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外交-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各国之间也不见得是天生的盟邦。德国面对可能遭包围的危险,其
反应却是更加强当初使德国陷入危险的外交做法。它想破坏刚签订不
久的英法友好协约,于是找借口令法国难堪,好证明英国的支持要不
是不切实际便是没有效用。
德国在摩洛哥找到考验友好协约有多大效力的机会,法国对摩洛
哥的图谋违反了保证其独立的条约,而德国在此又有不小的商业利
益。德皇选择1905年3月出海航行时发难。在丹吉尔( Tangier)上
岸时,他宣称德国决心护卫摩洛哥的独立。德国领袖是在赌,一、美
国、意大利及奥地利会支持其门户开放政策;二、在日俄战争后,俄
罗斯无力介入;三、英国对于可在国际会议桌上摆脱对法国的义务正
求之不得。
这几个如意算盘事后证明全都落空,因为各国对德国的疑惧高于
其他考虑。在友好协约首次遭到挑战时,英国支持法国到底,且在法
国点头前始终不肯附和德国召开国际会议的提议。奥地利与意大利也
不愿冒挑起战争的风险。但德国领袖却在日益激烈的摩洛哥争议上投
下了极大的声誉赌注,他们的想法是若不能获得证明友好协约无效的
外交胜利,后果将不堪设想。威廉二世在位期间一直是只知道制造危
机,而不懂得如何收场。他觉得戏剧性的冲突相当刺激,但又没胆量
面对长期的对立。他与其左右亲信估计得不错,法国的确还不打算走
上战场。但事实证明他们本身也不求战。他们真正达成的不过是造成
法国外长德尔卡塞( Delcasse)下台,这也是象征性的,因为德尔卡
塞很快又重返政坛,且位居要津。至于争议的本身,德国领袖只懂得
虚张声势,缺乏实际举措,居然也同意了半年后在西班牙的阿尔赫西
拉斯( Algeciras)召开会议。当一国曾扬言不惜一战,后来却退缩到
愿接受半年后才召开的会议,其威胁自然而然无法再令人相信。半世
纪后西方民主国家也以同样的做法化解了赫鲁晓夫( Khrushchev)的
柏林最后通牒。



德国自我孤立的程度在1906年元月阿尔赫西拉斯会议揭幕后显
现无遗。英国新上任的自由党政府外相格雷( Edward Grey)警告德
国驻英大使,一旦发生战争英国会站在法国那一边:
“一日.因摩洛哥协议而引起德攻法,英格兰之舆论势将
强至英国政府无法保持中立之地步。”
德国领袖感情用事,又未能确立长期的目标,使德国在此次会议
上吃了外交大败仗。美、英、俄、意都拒绝与德国立场一致。于是首
次摩洛哥危机的结果恰与德国领袖原想达成的目标相反。不但没有破
坏英法友好协约,反而促成法俄军事合作,也为1907年英俄协约助
了一臂之力。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后,英国结束多年来的排斥,同意与欧陆强国
军事合作。英法海军将领展开协商。英内阁对此偏离传统的新政策不
曾感到不安。格雷曾致函法国驻英大使康邦( Paul Cambon),希望为
英国保留些余地:
“双方已同意,专家之协商不是亦不可视为一约定,令
任一方之政府承诺为尚未发生及可能永不发生之意外采取行
动。”
这是英国传统的规避辞令,以避免受法律束缚在特定情况下“有
义务”采取军事行动。法国接受英国为安抚国会而做此表态,因为法
国相信无论有没有法律的约束,军方人员的谈判自会发挥其作用。15
年来,德国领袖一直拒绝让英国保有此种自由空间。法国人却有如此
的政治智慧,愿意让英国保持模糊态度,但深信一种道德义务正油然
而生,一旦发生危机反而可能派上用场。
1907年英、法、俄集团出现后,欧洲外交只剩下两股势力:三国
协约( Triple Entente)及德、奥的同盟。包围德国已大功告成。英俄
协约与英法协约相同,都是源于殖民地协定。经过几年,英俄渐次平
息了彼此间的殖民地争议。日本于1905年战胜俄国,有效地制止了
俄国对远东地区的野心。至1907年夏,英国已感觉安全,可在阿富
汗及波斯问题上给俄罗斯较慷慨的待遇,于是波斯(即现今的伊朗)
被瓜分为三个势力范围:俄罗斯获得北部;中部被宣称为中立;英国
则控制波斯南部。阿富汗也属于英国的范围。英俄关系在十年前因遍
及全球三分之一,由君士坦丁堡到韩国的殖民地争议而交恶,如今总
算平静下来。英国在乎德国的程度可由一件事看出,即英国为确保俄
罗斯的合作,甚至情愿放弃不让俄国走出达达尼尔海峡的决心。外相
格雷曾说:
“与俄保持良好关系意味旧时对其关闭海峡,及于任何
列强会议上对其全力反对之政策,务必放弃。”
有史学家曾主张三国协约其实是两个走样了的殖民地协议,英国
其实是为了保护其帝国,不是为包围德国。不过有一个名为“克劳备
忘录( Crowe Memorandum)”的历史文件,令人无从怀疑英国之所以
加入三国协约,旨在阻挠它所担忧的德国有征服世界的野心。1907年
1月1日,英国外务部著名的分析专家克劳爵士( Sir Eyre Crowe)说
明了为什么他认为不可能讨好德国,为什么与法国签订协约是唯一的
选择。克劳备忘录的分析之精辟,在俾斯麦后的德国找不到出其右
者。他分析当时是一场策略和实力之间的斗争。除非实力悬殊,而当
时情形并非如此,否则策略专家便会占上风,因为他的一切行动都在
计划之中,而只有实力的对手却只能被动的应战。他承认英国与法、
俄有许多重大歧见,但估量可以达成妥协,因为这些歧见均反映确切
因而是有限度的目标。而德国的外交如此令人感到威胁,正因为其无
休止的全球挑衅范围之广,可远至南非、摩洛哥及远东,而背后却看

不出明确的动机。此外德国积极建立海上势力,“与大英帝国之存续
相违”。
克劳以为德国的任性而为势必造成冲突:“最强之军力与最大之
海权结合于一国手中,将迫使世人为除去此一梦魇而结合。”
他的主张颇符合现实政治信条。他指出决定稳定与否的是结构而
非动机:德国的意图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其能力。他提出两个假设:
“德国或明确以整体政治霸权及海上优势为目标,威胁
着邻国的独立,最终并危及英国之生存;抑或以其居国际列
强之一,德国可自在运用其合法地位及影响力,设法促进其
海外商业,传播德国文化之优点,展延其发挥国力之范围,
并随时随地善用和平之机会于全世界创造德国之新利益。”
克劳却亟力认为如此区分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德国实力不断增长
势必带来野心的诱惑,到最后野心必会凌驾这两种情形之上:
“显而易见次一种图谋(半自主性的演进,无法完全摆
脱政策的引导)可于任何阶段进入前一刻意设计之图谋。甚
至若演进策略得以实现,德国因而累积之地位对他国当必构
成巨大威胁,不亚于‘恶意预谋’刻意征服所建立之地位可
形成之威胁。”
克劳备忘录虽只反对与德国达成谅解,未曾更进一步,但其立场
相当清楚:若德国不放弃追求海权优势,并缓和所谓的全球策略,英
国必会加入俄、法一方,一同反德。而且会坚持到底,就如同前几个
世纪曾锲而不舍地打倒法国与西班牙的野心。
英国明白表示,不会坐视德国的力量再继续加大。外相格雷在
1909年,针对德国提议愿“缓和”(但非结束)增建海军,但英国须


同意在德国与法、俄交战时保持中立,发表其看法。格雷指如此协
议:“将助长德国于欧洲建立霸权,且一旦达此目的协议便难以为继。
其无异于受邀助德建一欧洲国协,彼可伺机用于对付我国。若我牺牲
他国使之落人德国之手,迟早我国亦将遭受攻击。”
三国协约成立之后,英德在19世纪90年代所玩的猫捉老鼠游
戏,变得异常地认真起来,最后形成一个拥护现状的强国与一个要求
改变均势的强国之间的角力。一旦外交失去弹性,改变均势唯一的方
法便是增加军备或作战求胜。
欧洲这两个同盟相互对峙,彼此猜忌的鸿沟越来越大。不过当时
与冷战时期不同,这两个同盟不畏战;它们更在乎如何维持内部的团
结,对双方可能摊牌却不在意。冲突成为标准的外交模式。
不过仍有一个机会可避免战争的灾难,因为两个同盟之间真正能
作为战争借口的问题不多。三国协约中的另两国不会为法国收复阿尔
萨斯与洛林而战;德国即使再得意忘形,也不可能支持奥地利侵略巴
尔干。德国若能自我节制或可延后战争爆发,使这两个不自然的同盟
渐渐瓦解,尤其是三国同盟原本便是因恐惧德国而起。
到20世纪10年代结束时,欧洲均势已恶化成两个敌对的联盟,
彼此势不两立,对可能的后果毫不在意。俄罗斯与正苦于民族主义甚
至恐怖主义派系林立的塞尔维亚绑在一起,而且因为没什么可输的,
所以对爆发全面战争的风险一点也不在乎。法国则对日俄战争后亟思
恢复自尊的俄罗斯打下包票。德国则对奥地利亟欲保护其斯拉夫省
份,免于受俄国在背后指使来自塞尔维亚利亚的煽动,也做出同样的
保证。欧洲各国自愿成为巴尔干各好斗国家的代理人。对这些任性妄
动缺乏国际责任感的国家,欧洲各国却宁可被它们牵着鼻子走,唯恐
不如其意,它们就会转换阵营。数年之间危机仍一一获得解决,但每
发生一次,距离势在必行的摊牌就更加接近。德国对三国协约的反应
也显示出其冥顽不化,将一再重蹈覆辙;每一个问题都被转变成是对
男子气概的考验,务必证明德国有决断有力量而其敌手却缺乏决心及
实力。然而德国越是挑衅,三国协约就团结得越紧密。
1908年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纳引起国际危机,此事值得在此重
提,因为它说明了历史有一再重演的倾向。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纳是
欧洲的落后地区,柏林会议上各国不知如何加以处置,因此其地位一
直处于暖昧状态。这片位于奥斯曼与哈布斯堡帝国之间的三不管地
带,宗教信仰有罗马天主教、希腊正教及回教,居民有克罗地亚人、
塞尔维亚人和伊斯兰教徒,但从未建国,甚至不曾自治。似乎只有各
自为政才能令各族群相安无事。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纳曾有30年以
土耳其为宗主,由奥地利治理,各地方自治,如此的多国安排不曾遭
遇重大挑战,听任最终的主权问题悬而未决。奥地利等了30年才展
开公开兼并,因为当地种族杂处,民族情绪太过复杂,即使有多年治
理此乱局经验的奥地利也无从廓清。到奥国终于并吞了波斯尼亚一黑
塞哥维纳,其目的主要是为给塞尔维亚(间接的是给俄罗斯)一点颜
色看看,并非为达成任何一贯的政治目标。但各民族相互仇视所形成
的微妙平衡被奥国打破。
三个世代之后,在1902年,同样根深蒂固的情绪因类似的问题
而爆发,虽令世人吃惊,但对置身其间的狂热分子与熟知当地沧桑史
者却不足为奇。政府仓促间改朝换代使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纳再度沸
腾。波斯尼亚刚一宣布独立,各民族便为争做老大而竞相残杀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