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
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
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痺也。
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
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百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宜入掌中,散入於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欬,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於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於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於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於宗脉。实胇龋聋;虚则齿寒痺隔。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痺卒瘖。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锺】。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於心包下,外贯腰脊。具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於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於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太极拳劲法与技击
太极拳劲法与技击
太极拳,相传为张三丰真人所创,但是否如此,武术界中则一直存有异议。
然不论如何,太极终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技法,号称:“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它与一般武术不同,强调舍己从人,后发先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1技击
太极拳技击的原则主要有三点:
一,以静制动
此处静为心理之静与生理之静的合称。心理之静,指镇静应敌,不论敌人如何变化,我都保持平常心,仔细认清敌人实质,乘虚而击。而生理之静,则指对战不不论如何变化,都要保持好身体的重心,纵然飞跃急驰,亦稳如泰山。以静制动,己方静而彼方动,彼动时破绽现,我击之,彼不动时我诱之以动,彼动我击之,以待劳,劲不虚发。
二,以柔克刚
刚劲指含有抵抗性的力量,如:对方一掌斩下,我举臂挡之。柔劲指含有伸缩性力道的力量,如:对方一掌斩下,我借其势其力,以臂引其落空。刚过而易折,所以太极拳主张以柔劲对刚劲,刚劲耗力,有时而穷,我将其引入落空,使对方破绽百出,再出手击之。
三,以顺避害
太极拳的手法运动,是由无数圆形组成的。圆弧运动可有效地抵御打击,将对方的力道化解,避免了对方对我方的直接打击,是为以顺避害。我将对方圈入我方圈中,使对方欲攻无门,欲退无路,被我方圆圈粘住,束手束脚,动亦不得,静亦不得。
2劲法
太极劲法众多,在些举最典型的几种为介绍给大家:
一、沾粘劲
这是最基本的劲法,有把敌人粘住之意,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形影相随,敌欲逃而不得,欲攻而无方。太极拳中的推手,实际上就是培养些劲的方法,而并非是一种实战用的招数。此劲得后,在对战中可如影子般随住对方,始终保持一定距离,如同有一根绳子边在一起一般。
二、听劲
在沾粘的基础上,由推手培养出听劲,听劲,即为以肌肤接触的方法感受对方的肌肉运动,从而知晓对方的行动,达到知敌之效。听劲的最高境界可达到不用接触,只凭感觉便可知敌意图之地,但此为极高深的层次。
三、懂劲
会了听劲,还要能懂,只有能懂对方的肌肉运动着什么,听到的劲才有用处。不懂的话就像不会英语的人和英国人说话,人家说得很明白,你也听得很清楚,可你就是不知道人家在说什么,听了也白听。懂劲其实为一种经验的积累,也是由推手中得到的。
四、走劲
此处的“走”,意为让敌人的劲走偏。对敌时不以力相抗,而是另对方的劲力走空,我遇力则松劲,使对方如击败絮,无着力之处。
五、化劲
以上四劲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可将对方的力量化去,此为化劲。化劲并非指将对方的力量完全化去,在化时,要保留一些,不然对方力量全消,我方就无法再以沾粘劲粘住对方,易使对方逃出我方的控制之内。
六、引劲
对方不动,我引之,以虚招引对方出手,或在对方力量被我所化之际将对方攻势引空,是为引劲。
七、拿劲
我经过沾、听、化三步之后,敌人的力量已被化掉大部分,因此必会产生力量不济的停顿,我则以拿劲拿住对方,取其腕、肘、肩等关节,与敌近身,使敌身不由主。
八、发劲
发劲是个总称是太极拳中攻敌之劲,如截劲、长劲、钻劲、寸劲、分劲、冷劲、断劲等等,均为发劲。发劲如入箭,由中求直,直达肢端,发劲者未觉用劲,受之者却觉其力猛难当。
反之,若发劲者自觉用劲,则就失去了效果。
九、借劲
借劲为上乘之劲力,牵动四两拨千斤,在敌劲将出而未全出之际,以少许化劲借人之力,反击敌方。打个比方,拳击中的迎击就可说是一种最粗浅的借劲,借对方前冲之力,加上自己的击打之力,造成大伤。
十、提劲
提劲上拔,用沾粘劲拔敌,使其失根,失去重心。提时桩步须稳,气沉丹田,上步进身,用腰腿劲向上沾提,引进落空合即出。
十一、掤劲
掤劲在推手中很重要,掤劲不可太足,亦不可太弱,用腰腿劲,前臂旋转滚动,使敌力转向斜方而不能攻入,攻敌时则先往后向下引劲,使敌劲出偏,重心失常,我再借势掤之。
十二、挤劲
以前臂挤击敌身,压迫敌人,补掤劲之不足,将敌挤住。
十三、采劲
两手一劲前推,一劲后拉,如采花摘果之态,是擒法的基础,用于擒敌之腕、肘,使敌重心前仆。此劲并非是采敌之力,而是劲法动作如采花摘果而已。
十四、肘劲
即以肘击敌之劲,在此不多言。
十五、靠劲
以身体任意一部分,用抖动发劲的方法击敌为靠劲。靠法之篱劲处有头、肩、胸、腹、背、胯、臀等等处。近身时靠敌于无防,胜于肘劲,亦称“七寸靠”。
十六、钻劲
又名入劲,多以指或拳发出,于触及敌皮肤后方发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与形意拳中的崩拳发力法有些相似。
太极拳劲法非止于此,因种种原因,在此不能再多加叙述,相信以上内容,已足够网友们写作之需。
寻经点穴
1。认穴
穴位是指神经末梢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再人体组织上的交汇扦接处必有穴位。若干经脉交汇处为要穴。如果要害穴受伤,气滞血淤,人体就会失去局部或整体的活动机能,甚至死亡。认识穴位,掌握穴位的所在经络和位置,百无一错,才能凑效。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五脏合于五行之生克:水、火、木、金、土。十二经常脉合于十二时辰:子、丑、、、亥。各穴位合于周天位置,以统帅全身之机枢。
人体周身有108个要穴。其中36个穴是致命穴,亦称“死穴”。死穴又分为软麻、昏眩、经和重4种穴,各种皆有9个穴。生死搏斗当中,作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身亡。”
一。头颈部位要穴(9个)
1。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后头顶)
经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穴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寸处。(眉心向上入发际)
经属:督脉,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汇。被击中后头晕脑涨。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一寸处。(同眼保健操)
经属:寄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太阳穴后下方,耳中上方,摸之有凹陷感)
经属: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同眼保健操)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人中沟偏上(鼻子和嘴唇中间偏上2处)
经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
7。哑门穴
位置: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接凹陷处。(后脑勺连脖子处中心线)
经属: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我晕~~~~~(耳后后脑勺与脖子交接处,哑门穴与耳朵中间1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昏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穴(14个)
1。膻中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两
经属:任脉。足太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击中内气散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膻中穴下沿中线摸到肋骨突起处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心之募穴。击中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就是肚脐眼。
经属:任脉。击中,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一寸半。
经属:任脉