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释放心灵,既要学会选择,又要学会放下。对于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倘若只说“再见”,而不说“永别”,就会使灼热的渴盼在希望的余温中逐渐褪色直至平淡,甚至化为乌有。这种放下,不是忍痛割爱,而是渐渐淡化你心中的极端渴望。古语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放下既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修养,又是一种快乐的重要砝码;既是一种量力而行的睿智与远见,又是一种顾全大局的果断与胆识。
放下忧愁,放下烦恼
曾有一个这样的人,每天感到心烦意乱,看什么都极不顺眼。于是,便去寻找有名的禅师进行开导。
当他在深山中找到禅师并说明来意后,禅师二话不说,仅仅给了此人一个石头杯子,并让他紧握在手。半个小时过后,这个人左手感觉到的疲惫程度与时间成了正比。他十分不解:禅师为何让他一边拿着杯子,一边对其说话。最后,他实在受不了如此酸楚,便自行把左手放下。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禅师严厉地对他说道:“不要放下杯子!”听到禅师的话语,他深感纳闷:为什么手举得那么酸,禅师与其释然对谈,也不让自己放下手中的石杯?
一个小时之后,他的左手实在承受不住手中的重杯,这才听到禅师的话语:“现在你可以放下来了。”刹那间,这个人一脸狐疑。禅师却笑着说道:“你不喜欢举着重物与我说话,为什么却偏偏喜欢带着烦恼与我谈话?现在你的手酸了,把石杯放下即可。对待烦恼,不也正是这样吗?其实,正如石杯那样,这些烦恼都是你用手把它们举起来的,既然如此,为何不把它们放下呢?”
古人说:“路遥无轻担。”放下并不是简单的半途而废,而是人生征途的一次修正。放下,是为了使身心得以充分休憩而走得更远,攀得更高。因此,若要修身养性,就要随时放下心灵的包袱;若要快乐人生,就要时常放下欲望和烦恼。
只有放下紧张,放下烦恼,才能自由自在地行走;只有放下忧愁,放下困惑,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
读禅悟人生
放下,既是禅的智慧,又是人生的智慧;既是心灵的本质,又是养性的基础。虽然我们领悟不透“放下”的真正精髓,但禅语中的“放下”既不失为一条解脱困惑之道,又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之法。只有放下一切,才能摆脱烦恼;只有放下一切,才能更显恢宏。
2.执著是自缚的蚕茧
禅的智慧:作茧自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像蚕蛹那样,忙不迭地地为自己编织着一个个精美难破的茧。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庸人自缚,自绑天足。
究其根源,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我”,最放不下的也是一个“我”,于是,不计其数的人们拼其一生,只为赚取“我”所需要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最终却酿成无穷无尽的痛苦。
不要过于执著自我
苏东坡前往金山寺与无名禅师打坐坐禅,猛然间,他觉得身体通畅,便向禅师问道:“禅师,你觉得我打坐的样子如何?”“十分庄严,宛如真正的禅师。”禅师回答道。听了禅师的话语,苏东坡十分高兴。无名禅师接着向苏东坡问道:“学士,你看我打坐的姿势如何?”苏东坡从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道:“像一堆牛粪!”无名禅师听了他的回答,也甚为高兴。
禅师被人喻为牛粪,竟默不作声。在心灵深处,苏东坡以为自己赢得了无名禅师,于是,逢人便兴奋地说道:“今天我赢了!”
当消息传到苏小妹耳中后,她向苏东坡问道:“哥哥,你是如何赢得无名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奕奕地向妹妹如实地叙述了一遍他与禅师的对话。令他想象不到的是,天资聪颖、才华出众的苏小妹听到哥哥得意洋洋的叙述之后,却不加思索地说道“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禅,因此他觉得你如禅;而你的心中如牛粪,因此你才觉得他像牛粪。”
听了妹妹的阐释,苏东坡顿时哑口无言,方知自己的禅功的确不及无名禅师。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趋向于保护自我,相信自我,依赖自己的感觉,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行事,将自己紧抓不放。殊不知,世人所执著的“我”并非真正的自己,而是自性的一个幻影。倘若一个人能够放弃我执,就能减少诸多烦恼;若一个人能够摒弃执著,就能走向无限广阔自由的天地。
执著是一种愚蠢的固执
远古时期,在北方的荒野之中,有一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的山。在山林之中,生活着一群力大无比的巨人,他们的首领,就是幽冥之神的孙子——夸父。
有一年,天气十分炎热,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庄稼被烤死,树木被晒焦,河流枯竭……人们热得难以忍耐,族人相继死去。
看到这种情景,夸父感到甚为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并对族人说道:“太阳实在可恶,我一定要追上它,并捉住它,让它听从我的指挥。”听了他的话语,族人纷纷加以劝阻。有的人说:“你千万不要冒险啊,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有的人说:“太阳的温度那么高,你会被烤死的。”……然而,望着愁苦不堪的族人,夸父心意已决地说道:“为了使大家能够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次日,太阳刚刚泛起白肚,夸父便告别族人,迈着大步,径自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迈去,由此开始他的追日行程。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一般追来追去。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来回摆动。每当跑累的时候,他就微微打个盹儿;每当饥饿的时候,他就摘野果充饥……就这样,他夜不停蹄地追着太阳,眼看距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也随之增强。
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即将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红彤彤的火球闪现在他的眼前,万道金光沐浴在他的身上。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臂膀,想把太阳抱住。然而,太阳炽热异常,此时的夸父又渴又累。于是,他便跑到黄河旁边,一口气喝完了黄河之水,但并不济事。他又跑到渭河旁边,一口气喝完了渭河之水,依然不解渴。他便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的水已足够他解渴之需。但尚未到达大泽的时候,夸父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在某些境遇下,执著既是一种自缚的蚕茧,又是一种愚昧的固执。执著是具有一定限度的,当执著偏离了航道,使你舍本逐末时,将会物极必反。先有执著,后有贪念,执著不仅会使我们在无形中成为一个“套中人”,还会使自己处在自己温室般的茧中,心安理得,坐井观天。
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学会放下,才能消除烦恼而深感快乐;只有放弃我执,才能真正把握生命本身的乐趣。
读禅悟人生
作家王开林曾经在《许多人死于心碎》中写道:“坚守信仰的人往往死于信仰,坚守爱情的人往往死于爱情,坚守道德的人往往死于道德。死过一次又一次后,信仰、爱情、道德便一一瓦解。即使你是一个修复专家,把破碎的心修复得像崭新的水晶球一样璨璨有神,但它也经不起轻轻一击。”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段意味深长的话语也向人们折射出了一个道理:坚守执著的人往往死于执著。因此,人们应把握其“度”,不可过于执著。;
3.云水随缘,生死由他
禅的智慧:生老病死,人所必经。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必然发展阶段。从某种意义而言,生是偶然的,而死则是必然的,生是大同小异的,而死则是多种多样的。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礼赞“生”却回避“死”。
其实,只有云水随缘,生死由他,深刻地认识“生”,坦然地面对“死”,才能更好地把握生命的意义。
生则洒脱,死则安然
武则天既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又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在她执政期间,曾以师礼迎请慧安禅师,礼遇之法与迎请神秀相同。
武则天向慧安禅师问道:“禅师,您多大年纪了?”
慧安禅师回答道:“不曾记得。”
武则天疑惑不解地问道:“为什么您连自己的年龄都不记得呢?”
慧安禅师语重心长地回答道:“生生死死,宛如转动不停的车轮,哪里拥有起点与终点呢?既然没有起点与终点,那么,又有什么年月可记呢?人的生死均是五趣轮回、六道轮回的,如环无端,怎能累以数计呢?”
在禅师的眼中,生与死只不过是事物的两面,生死轮回,皆是自然现象。生则洒脱,死则安然。不记得自己年纪的慧安禅师并没有由于不记得“年纪”而被世人忘记,与之相反,却由于其不记得自己的“年纪”而被世人谨记。
云水随缘,生死由他。既是何等潇洒,又是何等坚决。事实上,人生在世,岁月穿梭,每年春去春又来,年年年尾接年头。不论是否有人欣赏与观看,野外的小草总是自然地凋零;山上的花朵总是自然地开落。每日凌晨的日头升起绝不是因为寺庙的钟声,每晚月亮的光明照耀也不是仅为赶路的夜归人照亮回家的路……世间万物周而复始地生生不息,人又何必为不足挂怀的事情而耿耿于怀呢?
《生死歌》中有这样一句话语:“生生死死就是命。”灿烂自然之生命,死归自然也静美。项王命短,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胡兰十五,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因此,只有为人不做亏心事,生不贪,死不惧,才能乐得生死两坦然;只有生时坦然,死时无悔,才能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
看淡生死大自在
从前,在日本有一位桃水禅师,他不仅在诸多寺庙修行多年,还在日本各地拥有无数徒弟。在他主持的一个大寺庙中,一些徒弟因不能忍受修行的艰辛,时常半途而废。然而,慕名而来的信徒却日益增多,他的法席仿佛尤为兴旺。当桃水禅师顿悟到生命的真谛后,便毅然辞去教席,告别信徒而不知所向。
几年以后,在京都的一座石桥下,一个门徒发现了与乞丐生活在一起的桃水禅师。这位门徒立刻请求桃水禅师继续教他如何修行。桃水禅师对他说道:“如果你能像我这样,在这里过上三四天的时间,或许我就能教你……”于是,这个门徒便毫不犹豫地打扮成乞丐的模样,与桃水禅师共度了一天的乞丐生活。次日,乞丐群中死了一个人,桃水禅师就与门徒一起把尸体拖在山里并埋了。事情过后,桃水禅师回到桥下倒头就睡,一觉睡到天亮,而他的门徒却迟迟不能入眠。天亮以后,桃水禅师对他的门徒说道:“我们今天不必外出乞食了,死去的那个同伴还留下一些食物……”然而,望着眼前的食物,那个门徒难以下咽。桃水禅师便意味深长地说道:“我早已得知你并不能看淡生死,因此,你是无法继续跟我修行的。”听到禅师的话语,那个门徒一时哑口无言。桃水禅师对其挥挥手,接着说道:“你请回吧,不要再烦我了!”无奈之际,那位门徒只得向桃水禅师拜别,黯然离去。
生与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生必有死。正如白天与黑夜那样,人的生死平淡无奇。对于死亡,不能心存恐惧,而应“云水随缘,生死由他”。对于一个人而言,能够看淡生死,敢于视死如归,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古往今来,仅有两种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一种是在修行中经历沧桑劫难,参透生死,对生命已大彻大悟;另一种则是胸怀大志,心有大义而将生死置之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