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立民主制度等方式改变历史,甚至可以造出电网、机关枪与古代武士们较量。当然,历史最后并没有那样变化,因为作者让他遇到了巫师暗算,长眠一千多年回到十九世纪。这部小说与时间旅行类科幻小说的距离,仅仅在于主人公不是乘坐时间机器,而是被当头一棍打回历史的。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吐温一生以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为己任,但在这部他五十多岁时创作的小说中,作者还是认定,美国社会纵然问题无数,但它的自由、民主和科技进步仍然是“黑暗的中世纪”无法比拟的。这部作品体现了马克吐温不同于巴尔扎克等农业社会怀旧派文人的思想本质。
除了创作外,马克吐温受美国技术狂热的影响,还亲自设计许多科技发明,后来还因为自动排字机专利经营的失败而陷入财务危机。这种对科学技术的直接兴趣对作者的创作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出生草莽,放荡不羁的美国作家杰克伦敦(1876——1916)也是科幻小说的早期探索者之一。他最早的科幻文学探索作品是《一千次死亡》。第一卷里曾经介绍过的《铁蹄》则是他的科幻代表作。此外,他还创作过《亚当之前》(1906)、《星游者》(1914)、《红色瘟疫》(1915)等科幻小说。在《天外飞鸿》中,杰克成功地构思了外星人的故事。
在世纪之交的美国,还产生了一位有影响的通俗科幻作家:埃德加赖斯伯勒斯(Edgar Rice BurrouRhs1875——1950)。他的代表作《人猿泰山》解放前就被译介到中国,最近又被大量地重新翻译过来。这个系列小说塑造了在猿人世界里长大的一个人类孩子,并且成为此类题材的开山之作。一段时间里,这个攀着藤条在林间呼啸的野人风靡文明世界。伯勒斯还创作过《火星公主》等科幻小说。
伯勒斯的作品欠缺完整构思,也没有多少文学上的考虑,但却能以强烈的浪漫色彩和打斗情节吸引读者,并且因为数量很大而拥有广泛读者。而且,正是在这一大批读者中,产生了许多后来的科幻作者。说到这些特点,中国科幻迷可能会想到大家很熟悉的一个人——倪匡。是的,我们可以把他们当作同一类作者。不同国家科幻史上往往会出现同样的人物,因为他们代表着科幻小说本身发展中的不同阶段。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二章:早期探索者(3)
第三节:其它地区的早期科幻开拓者
我们的东邻日本受工业化的影响,于二十世纪初也产生了自己的科幻小说。日本科幻的开拓者是押川春浪(1877——1914)。1900年,他创作了预言日俄战争的科幻小说《海底战舰》。
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块殖民地印度,也产生了自己的科幻萌芽。1897年,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贾格迪什钱德拉博斯创作了科幻小说《驯服风暴》,讲的是用发油平息海上风暴的故事。同时,拉纳德创作了《星星的微笑》,马德哈夫创作了《斯里尼瓦撒——雷奥》等作品。凡尔纳的作品也被当作科幻启蒙介绍到印度。这些早期科幻作品大多被看成神话作品或者儿童文学。
从1818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各地虽然涌现出了许多科幻作家和科幻经典,但科幻文艺一直没有建立起自觉意识,更多地是出自个别作者的灵光乍现。在这段时间里,科幻文艺还没有统一的名称,它们被称作科学冒险小说、科学传奇小说、预言小说等。甚至有过一个很可笑的名字——“伪科学小说”。 本节中介绍的这些科幻作品,基本上是科幻艺术真正独立以后被“追认”的。由于缺乏自觉意识,萌芽时代的作家们虽然感觉到自己在探索一个全新的文学品种,但对这个文学品种的规律性还没有什么探索。
在这个大潮中,我们中国并未落后。下一卷笔者将用一章来介绍早期中国科幻的成就。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三章:不朽的宗师(1上)
三章前言
第一节:凡尔纳
第二节:威尔斯
三章前言
在学术界最具权威性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里面,专门有《外国文学卷》(上、下卷)。其中,只提到了两位科幻作家的名字。凡尔纳、威尔斯。当然,柯南道尔、恰佩克等人也有专门的词条,但都不是当成“科幻作家”来介绍的。中国主流文学理论界素来不重视科幻。但即使如此,这两个人的名字仍然能够成功地穿越门户壁垒,登堂入室。
不过,“受重视”不等于“被正视”。主流文学理论家只能介绍他们的成果,却没有足够的理论语言去分析这些成果。而科幻界对两大宗师的印象也早早定了型。尤其是凡尔纳,人们对他的误解更甚于威尔斯。
所以,笔者将他们单独列为一章来介绍,既是因为他们的成果值得这么作,也是因为,实在有太多的理由,去把笼罩在他们身上的框架打破,让大家真正理解他们在科幻上的贡献。
第一节:凡尔纳
1828年2月8日,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出生在法国南特一个法官的家庭里。这个时候的法国,科学技术领先世界,象照相术一类的重要发明,当时便产生在法国。当然,这也拿得法国读者愿意关注科学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没有这样的读者预期,单靠凡尔纳的天才,是不可能科幻小说发展到这个程度的。
同时,法国中产阶级迅速发展,阅读人口大量增加,已经养得起一批职业作家了。巴尔扎克能够在欠钱后选择靠写作偿还,正是有这个的时代背景。这批职业作家里,便有凡尔纳的老师大仲马。
1849年,凡尔纳来到巴黎,以文学青年的身份进入文学圈。父亲自然希望他子承父业,成为律师,但也开明地允许他在文学上尝试尝试。一些介绍里把凡尔纳称为“科学家”,或者以为他是受过系统的理工科教育的人,这完全是误解。身为典型的文学青年,自然科学的门外汉,而竟然以“硬科幻宗师”的身份列于世界科幻史,凡尔纳的成长经历非常有代表性。尤其是对于因为知识结构所限,不敢接触科幻这个“硬家伙”的中国传统文人更是如此。
最初,凡尔纳象一般的文学青年那样,立场以传统小说、戏剧为突破点。写了一些没有影响力的戏剧。他拜在大仲马门下,与后者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学习后者探险小说的技巧。大仲马虽然终生未创作过科幻小说,但对这个新的文学样式抱着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凡尔纳许多作品的灵感就出自《三个火枪手》或者《基督山伯爵》,只是把达达尼央们的坐骑和佩剑换成了科技道具。小仲马曾经感慨地说,凡尔纳更应该是大仲马“文学上的儿子”。
但是,凡尔纳逐渐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开始自学科学。成名以后,他竟然能够编著通俗地理学文集——五十卷的《法国地理》。凡尔纳靠稿费致富以后,专门购买游船,到海上探险。他在创作生涯中,一直与当时法国甚至欧洲的一流职业科学家保持联系。他有了什么新的科幻构思,总要争求他们的意见,或者从他们的前沿课题中寻找灵感。所以,凡尔纳对科技前沿的把握绝不出仅仅出于天才的想象力,更主要的,便是他真正接触到当时科学第一线的情况。
笔者接触到一些主流文学界人士,还有一些刚刚入道的科幻写作初学者。一提科幻小说,往往先吐出一个“难”字。难在需要掌握“生光电化”,而传统文人的知识结构则是“琴棋书画”、“古典文化”。在这个问题上建议大家特别参考一下凡尔纳的成长道路。
尽管那个时候,能够建造埃菲尔铁塔的法国本身就占在世界科技的前沿。但当时大部分传统文人对这些进步无动于衷。我们从巴尔扎克、莫伯桑、雨果等人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到科学的影子。用一百多年后的今人眼光来看,凡尔纳和那些“现实主义大师们”相比,很难说是谁更深刻地把握住了法国的时代脉搏。
后来,在凡尔纳的知识储备期里,他又读到爱伦坡的作品,大受启发。可以说,爱伦坡是凡尔纳在科幻方面的老师。
另一位凡尔纳事业上的贵人是出版商赫泽尔,一位笔名斯塔尔的二流作家。此人的年纪可以作凡氏的叔叔,但两个人很容易交流,凡氏作品中的许多情节受到赫泽尔的影响,甚至有些作品是赫氏要求写的。两个人之间的合作关系长达数十年,在老赫泽尔死后由其儿子接着成为合作出版商。按照合同,凡尔纳每年交两到三部作品,其报酬足够他支付上流社会的生活开销。凡尔纳由此开创了科幻文学的一个先河:世界上第一位职业科幻作家。要知道,没有稳定的出版合同保障,现在能够摆满一书架的凡尔纳全集是不可能写出来的。没有出版商的大力支持,我们很可能只会看到又一颗早期科幻天空中的流星,而不是世界科幻史上的第一颗恒星。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中,凡尔纳被定义为“法国科学幻想和冒险小说家”。这个定义是很中肯的。因为凡尔纳绝不仅仅写了科幻小说,还写了大批现实题材的冒险小说。只不过后者的影响力总是小于前者。赫泽尔根据凡尔纳自然科学,尤其是地理学、博物学方面的知识结构,命题作文,要他写一套小说,总名为“在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冒险”。后来,凡尔纳几乎所有知名作品,都包含在这个系列当中。
对于这个系列丛书的目的,出版商这么介绍:“当儒勒凡尔纳先生开始写这一套丛书的时候,他是想通过小说的形式使读者对世界各地有一个了解。他的《气球上的五星期》、《三位俄国人和三位英国人的历险记》介绍了非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介绍了南美洲和澳洲,《哈特拉斯船长》介绍了北极地区,《裘皮之乡》介绍了北美洲,《海底两万里》介绍了地球上的各个大洋,《八十天环游地球》介绍了新旧大陆。等等。此外,《从地球到月球》和《环绕月球》则介绍了天空的一角。到目前为止,儒勒凡尔纳先生通过他所虚构的人物,已经使读者对宇宙的上述部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本书第一版出版者的话》《太阳系历险记》前言,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了解这个事实相当重要。一方面,凡尔纳,或者说出版商的初衷,并非是要写“科幻小说”。那时候根本没有这个名称,也没有稳定的,现成的科幻读者。所以,包含在这个系列里的作品,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并存。凡尔纳是慢慢过渡到科幻小说的。第一个转折点,或者说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是1864年出版的《地心游记》。
不仅前期如此,到了凡尔纳创作的晚期,他仍然写了大量现实题材的作品。象《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样的著作,必须列入冒险小说,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其次,这个一个旅行小说系列。正因为如此,凡尔纳许多作品里,主人公都在进行目的不清的游历。《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征服者罗比尔》中的罗比尔等人,他们周游世界的目的并不明确。作者从未解释过。甚至,《环月旅行》中的三个人物几乎必死无疑,但他们却在不停地讨论月球上的地形地貌。其实,按照凡尔纳的创作初衷,这些人都是“导游”,带着读者在“已知和未知”世界里漫游而已。这个初衷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解读他的作品。
凡尔纳成也书商,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