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掉。
反馈环路尽管概念简单,但它打破了根深蒂固的观念—比如因果律。在英语的日常用法里,说“我在往杯子里灌水”,就意味着不假思索的单向因果律:“我在引起水位上升”。更准确地说,是“我的手在控制水龙头的出水量”。很显然,这个说法只描述了反馈过程的一半:从水龙头开关的位置,到出水量,再到杯子里的水位。
然而,只说反馈过程的另一半,也一样不错:“杯子里的水位控制着我的手。”
这两个说法都不完整。更完整的因果关系描述是:我想接一杯水的意图,创造了一个系统,它使水在水位低的时候流入杯子里,杯子满了的时候就停止水流。换句话说,有个结构引起了行为,而结构之所以起作用,是由于我的意愿和行动。这个区分很重要,因为只看到个别的行动,而忽略行动背后的结构,结果就会像第3章中的啤酒游戏那样。我们在复杂情况下感到无能为力,这是一个根本原因。
实际上,日常英语里的大多数因果判断,都很值得质疑!大多数判断都基于线性观察方式,最好的情形也仅仅是部分准确;它们基本上只偏向于描述互动过程的某一部分,而不是过程的全部。
反馈观点还打破了另一个观念,即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就是把我们自己看成活动的中心。简单的说法,比如“我在往杯子里灌水”,描述的就是以人类为活动中心的世界,那里的人类在操作一个无生命的现实存在。从系统观点看,人类是反馈过程的一部分,不能独立于这个过程之外。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意识。它让我们看到,在不断影响着自己的现实存在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被现实存在所影响。这种意识的转变,也是生态学家们极力提倡的:我们必须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能与自然分离。这种意识的转变,还是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哲学传统所认可的。比如在《薄伽梵歌》(Bhag*ad Gita)中的“惩罚”(chastisement)一段,就有这样的话:
一切行动只能从自然的特性中产生。而陷入我执(egoi*)迷惑中的自我,却认为:“我是行事者。”7
另外,反馈的概念还使有关责任的伦理道德问题复杂化。在反恐战争里,谁负有责任?从双方各自的线性观点看,责任很清楚:在对方身上。“是他们的侵略行为迫使我们作出回应。”线性观点总是要找出单一的责任中心。出了问题,要么责怪别人:“是他、她或它干的”;要么内疚自责:“是我干的”。从深层角度看,责怪别人和内疚自责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它们都来自线性思考方式。从线性思考出发,我们就总是要找出某人或某件事—要负责任的一定是他、她或它,有时甚至是我们自身的隐蔽代理。我儿子四岁时不想吃青菜,就说:“我的肚子不让我吃这个。”我们可能会笑。但这与成年人把责任归于某处,比如“我的神经衰弱症让我不能信任别人”,难道有什么区别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5章 心灵的转变(6)
掌握系统思考,我们就会放弃这样的假设,即认为有某个人,或者某个隐蔽代理,要负责任。反馈的观点指出,每个人都要对系统中出现的问题负责。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对系统变革产生同样的影响和作用。
但这的确意味着,寻找替罪羊的办法是死路一条—尽管在像美国这样的个人主义文化盛行的国度,这是一种很有诱惑力的消遣游戏。
最后,反馈概念还揭示了我们的语言的局限性。即使是用语言描述很简单的系统,比如往杯子里灌水,也非常笨拙:“当我拿杯子接水时,有一个反馈过程,让我调整水龙头的开关位置,进而控制水流量,以及杯子里的水位。这个过程的目的,是让水位达到我想要的高度。”这就是为什么需要一种新的语言来描述系统。描述拿杯子接水这样简单的系统尚且如此笨拙,可以想象,用日常英语描述组织机构中的各式各样的反馈过程,会有多么艰难。
所有这些改变都需要时间来适应。我们都习惯于用线性语言描述经历,都对描述因果关系和责任义务的简单陈述感到很熟悉、很适宜。这并不是说你必须放弃线性语言,就像你不必放弃英语而去学法语一样。在很多情况下,简单的线性描述就足够了,去寻找反馈过程反倒浪费时间。但是,在面对动态复杂性问题时,情况就不一样了。
正负反馈和延迟:系统思考的积木块
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反馈过程: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或放大反馈)过程是增长的引擎。只要你处在增长的局面,一定就有正反馈作用。正反馈过程也可以产生加速的衰减:很小的衰减被放大成越来越严重的衰减,就像金融恐慌时银行财产的衰减情况一样。
负反馈(稳定反馈)起作用时,就有以目标为导向的表现。如果目标是稳定不动,那么负反馈的作用就像车上的刹车装置。如果目标是保持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那么负反馈作用就会让车加速到每小时60英里,但不会再高。目标可以是明确的,例如公司的市场份额目标;它也可以是隐性的,比如一个坏习惯,尽管我们声称要去掉,但还是坚持不改。
另外,许多反馈过程都有“延迟”,就是影响作用过程中的间歇和中断,它使作用的结果逐渐才能显现出来。
系统思考语言中的所有观念,都是以这三个元素为基础建立的,就好像英语的句子基本上都是由名词和动词组成的。我们一旦掌握这些积木块,就可以构建系统故事,即下一章中的系统基本模式。
正反馈:发现微小变化是如何增长的
你身处正反馈系统中,可也许就是看不见,很小的行动如何被放大,带来很大的结果—或好或坏的结果。而看清这个系统,往往就能让你影响其走向。
比如,经理人经常无法理解他们自己的期望值是如何影响下属的业绩的。如果我看到某人潜力很大,就会给予特殊的关注来开发他的这种潜力。当他成熟了,我就感到自己原来的判断很准确,于是就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帮助他。反过来,那些被认为是潜力很差的人,就会由于被忽视和遗弃,而陷入懈怠和凋零状态,工作失去活力,而这又在我心中印证了我不重视他们的理由。
心理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是第一位命名了这一现象的人,他称之为“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8萧伯纳著名的话剧作品'后来被改编为《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还把这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萧伯纳的这一命名来自希腊和罗马神话中一个叫皮格马利翁的人物,这个人十分强烈地相信他的雕塑作品就是美丽少女,以致雕塑最终得以活现,有了生命。 。 。。 想看书来
第5章 心灵的转变(7)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无数场合都有验证。9有一个在学校的例子:一位老师对一个学生的看法,影响了那个学生的表现。珍很害羞,在新学校的头一个学期,成绩特别不好(因为父母总吵架)。于是,她的老师就认为她没有学习热情。第二个学期,老师对她关注更少了,她的成绩仍然很糟,而且更害羞了。结果珍陷入了越来越糟的恶性循环:退缩,成绩差,老师的指责和归类,遭到忽视,进一步的退缩。像这样,学生就被无意中“圈进”对自己能力的自我形象定式:被重视的学生对外展示出的自我形象很高大;而成绩差的、陷入恶性循环的学生,对外展示出的自我形象就很差。
在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样的正反馈过程中,有一点变化就能带来不断的自我增强。不管什么动作,一发生就会被放大,就会在同一方向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动作。小动作得到滚雪球般的放大,同样的动作越滚越大,就像利上滚利。其中,有些正反馈(放大反馈)作用是“恶性循环”:坏的开端导致越来越糟的结果。“汽油危机”是个经典案例。一旦汽油紧缺的消息传播出去,到加油站排队加油的浪潮就被触发了。一旦人们看到加油站排队的场景,就对危机的到来深信不疑了,恐慌和囤积行为就被触发了。很快,即使油箱还剩大半箱油,每个人也都要去加满油,以防加油站没了油。一场暴风雪来临以前,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食品和水上面,因为大家预计会出现电力中断和其他正常供给中断的情况。银行挤兑是另一个例子;而某种股票价格下跌的消息传出去以后,引发恐慌抛售浪潮,又是一个例子。这些都是逐步升级的结构模式:在不想看到的方向上发生一个小动作,就会引起不断加剧的恶性循环。
但是,正反馈并非一定都是坏事。还有良性循环,即在想看到的方向上不断增强的过程。比如,体育锻炼就能带来良性循环:你感觉良好,于是更积极地参加锻炼,于是感觉更好,于是锻炼更积极。反恐战争如果能持续地逆向进行,也会是一个良性循环。新产品的市场培育也是正反馈循环过程。例如,许多新产品都从“口口相传”,开始其市场增长的历程。产品口口相传就能有滚雪球效应(大众汽车的甲壳虫车型和苹果公司的iPod都是如此),满意的顾客告诉别人去购买产品,更多满意的顾客又告诉更多的人。今天的网络设备给分享信息(或歌曲)的行动增加了另一层正反馈机制:一旦有人使用某种网络设备,信息分享就只能通过同类的设备进行。
下面就是口口相传增加销售和满意度的正反馈示意图:
如何看正反馈图
因为消费者谈论你的产品而产生的正反馈销售过程
下图显示了包含滚雪球效应的正反馈过程。同样,你可以随着这个过程,沿着循环走一圈:
如果产品本身是个好产品,那么其销量越多,满意的顾客也越多。这意味着正面的评价也越多,进而会带来更多的销量,而更多的销量又将带来更广泛的好评,以此类推。反过来说,如果产品有缺陷,那么良性循环就变成了恶性循环:在购买了产品的顾客里,满意的人寥寥无几,也没什么正面评价,这将导致该产品的销量越来越少。
正反馈环路的表现不是加速的增长,就是加速的衰减。比如,过去半个世纪的核军备竞赛,带来加速增长的核武器库。而银行挤兑则带来银行存款的加速衰减。
第5章 心灵的转变(8)
民间智慧对正反馈的描述有:滚雪球效应、流行效应、良性循环;还有特别场合的说法: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在商界我们知道,为了建立对新产品的信心,为了发展一个年轻的组织,“锐势就是一切”。我们也看到了正反馈环路作用发生在错误方向的那些情况。“船沉鼠先逃”就是指,一旦有个别人丧失信心,他们的叛离会引起其他人的叛离,会带来腐蚀大家信心的恶性循环。口口相传也很容易逆向进行,产生市场营销灾难(如被污染的柜台销售药品)。
好消息和坏消息的正反馈环路都有如此大的加速度,以至于经常令人吃惊。一首法国学生的韵律诗阐释了这个过程。先是在池塘的角落里,仅有一片睡莲。但睡莲叶的数目每天都翻番,仅需30天就能把池塘布满。然而,在头28天,甚至都没人注意,没人看一眼。第29天,突然有一半池塘被睡莲布满。于是村民们开始焦虑起来,心神不安。但没什么办法了,事已至此,为时已晚。第二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