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付与断井残垣”。类似的诗句有很多,有的是让景物自己抒发心中的惆怅,如上面提到的《北山移文》和苏轼诗。有的是诗人见到花草无人欣赏而替它们惋惜感叹,像杜甫的“江头宫殿锁千堤,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12'的“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和白居易的“村南无限桃花发,惟我多情独自来,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尽管口气不同,但把人和景连接起来,创造出一种幽怨的情境,都是诗人不甘寂寞的心理。
在广泛列举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后,钱钟书又给我们提供了西方的诗文里相同的情境。他特别欣赏西方一个女诗人的作品,其中写道:“芙蓉在废墟中绽放花蕊,孤单无伴;玫瑰的娇艳在荆棘丛中,无人靠近;丰茂的草丛间细流涓涓,只供林间的飞鸟和松鼠解渴;森林里高挺的橡树,成了小动物的栖居之所。”这和我们的士子空谷独居,小姐“长在深闺人不识”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自然本色是另一种情况,钱钟书说,水声山色,鸟语花香,都出乎本然,和人事无关,也不求人来欣赏他们。很多诗人也能悟到自然的真谛,写出像“池塘生春草”一样率性自然的句子。但是,人好像天生就是一种容易悲观的动物,越是看到自然独立于人事之外,越联想到人事的变幻无常,从欣赏不自觉地就滑落到悲伤的情绪里。刘禹锡在金陵古城的夕阳斜照中感慨“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陆游面对着潮水拍打的楚城旧址吟诵“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自然风物的无情和永恒正衬托人的脆弱和生命的短暂。
钱钟书不仅将诗歌的山水情境细加区分,而且在其中发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双重性格。杜甫写过一首名为《蜀相》的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前一句描写无论人事变幻,台阶上的草仍然在春天里一如既往地绿着,诗人的羡慕之情显而易见,后一句的“空”字却又在为黄鹂的婉转歌喉无人聆听而抱怨不平了。钱钟书分析说,这里两种情感相反而又互相贯通,一方面眷恋着自然的纯净,一方面又渴望着在现实中一展鸿图,中国文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性格便在诗文情境里得到了细致入微的表现。
要点
1.诗文中的四种悲剧情境。
2.“诗可以怨”是从司马迁以后广泛流传的观点,钱钟书认为韩愈对它的理解最为完整准确。快乐和痛苦都可以作诗,而痛苦更容易让人做出好诗。
3.景物描写和真情实感融为一体形成诗歌的情境。优秀的诗歌情境既是艺术的境界又是人生的境界,“情”是人生和艺术契合的关键。
注释
'1' 情境:情境就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情境既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境界,又是一种以人生体验创造出来的艺术空间。真情实感是创造优秀的诗歌情境的关键。
'2' 《易林》:汉代焦延寿写作的一本卦书,共16卷,每一卦演为64卦,共4096卦,卦下有韵文写成的解说词,用来占卜吉凶。本书中引用的文字就是解说词里描绘的内容。
'3' 沈约:南朝宋人,入梁后官至尚书令,他首先提出了“四声八病”说。“四声”即汉字的四种声调,“八病”即诗歌中八种声律常见的毛病。四声的提出是对汉语音韵学的重大贡献,也使诗歌创作的声律美建立在一个科学的基础上,为律诗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4' 李峤,唐代人,曾担任过从高宗到玄宗四朝的官职,最高做到中书令,和唐初的苏味道、杜审言、崔融三位诗人合称“文章四友”。
'5' 王尔德:英国19世纪剧作家,代表作有《贵夫人的扇子》。
'6' 陈子龙:是明末几社文人的重要代表。明末宦官魏忠贤专权,士大夫组成政治团体与他对抗,继东林党人之后,江南一带的文人组织相继崛起,几社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个,他们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危亡。
'7' 李渔:清初戏曲家、小说家,字笠翁,著有戏曲集《笠翁十种曲》,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他的戏曲多属于男女风情戏,以娱乐为宗旨,格调不高,但为喜剧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小说多为世情小说。
'8' 弗洛伊德:奥地利犹太人,医生。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流亡美国,入美国籍。
'9' 拜伦: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曾游历欧洲,支持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拜伦个性孤独,愤世嫉俗,又因为诗歌触怒了国内的当权者,长期在国外流亡。他的诗歌里充满了战斗的激情、瑰丽壮观的想像,代表作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
'10' 张先:北宋初期的词人,他一生官运不太亨通,却也没什么大的挫折,所以听歌看舞,优游卒岁,是北宋年寿最高的词人。张先善于写“影”,三句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让他获得了“张三影”的美名。
'11' 孔稚圭:南朝齐人,因文才得到后来的齐帝萧道成的重用,官至南郡太守,代表作《北山移文》。
'12' 姜夔:南宋词人,主要艺术贡献在于对传统的婉约词进行了改造,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恋情,使婉约词摆脱了轻浮,获得了一种超尘脱俗的韵味。
思考题
1.怎样理解“农山心境”?
2.结合你的写作实际,谈谈对“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的感受。
3.诗歌中的自然景物描写为什么会时而有情,时而无情?
八、文学中的艺术辩证法
章节提示:
钱钟书谈论文学艺术时,善于以小见大。他从文字学角度入手研究中国的文艺精神和文化传统,打通古今。汉字中积淀了原始先民对事物和自然的朴素认知。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文化原型。如钱钟书对“衣”和“诗”两个字进行了具体分析。古人往往把文章比做衣服,“衣”和“依”通假,作为比喻修辞法来讲,又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而“诗”不仅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学类型,还可以作为一切艺术的统称,所以这两个字对理解传统艺术精神十分关键。钱钟书发现,“衣”是遮蔽和炫耀的统一,这种矛盾统一既表明了中国人对文德的一贯重视,同时又证明了中国人的双重人格。“诗”是抒情言志和节制情感的统一,表明了中国人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的中和艺术境界的追求。
虽然“中和”是中国古典文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可“中和”并不是简单的缺少变化的“同”,而是各种丰富的情感糅杂形成的冲淡含蓄的审美境界。在整体的和谐中蕴藏着变化,变化中又体现着统一。钱钟书通过对文学人物性格的分析证明了这一点。
“有”和“无”的关系就是被历来哲学家反复思考的问题。钱钟书把这种哲学辩证法思想用于艺术分析中。有和无既互相衬托,又互相转化。以静衬动,以有衬无,形成“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在对一部作品鉴赏完之后,可见可闻的艺术形象化做在头脑中的停留的艺术感受,这种似无实有、似有还无的境界往往令人回味无穷,正是老子向往的“大音希声”。有无相生的辩证法还能形成朦胧含蓄的艺术美。艺术作品中往往有很多空白,等待读者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这样形成的艺术美既明晰又朦胧,好像实际存在其实又不可琢磨。
说文解字
汉字中积淀了原始先民对事物和自然的朴素认知。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文化原型,汉字符号系统里凝聚的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钱钟书通过对“衣”和“诗”两个字的文字学研究来理解中国的艺术精神。“衣”和“依”相通,即比喻。是遮蔽和炫耀两种意思的统一,“诗”是抒情和节制的统一,这两个字表明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美的追求。
文字学的必修课
《周礼》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它规定“八岁入小学'1',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为了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有教养、知礼节的人,周代的贵族们要求他们的子弟从小读书,所以要去上“小学”。不过,他们的小学和我们都曾上过的小学可大不一样。古人的小学指的是文字学。所谓“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其中的六书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技能。到汉代以后,小学就成了文字学的专称。
文字学是一门艰深的学问,它要考察每个汉字的读音、结构、意义,研究它们的发展演变,考察一个汉字和其他汉字的各种联系,还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关于社会风俗、文化变迁等方面的知识。也许你会感到不解,认字不就是用做读书的工具吗?我们学过拼音,也认识很多字,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工夫专门去理解这些琐碎的东西呢?既然文字学这么艰深,为什么还要称为“小学”呢?这是因为汉字对于我们的先人来说,实在是有着非常复杂而且重要的意义,而且它对于古人来说是一门最基本的学科。大家可以想像,在没有语言文字的时候,人们没法传递信息,没法交流情感,没法保留记忆,文明发展的脚步是怎样缓慢而蹒跚啊!而语言文字诞生之后,人类文明就开始以加速度飞快前进,几千年里创造的财富是史前几十万年都无法比拟的。相传汉字是古代一个叫仓颉的人发明的,当这些神奇的小方块出现的时候,天降大雨,落下的不是雨水而是谷粒,夜晚还能听到天鬼哭泣的声音,因为世界上一个最大的秘密被人掌握了,从此人类的智慧就将可以和神灵相媲美了。
几千年过去了,汉字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使用着,改造着。作为一种符号,一种被固定下来的交流手段,人们沉浸于它所提供的便利中,但很少有人再去想它诞生之初的内涵和意义了。但是,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出每一个字的时候,都是用心良苦的。他们对事物和世界的最基本的观察和感悟都被编织进汉字里了,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原型,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意象世界,其中凝结着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也许因为周代距离文字发明的上古时代还不算遥远,对于这种祖先的发明还怀着虔敬的态度,或者还能体会到汉字和生活的那种最原始,最直接的联系,所以一定要让子孙后代学习“小学”。
小学也是许多大学者的必修功课,他们研究汉字的形体、声音、意义的流变,这种基础性研究对于文学创作和评论,对于历史典籍的修订和整理,对于深入扎实地理解中国文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是一位国学根底十分深厚的大学者,钱钟书从小受到家学的熏陶,对传统的文字学研究也颇有心得。因此,在谈论文学艺术的时候,他能独辟蹊径,把汉字作为理解文化和文学的入口,并通过汉字将古人和我们的情感精神串联起来。
衣服里的文章
钱钟书谈文论艺,没有拿出鸿篇巨制分析,却提出一个小小的“衣”字,将中国文学精神分析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
《礼记·乐记》里说“不学博依,不能安诗”,意思是,不学会大量使用比喻,就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