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汉书·;荀爽传》:‘故天子娶十二妇,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近年,在神农架地区发现了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其中有一个讲述干支来历的故事:‘开天辟地之初,玄黄骑着混沌兽遨游,遇到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包,大肉包里有十个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个女子。玄黄说:‘这是天干革命地支神,来治理乾坤的。‘于是,为他们分别取名,配夫妻,成阴阳。男的统称天干,女的则为地支。‘这一创世神话故事,讲干支,讲玄黄神、女娲神,讲乾坤阴阳,将干支的‘身世‘推溯得十分久远。
古代历来以天为主、地为从。十天干又叫十母,对应的十二地支则别称十二子。汉代蔡邕《月令章句》:‘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大桡是黄帝时代的大臣,这里的配成六旬,即六十甲子,取了天干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数。干与支按顺序相配合,由甲子乙丑……一直排至癸亥为第六十对,正好干、支均用最末一位,再排便是重由甲子开始,这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其中,每个天干出现六次,每个地支出现五次。
十二生肖的产生,有着天文学的背景。在原始时代,先民们体验着寒暑交替的循环往复。
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女真旧绝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纪年,问则曰‘我见青草几度矣‘,盖以草一青为一岁也。‘
宋代孟珙《蒙鞑备录》也记:‘其俗每草青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
后来,又有观天者发现月亮盈亏周期可以用来丈量岁的长短,发现十二次月圆为一岁,这一发现,是初期历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视为传达天意的‘天之大数‘。天干需地支为伴,日月相对,天地相对,就非‘十二‘莫属了。子鼠丑牛……戌狗亥猪。天下动物很多,古人为何选择了这十二种动物为属相?
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
‘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
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
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
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犯属兔。
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
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属蛇。
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
羊啮未时之草而茁,故未属羊。
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
月出之时,月本坎体,中含金鸡之精,故本属鸡。
亥时,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
另一种说法,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
我国至少从汉代开始,便已经根据太阳升起的时间,将一昼夜区分为十二个时辰并采用十二地支计时法来记录这十二时辰(大时),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这样一昼夜便是现在所称的二十四小时。
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
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据说也是牛开始耕田的时刻。
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
五时到七时,为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人间的兔子也开始出来觅食。
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
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
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
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
下午三时到五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
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
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
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列,还有各种传说,这类故事,或似开心解闷的笑谈,或似贬恶扬善的寓言,文学成分较浓。但是,生肖座次的排定,决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最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种,也许只有四五个,也许曾有过超额的局面,后来优胜劣汰,定额定员并定位了,一直传至今日。
道门流派
正一道
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于元代中后期形成后,一直流传至今。正一道的形成,以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孙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为标志。该年元成宗在已授张与材管领江南诸路道教的基础上,加授其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
元成宗之所以会有此封,以及正一道之所以会在此时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这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长期酝酿、发展的结果。第一,正一道以龙虎宗为核心,以张陵后嗣为首领的领导核心已经形成。龙虎宗大约形成于唐代后期。两宋时,与茅山、阁皂二宗并称‘三山符箓‘,宋室对三宗首领的礼遇和支持几乎不分轩轾,三宗的势力也在伯仲之间,茅山宗的发展还常常略胜一筹;且彼此都是平等的,并无隶属关系。从张陵起,其子孙虽代代被称为‘天师‘,但那只是教徒对首领的尊称,或流行民间作为一般民众的口头称呼而已,官方从未正式承认,连最尊崇道教的宋真宗和徽宗,也仅赐张陵子孙以‘先生‘称号,加封第三十代孙张继先为虚靖先生等。然而至元代,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蒙古贵族以武力威震欧亚,入主中原后,亦以强权政治作为维护统治的主要手段。但为了笼络人心和软化人民的反抗意志,不得不利用其他意识形态的手段,特别是宗教作为强权统治的补充。
除利用佛教外,在道教方面,早期大力扶植全真道,进据江南后,深感其社会影响过于强大,重点便转向扶植张陵后嗣主领的龙虎宗,而对全真道采取适当限制的政策。因为张陵子孙世居江南,他们信奉的天师道、龙虎宗源远流长,在江南地区有较大的影响。蒙古族又世奉萨满教,思想上也较易接受道教的符箓派。因此在元世祖统一江南后,张陵后嗣及其龙虎宗特受荣宠。从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见张陵第三十六代孙张宗演起,直到元末第四十一代张正言止,代代被封为天师、真人,或大真人,并受命掌领江南道教。以官方名义封张陵子孙为‘天师‘,并命其掌领江南诸路道教,都是仅见于元朝特有的制命,反映出元室崇奉张陵后嗣及其龙虎宗的用心。天师封号是尊贵的桂冠,掌领江南诸路道教又是很大的实权,张陵子孙获此荣宠,立即身价百倍,在整个道教界,特别是在众多符箓道派中,地位便显得十分突出和显要。诸如江南地区各级道官的任命,各派宫观的赐额,各派之间矛盾的解决,以及各派有重大事务须向元室请示等,都须首先报告天师,或请天师转达。这样一来,历代天师自然成为江南诸符箓派共同的首领,龙虎宗也就成为各符箓派的核心,这就为日后正一道的成立准备了领导核心。
第二,组织基础逐步建立。历代天师既然在道教中居于十分显要的地位,龙虎宗自然获得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事实上,元代龙虎宗的发展,不仅远远超过它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也大大超过其他任何符箓派别。除其祖山龙虎山地区道教空前繁盛外,它的支派玄教的发展规模显得尤为突出。
宫观遍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区及燕京一带,且有大批弟子担任上述地区路、州、县的道教官职。其组织发展规模是当时任何一个符箓道派所不能比拟的,从而为各符箓派集合到龙虎宗周围组成一个大派正一道准备了组织基础。
第三,各符箓派在思想、组织上的交参融合渐趋成熟。由于各符箓派的教义、方术甚为接近,它们的思想交融早已有之。但在元代,由于历代天师掌领江南诸路道教,各派之间接触频繁,从而彼此间的交融更加广泛而深入。如玄教大宗师吴全节既向陈可复学雷法,又向东华派首领林灵真学道法,还向南宗道士赵淇学内丹。玄教另一弟子陈日新既精诣黄箓斋科,又研究道书丹经。茅山道士赵嗣祺参学玄教,张雨拜玄教道士王寿衍为师。武当全真道士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等都向清微派宗师黄舜申参学清微法。徐异既嗣净明道为第二祖,又向全真掌教兰道元参学全真。赵宜真先学正一法,次师全真道士金志扬之徒张铁玄、李玄一学内丹,复向净明道士学净明忠孝之道,被尊为净明道第四祖,如此等等。各符箓派的互相参学交融,为组成正一道大派准备了思想条件。
思想、方术上的互相交参,进一步导致各派组织上的会归与合一。如原由太一道主持的六丁之祠,至延皊初(1314),已由玄教道士毛颖达主持,惠宗至元(1336~1340)初,又由玉笥山道士(属正一道)郭宗纯主持,表明太一道在延皊后已逐渐会归于正一道。传至武当山的清微法(北系),早在至元年间即与全真道合流,而其南传之系则可能渐合于正一。东华派在林灵真以后,已由龙虎宗弟子董处谦和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相继作了它的两代宗师,证明东华派在林灵真之后已成为正一道的一部分。所有这些,又表现在元代中后期诸符箓派在组织上逐渐合而为一了。因此到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以敕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作‘正一教主‘为标志,宣告了正一道的成立。
正一道的特点是:第一,以张陵后嗣为首领。自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于大德八年作‘正一教主‘后,后继的历代天师皆袭此职。张与材于仁宗延皊三年(1316)卒,‘(延皊)
四年,子嗣成嗣,为三十九代(天师),袭领江南道教,主领三山符箓如故‘。其后第四十代张嗣德、四十一代张正言皆相继受命作正一道首领。明清时,天师封号虽被取消,正一教主之名也非皇帝敕封,但在其教内仍把张陵子孙视为当然的首须。第二,在组织上,由原有的新旧各符箓派组合而成。
包括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太一道、净明道,以及神霄、清微、东华、天心诸小派。其组织比较松散。组成大派之后,原有的小宗派或因承传乏人而彻底融入大宗,有的则只以天师为大宗主,各自的小宗承传如旧。如龙虎宗、净明道、清微派等,直至清代,仍各自承传不绝。第二,以《正一经》为共同奉持的主要经典,主要法术是画符念咒、祈禳斋醮,为人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第四,正一道士可以不住宫观,可以娶妻生子,被称为‘火居道士‘。其宫观规模较全真道为小,戒律也不很严格。明初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鉴于‘吾道自近代以来,玄纲日坠‘,意欲整顿其教之纲纪,著《道门十规》以加强其教规,但收效甚微。
入明以后,统治者对宗教加强了管理与约束,道教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在明代前中期,由于诸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道教特别是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