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二章:科学VS宗教(1)
第一节: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第二节:对象化处理
第三节:拓展式处理
第四节:解构式处理
第五节:调合式处理
第一节: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科学永远要面对宗教,而以描写科学为核心特色的科幻文艺,也无法回避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这一话题。不过,直到今天,就是在现实生活里,科学和宗教如何相处,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笔者能够提供给读者的,也只是科幻作品里围绕这个问题的几种观点,并不是最终的答案。
现实生活中,涉及两者关系的第一种看法,就是认为科学与宗教水火不容,此消彼长。并且,科学代表先进一方,无论经历多少波折,最终会战胜宗教,成为社会主导力量。十八、十九世纪,西方科学界的一些人出于急于从宗教约束中脱离出来,确立科学独立地位的目的,大力提倡这种观点。比如赫胥黎便是这样的斗士。而在尖锐的社会斗争里,一些政治力量更是突出两者之间的矛盾,比如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拥护科学还是拥护宗教并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思想问题,而是不同政治立场的划线问题。
读者一定会注意到,这一观点正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观点。对于一个后进国家,出于急速摆脱蒙昧落后现状,追求现代化而大力提倡科学,本有其合理性。而宗教又并非中国的主流文化,批之代价很小。对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中国人几乎听不到来自宗教这一方的声音。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在中国公众的心目中,科学与宗教形成绝对对立的印象。
严格来说,这一观点并不全面反映客观现实。特别是在此类宣传中,不仅有许多过激之处,甚至有偏离历史真相的地方。比如,布鲁诺案例一直被用来渲染科学与宗教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历史学家却告诉我们,职业神甫布鲁诺被判火刑的原因是他宣传了异端教义,而非因为他宣传科学。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本是受自然神学的影响。他在《物种起源》里也曾引用基督教教义,但此书的汉译本为了突出它的反宗教色彩,竟然将这些地方作了模糊处理。(约翰H布鲁克《科学与宗教》287页译注)
第二种观点,是认为科学与宗教各守各界,互不相干。科学不能越界来解释人生意义,善恶美丑一类问题,而宗教也不能越界解释自然规律。它们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不可或缺。
持这种观点的人,多认为在历史上与科学对抗的,不是“真正的宗教”,而是体制化的,拥有既得利益的宗教机构和神职人员。他们喜欢举的一个例子就是,新教国家的科技水平普遍高于天主教国家,因为新教更提倡自由思想。再比如,在普通教育里取消“创世论”,改教“进化论”,意味着一大批神学教师要面临失业。这些具体利益的冲突才是科学与宗教冲突的背景,而从纯精神领域来说,科学与宗教并不冲突。
今天,除了极少数宗教国家外,当今世界所有现代国家在制定有关政策时都遵守这一前提。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科学与宗教是互补的关系。比如,西方最初的一大批早期科学家都是在宗教精神的感召下研究自然的。他们认为,自然是上帝创造的又一部《圣经》,而研究自然正是在阅读这本《圣经》。象牛顿、伽利略、哈维这样的科学家,每当他们揭示出某种自然规律时,总会深深地感受到造物主的神奇。他们所创作的科学著作,经常围绕某些宗教教义展开,并且使用大量宗教术语。
即使在今天,在科学界里已经彻底排除宗教影响的情况下,最尖端的科学研究仍然是产成类似宗教情怀的沃土。宗教感情产生的重要基础,就是面对宏伟、神秘的大自然产生的敬畏感。科学发展确实起到了破除这种敬畏感的作用,但那往往只是针对普通大众。不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面对的自然现象非常有限。人们不需要知道宇宙的尺度,或者恐龙在什么环境下生活。而常识涉及的有限自然现象,又差不多都能够找到确切的科学解释。人们知道喝生水得病是由于水里有病菌,知道天下雨是大气中的水气凝结,诸如此类的科学常识,加上围绕着我们的先进技术,足以令人们摆脱因果报应观念,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把握感、力量感。
但是,那些要面对宇宙大爆炸、热力学第二定律,或者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职业科学家,很难不在远比日常生活宏大和深远的领域里,重新获得对自然世界的敬畏感。
科学与宗教的复杂关系也折射到科幻作品里。不同的科幻作品以不同态度来对待这一关系,笔者大致把这些倾向分为以下四类,并分别选择代表作品来介绍。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二章:科学VS宗教(2)
第二节:对象化处理
所谓对象化处理,就是把宗教当成现实生活的一个客观组成部分,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并列。作者既不倾向它也不加以反对,仅仅把它当成虚拟世界的组成部分。采取这种态度的作品,有的是直接描写现实中存在的宗教,有的则自创教派。这种倾向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星球大战》系列里的“杰迪武士”。
杰迪武士完全是以宗教苦修团体为摹本塑造出来的。他们不蓄私产,一切自由交给团体支配,生活简朴,严禁婚恋,并且有类似“童子功”的严酷要求。他们信仰一种叫“力”的神秘力量。尽管故事里展示的科学技术十分发达,人们能够在星际间朝发夕至,但却始终没有搞明白“力”的本质是什么。当然,这种不明不白正是这个电影系列宗教色彩的出发点。
按照杰迪武士团的说法,万物从“力”中来,将来要复归于“力”。杰迪武士如果能练到与“力”合为一体,便会拥有类似特异功能的本领:预言未来、隔空取物、激发身体潜能,等等。
与正义的杰迪武士相对,还有一批邪恶的“西斯武士”。他们最早是从杰迪武士里面分裂出去的,从此代代与杰迪武士为敌,引诱他们堕入“力的黑暗面”。在杰迪武士团里流传着一个“大预言”,声称将来杰迪传统要沦入短暂的黑暗时代,而一个伟大的武士会力挽狂澜。后来,这个预言应在“天行者阿纳金”身上。他的母亲从未与男人接触就怀上了他,自幼便显示了种种神迹。
可以说,如果把《星球大战》改名为《堕落与救赎》,似乎更能反映它的主题。当然,这可能在票房上会导致巨大损失。卢卡斯虚构了“杰迪武士”这么一种“准宗教”,令《星球大战》故事完全有别于传统的“太空剧”,可谓另辟蹊径。
熟悉宗教的朋友一看遍知,这整个宗教体系都是参考基督教教义构建的。惟一不同的是,这里的“耶稣”受了“魔鬼”的诱惑,为非作歹许多年后,才通过自己的儿子获得了“救赎”。当然,作者建造这么一套“力”的宗教,并非为了宣传宗教思想,其目的只是使故事更曲折、更丰富,更富于神秘主义韵味。
这几年掀起热潮的《黑客帝国》被许多人称为哲学电影,但笔者觉得它更有宗教色彩:尼奥便是典型的救世主,从一个普通人,突然获得种种神通,能够救众生出虚拟世界。而其中因爱获救,洞悉世界本原的场面,更有一些东方宗教的风格。
最有趣的是,作为这个救世主对立面的“主体”,很象是十六、十七世纪某些基督教学者描述的上帝:它形成万事万物,存在于万事万物中间。据说当年,大科学家牛顿就认为上帝每时每刻在他身边监视着他,令其诚慌诚恐。而在《黑客帝国》里,“救世主”和“主”,“圣父”和“圣子”竟然不是一条心,似乎可以代表着几百年来,某种思想感情的变化。
《星球大战》和《黑客帝国》影响巨大,对于许多不熟悉科幻的人来说,这两套电影系列几乎就是科幻的代表。不过,这种直接搬用现成宗教教义的作法,似乎在原创精神上有所不足。
基本摆脱开现实宗教的影子,在小说中自行创造宗教体系,更能突出作者的想象力。中国科幻作家柳文扬在《解咒人》中,就创造了丰富的宗教背景。《解咒人》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自转周期等于公转周期的行星上。这颗行星的一面永远朝向太阳,“白昼人”生活在这一面。他们的科技水平达到了人类二十世纪的水准,但由于他们除了自己的太阳以外从未见到过星星,竟然没有发展起天文学,更谈不上太空探索。
而在永远背对太阳的一面,则生活着“黑夜人”,科技水平相当于人类的中世纪晚期。但因为拥有自然资源,可以和白昼人抗衡。两个种族之间无法理解对方的生活背景,从不来往,只是通过生活在黎明线上的“黎明人”进行物资交易。
这三种人在生物学上是同一种族,只不过于千万年前散居到星球各处,并且早已失去了那段历史记忆。
“在这种世界上,一个人是很容易培养出神秘主义思想、对大自然的畏惧以及对神的崇拜的。”《解咒人》239页,海洋出版社出版。从这个出发点开始,作者给三种人分别设计了复杂的宗教体系,描写了教宗、长老、神裁大法官等形形色色的宗教角色。其中,在白昼人的教会高层里流传着一个预言:白昼人与黑夜人原为一体,是某种无法理解的咒语将他们分开了。未来的某一时刻,会有一位“解咒人”光临世上,再度将他们合而为一。这个“解咒人”的预言最后应在地球宇航员方婷身上。因为从太空中俯瞰这颗奇异星球的她完全知道两个种族之间的隔膜何在。
在小说里,作者完全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出发,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设计这些宗教背景。而并不涉及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讨论。对神职人员的描写既不美化也不丑化,完全采用自然主义态度。
在描述现实生活中的宗教作用上,科幻电影《接触》可以作为代表。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是,外星人将一个虫洞旅行器的蓝图用无线电发给人类。人类制造出这一机器,前往外星世界探险。
这个情节本身没有矛盾冲突。影片里主要的矛盾冲突,就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这种冲突分为两个线索。先是一批宗教原教旨主义者,竭力反对人类和外星人接触,用恐怖主义手段炸毁了第一个虫洞旅行器。他们的观点是,上帝通过救世主救赎了人类,但没有救赎外星人。外星人发来的技术资料属于魔鬼的试探。
另一个冲突没有这么血腥:主人公试图成为人类代表,进入虫洞旅行器飞往外星。但在评选时,她的无神论信仰成为难题。“人类的百分之九十相信有唯一的神存在,你不相信,怎么能代表人类呢?”这个矛盾并没有解决,最后,只是因为排在她前面的候选人在恐怖袭击中死亡,她才赢得席位。
在科幻短篇《过失难免》中,冈恩描写了科学家预测地震的故事。不惟科学家预测旧金山要发生一场大地震,而且详细描写了一个老年教士的行为。他在大庭广众下宣布这里要受到天遣,吸引许多人观看他的演讲。
在篇幅浩大的《银河英雄传说》中,田中芳树将北欧原始宗教作为银河系“莱因哈特王朝”的背景,将大量此类宗教知识融合到小说里,使“太空时代”和“英雄时代”结合在一起,堪称科幻小说对象化处理宗教的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