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牛三立走后,范平平嗔怪道:“赵銮雄啊赵銮雄,我说你你听不进,三立的话,总该听吧?”
赵銮雄道:“兄弟的话,当然要听。”
牛三立回到冠山乡,查看了一下来电显示,居然有一个京城的电话号码!
一定是朱敏打过来的!
回拨了过去,却没有人接。
想到自己与刘梅干的荒唐事,牛三立很是惭愧。
只能在心里道:“姐,你高不可攀,我怎么配得上你?”
晚上,牛三立在办公室接到了朱敏的电话。
牛三立因为心里愧疚,情绪也有些低落。也不象以往那样轻松愉快地叫她“姐”了。
朱敏道:“三立,这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了关于通南县的消息。”
牛三立“恩”了一声,把最新的情况说了。
朱敏道:“贾县长上去了,对你来说是好事啊,你怎么情绪不高?”
朱敏居然察觉到了他情绪不高。这可以说是女性的直觉,也可以说她与他已经心有灵犀。
牛三立迟疑了一下,道:“姐,在田照东下台以前,我是有一个女朋友的。”
朱敏沉默了一下,道:“我知道这事,张玉溪,对吧?”
她果然知道!
牛三立道:“张玉溪与我分手以后,与周大明勾搭上了,现在,周大明倒了,她居然又想与我重归于好,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样无耻的女人?”
朱敏沉默了一会,道:“三立,不要拿别人的愚蠢惩罚自己。”
牛三立心头顿时升起一股暖流,道:“姐,此时此刻,我真的很想和你在一起。”
停顿了一下,又道:“真的,很想,很想!”
朱敏沉默了一会,轻叹一声:“三立,最近,我也常常在想:如何找一个地方,安放我们的心?”
听了这话,牛三立如被雷电击中一般!
第四十三章 集市上
几位外地客商出现在冠山乡集市上,他们公开打出标语:“让利于民,山货收购价一律比原先价格提高二成!”
这事立即轰动乡里,成了冠山乡的爆炸性新闻。
收山货的万老板一听还有这事,心想那个狗日的,敢跑到冠山乡来抢老子的生意?就纠集了几个人想对外地客商动粗,到了集市上,发现对方是有三个人,一个是中年人,另外二个是年轻后生。三个人身边还都放着一根扁担,随时可以抄起来打架。
万老板心里已经有些发虚,表面上还装出凶神样子:“那个让你们来收山货?懂不懂规矩?”
中年人看看万老板,似笑非笑的样子:“收山货还要经过那个批准不是?”
万老板道:“你要收也可以,为什么要把价格抬高来?”
中年人就一笑,问旁边围观的人:“你们说,让利于民好不好?”
围观的人当然都说好,有的人还说:“不要怕,要打架我们一起帮你们打!”
中年人就向大家拱手:“多谢,多谢!他们要敢动手,我一扁担横倒他几个!”
大家就都叫好!
平时山货价格低,乡里人虽然不情愿,忍一忍也就过去了,现在价格提高了,有人想再压回去,这就不能答应了!
万老板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带着几个人灰溜溜走了。
万老板越想越不甘心,就给乡里工商所干部姚胖子塞了五百块钱,请姚胖子出面,想办法把那几个外地客商赶走,姚胖子就来到集市上,要那几个客商提供工商执照,为首的中年人就拿出一个复印件,原来是县里的,叫做“若云山茶业开发有限公司”。
姚胖子说复印件有假,要拿执照正本或者副本才作得数。
中年人就发冷笑:“我们的生意全省都有,是不是每个地方都要带副本才可以做生意啊?”
姚胖子道:“其它地方我管不了,在冠山乡没有执照就不行。本来按规定还要没收你们的货物,我今天就放你们一马,你们赶快回去,以后来冠山乡做生意,记得带执照来。”
万老板就很得意,拉着姚胖子喝洒去了。
第二天,那几个客商依然打着横幅在那收购山货。
万老板气得发晕,就又去找姚胖子,没想到姚胖子把他拉到一边,悄悄把那五百块钱退回给他,还说那几个客商是乡里牛书记请来的,昨天晚上牛书记批评了我们所长,所长连夜组织开会,传达牛书记指示,任何人不得刁难外地客商。
要不是姚胖子平时跟所长关系好,恐怕难收场。
万老板没办法,只好去找乡长刘国辉。
万老板道:“刘乡长,有人要赶走我,你不能不管啊!”
刘国辉平时跟万老板关系不错,时常在一起喝个小酒,就问:“怎么回事?”
万老板就把有人抬高山货收购价的事说了。
一听是这事,刘国辉就犯了难,人家提高收购价,让利于民,这犯了什么法?这怎么管?真要管了,还不让乡民骂死?
万老板道:“牛书记晓得我跟你是朋友,还这样对我,还不是没把你刘乡长放在眼里?”
刘国辉听了这话就不舒服,说:“万老板,不要乱扯。你要想做生意,就把价格也提高二成,不打算做生意,你可以走人。”
事已此至,万老板没办法,也只好提高了二成收购价。
别人不清楚,他自己是清楚的,每年光转手批发山货,他就要赚十几万元,提高二成收购价,就也是少赚一些,再说还可以提高批发价,“羊毛出在羊身上”。
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刘国辉这个人没什么卵用。
还是要想办法巴结上牛书记才对。
山里的人们是淳朴的,他们听说了乡里在搞运输公司,还想方设法让收购商提高了山货收购价,都奔走相告。
妇女主任姜凤还联合乡团委在集市上组织了一只宣传队,为信用社做宣传,打出的宣传口号是:“把钱存进信用社,就是支持乡里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信用联社架金桥”
还排练了一个方言小品:一个老大妈背着儿子媳妇,偷偷把钱放在米缸里,结果钱让老鼠咬烂了,痛哭流涕。小品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都表示要把钱存进信用社,有人当场就把卖山货的钱存进了在集市上现场揽储的信用社。
小品中演小媳妇的是乡里的团委副书记杨青茹,不知什么时候起,牛三立也站在人群中,笑呵呵地观看了演出。
小品演完了,大家都热烈鼓掌,姜凤发现了牛三立,拉着杨青茹来到牛三立面前。
牛三立鼓励道:“不错,不错。”
姜凤道:“牛书记来逛集市啊?”
“恩,来看一下。”
姜凤和杨青茹就陪着牛三立四处转。
这才发现,牛书记很喜欢与农民聊天。
这不,没走几步,牛书记又笑呵呵地与一位刚卖完山货的老大爷聊上了:“老人家,你是那个村的?”
老大爷答道:“十八盘的。”
“哦,老人家,现在山货的收购价提高了吧?”
老人乐呵呵地道:“是啊是啊,提高了二成啊!以后都这样吧?”
牛三立道:“老人家,你放心,以后价格还会提高,以后我们还要成立我们农民自己的工贸公司,公司会上门收购,以后你只要把货交给公司,公司会帮你卖到最好的价格。”
老人就问道:“那公司不赚钱啊?”
牛三立就道:“公司当然赚钱,公司是大家的,赚了钱也是大家的,赚得越多,大家分得越多嘛!”
老人就咧开嘴笑:“哎呀,你说话算数不?”
就有人告诉老人:“这是乡里新来的牛书记,乡里数他的官最大。”
老人就道:“牛书记是好人,是活菩萨。”
告别了老人,没走几步,牛三立又在一个卖野鸡和野兔子的山民面前站住了,这是一个中年农民。
牛三立笑着问道:“老表,你是那个村的?”
中年农民回答:“凤凰岭的。”
牛三立又问:“老表你贵姓?”
中年农民忙道:“免贵姓蓝。”
牛三立就道:“姓蓝?我知道你是个男的啊,一看就知道啊!
大家就笑。
中年农民也嘿嘿地笑,说:“我姓蓝,蓝天的蓝。”
姜凤是认识那农民的,道:“牛书记,凤凰岭蓝家是少数民族呢。”
“哦”牛三立就问:“那个少数民族啊?”
“畲族。”
中年农民道:“我们自己叫‘山哈’”。
牛三立就问:“山哈?什么意思?”
蓝姓农民回答:“山哈就是住在山里的客家人啦。”
“哦,”牛三立就道:“请你回去转告你们村支书,过几天我会去你们凤凰岭。”
蓝姓农民高兴地说:“那好,我请牛书记到我家吃野鸡。”
“好啊!”牛三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啊?”
“到了村里,你打听一下蛮牯就知道了。“
与蛮牯分了手,再走了几步,发现一个算命先生缩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地上摊着一张八卦图。
牛三立走过去,蹲下来,问道:“算命怎么算啊?”
“别人算二块,你算要十块。”
牛三立就对姜凤和杨青茹道:“听到了吧?我的命值十块钱哩。”
姜凤和杨青茹都忍住笑不作声。
看牛三立起身要走,算命先生忙道:“可以跟你打折,5块。”
牛三立就作出失望地样子:“啊,只值5块?”
姜凤和杨青茹实在忍不住,笑得肚子痛。
在回乡政府的路上,姜凤道:“牛书记,运输公司搞起来了,山货价格也提高了,农民都高兴。光这一项,农民纯收入就要增加不少。”
牛三立点头:“这是人家欧阳华提的好建议。小伙子不错。听说他在县里的女朋友吹了,姜主任帮个忙,在乡里给他物色一个。”
姜凤就道:“牛书记你自己还是个单身哩,要不要我先帮你物色一个?”
说完这话,姜凤还用手捅了捅身边的杨青茹。
杨青茹脸就有些红。
牛三立呵呵一笑:“姜主任你先帮欧阳华物色,你这个媒婆当得好,后面的生意就跟着来了,我再找你帮忙。”
姜凤道:“我要把最好的留给你哩。”
牛三立就“啊”了一声:“还有最好的?是那一个啊?”
姜凤就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牛三立却把话题扯开了:“姜主任,你是不是凤凰岭人啊?”
姜凤就有些奇怪:“是啊,你怎么知道?”
牛三立道:“我看你名字中有一个‘凤’字,就猜你是凤凰岭人。”
姜凤就道:“啊?那你猜猜杨青茹是那的人啊?”
牛三立道:“她啊?估计是青石沟的。”
这显然是在胡扯了,冠山乡那有什么青石沟?
大家就都笑了。
杨青茹内心还是体会到了牛三立的体贴。姜凤刚才虽是好意,却让自己有些难堪,经牛三立这一胡扯,已将刚才的难堪化于无形。
牛书记真是机敏!不仅仅是机敏,还很善良。
这些天来,牛书记的所作所为,已让乡里的大多数干部折服,而象杨青茹这样的女孩子,更是从心底敬佩、爱慕牛书记的,只是,人牛书记眼光高,怕是看不上自己哩。
想到这,杨青茹故作大方地道:“青石沟就青石沟,牛书记名字中有个三,我猜你是三道湾的。”
大家又笑。
第四十四章 凤凰岭(一)
想起妇女主任姜凤的名字中有一个“凤”字,牛三立就猜姜凤会不会是凤凰岭人?一问,果然是凤凰岭人,不过,却不是畲族人。
就约了姜凤一道去凤凰岭,还特意叫上了乡团委的杨青茹。
乡里的道本就窄,出了乡里,往左拐进一条更窄的土路,就是通往凤凰岭的路。
三人一人一辆自行车,乡里的干部大多骑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