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12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此时的大秦成武皇帝陛下,脑海想着的,既非什么江山社稷,也非什么朝野大事,让他有些烦心的却是正经的皇帝家事。

    简单的说吧,他和皇后娘娘闹别扭了。

    两人少年夫妻,大婚之前,连面都没见过一次,谈不上什么男欢女爱,不过是相处的久了,情分也就有了,这在皇家子弟间,也算是难得。

    让成武皇帝李全寿尤其感激的是,在他最悲伤最难熬的那一段日子,这个女人都陪在他身边,没有半点的埋怨。

    成武皇帝陛下乃情重之人,这个毋庸置疑。

    所以,登基之后。立即确立后位,统摄后宫,直到前年,才册封出了两个妃子,也都是当年东宫旧人。

    而且,等景兴皇帝大丧过后,本应选秀入宫,充实宫掖,也被他以战事正急为由,拖了下来。

    而现在宫内。可以说。皇后娘娘专宠后宫,无人能及,这都是皇帝陛下的一番心意,朝臣们也喜闻乐见。帝后和谐。可不是朝廷之福嘛。

    不过这一次。皇帝陛下的小辫子被皇后娘娘捉住了。

    皇帝陛下将先帝的沈美人给藏了起来,很可能就藏在兴国公府。。。。。。。。

    要不怎么说呢,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富有天下的皇帝陛下想要掩盖一些事情,却也要留下很多痕迹,不知怎么就传到了皇后娘娘的耳。

    这可不是小事,先帝驾崩,那是皇位之争的结果,天下人再计较,也不能宣之于口,只要当今陛下英明神武,为大秦创下基业,天下人也只会交口称赞,果然是一位雄主。

    但如果当今陛下沾染了先帝的宠爱的女人,又传了出去,便是皇家的污点,名声会很不好听,只有最无耻的那些人,才会将这个美化一番,弄的美轮美奂。

    于是,皇后娘娘便趁着西北捷报到来,皇帝陛下兴致极高的时候,隐晦的劝了几句。

    皇帝陛下正在兴头上,一盆凉水浇下来,不但涉及自己,还涉及到立下大功的大秦上将,所以一听就有点恼了,要是真有这么一回事,也就罢了,问题是,他没做过。

    而且,当初行险而胜,每每想起,也是一身冷汗,最不愿听到的话题,恐怕当年的长安之乱就是其之一,那一夜,虽然尽舒胸臆,那一夜,也同样让他登上了皇位,但那一夜,以及之前,他自觉失去的更多。

    回想起来,他宁愿没有发生那么多事情,他宁愿没登上这该死的皇帝宝座。

    为了那一夜,他献上了本应该是自己女人的女人,为了那一夜,他逼着朝廷上将谋反,那一夜,他弑父杀弟,那一夜,整个长安血流成河,那一夜,他是如此的癫狂,甚至有毁灭整个长安的冲动。

    皇后娘娘触动的也正是他最敏感的那一根神经,而且,选的时机并不好,他心情确实不错,但这样一个时候,竟然有人想要揭开当年旧事,已经身为帝王的他,立马便闻到了阴谋的味道。

    帝王尊严所在,皇帝陛下没跟皇后解释什么,只是随后立即命内衙彻查此事,于是,皇后娘娘宫的两个宫女,几个太监,便从此消失了。

    但令皇帝陛下失望的是,内衙经过连番清洗,行事不但莽撞,而且还什么都没查出来,在查找线索,审问囚徒上还不如那些刑部的捕快。

    这个时候,也让皇帝陛下有了罢内衙而行正道的心思。

    不过,经这么一折腾,皇后娘娘也伤了心,这些时日都在“病”着,皇帝陛下有心安慰,但朝大事都在等着,一直耽搁至今。

    如今西北诸事大体已定,科场案余波未平,但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而且,在皇帝陛下看来,朝臣的忧虑有着道理,但却有些过头了,皇帝陛下野心勃勃,早有鼎革科举之心。

    他曾为太子,在部轮转,在他看来,以他储位之尊,在处置朝廷诸事上,还要战战兢兢,学上好多年,才勉强维持住太子的位子。

    那些点书人有什么,凭着一篇一篇的章,就能晋身为官,他们能懂什么政务,就算是前些时日,在大殿上见过的那个状元郎,当他问起大秦律法的时候,也支支吾吾,说不出什么道理来。

    当了官的这些点书人,一切都要从头学起,这让皇帝陛下对科举之制,感到了失望。

    天下英才,入我瓮,这天下英才,就是这么一些点书习字写章,其他一切尽皆不理的人吗?

    当然,自小便入皇家宗学,又有那许多名师教导的皇帝陛下很明白,点书人习的是儒家圣人之道,而圣人所言,忠君爱民者也。。。。。。。

    用这些点书人的好处显而易见,用的其实便是他们的忠心,这对于皇家来说,是好的,而点书人的操守和德行,也能让人放心。

    但志在天下的大秦成武皇帝陛下并不满意,有些人点书再多,也是废物,就像那个周清,号称大儒,还差点做自己的老师,却是引出了科举案,足见其愚蠢。

    不过,话说回来了,即便成武皇帝陛下有这个心思,也觉得无从下手,更不敢轻易下手。。。。。。。

    要知道,自汉时儒术独尊,再到隋唐开科取士,唐末战乱,儒家略有消退,但汉人学儒,已经深入人心,一直到现在,更是大行各国,连金人和党项人,都要在儒学上下功夫,好保证自己的统治。

    可以说,一千多年来,儒学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想要动其根基,非常的困难,一旦动了,会激起漫天风波,很可能要受灭乐之灾,连皇帝也不能免。

    但皇帝陛下想的很长远,如今还只是蜀人,将来大秦囊括四海,那个时候,儒学更加兴盛的原士子,以及南人士子加入进来,还要发生多少次科举案才会停歇?

    南人所学精微,非是北人可比,是不是那个时候,大秦的朝堂之上,都成了南人的天下?

    南人向来柔弱,占了朝堂要害,大秦又会是怎么一个光景?

    这些心事,皇帝陛下不会给什么人去说,但念头一起,便有些压不住,总会在这个上面转上一转。

    科举案在皇帝陛下看来,更像是一个机会,借此可以做些事情,但该怎么做,却又拿不准,皇帝陛下的苦恼在于,朝堂上可以商量的人,多数都是圣人门生,跟他们商议这个,结果不问可知。

    而其他的一些人,都是些将领,根本问不出什么主意来。

    即便是大将军赵石,皇帝陛下也没抱什么希望,因为大将军赵石,也在点书习字,看样子也是想搏个武全才的名声,当然,现在看来并不算成功。

    每一想到这个,皇帝陛下便有些想笑,就赵柱国那个身板,一看就是个武夫,还点什么书,习什么字啊,老老实实当你的大将军多好,附庸风雅的,没的让那些点书人笑话。

    当然,这只是皇帝陛下偶尔自娱自乐而已,更有着些幸灾乐祸的情绪在里面。。。。。

    皇帝陛下着眼全局,想的很深很远,想到深处,连自己都有些迷茫了。。。。。。实际上,他所面临的问题,每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都曾经想到过,他们的做法不一而足,却都最终做出了自认为最有利的决定。

    就像前秦始皇帝统一了度量衡,使书同行同轨,就像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像隋唐开科取士,就像后来的八股章,锦衣卫等等等等。

    其实所有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巩固政权,开一代之局面。

    而这种种手段,针对的其实都是一个群体,那就是点书人。

    显然,大秦成武皇帝陛下有着同样的困扰,也有着同样的野心,至于有没有同样的魄力,又会做出什么,还有待时间来检验。

    而今晚,成武皇帝陛下不再想那些令人心情沉重的朝廷政事,他只想为自己能在后宫待的舒服些努努力。

    毕竟年根到了,大将军献捷,据说带回了许多西夏宫廷的女人,是不是要补入皇宫,还要跟皇后商量一下。。。。。。。。。。。。

    (今年过年有些晚,所以让皇帝陛下先过个好年。)(未完待续。。)

将血 第三卷失意自有心胸在 第十三卷 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论罪

    如今的慈安宫,多出了两处偏殿,住着的是几位景帝妃嫔。

    在宫内,皇帝陛下不喜先帝旧人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长安之乱那一晚,宫内流的血并不少,不但先帝宠妃曲贵妃死于非命,还有两位和曲贵妃亲近的妃子吊死在自己居住。

    之后陆续有宫人亡于那一场变乱,这里面有景帝近侍,有宫各处总管,人数着实不少,而且其很多都是宫内老人,在宫有着不小的权力,这些人倒下,连累的人也就不是一个两个。

    景帝妃嫔们都被唬的不轻,那时还有传言曰,皇帝陛下有意让她们殉葬于先皇。

    比起当年景兴皇帝陛下登基,梳理内院的手段来,当今皇帝陛下却要凌厉干脆的多,有些人莫名其妙间就丢了性命,也让宫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战战兢兢,唯恐惹祸上身,这其,先皇妃嫔们,更是如此。

    要知道,先皇驾崩的太过突然,对外皆言是被曲妃刺死于勤政殿上,但宫人们哪里会信这个,都觉着先皇死的蹊跷,多数是当今陛下。。。。。。。。但这样的事情,谁也没胆子宣之于口就是。。。。。。

    接着当今陛下毫不犹豫的处死了自己的弟弟,接着又送幼弟去西山守陵,一应手段,让宫贵人们都意识到,当今陛下的心肠之冷酷坚硬。

    可以说,直到当今陛下正式登基称帝,后宫换了主人,宫的风波也没停下来。景帝旧人们。心惊胆战。惶恐无日。

    最终,还是太皇太后娘娘开了口,宫才渐渐平静了下来。

    之后,来慈安宫这里请安的人越来越多,太皇太后不胜其烦,遂命人在慈安宫旁边,起了两座偏殿,请剩下的几位先皇旧人最为尊贵的妃嫔来这里居住散心。

    于是。这里渐渐也就成为一些自觉处境不妙,又能在宫说上些话的宫人的最佳庇护之地,渐渐的,围绕着两间偏殿,许多宫人定居了下来。

    皇帝陛下听了此事,也是一笑置之,因有着大长公主府的资助,内库很是丰厚,于是皇帝陛下还命人在慈安宫周围修了几座园林。

    如此一来,很多人便知晓。皇帝陛下再没有大动干戈的意思了,宫的人心也才真正安稳了起来。

    可以说。现在的慈安宫左近,是皇宫内苑少有的繁盛所在,却又相对封闭,因感太皇太后娘娘庇护之情,又畏惧外间风雨,很多人进入这里之后,便不打算出去了,他们间大多皆为宫老人,人脉自不必提,随随便便在这里便能混个职位。

    即便是这里的洒扫太监,很可能当年都是御膳房大太监或者曾在乾元殿值守。

    尤其是太皇太后年纪渐老,在宫呆了多年,知道自己长开羽翼,护了许多人平安,但这么一来,却犯了宫大忌,所以对下面人等,约束越发严厉。

    于是,慈安宫所在,差不多也就半封闭了起来,除了宫平常往来诸事,其他的,不准外人进入,也不放里面的人出来行走,俨然过着的就是桃花源的日子。

    皇帝陛下驾临慈安宫,这里已经得了消息,一入慈安宫范围,道路两边,除了奉命迎候的太监宫女,一个人影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