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外交-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1941年5月27日一次冗长的广播演说中,罗斯福宣布紧急状态并重申美国对社会经济进步的承诺:
“我们不会接受由希特勒主宰的世界。我们也不会接受类似1920年战后世界那样的地球,在这种世界里,希特勒主义的余孽仍有可能播种及成长。
我们唯一能接受的世界是尊重言论自由,人人能够信奉自己宗教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及免于恐惧的自由。”
“不会接受”这四个字必然意味着,罗斯福事实上已为美国许下诺言,若四大自由无法以其他方式达成,那美国就只有加入战争。
少有美国总统在掌握人民心理上,能像罗斯福这样敏锐而且透彻。他了解唯有本身的安全受到威胁,美国人民才会支持军事备战。但要让美国人走上战场,他深知必须诉诸大众的理想主义,就如同威尔逊当年的做法。在罗斯福看来,就美国的安全需要而言,能控制大西洋即已足够,但要参战,参战的目的就要包含对新世界秩序有某种远景。因此“均势”这个名词从不见于罗斯福的公开言论中,只有在批评均势时是例外。
在这种气氛之下,名义上中立的美国的总统及英国战时的领袖丘吉尔,1941年8月在纽芬兰( Newfoundland)外海的一艘巡洋舰上会面。希特勒在6月间攻打苏联使英国的景况有所改善,但丝毫谈不上胜利在望。但是英美两国领袖发表的联合声明,所呈现的不是陈述传统的战争目标,而是一个带有美国标记的全新的世界蓝图。大西洋宪章( the Atlantic Charter)揭示一系列“共同的原则”,依据这些原则,美国总统与英国首相希望建立“全世界更美好的未来”。这些原则将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再扩充,纳入公平取用原料,及共同合作改进世界各地社会状况等项目。
   大西洋宪章将战后的安全问题完全套上威尔逊的模式,丝毫没有地缘政治的成分在内。“在彻底摧毁纳粹暴政之后”,自由国家将宣示放弃使用武力,对带来“侵略威胁”的国家实施永久裁军。这将鼓励使用“所有其他可行的措施,减轻各爱好和平民族不胜负荷的军备负担”。世界各国将分成两类:侵略国(明显是指德、意、日),将永远被解除武装;“爱好和平国”,将可保留军力,但希望数量上能大幅减少。而这个新世界秩序的基石是民族自决原则。
自英国为结束拿破仑战争所提出的皮特计划与大西洋宪章之间的差别可以看出,在英美关系中英国的地位已如何地反主为客。大西洋宪章中完全没有提及新的国际均势,而皮特计划里却是满纸的均势,别无其他。这不是由于英国在刚打了有史以来最悲观的战争后,便忘记了均势;而是丘吉尔已意识到,美国参战这个举动的本身便会改变均势,而且是对英国有利的变化。此外,为了眼前的需要他不得不暂时不考虑英国长远的目标,这也是英国在拿破仑战争时代从不觉得有必要做的牺牲。
大西洋宪章公布时,德军正接近莫斯科,日军正准备向东南亚进发。丘吉尔最关切的是如何去除美国参战的障碍,因为他非常清楚,单靠英国的力量,即使有苏联的参与及美国的物质支援,仍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更何况,苏联可能溃败,而希特勒与斯大林还是有可能达成某种妥协,使英国有再度陷于孤立的危险。丘吉尔认为在战争会不会结束还无把握前,没有必要为战后的架构而辩论。
1941年9月美国迈出走向战争的第一步。罗斯福下令将德国潜艇的位置报告给英国海军。1941年9月4日,美国驱逐舰葛瑞尔号( Greer)向英国战机发出某艘德国潜艇所在位置的信号时,遭水雷攻击。9月11日罗斯福在没有说明事件背景的情况下,谴责德国的“海盗行为”。他将德国潜艇比做作势准备出击的响尾蛇,并下令美国海军在美国先前宣布一直延伸到冰岛的防御区内,“一发现”德国或意大利的潜艇,即予以击沉。基于实际需要,美国已在海上与轴心国作战。
同时罗斯福也接下与日本对抗的挑战。针对日本1941年7月占领中南半岛,他废止美日通商条约,禁止出售废金属给日本,并鼓励荷兰流亡政府停止将荷属东印度群岛(即今日印尼)的石油输往日本。这些压力促成了在1941年10月展开的对日谈判。罗斯福指示美国谈判代表,提出美国过去拒绝“承认”日本侵略行动的宣示,据以要求日本放弃一切征服的领土,包括满洲。
罗斯福想必知道日本不可能接受。1941年12月7日,日本仿效日俄战争的模式偷袭珍珠港,并摧毁了一大部分的美国太平洋舰队。12月11日,已与日、意缔结三国条约的希特勒向美国宣战。希特勒为什么要这么做,使罗斯福得以放手地将美国的主要作战目标放在他一向视为主要敌人的德国身上,这一点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
美国参战意味着一位伟大而勇敢的领袖,其了不起的外交努力终于形成最后的结果。在不到三年内,罗斯福将坚决拥护孤立主义的人民带向世界大战。直至1940年5月,仍有64u/o的美国人认为,保持和平比打倒纳粹更重要。一年半后,在1941年12月,就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前不久,正反的比例便对调过来,主张和平更胜于阻止纳粹获胜的民意只剩下32%。
罗斯福以耐心沉着地达成他的目标,在每个阶段一步步教导人民他们所需面对的问题。大众对于他的呼吁,根据自己的观念来加以筛选。虽然他们知道到最后冲突在所难免,却不一定了解他最终的目的是战争。其实,罗斯福也不是非战不可,他更在意的是打倒纳粹;只是情势演变到后来,唯有美国参战才能打败纳粹。
对美国民众而言,战争来得如此突然,主要有三个因素:美国人从没有为西半球以外地区的安全而战的经验;许多人认为欧洲民主国家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获胜;很少人知道在日本偷袭珍珠港或希特勒急于对美宣战前,曾有过一番如何的外交运作。要到珍珠港被轰炸后,美国才投入太平洋的战事;在欧洲则是希特勒向美宣战,而非美国对德宣战,由此可见孤立主义在美国有多么深植于人心。
轴心国先表现出敌意,替罗斯福解决了如何让美国人民肯走上战场的棘手难题。若日本只集中攻击东南亚,希特勒也不向美国宣战,那罗斯福要说服人民接受他的观点,这个任务或许要复杂得多。自他公开宣示的道德与战略信念来看,他迟早会设法让美国加入他认为对自由的前途及对美国的安全关系重大的斗争中。
此后美国人对总统这个行政首脑,在行事完全公开上有更高的要求。但罗斯福跟林肯总统一样,他意识到国家的存亡及价值观正面临关键时刻,而且他必须为自己一手促成的行动的后果负起历史责任。而也跟林肯的境遇一样,各自由国家的人民多亏他领导有方才得享自由,但他当年所表现的大智大慧现在却被轻易地视为理所当然。
第十六章  三种和平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
如何创造新均势
希特勒进袭苏联时,发动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陆上战争。这场战争的惨烈即使以过去欧洲一切战争的残酷来比,也是史无前例空前恐怖的。这是一场种族大斗争,是至最后一兵一卒的战争,德军一路势如破竹深入俄罗斯时,希特勒又向美国宣战,使得一场欧洲战争变成全球大战。德军蹂躏了俄罗斯,却不能给予彻底重挫。1941年冬天,德军被阻于莫斯科近郊。然后,在1942~1943年的冬天,针对南俄罗斯的德军攻势,几至停顿。在冰天雪地的斯大林格勒一场恶斗,希特勒折损了整个第六军。德国的作战气势为之大挫。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三位盟国领袖,终于可以开始想想胜利以及未来世界的大格局了!
每一位胜利者都以自己本国的历史经验发言。丘吉尔希望在欧洲重建传统的势力均衡体制。这代表着重整英国、法国,甚至战败的德国之实力,再加上美国,就可以和东方的苏联势力抗衡。罗斯福的战后世界秩序观却是,以美、英、苏三个战胜国,加上中国,以类似世界理事会理事的角色来维持和平,对付潜在的恶棍(他认为最有可能为非作歹的是德国),这个观点即是“四大警察”论。斯大林的主张则反映出他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传统的俄罗斯外交政策之结合,他决心以战胜国的姿态要把俄国影响力伸人欧洲中部,并且预备把苏联军队征服的国家,变成缓冲区以保护俄国,防止未来德国入侵。
罗斯福预睹希特勒得逞获胜,将会伤害到美国的安全,可谓独具慧眼的先见之明。但是他不肯接纳传统的欧洲外交世局观点,却又与其国人无殊。当他坚信纳粹获胜将威胁至美国时,他并不是要号召美国人以恢复欧洲均势为己任。就罗斯福而言,战争的目的就是要除掉希特勒这个障碍,以和谐而非均势为基础来建立国际合作秩序。
因此,罗斯福对于宣称融和历史教训的这一派老生常谈,非常不耐烦。他不接受德国若是被彻底击败将产生真空状态,苏联可能乘虚而人的想法。他也拒绝鼓励以某种机制防止战胜国战胜后可能又互相为敌,因为这样做代表又得重建均势,而事实上他又一心想摧毁这种均势体制。他认为,和平可以借集体安全体系来维持,而集体安全体系又要靠战时盟国协同行动,以及相互善意和警觉来维持。
既然不需要维持均势,而是建立全球和平状态,罗斯福决定,在纳粹德国战败后,美国应将其军力撤回国内。罗斯福毫无意愿把美军长期部署在欧洲,更不想以驻军欧洲来制衡苏联,因为他认为美国民众决不会支持他这么做。1944年2月29日,美军还未踏上法国国土之前,罗斯福致函丘吉尔说:“你千万别要求我把美军留在法国。我办不到!我必须把他们全都带回国。就如我以前说过,我谴责、也抗议比利时、法国和意大利的父权做法。你必须教养、带好自己的子弟。鉴于他们在将来可能成为你的堡垒,你起码现在就得为他们付些学费!”换言之,英国必须担负起防卫欧洲的任务,不能仰赖美国。
基于同样的精神,罗斯福也不以为美国有任何责任要承担欧洲的经济重建。他说:“我不要美国在战后有再造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担。这不是远在3500多英里以外的我们之责任。这必然是英国的职责,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大得多。”
罗斯福可谓过度高估了英国在战后的实力,才会要求它同时承担欧洲的防务和重建工作。英国在这个构想中的角色被过分膨胀,也是因为罗斯福打从心里看不起法国的缘故。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是同盟国最重要的一次会议。有一天,罗斯福当着斯大林的面,指责丘吉尔也不看看法国有何分量,想把法国培养成为强国之一。好似此事愚蠢到不值得一谈,他嘲弄丘吉尔的动机乃是企图在法国的东部国境建立一道防线,一旦有警,英国可以在这道防线后方集结兵力。而这个时候,这项做法凑巧是唯一可以奏效的抵抗苏联扩张主义的做法。
罗斯福并不预备让美国承担永久的角色,他要求战胜的盟国来监督德国的裁军和瓜分,以及把其他国家纳入他们的掌握之下(最令人吃惊的是,罗斯福把法国也列入应被接管的国家之一)。早在1942年春天,在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