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带着警花闯三国-第2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入中南四郡,双方只在边境上扎下营寨,相互对峙。

江东的形势却是一片大好,有了许褚那两万生力军的相助,豫章、会稽、吴郡辖下各县皆是望风而降。

刘欣听沮授说到这里,沉声问道:“王朗和严白虎的下落查到了没有?”

沮授拱手说道:“王朗、严白虎盘踞江东多年,一经逃脱,追捕着实困难。但是据潜伏在江南一带的幻影秘谍多方打探得到的消息,这两个人极有可能已经逃往海外去了。请问主公,是不是要组织人手出海追查他们的去处?”

刘欣沉吟道:“茫茫大海,想要查缉几个人的下落谈何容易。算了,不过是两个无能之辈,想掀不起什么大lang,就由他们去吧。”

其实,沮授也担心刘欣一时脑热,下令追捕王朗、严白虎二人,因为当时的人对*的认知有限,多少还存在着一些畏惧之心。听到刘欣不打算继续在这两个人身上纠缠,沮授松了一口气,说道:“主公英明!这次能够平定江东,甘将军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刘欣微微摇了摇头,说道:“功是功,过是过,甘宁未得号令,擅自用兵,却不能不予处罚。如今江东已定,我打算将许褚和那两万将士调往柯,这一次对于中南四郡,绝不姑息!至于甘宁嘛,就让他继续坐镇吴郡,许他戴罪立功。”

沮授欠身说道:“启禀主公,属下以为许将军的人马还不宜轻动。如今,江东诸县虽平,以周泰、蒋钦为首的最大一股水寇也已经愿意投效,但那里仍有许多山贼水寇,对于这些盗匪是剿是抚,还请主公示下。”

刘欣诧异道:“当年你我初到荆州,也是匪患猖獗,如果不施展铁腕手段,哪里会有今天的朗朗乾坤。对于这些贼寇悍匪有什么好客气的,只要敢于露头,就坚决打掉!”

沮授拱手说道:“回主公,属下原来也主动以剿为主,后来许将军送来一位先生,前往求见夫人,劝夫人对于江东群盗应当网开一面。这位先生姓虞名翻,字仲翔,乃是会稽余姚人氏,为人耿直,又颇具才华,他说的也有些道理,所有大家都拿不定主意,还是请主公亲自定夺为是。”

“虞翻?”刘欣将这个名字默念了两遍,似乎有些印象,却又不记得他有过什么重大的功绩,不由说道,“此人现在何处,我想见一见他。”

沮授起身说道:“这位虞先生一早便候在府门外面,因为没有得到主公的召唤,所以未敢进来。属下这就去唤他。”

刘欣将手轻轻一抬,说道:“公与,我和你一同去相请。”

既然是求贤若渴,那就要有求贤若渴的样子,刘欣明白,这个年代的许多文人都好面子,即使自己只是做做样子,也会让他们感激涕零。

果然,看到刘欣亲自迎出州牧府的大门,虞翻双手抱拳,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蒯良去世以后,刘欣将自己封闭在书房内接连三日,这件事早已在襄阳流传开来,而且几经演变,最终成了刘欣因为蒯良的去世,不食荤腥,不近女色,斋戒三日,为蒯良焚香祈祷。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能得到这样一位主公的赏识,做下属的还有什么苛求呢?见到刘欣亲自迎了出来,虞翻已经暗下决心,誓死为他效忠了。

大家回到前厅重新坐定,刘欣说道:“仲翔先生,听公与说,对于江东群盗,你主张以抚代剿,愿闻其详。”

虞翻朝刘欣施了一礼,说道:“回主公,江东之所以多盗匪,皆因百姓生活艰难,若是百姓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谁又愿意冒着杀头的危险出来做强盗呢?”

刘欣想了想,说道:“先生来到襄阳也有几天了,你也看到了,襄阳的百姓都是丰衣足食。我想,只要将襄阳这边施行的政策搬到江东去,百姓的温饱应当不成问题。难道单单这样,就可以解决江东的盗匪问题了?”

虞翻面露难色,说道:“荆州一带自古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百姓生活富足。但是江东多河流湖泊,气候潮湿,只怕主公的政策施行起来会水土不服。”

刘欣笑了起来,说道:“呵呵,好个水土不服。我听说江东乃是鱼米之乡,我想,只要这些政策能够真正贯彻下去,不敢保证百姓们都能够富裕起来,但是生计应当不成问题。”

虞翻苦笑道:“主公说的不错,江东确实出产鱼和稻米。只是鱼这东西不宜久存,也不能当饭吃。那里的环境又不适合种植高产的小麦,单靠每年收获的那点稻米却养活不了多少人口。而且潮湿的气候常常致人生病,家中的劳力一旦病倒了,那么这一家子也就完了。”

刘欣突然就明白了,难怪江东一带会出现地广人稀的情况,后世人们眼中江南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在当时却给人们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困扰。

对于习惯席地而坐的人们来说,潮湿的气候往往会引发多种疾病,而在医疗条件极其落后的汉代,一场小小的风寒往往就会夺去人们的性命。

江南的土地多为水田,比较适合种植水稻,但当时水稻的产量很低,尚不及小麦的一半,农民们辛辛苦苦忙碌一年,除去租税,剩下的根本不足以养活自己。这也是为什么当时人口大多数集中于适合栽种小麦的北方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又导致土地开垦起来十分困难,而且很难形成大片相连的农田。而且,江南除了平原,还有很多丘陵山地,既不适宜种植水稻,也不适宜种植小麦。除此之外,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不时侵袭,也给江南百姓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再加上官府、豪强对百姓们施以苛捐杂税,横征暴敛,老百姓们实在活不下去了,落草为寇还是轻的,如果有人站起来振臂一呼,恐怕就要揭竿而起了。

刘欣想明白了这些深层次的原因,不由笑了起来,说道:“仲翔啊,你说的这些问题我都有办法来予以解决,假以时日,江东诸郡的百姓不仅衣食无忧,还会慢慢富裕起来。”

 第333章 稻种(二更)

虞翻听说刘欣有办法解决江东的难题,连忙问道:“不知主公有何妙法,可令江东百姓从此能够安居乐业?”

刘欣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朝沮授招了招手,让他来到近前,附在他耳边悄悄说了几句,只见沮授面露微笑,匆忙走了出去。刘欣这才转头对虞翻说道:“仲翔,想要让百姓富裕起来,那就必须增加他们的收入。而想要增加收入,光靠种植粮食肯定是不够的,要想方设法将那些丘陵山地全部利用起来。”

“将丘陵山地利用起来?”虞翻有些不太理解。

刘欣肯定地说道:“不错,要将丘陵山地利用起来。江东气候潮湿,除了适宜培育茶树,还可以大量种桑养蚕。”

茶叶早在上古时代就被人们发现并加以利用,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叶虽然很早就被人发现和利用,但当时主要还是将茶叶作为一种草药,尽管也有人开始饮用,却只局限于南方少数地区。而种桑养蚕在江南也是十分普遍的事情。

听说刘欣想出来让百姓致富的办法就是发展茶叶和蚕桑,虞翻不觉大失所望,说道:“茶叶虽有解毒的功效,但日常所需不多。蚕桑虽然可以织成丝绸,却不能填饱肚子。单靠这两件事情想让百姓富裕起来,属下以为,有点难。”

刘欣哈哈笑道:“仲翔,关于茶叶和蚕桑,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实不相瞒,我已任命贾诩为凉州总管,负责平定西凉。等到西凉安定下来,下一步,我就要恢复西域都护府,重建丝绸之路。到了那时候,蚕桑还用担心没有出路吗?”

顿了一顿,刘欣继续说道:“茶叶如果只是作为药用,自然所需不多。但是,如果将茶叶的地位上升到与粮食等同,那情形就会大不一样了。”

自从看到贾诩手绘的那幅凉州地形图,刘欣就动开了脑筋。要想让国家和老百姓都富裕起来,单单着眼于国内是很难实现的,发展对外贸易却是一条捷径。要想在对外贸易中赚大钱,就必须有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如果能够做到人无我有,那就再好不过了。

刘欣虽然来自后世,见惯了许多高科技产品,但是他并不好高骛远。因为他明白,在这个以手工业为主的时代,再高深的科学理论也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就拿火炮来说,从成立研究院的那一天起,他和马芸就将开发火药和火器作为一项重点工程交代了下去,马芸甚至还提供了“一硝二磺三木炭”的火药配比,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进展依然十分缓慢。所以,在选择什么产品用于对外贸易这个问题上,刘欣毫不犹豫地将目光瞄在了老祖宗身上。

中国历朝历代,在对外贸易方面有三个产品长期处于垄断地位,那就是丝绸、茶叶和瓷器。刘欣印象中,养蚕缫丝的技术要在几百年后才会传入欧洲,而深受欧洲贵族喜爱的丝绸织物,只能通过贸易从中国获取,所以经过西域的商路才会被称为丝绸之路。至于种茶和制瓷的技术传入欧洲,更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情了。这三件东西,最后都成了欧洲贵族和上流社会必备的奢侈品,只要操纵得当,将为大汉王朝带来无尽的财富。

虞翻也明白,只要丝绸之路一开,种桑养蚕自然可以带来更多的财富,但是如何才能够让茶叶上升到与粮食几乎同等的地位,他绞尽脑汁也想像不出来。而且,虞翻还有一个更大的担忧,忍不住拱手说道:“启禀主公,即使这两件事情做好了,可以给江东百姓带来大量的财富,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百姓们连饭都吃不饱,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

刘欣抚掌笑道:“不错!先生考虑得果然周全,这也是我下面要提到的。无论发展茶叶还蚕桑,都只能利用丘陵山地和一些低产的田地,必须保证粮食的种植。正好,公与回来了,看看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虞翻闻言扭头看去,只见沮授笑吟吟地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一只布包。布包轻轻打开,里面却是黄澄澄的稻谷。虞翻随手拈起一粒稻谷,忍不住“咦”的发出一声惊叹。

布包里的稻谷比起虞翻寻常见到的那些稻谷来,明显要饱满得多,抓起一把攥在手心里,感觉沉甸甸的。

沮授笑着说道:“仲翔,你可曾见过这样的稻谷?这种稻谷的产量比北方的小麦还要高出许多,如果在江东大量推广种植这样的水稻,粮食问题还用发愁吗?”

虞翻脸上兴奋之色一闪而过,旋即又担忧地说道:“启禀主公,如果能有这种水稻当然好了。只是这种水稻如此珍贵,要去哪里才能弄那许多稻种?百姓们又如何能够买得起这些稻种?”

刘欣站起身,拍了拍虞翻的肩膀说道:“这个你就不用担心了,所有的稻种全部由官府免费提供,到时候老百姓只要多交一成的粮食就可以了。我还会让人在江东一带开垦一些种田,对这些稻种加以改良,以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获得更高的产量。”

这些稻种是研究院历经多年培育出来的,亩产已经能够达到三百多斤,如果再精耕细作一些,产量还可以继续提高。亩产三百多斤的水稻,在现在看来可能少得可怜,但是在当时已经是个了不起的进步。那时候水稻的产量比小麦还要少,而北方的小麦亩产也只有一百斤多一点。不要小瞧亩产一百斤出头的小麦,正是由于小麦的产量比粟米高,才带来了汉景帝时期人口的大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