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沟大坎,这对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新的考验与挑战;
华夏的社会主义民主仍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党的依法执政的自觉xìng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如何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在思想文化领域,境外各种思想文化大量涌入,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峻挑战。改革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利益格局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使满足各个社会群体的jīng神文化需求成为时代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思想文化资源的配置、利用和社会效果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人们享受文化资源的权利开始与市场经济的运作相联系,自主xìng更强。现有文化体制与文化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文化产业落后。这种全新的时空环境,对党如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与此同时,在土地承包、征用土地、城市拆迁、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安置和保障农民工权益等工作中,维护群众利益的问题非常突出,一些党政职能部mén、执法机关的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影响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的消极因素大量存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
本次全会作出的决定,内涵十分丰富,对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与华夏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相映照,有许多值得留意的观察点:
本次全会的决定,是党在理论创新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而理论的创新,正是全面加强执政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理论和纲领是执政党的行动指针,是凝聚党心、赢得民心的旗帜。理论的因循守旧必然导致实践上的裹足不前。党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jīng神状态,就要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全部工作体现时代xìng、把握规律xìng、富于创造xìng,才能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巩固和增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本次全会对如何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华夏特s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华夏**人的一大创举。市场经济虽然是走向经济繁荣的必由之路,但“布满荆棘和陷阱”,将之与华夏的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新能力,而对之实行科学的驾驭,则需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一系列复杂的关系,解决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这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和熟练的cào作技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依法执政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人士指出,在当前和未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着力点,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而在制定和执行这种制度、规范和程序时,是否能真正按照郑南巡所要求的那样,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有待实践和时间的检验。而依法执政,既是现代国家政党政治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也理应是华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各级领导干部能否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党的活动如何进入国家法制的轨道,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如何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能否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自觉接受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包括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力戒以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和政治动员来贯彻政令措施,避免权力运行的无序和húnluàn,这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题之一。
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全新课题。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当前,在全球和信息时代的大cháo中,中外文化正在进行着史无先例的jiāo流与碰撞,华夏的传统文化经受着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巨大冲击。承接传统,继往开来,发展华夏特sè社会主义新文化,处在一种令人担忧的困局之中。在这样的复杂情况下,党如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领导全国人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考验。
整合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转型期华夏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华夏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分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出现了一些错综复杂的利益jiāo锋,并且因此而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出现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隐患。如何协调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尽可能地扩大执政的群众基础,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理所当然地成为本次全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执政能力”的讨论,一直持续到新年的到来,当国家统计局发布2004年度统计报告之后,萧宸这个华夏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党的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央委员,又因为分管发展规划、参与2004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而被大批记者堵在国家发改委大mén口。随后,萧宸干脆坦然接受了采访。
首先出来的记者问道:“回顾2004年华夏经济,人们听得最多、谈得最多的就是“宏观调控”,您能不能简要评论一下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sè?”
萧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缺陷,熨平大的经济bō动。衡量宏观调控成功与否,要同时看两个方面:一看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是否得到抑制,是否避免了经济发生大的起伏;二看经济基本面是否受到伤害,经济是否保持又快又好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两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另一名记者问道:“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字看,2004年国民经济的增长令人振奋:gdp增长9.5%;财政收入增长2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突破1万亿元,增长38.1%;外贸进出口突破1万亿美元,增长35.7%;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更是令人鼓舞。您能否用数字概括一下,通过宏观调控在抑制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方面取得的成效?”
萧宸微微笑道:“如果讲数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一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2%左右,扭转了连续5年下滑的趋势;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加387.5亿公斤,是新华夏成立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二是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73亿元,增长25.8%,比一季度回落17.2个百分点。三是货币信贷增势减缓。2004年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分别增长14.6%和13.6%,比上年分别低5个和5.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新增2.26万亿元,同比少增4800多亿元。在控制信贷总量的同时,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信贷结构也有所改善。
2004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良好势头,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得到缓解,这一事实证明,中央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正确的、有效的。”
一位香港记者接过话筒,问道:“既然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缓解了,国民经济又保持了较快增长,宏观调控是不是完成了历史使命?”
萧宸笑起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xìng的,不可盲目乐观。
2005年,华夏的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有三个问题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影响较大,也增加了华夏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xìng:一是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频繁发生;二是国际油价高位bō动;三是美元汇率持续走低。此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针对华夏出口商品的限制措施增多,增加了华夏扩大出口的难度。
从国内看,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仍十分突出:一是粮食进一步增产和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度加大;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依然偏大,新开工项目较多,投资需求膨胀还有可能反弹;三是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煤电油运仍相当紧张;四是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扬,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较大;五是就业压力大、收入分配不公等社会矛盾不可忽视;六是体制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当前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时期,稍有放松就可能出现反复,甚至前功尽弃。”
新华社记者的问题都是有针对xìng的,或者说有专业捧哏嫌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今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请您介绍一下重点好吗?”
萧宸当然不能说不好,于是继续微笑着道:“最重要的是,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把住信贷、土地‘两个闸mén’,继续搞好信贷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着力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切实防止某些盲目扩张行业投资反弹。更加注重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重点。按照推动结构调整和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安排好预算内资金和长期建设国债,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2005年,尽管华夏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国内外环境总体上比较有利。只要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今年国民经济一定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
又是一名香港记者:“回过头看,争论始终伴随着这次宏观调控,可以说,对这次宏观调控的认识,要比历次宏观调控争论大。虽然人们的认识逐渐趋向统一,但仍有不少不同看法。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萧宸严肃了一些,说:“从客观上讲,主要是人们的认识对象即经济运行本身比过去复杂得多;同时,这次宏观调控是在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还处在苗头xìng、倾向xìng状况时提出来的,这比在矛盾充分暴lù后统一认识要相对难一些。从主观上讲,与人们占有的信息量不同,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不同,以及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不同有关。”
那位记者却不肯jiāo出话筒,继续提问:“争论最大的问题,还是对这次宏观调控的必要xìng的认识。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经济生活中出现一些问题,市场会自动调节,不需要政fǔ主动进行调控。因此,认为这次宏观调控是政fǔ的一种过度反应,您怎么看待?”
萧宸答道:“对于这次宏观调控究竟有没有必要这个问题,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理论上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xìng作用’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