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带着警花闯三国-第5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芸呵呵笑道:“不错,就是推行儒家文化,先给他们洗洗脑。”

刘欣恍然大悟,说道:“我明白了,这就叫做文化入侵。”

 第676章 农垦军团(补更)

马芸翻了个白眼,没好气地说道:“话都不会说,什么叫文化入侵,我那是文化扶贫好不好。”

刘欣哈哈笑道:“对对对,文化扶贫,文化扶贫。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命,知识就是金钱。咱们把知识传授给他们,那可不是在给他们扶贫吗?哈哈,哈哈……”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早已经蜕变成维护帝王统治的工具,让交趾、九真、日南等郡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学习儒家文化,不就是让他们对大汉的皇帝心存敬畏吗?马芸这一招确实太高明了。

马芸却摇了摇头,说道:“单单这样还不够。”

刘欣知道她肯定有了新的对策,赶紧问道:“不够?那还需要做什么?”

“移民!”马芸毫不犹豫地说道,“现在,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毕竟汉人只占少部分。为了巩固大汉在那里的统治,只有继续移民,让汉人成为大多数,让其他民族真正成为少数民族!不过,这一次移民就要是真正的移民,而不是随便弄几个罪犯流放过去。”

其实,不仅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就连交州其他许多地方的汉人,除了少部分朝廷委派的官吏,大多数都是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流放过去的犯人。指望这些犯人来忠于大汉,确实是不切实际,难怪反叛不断。

刘欣当然明白马芸的意思,想了想,忽然说道:“大规模的移民难免伤筋动骨,我想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张飞送回来的战报中说了,交趾、九真、日南地广人稀,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开垦。那里应该非常适宜种植水稻,这一点你应该清楚吧。咱们现在就利用这一点,在交趾等三郡开展屯田。”

马芸沉吟道:“屯田倒算是个办法,只是不知道你打算搞民屯还是军屯?”

“军屯!”刘欣毫不迟疑地说道,“各地老百姓的生活刚刚稳定下来,正是积蓄力量准备北伐的时候,不宜再生枝节。我打算提前开始冬季募兵,召募十万人前往交趾、九真、日南开展军屯。”

马芸对于屯田的办法并不反对,但是屯田的效果毕竟比不上移民,忍不住说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个办法总不是长久之计。”

刘欣胸有成竹地说道:“我有办法让他们在那里扎下根来。参加屯田的士兵既可以获得朝廷拨付的粮饷,还可以享有田地里一半的收成。然后再让他们娶当地的姑娘为妻,校尉以上军官则必须纳当地女子为妾。这样一来,我发过去十万屯田兵,就等于多了二十万汉人,再过几年,他们生下孩子,汉人的队伍岂不是要继续壮大。”

马芸沉思片刻,说道:“若是当地的女子不愿意嫁给他们呢?你的计划岂不是要落空了?”

刘欣抚掌笑道:“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不要说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的,就连整个交州都是十分贫穷。咱们派过去的士兵等于吃着双饷,在当地绝对可以算得上富人了,想娶几个老婆又费得什么事。”

马芸不依不饶地说道:“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异族女子都嫁给了你的士兵,那些娶不上媳妇的异族男人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恐怕到时候要出大乱子!”

刘欣不假思索地说道:“那些异族男子娶不上老婆不是正好吗?到时候汉人越来越多,而异族人越来越少,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情况吗?你放心吧,这种办法我只会用在两个地方。一个就是用在交趾、九真、日南,来对付那些养不熟的白眼狼,还有一个就是海那边的岛国,你懂得。”

“既然如此,那我也不多说什么了。不过,为防万一,屯田的士兵也不能放松训练。”马芸想了想,也没有继续坚持,换了个话题说道,“在交趾、九真、日南设立的只能称为儒学,和我们当初设想的学校还是不一样的,我想还是要挑两个地方出来试点的好。”

刘欣犹豫了一下,说道:“这样吧,我先两个地方,襄阳和长安。襄阳的条件是现成的,马上就可以开始办学试点,师资也不成问题。长安还在修建当中,顺便让向朗做下改动,把学校一起建起来,还可以节省不少经费呢。”

马芸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说道:“就知道你舍不得钱袋子,这样一来,还不等于是搞了一个地方进行试点,而且还是最容易的地方。算了,不和你争,就这么定了。”

今年的冬季募兵比往年整整提前了一个月,召募的人数也比往年要多得多,足足十六万人,而且是单独编组成两个军团。一个是派驻交趾、九真、日南的农垦军团,总计召募十万人,而且限定为汉人。另一个则是西域军团,共计召募六万人,应征的范围则不限于汉人,不仅蛮族、羌族、匈奴人可以报告应募,就连交州的异族人也可以应募。

在刘欣冶下的地区,军人不仅粮饷待遇优厚,而且也非常受人尊敬,每年募兵处都是人满为患,今年也不例外。和往年一样,募兵的名额也是由兵部经过测算,然后分配到各郡的。通过审查的新兵陆续抵达襄阳西郊的训练中心。

西域军团自不必说,他们将在这里进行为期半年的强化训练。这支军团与其他军团不同的是,它将专门驻扎在西域,除了丝绸之路上的各个兵站以外,还有乌孜别里、图鲁格尔特这两个要塞以及汉城都将是他们守卫的重点。不过,刘欣并没有想让他们扎根西域,因此在安排上采取的是轮驻政策。整个西域军团六万人,所有人每年都将获得三个月的休假和一个月的集中训练时间,其他时候才是驻扎西域。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西域军团只会有四万人驻扎在那里,其余两万人或休假或训练。刘欣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士兵们长期远离家乡,因为思乡而带来各种焦虑情绪。

而农垦军团就不同了,他们是要扎根交趾、九真、日南等地的,属于半军事化状态。对他们的培训,除了基本的军事技能外,还包括各种农活。当然了,这些新兵大多来自农村,很多人本来就是干农活的好手,并不需要费太大的力气。

为了能够要赶上明年的春耕,农垦军团经过一个月的短暂集训,腊月初十便踏上了前往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的征程。因为不是一线作战部队,战斗任务甚至还不如地方军,所以农垦军团的装备都比较简单,穿的是汉军淘汰下来的旧式衣甲,手中的武器是环首刀和长矛。不过,农垦军团还多了许多其他的装备,比如各种农具,还有耕牛和种子。

和农垦军团一起出发的,还有从各郡县抽调出来的一批儒生。这批儒生中的许多人都参加了今年的科举考试,但是他们的儒学并不符合刘欣选才的要求,基本上都落了榜。现在,刘欣又给了他们一个为国效力的机会,让他们到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去宣传儒术。

对于儒生们来说,有宣讲儒术的机会,那是求之不得的,谁也不会轻易放弃。只不过这次是到远在天边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宣讲儒术,而且一去就是三年,着实让这些儒生们左右为难。

这种情况早就在刘欣的预料之中,但是刘欣有把握说服他们。儒生读书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能够出仕吗?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人是为了成为一代大儒,但那毕竟是非主流的,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踏入仕途。现在的官吏主要还是来自士族阶层,许多满腹经纶的寒生终其一生都可能没有入仕的机会。

刘欣开创了科举考试,给了寒生们一个机会,但是名额有限,而且要和士族子弟一起争夺,难度实在是太大了。而这一次,刘欣给他们开出了“优惠条件”,只要在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干满三年,就给他们安排一个职位,干的好的还可以直接担任县令甚至郡丞、长史。

这个条件绝对优厚,但是大多数士族子弟还是不放在眼里,因此报名参加的基本上都是难以入仕的寒生。不过,这正好也是刘欣想要的效果。交趾那些地方毕竟还属于尚未开化的蛮夷之地,从小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裕生活的士族子弟,肯定适应不了那里的生活。只有这些出身贫寒,又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的寒门儒生,才有可能坚持下去。

十万农垦军团的士兵和三百名寒门儒生一起踏上了前往交趾的道路。路途遥远,又都是依靠两条腿走路,至少要一个月以后才能抵达那里。好在张飞、张郃等四路军马都没有撤离,并且交州各郡的地方军也在组建当中,倒也不会遇到什么危险。

但是,当农垦军团抵达交趾以后,却遇上了更大的麻烦。

 第677章 下血本

从进入交州境内开始,农垦军团中就接连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到达交趾以后,农垦军团中水土不服的士兵已经超过两成。而那三百名寒门儒生本就手无缚鸡之力,更是无人幸免,只不过症状或轻或重罢了,严重的上吐下泻,连路都走不了。整支队伍便滞留在龙编,不敢继续南下。

仍然驻守在龙编的张飞不敢怠慢,立即将这里的情况用流星快马报往襄阳。接到交趾的急报,刘欣感到深深的自责,这种情况应该早在他的预料之中,只是他急于求成,忽略了气候、食物等方面的因素。

第三军团和第七军团的士兵之所以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他们体格强健,平时又经常到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拉练,已经有了较强的适应性。而农垦军团刚刚组建一个月,真正训练的时间还不超过二十天,再加上长途跋涉,突然到了一个新环境中,身体自然吃不消了。这些常年在田地里劳作的士兵尚且如此,那些每天捧着书本典籍的儒生们就更不用说了。

刘欣只得亡羊补牢,紧急从医学院抽调了三十名医生派往交趾,再加上驻守交州的第三、第七军团中原有的军医,临时组成了十多支医疗小组,几经努力,终于将水土不服的情况控制了下来。

经过这一折腾,等农垦军团和儒生们彻底安顿下来已经是二月初了,驻守交州的军队也作了调整。第七军团已经全部撤回襄阳休整,而精于山地丛林作战的第三军团则分别驻守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其余如苍梧、南海等几个郡则交给了新组建的地方军。农垦军团的士兵们忙着开垦荒地,儒生们也在第三军团和郡县地方军的帮助下办起了学堂。

为了保证在当地的招生能够顺利进行,刘欣这次是下了血本。所有到学堂读书的孩子不仅费用全免,而且还包食宿,并且每个月可以领到五钱银子的生活补贴。

在交趾、九真、日南等地,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七八岁,甚至四五岁的孩子就要帮着大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了。这种情况下,想让他们主动把孩子送进学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非常情况用非常手段,刘欣也只有出一回血了。

招生的通知是由郡县官府组织衙役、保长敲锣打鼓、走村串巷发布下去的。无论汉族还是其他民族的百姓,起初都不相信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后来有好事者试着带孩子报了一下名,结果真的领到了五钱银子。五钱银子虽然不多,但对于穷苦人家来说,几乎可以满足大半年的开支了。

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带着孩子报告上学的人便排起了长龙,各郡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