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赛分为A组专业组和B组业余组,凡是参加过正式拉力赛的车手只能报名A组,已经领取中汽联核发的赛车执照但没有参加过正式拉力赛的车手可以报名B组。比赛分为两轮资格赛、1/8决赛、1/4决赛、半决赛和决赛。资格赛成绩取两轮比赛中的最快成绩,前十六进入决赛。所以在单场比赛中落败并不代表不能进入决赛。如果两位对垒车手实力均比较强,就很可能无论输赢都进入决赛,反之则可能均被淘汰。资格赛中对阵车手将由抽签决定。在决赛阶段,比赛规则换成了一对一的PK,第一名对第十六名,第二名对第十五名,依此类推,产生八强后继续PK,直到决赛。15日这天,韩寒按照计划来到了海淀驾校,很快便是资格赛第一轮,韩寒首先由外道发车,在开始阶段韩寒比赛比较顺利,一下子领先对手很多,但是他在交换赛道时注意力不集中,发生低级失误,居然再次进入外道,进入赛道中段后才发现跑错赛道,当然韩寒第一轮比赛就没有成绩了。在第二场资格赛中,韩寒顺利跑完比赛,但是最终成绩不佳,以1分19秒80的成绩排在第十七位,落后前车秒(注:韩寒作品《就这么漂来漂去》里表述为秒,当时作者误记),遗憾被淘汰。
一周之后比赛转战通州的汽联基地内举行,这场比赛允许车手自带通过符合相关规定的赛车参赛。北京极速车队同时派出了韩寒、黄旭明和白宝辉三位车手参加,由于白宝辉没有参加过正式比赛因此报名B组。极速车队本次比赛使用的是自带的捷达赛车,在上午的第一场资格赛中,韩寒依然战胜对手,黄旭明抽到“死亡之组”——与名将徐浪比赛,结果由于实力相差悬殊落败,白宝辉由于对手冲出赛道轻松获胜。下午的第二场资格赛与上午结果相同,在最终成绩上,韩寒以2分13秒16排名第十八,再次被淘汰。黄旭明成绩还在韩寒后面,而只有白宝辉进入B组1/8决赛,最终他止步于16强未能再进一步。
韩寒静下来之后开始慢慢思考这一年的比赛,年度第八的排名是他最初根本没有预料到的,甚至在两次参加的短道拉力赛中,连前十名的决赛圈都进不了。在写作上叱咤风云的他,用心参加一年赛车后竟然只能有一个并不起眼的成绩。虽然他只是一个开着一辆并不先进的车在一支同样是第一年参赛的车队里,但是这些并不是左右成绩的全部因素,在参赛的过程里,他明显地感受到了技术上、心理上以及经验上的差距。怎么办?向高手学习。
在比赛的过程里,他认识参加组比赛的浙江车手徐浪。徐浪性格外向活泼,乐于帮助别人,为圈内人士所共赞。徐浪驾驶风格剽悍勇猛,但是有时未免拼得过头,以致不能完成比赛,所以几年来成绩优异,却从来都被队友王睿压制,未能获得年度总冠军。由于徐浪在龙游站的优异表现,韩寒决定让他指导自己再去龙游练习一下。2003年底,两人约定好在杭州会面,于是韩寒带着他的三菱EVOⅤ一起南下,两人在杭州见面后先去了徐浪的家乡——浙江武义。第二天清早徐浪即来叫醒了习惯性晚起的韩寒去训练,徐浪是用自己改装的高尔赛车。当韩寒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看完徐浪第一个转弯时就已经很惊异,很快两人来到徐浪家附近的一座山,徐浪常开车一个人去山上训练。在山上的行驶过程里,徐浪在一个个盲弯面前精准地贴着弯心侧滑通过,甚至在过一个弯正在侧滑过程当中突然出现一个行人时也能轻松地避让过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见一斑。第二天两人来到了龙游,在看完徐浪开后,韩寒自己开了一段,弥补了一下自己退出的遗憾。徐浪还要去顺德参加短道比赛,韩寒便独自进行练习,在龙游退出的他,已经在暗自为2004年的龙游比赛努力。练习结束后,便又回到北京,等待来年的比赛。
第四章 驿动的年代(1)
14。所谓批判
2005年1月,一本号称“酷评80后”的书横空出世。韩寒、郭敬明、李傻傻、张悦然、春树等十位“80后”作家被挨个“骂”了个遍,这本书就是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十少年作家批判书》。关于对韩寒的批评,则是一篇名为《韩寒,一把破损的旧钥匙》的文章。
在《韩寒,一把破损的旧钥匙》一文里,作者用了比较规范化的文学批评语言对韩寒及其作品进行了较为尖锐的批评。作者从韩寒一向重视的语言开始切入,认为韩寒所谓的语言,在小说中特别是《三重门》中表现为“幽默像是在挤牙膏,处处都是生涩的痕迹”,而杂文则“尖锐也不免流于浮躁不安,缺少沉静中的巍然大气”。并且作者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韩寒在对其仰慕的钱钟书李敖的语言进行模仿的时候缺失了丰厚的学识土壤和超然旷达的胸襟,是一种先天的缺陷。针对韩寒过分强调语言在小说中的作用,作者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事实上,语言从来就没有脱离过小说的叙事而单独存在过,语言也是小说叙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看过韩寒的文字,我们会发现韩寒的语言观其实是一个非常狭隘的概念,那就是语言应该幽默有趣,而又犀利生动。这样的理解实际上仍然停留在小说语言的表意功能上,韩寒对语言的锻铸实际上延续了旧式文人在表意层面追求个人语言风格的传统,一个从古文汉赋、唐诗宋词中延绵不断的传统。但这只是一个文的传统,并非小说叙事的传统。
然后作者又说:
以《三重门》为例,除了语言的特色外,整部小说都是在用记流水账的笔法写林雨翔的高中生活。而后来的《像少年啦飞驰》不仅在叙事上杂乱无章,就连语言的特色也丧失殆尽。
韩寒的“小说”尽管像是小说,但却与每年出版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是名副其实的小说艺术之外的作品。这样的“小说”与其称之为小说,更不如称之为文章,而韩寒的《三重门》就正是一部写得并不是完全乏善可陈的长文章。
在文章的一开始,作者几乎全面否定了韩寒的作品及其关于写作的观点。
接下来,作者讲了韩寒自身存在的矛盾的一面,及“旧式文人与新新人类的分裂”。主要体现在其为了达到自己一向对小说语言的要求,不得不进行大量的阅读然而其在对外表态时却一再表示自己不怎么读书,同时视觉艺术、电影、赛车、摇滚这些消费时代所有的享乐因素都在他身上有所体现,而这与他的努力发生了某种分裂,当这种矛盾变的不可调和时,韩寒只能放弃原来的写作方式,选择赛车作为职业。
接着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说明他的最主要的观点“韩郎才尽”。
对于这一观点的论述,作者从2004年“80后”文学的爆发及韩寒的“失势”说起。作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是爆发出来的“80后”文学是带有明显后现代特征的,与韩寒那种文人式的写作有着根本的不同,所以“昔日的‘精神教父’成为今日的众矢之的”。而主观原因则是韩寒对于个人言说方式的放弃。作者讲到,在“80后”发声越来越多,《三重门》失去一统天下的地位时,韩寒不但没有审时度势的自我转变,反而将自己以往几乎不可“侵犯”的言说发式也消磨殆尽。而个人言说方式的丧失,直接造成了韩寒的笔下羞涩,《毒》便是最直接的表现。
第四章 驿动的年代(2)
在接下来的部分,作者对曾经喧嚣一时的所谓“韩寒现象”进行了分析,对《萌芽》杂志和新概念作文大赛进行了批判。
最后,作者总结到韩寒沉溺于线性小说中无法自拔,也不符合中国传统文人“作为掌握社会较高层次精神文明的知识分子,建构和承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的标准,对广大青少年和文学都造成了伤害。
可以说,作者对韩寒作出了几乎全面否定的评价。
笔者对此不能苟同。首先,这篇评论的出身就已经决定了它几乎不可能拥有一个相对客观的立场,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篇对某一个作者有着亦褒亦贬的评论能够被选入对这位作者的“批判书”当中。而此文中许多看似言之凿凿的观点也还大有商榷之处。
作者在一开始批评韩寒语言学习失败时就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作者说韩寒小说“幽默像是在挤牙膏,处处都是生涩的痕迹”,而杂文则“尖锐也不免流于浮躁不安,缺少沉静中的巍然大气”。并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因为韩寒在对其仰慕的钱钟书李敖的语言进行模仿的时候缺失了丰厚的学识土壤和超然旷达的胸襟,是一种先天的缺陷。既然作者看到了生涩、缺少沉静的巍然大气甚至分析了原因是缺失了丰厚的学识土壤和超然旷达的胸襟,那为什么不再前进出一厘米分析出这一切只是由于年龄。恐怕不是想不到,是不能这么想,这么想了会将文章引到作者所不愿看到的方向。所以,作者一意孤行地把18岁的韩寒和李敖、钱钟书进行横向比较,得出了自己满意的结论。
在接下来对韩寒重视语言进行“批判”时,其论据和逻辑就更不值一驳了。(有的读者可能会问:重视语言,这也要“批判”吗?殊不知,此文要批判韩寒,那就只能奉行一个宗旨:凡是韩寒的作品都是次等的;凡是韩寒所坚持和赞成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作者说韩寒对语言的锻铸实际上延续了旧式文人在表意层面追求个人语言风格的传统,一个从古文汉赋、唐诗宋词中延绵不断的传统。但这只是一个文的传统,并非小说叙事的传统。也就是说,重视语言是延续了旧式文人作文的传统,并不是作小说的传统,所以韩寒错了。可怜的作者为了批判韩寒被逼的把文学划分说的跟计算机语言一样1就是1,0就是0。
说到韩寒去赛车时,作者认为韩寒去赛车是在自身文学追求与消费时代的享乐因素之间的矛盾变的不可调和时,不得已而为之。可是作者似乎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兴趣及个人对兴趣的执著追求。也不知道在这篇大作发表的一年后韩寒登上最高领奖台时,本文的作者是否还坚持自己的这种分析。
在讲到“最关键”的部分,也就是所谓“韩郎才尽”时,作者显然有着极高的自信。其实这里面有着一个“天时”的原因,作者写此文的2004年,正值所谓“80后”文学爆发,而此时的韩寒虽全力奋战于自己的赛车中,但是收获的季节似乎还未降临。于是,作者不顾《十少年作家批判书》全局的需要,毅然高调赞扬了李傻傻、蒋峰等在同一本书也要被批判的作者。顺带一句,这种“欲贬此则褒彼”的现象在《少年作家批判书》中比比皆是,令人实在不知其所然。
在后面的文章中,作者又对与韩寒相关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萌芽》杂志等一一进行了批判,可谓“一个都不能少”,而对这些的“批判”如何,则就不属本书所谈的内容了,读者自当明鉴。
第四章 驿动的年代(3)
15。体味方程式
2004年初韩寒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声称是一家专业的汽车运动咨询公司,希望和韩寒进行合作,他们希望韩寒通过进行培训最终参加亚洲宝马方程式的比赛。这家公司就是马特汽车运动咨询(有限)公司,公司的负责人温弗里德?马特先生是位德国人,马特先生在德国从事了30多年赛车行业的工作,2003年,已近古稀之年的马特先生来到中国,创办了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