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私选卫士,招募兵士3000人,还纵容爪牙到处劫掠,支解无辜百姓投入江中。兵马指挥徐野驴擒治他的爪牙,竟被高煦用手铁瓜活活锤死。他还私下僭用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乘舆器物。
朱棣终于认清了高煦,在训斥了高煦一顿后,将其囚禁于西华门内,打算废为庶人。事情发生后,没有一个大臣为高煦说情。面对这种情势,受尽了高煦陷害的高炽不是落井下石,而是找到父亲陈情谏劝,涕泣力救,终于说服了朱棣,为胞弟保住了王位。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三月,朱棣徙封高煦于乐安州(今山东广饶县),并限令即日成行。
高煦已没有能量与高炽相争,但高炽的另一个弟弟高燧仍在威胁着他。永乐十六年,朱棣有病长期住在北京。追随赵王高燧的宦官大臣造谣谗构太子,一时谣言纷起。有了前两次教训,跟随太子监国的大臣惴惴不安,深怕朱棣不问情由怪罪下来弄得身败名裂。恰巧有一位陈千户霸取民财,高炽先是令其远戍交阯立功,后又考虑到他曾立过军功,便宽恕了他。这件事被党附高燧的宦官黄俨知道后,即秘密报告朱棣,说太子私自宽恕了皇上贬谪的罪人。朱棣闻报便下令将陈千户处以死刑,并将辅助太子监国与太子关系非常密切的侍读梁潜、司谏周冕,以不劝谏阻止太子的行为为罪名逮入狱中处死了。
为了彻底查明情况,朱棣命令礼部尚书胡氵荧以出巡江浙诸郡为名前往南京调查,要他多留些日子,仔细观察了解太子是否真像人们说的那样有很多过失,将情况如实秘密奏报,还特别交代奏书的字要大,如果晚上接到奏书就晚上看。胡氵荧到南京后用心访察,不久即为太子行政处事的仁明所折服,又观察了一段时间,便以自己所见所闻的“诚敬孝谨”的7件事密奏朱棣,朱棣阅后大悦,从此不再怀疑太子朱高炽。
高炽的地位虽然在朱棣心里巩固了,但高燧及其追随者仍不甘心。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五月,朱棣因经常有病不能临朝,内外事务均交太子处理。太子几次裁抑宦侍,使得黄俨心怀不满,到处造谣说皇上现在钟爱的是高燧。与此同时,他秘密勾结一批官员及军官伪造遗诏,图谋用毒药毒死朱棣,用伪诏书诏示天下,立高燧为帝。一切布置停当后,黄俨将秘密告诉了他的外甥常山中护卫总旗王瑜,王瑜听后大吃一惊,力劝舅父不要参与这诛灭九族的勾当,黄俨不听劝阻,王瑜急速报知朱棣,朱棣下令逮捕了这些人,搜得了伪造的诏书。朱棣拿着假诏书,怒气冲冲地问高燧:“这是你干的吗?”高燧吓得浑身颤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还是高炽再次为高燧解脱,说这都是下人们干的,高燧不会参与这个阴谋。从而保住了高燧。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在北征还京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风风雨雨20年,高炽终于登上了皇位,是为明仁宗。
二、仁政治国善于纳谏
仁宗能得到众多大臣竭力拥戴,在两个兄弟咄咄逼人的攻击之下立于不败之地,靠的不仅是政治手腕,而更重要的是靠爱护臣下,关心百姓疾若,为人仁厚,树立了自己良好的形象,巩固了地位。
洪武末年,当时仁宗朱高炽还是燕王世子。有一次朱元璋让诸王世子分别检阅皇城卫卒。因为早晨天气太冷,朱高炽特意等卫卒们吃完了饭才检阅,所以,等他检阅完毕时,其他世子早已检阅完很久了。一些人以为他肯定会受到训斥。然而,朱元璋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高兴地夸赞他懂得体恤部下。
体察人民的疾苦,行恤民之政,这是朱高炽从做太子监国到即皇帝位,始终不渝所坚持的。做太子时,他曾不止一次地奏免灾区的税粮。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二月,都御史虞谦、给事中杜钦奉命巡视两淮,发现颍川军民缺食少粮,便按常规奏请发放赈粮,高炽接报后,一面埋怨他们“军民用乏,待哺嗷嗷”,却慢慢腾腾,按部就班地从容启请上报,一面派人火速下令“即发廪赈,不得迟延。”永乐十八年,北京的宫殿建设很快就要完工,第二年将迁都北京。高炽应朱棣之召前往北京。多少年来,他很少有机会离开南京。这一次,他趁机询访沿途军民,查看百姓生活,寻访政事的得失。
一天,来到山东邹县境内,看到许多男女老少手持篮筐在路旁采挖野菜、野草,高炽便停马问百姓挖做何用。百姓告诉他因遇荒年要以此为食,朱高炽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马来到农民屋里,只见百姓个个衣衫褴褛,面黄饥瘦,家家锅底朝天,不禁感慨万千。当即命令太监分赐宝钞,并亲自召集乡里老人询问疾苦。这时,山东布政使前来迎接。一见面,高炽便责怪他身为民牧,人民贫穷到如此地步,竟无动于衷。布政使辩解说凡是受灾的地方,都已经奏请减免今年秋税。高炽愤愤地说:“百姓都快饿死了,还征什么税!赶快发放官粟赈济,一刻也不准延误。”布政使准备每人发给3斗,高炽嫌太少,命令每人发给6斗。并说:“你别怕犯擅发仓廪的罪,见到皇上,我自会奏报。”
天灾是经常发生的,每遇自然灾害,百姓的生活就更加艰难。仁宗在位期间,凡是地方受灾,他都下令减免田赋,发放官粮赈灾。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四月,山东、淮安、徐州等地受灾,百姓饥荒。但地方官不仅不想法救济百姓,反而加紧催逼赋税。这件事被仁宗知道后,他立即命令杨士奇起草诏书,减免上述地方夏税一半,罢免一切官买物料。杨士奇认为这件事应当按往常的程序,通过主管部门户部和工部去办。仁宗却认为,救民就像拯救落水的人,不能有片刻的迟延,户部和工部如果知道要减免税粮,肯定会因为怕影响国家收入而犹豫不决。所以,如果按常规办,就会误事。他当即命宦官取来笔纸,杨士奇立即草就了诏书,仁宗看后立即命人送出。这时他对杨士奇说,你可以告诉户部和工部了。
有人曾向仁宗建议,对庶民百姓不能过分仁慈。仁宗表示:“体恤民众,我宁肯过于仁厚。作为天下之主,怎可与民较锱铢?”当时,户部尚书郭资刚毅而又非常廉洁,对任何人都从不徇一点私情。对此,仁宗十分赞赏。但郭资生性偏执,不能彻底执行仁宗减免灾荒租税的命令,有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让有司照旧依额征纳。因此,仁宗不得不忍痛割爱,解除了他的职务。在仁宗在位的短短10个月里,他先后对受灾的大名府、昌邑等22个县或减免赋税,或开仓赈济。
从做太子起,仁宗就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他经常对司法机构的官员说,国家要真正体恤平民百姓,使人民安居乐业,就一定要清除赃吏。因而,一旦发现官吏贪赃害民,他都严厉惩办。有一个太监在四川采办木料时扰害百姓,仁宗让副都御使弋谦前去调查处理。并特意交代弋谦,不要有什么疑虑和畏惧,只管严处。最后,仁宗不仅严惩了这个太监,而且还停办了采木之役。针对一些地方官员不能领会执行他的恤民之意,仁宗在即位的第4个月,派遣御史14人分巡各地,考察官吏。临行,他要求出巡的人不要被小人所迷惑,不要屈服于权势,也不要徇私于亲朋故友,而要查明事实,秉公处断。同时还说,你们身为御史,是我信赖的人,必须明白自己身正方能正人,如果不顾廉耻,违犯礼法,我同样会严惩不贷。所有这些,使得仁宗时吏治较为肃明。
仁宗认为,为君以受直言为明,为臣以能直言为忠。当太子时,他曾因侍讲徐善述给他改诗改得好而亲书一幅表示感谢,并说,如今谀顺颜者,比比有之,而像卿这样朴直苦口的百无一二,希望善述药石之言日甚一日,不要有犯颜触讳的顾虑。即位之初,他又鼓励群臣直言陈事。他曾对杨士奇、杨荣、金幼孜说:“历史上的许多人主,都不愿听真话,即使是素来亲信的,也往往由于畏惧皇威而缄默不语。联与卿等都要深以为戒”。对尚书蹇义、夏原吉也说过类似的话,要他们凡事应当尽言,“以正朕之不逮”。他还赐予上述5人每人一枚银章,上面刻着“绳愆纠缪”四个字,谕嘱他们齐心协力参赞政务,凡是察觉他的言行有失当的地方,立即用印密封告诉他。但是,仁宗仍不放心,为了广开言路,他在即位后的第三个月,再次专门颁布诏书,征诏直言。诏书说:“朕承大统,君临亿兆,亦惟赖文武贤臣共图大业。嗣位初首诏直言,而涉月累旬,言者无几。夫京师首善地,民困于下而不得闻,弊胶于习而不知革。卿等宜尽言时政之得失,辅以至诚,毋虑后遣。”
但要真正做到从谏如流并不那么容易。洪熙元年,大理寺卿弋谦一次直陈时政时,言辞过于激烈,引起了仁宗的不悦。一些阿谀之臣乘机弹劾弋谦。有人说他诬下罔上,有失大体,还有些人则说他是卖弄正直,沽名钓誉。这些人的火上浇油,更增加了他对弋谦的厌恶。杨士奇对仁宗说:“弋谦虽然不谙大体,但内心十分感激皇上的超抉之恩,总想尽力报答。再说也是由于主上圣明,他才敢于这样直言,请陛下能宽容他。”仁宗听了他的话虽没有加罪于弋谦,但每次见了他,总不给他好脸色,说话也十分严厉。见此情景,士奇又一次进谏,劝仁宗说,弋谦是响应号召直言陈事的,如果治了他的罪,将会使四方朝觐之臣认为皇上容不下直言之人。这样下去,等于让群臣结舌。仁宗承认是他不够大度宽容,也认识到是阿谀之辈的迎合增加了他的过错,表示要妥善处理,最后决定让弋谦专管大理之事,不再参朝。
谁知这样处理还是产生了很大消极影响,因为以后大臣们言事的越来越少了。仁宗慢慢悟出这是由于弋谦的事引起的,他在下了一番决心后,把杨士奇找来,告诉他说:“我不满的是弋谦的矫激过实,并不是要堵塞言路。现在朝臣逐月无言。你把我对这件事的态度告诉所有大臣。”杨士奇赶忙说:“这样的大事,我空说不足为凭,请陛下亲降玺书。”于是,仁宗命杨士奇在榻前草敕引过。敕书说:“朕从即位以来,臣民上章,数以百计,未尝不欣然听纳。前者弋谦所奏许多事违背了事实,群臣遂交章奏其卖直,请依法治他的罪。我没有这样办,只免他朝参。但从那时起,言事的人日益减少。身为大臣而怀自全之计,退而默默,怎样尽忠?对于弋谦,我一时不能含容,未尝不感到愧疚。群臣不要消极地接受这件事的教训,对于国家利弊,政令不当等等,尽管直事陈言,不必有什么顾忌。今后弋谦照常朝参。”从此,仁宗待弋谦如初,不久又提拔他为副都御史。
这件事不久,仁宗一病不起。洪熙元年五月,仁宗命杨士奇起草敕书,遣宦官奔赴南京立召太子朱瞻基进京。皇太子尚未到北京,仁宗已觉支持不住,便留下遗诏传位于皇太子,崩逝于钦安殿,终年48岁。仁宗在位只有10个月,洪熙的年号也只有一年。他曾对人说,他只知道尽自己的职责,别的都不想。决心励精图治,一心创建事业。然而却未能如愿。这不能不说是明朝的不幸。
朱高炽死后葬于献陵,被谥为“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第三百四十一章 宣宗朱瞻基
一、继父登基平定藩王
一天夜里,当时还是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