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伯益闻听赢夔全军覆没,赢夔也阵亡了,吓得面如土色,好半天说不出话来。群臣也惊的目瞪口呆,你看我,我看你,都露出了慌张的神色。伯益是个文人出身,原本就对杀打打的场面怀有恐惧心理,听说启带领五千精兵而来,早就吓得心惊胆战。如今又听说启杀了大将军赢夔,赢夔所带的一千士卒全军覆没,更加慌了。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这些大臣们虽然都拥护伯益称王,但他们又全都畏惧启的势力。他们在大殿上你看我,我看你,谁也拿不出好的主意来,伯益询问军营的总管,城中还有多少军队?营总管告诉他:老弱病残都算上,也只能凑上一千多人,能够参加战斗的顶多也就八百人。
伯益思忖,听说启在安邑屯兵一万多人,这都城驻军何以如此之少,显然这是禹王生前有意的安排,摆明了是要让他的儿子来争夺王位。如今我是要兵没兵,要将没将,兵临城下,我将如何抵挡?
一旦大军入城,那启父子如狼似虎,心狠手辣,不但我的性命难保,只怕是全家老小无一能幸免。看样子王位我是坐不成了,既然如此,又何必搭上全家人的性命呢?不如早早寻求脱身之计。
想到这里,他立刻有了主意。他向群臣宣布道。
“今天的朝会暂时到此为止,你们回去后,都开动脑经好好琢磨琢磨,明天早朝每人都要拿出一个主意来。”
群臣听了这话,都感到很意外。眼见得就要兵临城下了,这位新王竟然还能稳得住,真是不可思议。散朝就散朝吧,也许大王真的有什么扭转乾坤的好主意呢!于是,大臣们陆续散去。
散朝后,伯益立刻叫来自己的亲信,让他迅速准备好两辆驴车,再弄了些普通百姓的衣服。他把全家人都召集到一起,说明了当前形势的危急,必须要在天黑之前装扮成百姓逃出城去,否则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全家人都脱去了身上华丽的贵族服装,换上了老百姓穿的粗布衣裤。
为了不惊动城中的百姓和官员,伯益命全家人分成几拨,分别从四门出城,然后到城西三里处的女娲庙聚齐。他和夫人分别带着几个年龄较小的孙子分两路乘坐驴车出城。启的军队还没有来到,伯益打算出逃,为什么还要如此小心呢?
原来,伯益完全是为了城中的官员和百姓着想。因为如果他大张旗鼓地带领家人逃亡,势必引起城内大臣和百姓的恐慌。一些大臣和百姓就会加入到逃亡队伍里,整个都城就乱套了。而那样一来,社会秩序就会混乱,弄不好还要造成许多人无辜的伤亡。
从这一点来看,伯益确实是一位品质优良道德高尚的人。傍晚时分,伯益全家在城西女娲庙会齐,清点人口,老少三代共计三十九人。虽然天色已晚,好在正值月圆之夜,伯益便带着全家人借着月色连夜逃往翼山。因为伯益精通鸟兽之语,进入深山与鸟兽为邻,这是他最好的选择。从此伯益的赢姓家族隐居山中,再也没敢露面。
伯益的后代在夏王朝统治时期,一直隐居在民间,始终没有入朝为官。直到商王朝时期,伯益的后人才涉足官场。商灭夏后,伯益的后裔被商王重用,一直在商朝为官,世袭费侯之爵。
第十任商王子太戊执政时,子太戊任命费侯中衍为车正,中衍就是伯益的二十八代孙。车正是夏商时期的重要官员,主要掌管车辆的制造、使用和管理。车辆当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无论平时还是战时都极为重要,所以当时的车正在朝中很有地位。中衍的后人蜚廉生有二子,长子名叫恶来,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的祖先(也是秦始皇的祖先);次子名叫季胜,是战国时期赵国国君的祖先。
翌日辰时,已经到了上朝的时间,群臣都陆续来到殿外,等候上朝。可是足足等了一个时辰,新王伯益还是没有上朝。此时已经是巳时,再过一会儿就是午时了,伯益依然没有动静,群臣议论纷纷,胡乱地猜测起来。就在这时,在外巡哨的探马来报,说启的军队已经离都城不远,不出半个时辰就兵临城下了。
大臣们立刻恐慌起来。催促殿头官赶快让天子升殿殿头官便转入后殿,工夫不大,慌慌张张地跑了回来,喘嘘地宣布道。
“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
“什么坏消息?”
大臣们瞪大眼睛迫不及待地追问着。
“天子跑了。”
殿头官说,“昨天下午他就带着全家人跑掉了。”
大殿上的群臣立刻嚷嚷开了,仿佛一杯开水浇在了蚂蚁窝上,乱成了一团。这些人都顿足捶胸地说。
“上当了,上当了,我们全都上当了!”
如今兵临城下,想跑已经来不及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改换门庭,投靠启,尊他为夏王;另一条就是与启对抗到底,宁愿一死,也不肯尊他为王。
是大家商议,结果,群臣谁都不想死,无一人选择后者。群臣闹哄哄走出大殿,登上城楼。他们手搭凉棚放眼看去,只见远方尘头起处,旌旗招展,一支队伍宛如一条长蛇正在向都城这边前进。
“来了,来了,队伍马上就到了!”
众官员赶忙走下城楼,换上了素衣孝服,大开城门,徒步走到城外,列队迎接启的队伍到来。神气地坐在马车上,他的将军和士兵都步行跟在后面。因为夏朝时马匹还极少,两军作战都是步下拼搏,还没有骑马作战。因此,除了主帅乘车指挥作战外,其余的将军和士兵都是步行。
正行间,忽然前方探马跑回来报告,说伯益带着全家已经畏罪潜逃,如今朝中无主,满朝文武大臣正在城门外列队迎接大将军入城,请大将军继承王位。启听罢,立刻来了精神,吩咐车夫加快车速,将军和士兵跟在车后跑步行进,队伍很快便来到了帝都阳城的城外。
启命令队伍驻扎在城外,留小儿子武观和众将官镇守军营。自己带着四儿子仲康和五儿子叔康及四大贴身护卫进城入宫,准备即位称王。伯益因无力与启争夺王位,又担心凶狠残暴的启会诛灭他的全族,便带领全家悄悄化妆成老百姓,混出帝都阳城,逃往深山避难去了。
这样,启便顺利地进了城。那些曾经拥戴伯益为王的大臣们,如今都见风使舵,积极拥戴启为王。启名正言顺地坐上王位,成为夏王朝的第二任王。《古本竹书纪年》说:“益干启位,启杀之。”意思是说伯益想占居王位,启便发兵把他打败,夺回了王位。这里的“杀”字不是杀死的意思,应该解释成讨伐或征讨。
启即位后,以辛丑年为帝启元年。启是在旧都阳城匆匆即位的,即位后不久,他便提出要把王城迁到黄河以北的安邑,理由是:旧都阳城虽然富庶,从战略角度上看,远不如安邑。安邑地势高,环境好,都城坚固,易守难攻;而阳城地势偏低,城墙低矮损毁严重,一旦发生战争,很容易被敌人攻破。
但是朝中的多数大臣都不赞成迁都,他们认为:阳城地处中原,土地肥沃,人民富庶,是兴旺发达的风水宝地,立都于此是上应天心,下和民意,是最佳的选择。城墙低矮可以加高,城墙破损严重可以重修,根本没必要迁都。启心里明白,这些人之所以反对迁都,主要的还是出于私心,因为他们的房屋、财产和土地都在这里,他们怎么能舍得离开呢?因此,迁都这件事,绝不能听他们的。
于是,启不顾群臣阻拦,强行下令把国都迁到安邑。凡是不愿迁都的大臣,一律免去官爵,降为平民,不再享受贵族的待遇。那些大臣们虽然满心的不愿意迁都,可他们更不愿失去官爵和贵族的身份,只好跟着大王一起迁都。启用暴力夺取政权,又强行逼迫臣民迁都,引起朝中那些守旧派大臣的极大不满。也引起一些宗族势力的不满。
帝启二年春,夏王朝的同姓诸侯有扈氏不服从夏王启的领导,公开反叛,宣布自立门户。他们认为启不尊祖训,背叛天道,以武力谋取王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他们决不服从这样的君王。
显然,有扈氏是为了维护禅让制,反对世袭制而采取的军事行动。说穿了,还是由于权势和利益的驱使。因为禅让制是在本族中推选,姒姓家族的子孙都有竞选的资格,十二诸侯皆为崇伯鲧的后人,都有可能成为天子的候选人。而世袭制只是王族嫡系相传,与同姓家族没有丝毫瓜葛,这才是有扈氏反叛的真实理由。
当时的扈侯名叫姒慿,也是鲧的孙子。和启是庶兄弟。禹称王后,把他封在了西部渭河流域终南山以北地区,爵号为扈侯。
其实早在禹南征以前,有扈氏一族就已经占据了这一地区,禹南征归来带回了大批战俘,那一次禹赏赐给姒慿男女战俘(奴隶)八百名,使其开发家园。此后,姒慿带领族人利用这些生产奴隶在封地垦荒种田,发展生产,势力大增。
姒慿是位颇有心机的人,他对那些生产奴隶施以人道的关怀,把他们划分成四个生产兵团,每二百人为一个兵团。不但给他们自由,而且还帮助他们把单身的男女配成夫妻,组建新的家庭。这些生产奴隶都非常感激扈侯,都对他忠心耿耿。
扈侯自由宽松的政策,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其它行业的发展,人口也快速地增长起来,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这些奴隶家庭都生育了许多子女,有的家庭已经由原来的两口人增加到十几口人,甚至几十口人。有扈氏的族人已经猛增到一万多人,势力十分强大。
姒慿也效法禹,在自己的封地组建军队。他把十六岁至四十五岁的男性奴隶都编在军队里,共分为三线。第一线为十六岁至二十五岁的男人,第二线为二十六岁至三十五岁的男人,第三线为三十六岁至四十五岁的男人。
除第一线农闲时进行整编训练外,第二线和第三线都是不搞军训的,只是在有战争危险时才征召他们入伍,投入战斗。
此时,扈侯第三线军队的人数已经达到了三千多人,觉得自己的势力已经很强大,野心开始膨胀起来。而就在这时,夏王禹去世,伯益继承了王位。
姒慿他心里想,这夏王朝乃是姒姓家族的天下,怎么可以由外姓来称王呢,便想出兵讨伐。正在他整训军队准备出兵的时候,启却抢先一步征讨伯益,夺了王位。他也就打消了夺取王位的念头。
不过,启坐上王位,他心中依然不服。在他看来,启不过是个不学无术的一介武夫,根本不具备称王的资格。但是他如今兵多将广,势力强大,自己想和他争夺王位,那是不可能的,但又不甘心臣服于他。
思来想去,决定脱离夏王朝的约束,自己**。自行管理自己的一片天地。于是便以“启不尊祖训,背叛天道,以武力谋取王位”为借口,宣布**。
第一百五十七至一百五十八章祖巫为祀
第一百五十七至一百五十八章祖巫为祀
启刚将伯益赶走,自己登基成为第二代夏王没有多久,自己的兄弟姒慿就极不给启面子的自立为王,但是启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似乎还没有成为王者的觉悟,只知道自己的父亲禹成为夏王天子之后,所拥有的无上权威,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父亲所肩负的责任。
启在面对扈侯的分裂国家的行为的时候并没在意。启他反而觉得反正扈侯是在他自己的地盘上,他想**就**去吧,而且这姒慿是自己的兄弟,当一个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是在姒慿自己的封地之内,只要不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