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杨家将九代英雄传-第2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寇准病逝之后,根据资历和地位,本该由枢密院正使文彦博晋升大承相。可是文大人很有自知之明,他向仁宗请奏:自己年事己高,才气有限,当个枢密院正使就很吃力了,若晋相位,力不从心。为此,极力保奏包拯,希望皇上破格重用。其实,仁宗很想用包拯,只怕元老们不服。有了首席元老文彦博的举荐,皇上解除了顾虑,当即拜包公入相。

论爵位,朝廷有王有公,论权力,丞相乃第一大臣了。包公运用自己的权力,使国家步入正轨。

且说一个月之前,包公的母亲封氏老夫人病故了。按当时礼节,做儿子的得守孝三年。可是大丞相日理万机,离不开朝政。仁宗只准假三个月,让他回归原籍处理丧事。如今,李青造反,必须请回丞相商讨对策。为此,皇帝传旨,令包公还朝。谁料传旨官刚走了两天,就返回金股:“万岁,包相爷正往回走,我们在京东二百里碰上了……”

“速传包爱卿上殿。”“参拜万岁。”包公见驾。“臣奉旨回家治丧,得知李青造反,不敢滞留,特来禀奏。”

“是了。”仁宗点头。“你回安徽治丧,李青也在安徽造反。既然近在咫尺,包爱卿必定将此案查清,快快详细奏来。”

“万岁容禀。”包公确实心细,回家治丧期间,不忘国事,将李青的来历基本查清。

原来,南唐太子李仙来在秦飞鸿的保护下流落民间,至今已有七十余年。生死存亡,无法认定。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李青绝对不是太子李仙来的嫡系传人!

却说南唐第一代皇帝名叫李异,自称是大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在武则天称帝时,他的一位远祖还当过什么王爷。隔了几十辈,大唐国也灭亡了,李异早已成为平民。他三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徐温。根据继父的建议,李异更名徐知浩。第二年,母亲又生了个男孩,取名徐知江。这同母异父的小哥俩有个共同爱好:不喜读书,专门练武。

乱世出英雄,徐知浩四十岁时,当了江南吴国大元帅,执掌了兵权。又过了几年,他把软弱无能的吴国皇帝杨溥杀死了,自立为王,建立后唐天下。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徐知浩恢复祖姓,仍叫李异。这是无可非议的。可是他又传旨:令自己同母异父之弟徐知江也改挽姓名,叫作“李昌”。这就强人所难了,因为徐知江是徐温的亲子呀。怎奈圣旨大如天,徐知江只捍遵从。既然他改名李昌,儿一徐珍也得改名叫李珍,就连刚会走路的小孙子徐炎也得叫李炎了。从此,徐家绝种,满门李姓。几经枪桑,这些人物早已件古。到了宋仁宗时代,就连李炎的儿子李方正都死了,唯有李方正的儿子雄才大略,野心勃勃,他就是如今的反王李青!

若论根基,李青应该是徐温的后代。可是,百余年前改为李姓,又是皇帝钦踢,社会上也就承认了,他家人也自称是南唐苗裔。

李青确实非凡,他天分极高,十来岁的时候就显示出超人的聪慧。有些事情,大人预料不到的,他都能预料到。记性又特别好,读书的时候,先生念一遍,他就会背诵,并且过目不忘。乡亲们称他“神童”。更为出奇的是,有一天他放学归来,大雨瓢泼。李青站在一裸古松下避雨,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当人们寻找他时,发现树顶.上盘着一条大青蛇。这条青蛇昂首吐信,罩在李青头上。按说,这是自然现象,又属巧合。可是古人迷信,硬说青蛇是条青龙,乃李青的真魂出窍。从此,老年人对他毕恭毕敬,孩子们都叫他“小妖”!

李青成人之后,自命不凡。他觉得:自己既是南唐皇家苗裔,又是青龙下界,理应闯出一番天下。于是,他白天读兵书,晚上学武艺,一晃二十余年,文武艺业皆有造就。人们不再叫他“小妖”,而称“老妖”。李青对这个称谓十分满意:“我就是‘老妖’,搅得宋室江山不得安宁!”

要说怪,世界上确有怪事!李青家住寿州双庙村,村口有一片汪洋大水,取名瓦片湖。湖中盛产鱼虾,当地居民,多以打渔为业。这年夏天,李青也驾着一叶渔舟,在瓦片湖上撒出银网。待他收网时,发现网中除了鱼虾,还有一个古瓷瓶。这瓷瓶非常高贵,绝作民间俗物。瓶口被白胶泥封得很严,看样还经过烧炼。胶泥、瓷瓶连成一体。若想打开,除非摔碎。瓷瓶的分量极重,最少也有十几斤,里边装的什么呢?众说纷纭,实难猜测。

李青回到家中,天天观看瓷瓶,过了三个月,他实在忍不住了。于是,把乡里、县里的头面人物全部请来,当众敲碎瓷瓶,查看内幕。原来,瓶中装满金沙,质地优良,光华闪烁。另外还有一个信封,信封正面写着四句话:

无力报先皇,御诗付汪洋。

拾者从天命,凭此兴后唐!

信封中装着一首诗,正是唐后主李煜所作的那首《谒金门》!

这首诗怎么会落迸瓦片湖呢?就连编书人也说不清楚。暂作假设:秦飞鸿背着小太子李仙来、揣着那首御诗,逃出扬州行宫,却无去处。由于小太子生母韩妃是寿州人,她娘家老爹又是寿州大将军,秦飞鸿便背着小太子寿州寻亲。可能是寻亲不遇,也可能是韩家人惧怕宋皇,不敢收留,再不就是李仙来太小,受惊吓而亡,反正逼得秦飞鸿走投无路。他从行宫出来的时候,拿了几件古玩,包括那瓷瓶,又抓了几把金沙,当路费使用。于是,他把那首御诗装进瓶中,为了增加重量,使瓷瓶沉底,他又装入金沙,封死瓶口,扔进寿州城边的瓦片湖。这些经过,编书人都不知道,只是作个推理。看官若觉得不合适,就自行分析去吧。但结论必须统一,那就是:李煜的御诗,落在李青的手中!

闲话带过,供人一笑。

且说李青得到李煜的御诗,立刻精神百倍。心中暗想:天助我也!于是,他制造舆论:自己乃李仙来的嫡亲长子,并有御诗为凭证。何况又是青龙星下界,奉天命兴后唐、灭宋朝!历代王朝,为了有号召力,都搞封建迷信。李青也不例外。舆论先行,次年举旗造反,这时,他己经四十三岁了。

看官,对于历史事件,都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自从大宋立国以来,连年征杀不断。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先是平了五代十国,统一了中原。后来太宗赵光义即位,又与辽国大交兵,直到真宗初年,才见太平。老百姓喘息未定,西夏又反了。多亏平西王狄青为国苦战,西夏才暂时退兵。仁宗即位之后,在两代贤相寇准、包拯的治理厂,国家初见繁荣。如今,民心思定,厌恶杀伐,更害怕国家分裂,再现五代十国混乱局面。在这种大背景下,李青造反,割据一方,无疑是股逆流,受害者必定是百姓。为此,宋室讨伐李青、维护国家统一,很有进步意义。民众是拥护的,朝廷正义大臣更是赞成!

评书讲究一个“评”字,可以评论大物、评论,事件,却不能评得太多,评多了,影响故事进展。下面还是书归正传。

且说包示相尽自己所知,将李青的状况奏明当朝:“万岁,据臣在安徽调查,李青手下有大兵六万,已经攻下九城,势力还在扩张。养患如养虎,对此叛首,应尽早讨伐。”

“包卿所奏甚是。讨伐李青:势若燃眉。兵部尚书王爱卿听旨。”

“臣在。”兵部尚书王古达四于多岁,有勇有谋,是位忠良大臣。他按照仁宗的要求,一一典奏:“陛下,全国兵力共有四百余万,分布在各省。边关杨元帅统兵最多,号称八十万,近年来自然减员六万,尚未补充,实有七十四万。|奇+_+书*_*网|西睡定边关有兵三十万……”

“嗐!”皇上心想:王兵部处处都好,就是太谬嗦。“帘外兵马,不必多说了。京师养兵状况如何?快奏朕知。”

“这……”王尚书十分为难。因为太师庞文明令规定:京师兵马,由兵部左侍郎黄文炳直接掌握,不准王尚书插手。如今皇上问下来了,怎么回答呢?

太师庞文见王尚书犹豫,唯恐他道出真情,连忙奏道:“王尚书统辖全国兵力,京兵具体事宜,还是让黄侍郎察奏吧。”

黄文炳是庞文的外甥,又是亲信。他当时说:“万岁,京兵共有十三万六千人。因为近年来战争不多,兵器、马匹都很充足。”

仁宗也知道庞、黄两家的关系,冲着庞娘娘,睁一眼、闭一服。明知侍郎夺了尚书权,一也不愿挑破。包公是负贵全面的,对这事很看不惯:“黄侍郎,京兵虽属具体事宜,你也要随时向王尚书报告!”

“是,是。”黄文炳可不敢惹“阎罗包老”。皇上调合:“王尚书、黄侍郎,京中三品以上的武将,能调动儿员?”

“十员八员均可调动。只是……”黄文烦看了看庞文。“只是调将容易,难选帅才呀。”“黄侍郎所奏极是。”王尚书赞成。

包公也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近年无战事,那些品级高的将领们年纪大了,又养尊处优,让他们挂帅印,难操胜券。太师庞文一见众人为难,觉得火候已到,该自己说话了。为什么呢?原来内中有段隐情。

李青足智多谋,他树起反旗,攻下安徽九城之后,也知道宋朝不会善罢甘休。为了养足兵马,以力再战,他派好细给当朝太师庞文送来黄金三千两,并且提出两个要求:第一,请庞太师运用手中的权力,阻止大宋发兵讨伐。第二,如果阻止不住,就请庞太师派一名心腹挂帅。只要宋军溃败,再增黄金七千两。

李青确有韬略。他知庞文贪婪无厌,先用三千两铺路,再用七千金“钓鱼”,双管齐下,果见功效。庞文懂得:阻止发兵造不可能了,只要照第二条办事,选派自已心腹,挂帅掌权。

“万岁,”庞文上跪,“国家有难,老臣寝食不安。这几天连连思虑,倒选中了一名元帅。此人出马,必报凯旋!”

“噢?”仁宗对庞文并不是很信任的。对他举荐的元帅,也不很放心。“庞爱卿,不知你保举何人挂帅?”

“提起此人,名望不大。却有实才。他的父亲黄文灿,生前曾任五城兵马使,死后追封二品副将。这人名叫黄飞彪,外号花刀手,现任兵部五品都统。若论家门,黄飞彪是老臣的外孙。老臣内举不避亲,只知为国荐贤,望万岁破格重用!”

“黄飞彪多大年纪了”“血气方刚,二十四岁。”

“胡闹!”仁宗生气,暗想:什么黄飞彪呀?名望小、职务小、年龄小,一点威信都没有,派他挂帅,不但难灭李青,好一条小命得搭里。“庞太师,二十四岁,太年轻了!”

“万岁,”庞文不急。“汝南王郑世雄、东平王高锦、平西王狄青倒是有把子年岁,他们敢挂帅吗?”老贼这话有点犯损,朝中的三位老王爷加到一块,足够二百岁,当然不能亲征了。尤其是郑王、高王,全靠着祖宗那项“铁帽子”才继承的王位,本身并没什么功劳,更没什么大能耐,听着老贼的讽刺,只得干生气,没话说。平西王狄青就不同了,他是老八王赵德芳的内侄、少八王赵璧的表弟,也算皇亲,年轻的时候,曾挂帅征讨西夏,为国家立过十大汗马的功劳。当然了,光凭军功是不能封王的。杨家将军功多高?余太君、穆桂英也不过是个“无佞侯”、“浑天侯”,至于三关大帅杨宗保,为国家守边十余年,却连个“侯爵”也没捞到。狄青是皇亲加军功,才受封平西王。朝中四大王:八贤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