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从小如果特别想当画家,他完全有可能成为画家,因为他自己以后会努力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特别想当科学家,只要他的想法越来越发展,越来越发育,而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被磨灭了,他终会成功。
所以,家长与其说教给孩子这个,教给孩子那个,不如很单纯地培养他这个想法和志向的成长,使它长成一棵大树。当想法和志向长成大树的时候,目标自然实现。只要他的志向没有被磨灭,那么他自己会去解决很多困难。
启发孩子广泛地想象和联想
那么,如何让孩子的想法成长为一棵大树?就要启发他广泛地联想和想象。他小的时候想当科学家,这个想法不错,按照你的判断,适合他的素质,也适合他的家庭环境,也适合社会需要。那么,你就要让他多想象,多谈。你长大以后当科学家准备做什么呀?你想发明什么呀?你当了科学家以后是什么样子呀?要让他进入这种种想象。
调动真意,培养兴趣和注意力
这种想象要启发他的真心和真意。就是真正想当,越来越想当。这种启发再进一步,要形成他的兴趣。想当科学家,就要对科学有兴趣。这个想法越来越和兴趣结合在一起,想法的大树同时就是一个兴趣的大树。兴趣和想法同时成长,还有注意力的成长。他把自己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这个想法上,甚至把很多业余时间集中在这个想法上,这个想法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成长。不光有枝干,还有树叶。这个想法随着兴趣和注意力的共同成长,必然还成长起一个东西,用现代语言讲,叫做向上的要求和必胜的信念。当这些健康的因素一起成长的时候,孩子就有可能达到这个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心理暗示,你的欣赏、夸奖、鼓励、榜样,都可以在其中实施。
进入孩子思维法
第五个基本方法,是“进入孩子思维法”。
总结现代家庭教育,我们发现,正确的家庭教育和错误的家庭教育之间,有一个分水岭,有一个划分的重要标志:有的家长理解孩子的思维,知道孩子想什么,有的家长不理解,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正确和错误的家教有的时候就这么一点点差别。
凡是对孩子实施了错误家庭教育的家长,他总是在这一点和那一点上不太理解孩子。我们曾经做过的抽样调查统计,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孩子认为家长对自己好,但是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家长徒有关心,徒有照顾,却不理解孩子。所以,如何做一个使孩子认为理解自己的家长,是使家庭教育走上正确道路的重要前提。
进入孩子的思维,说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与孩子平等对话
第一,平等对话。
平等对话这个词人们并不陌生,可是做起来却不大容易。可以想一想,你平常和孩子说话是平等的吗?是坐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聊天的吗?是你一句我一句商量的吗?是你一句我一句有问有答的吗?是孩子请教你,你也请教孩子吗?是孩子尊重你,你也尊重孩子吗?是孩子听你的,你也听孩子的吗?
不是,差一点。要平等对话。
倾听孩子的自由谈
第二,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倾听孩子的自由谈。
平等对话是一种简单的对话方式,可是对话到一定程度孩子才能自由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家长在倾听的时候,使孩子能够不断自由倾谈的简单方式就是欣赏。欣赏孩子的自由倾谈,孩子讲学校的事情,讲怎么踢球,讲和小朋友的关系,讲见到的各种事情,幼儿园的事情,学校的事情,都可以。他是自由谈,你是倾听,带着欣赏的微笑,理解的微笑,使孩子愿意和你谈,觉得和你谈比和别人谈更有味道。做到这一点的就是了不起的家长。
与孩子共同游戏
第三,共同游戏。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还知道和他起玩玩具。孩子大一点了,共同游戏没有了,孩子玩游戏机的时候,你在搞案头工作;孩子踢球的时候,你在进行社交活动;孩子游泳的时候,你在做生意。总之,你和孩子没有共同的游戏。
而实际上,和孩子共同游戏是使你和孩子真正成为朋友,又使家长年轻化、健康化,在工作中有创造灵感的一个很方便的方法。
设身处地,身临其境
只要想做,就能做到
第四,直接进入孩子的角色。
用观想体会的方式一步进入孩子的思维,用孩子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心灵观察世界,用孩子所处的位置观察世界,用孩子的语言去描述世界,用孩子的地位去判断世界。想象自己就是孩子。包括模拟孩子的动作、语气和表情。
不了解孩子主要是没有做到设身处地,身临其境。这种一步到位进入孩子思维的方法就叫做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不要说你就是你,大宝就是大宝。哪一天你想象自己就是大宝,你就会突然领会孩子的思维跟你做家长的思维差别很大。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他自己的思维角度。
你本来觉得孩子并不大,才上初中。他来信你拆开看,你有这个权力。可是你站在孩子角度上一看,感到没有被尊重,没有被信任,人格受到污辱。有人给孩子打来电话,你的房间有分机,你觉得拿起来听一下没什么,也是对孩子负责。他一个男孩子,为什么女同学总给他打电话?但你站在孩子角度,就会感到接受不了。
要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体会一下,你也有过当孩子的时代呀。人是可以进入童年、进入少年、进入青年体会一下的。我就是我的孩子,我现在是中学生。比如说我是个男同学,我有我的男同学朋友,我有我的女同学交往,我有我的爱好,我喜欢游戏机,我喜欢足球,我喜欢某一个歌星,我喜欢这个名牌。我的世界就是这样。孩子有一整套思维,有一整套处境,他的每一个做法在同学中、环境中都受到一种评价。不进入他的角色,你怎么能了解他?你怎么知道他为什么喜欢穿某种服装?你怎么知道他穿这种服装到学校以后同学们会怎么赞美和怎么惊讶?你都不了解。你就是一句话,穿这种衣服像什么样子?你有什么权力简单下这个结论?你有什么权力剥夺孩子的自由思维和自由选择?
孩子的思维有的时候一步就能进入。家长应该试一试。孩子今天不在家,孩子上初中了,你穿上孩子的衣服,在家里像孩子一样玩一会儿,用孩子的表情说说话,甚至用孩子的表情笑一笑,往沙发上躺一躺,懒一懒。你会突然发现你对孩子过去的了解与孩子的真实不是一回事。孩子有他特殊的角度。有的时候家长可能在一个很小的事情上却触犯了孩子根本的感情,使孩子和你保持距离。他在理性上觉得你对他好,但在感情上却不接受你。从此他的话语,他的心灵,只对他的同学敞开而不对父母敞开。高中的学生绝大多数第一谈话对象是同学,而不是父母。到了大学基本上是同学,很少是父母。孩子回到家里只能问问,学习怎么样?考了第几名?考了多少分?在学校吃什么?还要多少钱?这种家长当得还有什么意思?
只要想做,就能做到
所以,进入孩子思维,从平等对话,倾听自由谈,共同游戏,到进入孩子角色,身临其境,这是一种艺术。丢掉家长的偏执,丢掉那个我,进入孩子的思维,是一种艺术。这一点并不难做,只要想做,就能做到。
大人是可以进入孩子的思维的,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年纪很大的作家写儿童故事写得挺像。因为他能够进入孩子的思维,他知道孩子怎么想,孩子也就爱看他的作品。那么大年纪的人都可以进入孩子的思维,你就不能进入吗?可以进入,要掌握这个艺术。
第八部分冲突化解法
“孩子成功的二十法则”第二部分是专门指导如何处理孩子与家长的冲突的,这就是“冲突化解法”。
因为孩子在生活中经常会与家长发生冲突,而冲突的时候,有可能孩子是错误的,又欣赏不得,又夸奖不得,打和骂又不对,家长没辙。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这样四种方法。
一逻辑中断法
第一种方法,是“逻辑中断法”。
孩子在智力思维方面,心理素质表现方面,在健康方面,在行为能力、道德表现方面,有了不良的、错误的,或者说是缺点的表现,不符合我们对孩子的形象设计,第一个原则是打断他错误的思想行为逻辑。
正确态度的明确表达
一个好大的孩子跌倒了不爬起来,哭,闹,这是一个错误的逻辑。我跌倒了,家长应该扶我,哄我,这是他的逻辑。打断他这个逻辑很简单,就是一个正确态度的明确表达,叫做“自己跌倒应该自己爬起来”。必须中断他原来的逻辑。
也可能你一次并不能有效地完成根本的扭转,比如,你说完这句话就走了,站在一边的奶奶把他扶起来了,但是你已经在一定意义上把他的逻辑中断了。下次再跌倒了不爬起来,你又一次中断他原来的逻辑,说完“自己跌倒应该自己爬起来”,你又走了,旁边没有爷爷奶奶,他自己爬起来了。
又比如,遇到了难题,他不肯动脑筋,说,爸爸我遇到一个难题,妈妈我遇到一个难题,怎么做呀?他过去的逻辑是,只要不会就问父母。这个逻辑要中断它。“不会的问题再多动动脑筋”,给他一句话。也可能他动了半天脑筋还是没有做出来,你这时可能要启发、辅助他一下,但是他的逻辑毕竟在一定程度上中断了。你在帮他的时候,略微指点一下,结果他做出来了。你说,好,这主要还是你自己动脑筋做出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中断了他旧有的逻辑。
如果他行为道德有错误,骂人,打人,不对;不讲公共秩序,不对。那么,要明确打断他旧有的逻辑,因为他觉得打人骂人是没有关系的。你就告诉他,“好孩子不应该有这些不文明行为”。
比如在健康方面,他稍微有点不舒服就叫,哎哟妈呀,我走不了啦。这种弱者状态的旧逻辑是什么?我稍有不舒服,我就唉声叹气,我一唉声叹气,爸爸妈妈就哄我,我就得胜回朝。这时要打断他的逻辑,你可以这样说,不要紧,笑一笑,拿手按摩一下肚子。他真的就不要紧了。这叫中断旧有的逻辑。
两个原则
总之,在智力、非智力心理素质、道德、健康、自在状态这五个方面,孩子出现了错误的行为表现,是因为他旧有的逻辑,这个旧的逻辑是社会给予的,也可能是家庭过去给予的,那么,要中断他过去的逻辑,提供新的逻辑,这是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不急于通过一次中断旧逻辑、建立新逻辑而根本改变他的缺点和错误。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就获成效。
原则坚持法
在遇到孩子有不良表现或错误、缺点的时候,处理问题的第二个方法,是“原则坚持法”。
不教而诛是错误的家教举措
虽然我们主张家长从小不打骂孩子,也主张我们对孩子要和蔼平等,还主张对孩子欣赏、夸奖、鼓励;可是,再和蔼、再平等的家长都会面临孩子的无理要求,无理行为。这时候,不教而诛是错误的。
什么是不教而诛呢?就是你不教育,不讲明原则是什么,你就说他错了,就惩罚他。你从来没有对他讲过,遇到难题不动脑筋是不好的;你从来没有对他讲过,打人骂人是不好的;他一旦出现这些缺点,你上来就训斥他,这个家长叫“不教而诛”,这是一个错误的举措,是失职而又粗暴的家长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