车无法与意大利的进口汽车竞争,而20年后随着日本汽车工业的壮大,这项协议却成了欧洲国家限制日本汽车出口份额的基础。
这里,我不得不感谢另一位传奇式的经济学家肯尼斯·加尔布雷思,他发明了一个生动的词语“传统智慧”,他把那些“虽然没有切实证据证明,但却因为被广大精英和权威人士所传扬而成为社会共识的观点及信息”称作“传统智慧”。的确,经济和社会行为极其复杂,试图把握它们的全部信息会让你筋疲力尽,所以人们总是会努力坚持那些能够让社会形成共识的方式和观点。而这种“传统智慧”必须简单、方便,而且让人们感觉舒服,虽然它的内容未必是真实的。
不过,假如你现在就断定“贸易壁垒”是罪魁祸首,那么你极有可能陷入另一种“传统智慧”。
准备好自己的石头
谚语说,每朵花下都有刺,每丛刺上面都有花。自由贸易也不例外,尽管我们上面几乎将贸易壁垒说得“一无是处”,但是我还是建议你将“那块扔向自己码头的石头”先保留起来。
李嘉图的确很伟大,但他的自由贸易理论似乎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想要明白全部的故事,让我们回到19世纪初的时代。
当英国工业化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德国仍然是个农业国家,停留在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时代,当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自由贸易学说正流行于世,英国人也以此要求德国人开放市场,然而一个伟大的德国经济学家改变了德国的命运。他的名字叫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他认为当时德国的生产力远不及英国,贸然对英国开放,德国将更加落后,他因此主张,必须大力保护和加速发展德国的生产力,而后对等开放。
李斯特用他超人的智慧识破了比较优势理论的陷阱,他认为,所谓自由贸易,反映的是英国作为先发国的利益;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应该按照其比较优势发展,英国的任务是向全世界提供工业品,包括德国在内的其他的国家的任务则是向英国供应农产品和原料。对此,李斯特深刻地指出:“在英国人此后所订的各种商约中,都可以看到一种同样的倾向。在表面上他们总是以世界主义者、博爱主义者自居,然而就其目的与企图来说,他们实际上始终是利益垄断者。”这就好比当一个人已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登高时所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他爬上来。
李斯特还惊人的发现,英国有一个秘不告人的准则,认为一个国家用工业品交换农产品,这样的贸易,才能达到国家富强。所以他们要在一切国家扩展他们工业品的销路。随时设法用廉价销售和长期贷款手段,摧毁英国的工业对手。
在李斯特看来,李嘉图的学说只适用于发达国家,相对落后的德国同发达的英国通过自由贸易进行竞争,无异于让一个小孩同一个成年人去角力。按照亚当·斯密的学说,哪里的货物最便宜,就应当到哪里去买。而实际上,向英国购买廉价的工业品出售本国的农产品,表面上看起来是要合算一些,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德国的工业的生产力就不能获得发展,德国将处于落后和从属于外国的地位。
因此,李斯特坚定地认为,德国要维护本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实行关税保护的政策,实行保护可能会暂时牺牲些眼前利益,但却使将来的利益获得保障,因为这会换来更宝贵的财富生产力的成长。如果按部就班跟着走,只能永远为英国伐木或者牧羊,成为被掠夺的对象。
历史证明李斯特当时的做法是正确、有远见的。1841年,李斯特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立刻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成为德国制定关税政策的理论依据。在李斯特的影响下,虽然德国丧失了原有出口业务的大部分,尤其是麻布的出口。然而它的所得远过于所失,保护关税政策使德国所有各种工业初次获得了重大发展,让德国在很短的时期内就赶上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尽管李斯特为德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是李斯特的一生却是由一系列的失败和困苦所组成的。
1819年,李斯特组织了旨在统一德国经济的全德工商联盟,然而却受到迫害,并被解除政府公职,又因为提出激进的民主改革主张被判处10个月监禁,李斯特潜逃到了法国和瑞士,两年后回国,随即被关押。1825年李斯特一家到了美国。他开始经营农场,还担任过报社编辑,并开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煤矿。1832年,李斯特回到欧洲参与一项铁路建设工程,然而,1837年,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